四是普通中学的高中与初中的规模差距过大,高中教育满足不了初中毕业生的需要。普通中学的教育结构调整后,高中教育规模大幅度压缩,使现今的高中教育发展规模无法满足甘肃城镇学生继续接受高中教育的需要。2004年,甘肃全省初中毕业生是397336人,而城市高中招生人数只有186561人,加上职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的招生人数72784人,总共招生259.345人。这就意味着有近14万初中毕业生无法继续接受更高层次、更加专业的教育。
(3)城镇公共医疗服务的需求
城市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广大居民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全省比较突出。甘肃城市医疗服务体系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甘肃每千人拥有医生人数,1978年是1.19人,1995年是1.59人,2004年是1.13人(全国2004年平均数是1.5人),比前几年有明显的下降。
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群众有病时,有48.9%的人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充分说明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基本状况。
甘肃省消协委托专业调查公司对兰州城区20多家医院进行了暗访式问卷调查,以了解患者对该地区医院的社会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服务态度、服务效率、就诊便利性、环境舒适性、医疗费用透明度及其合理性等六大方面,共收回有效问卷900份。据称,以这种方式调查患者对医疗行业的满意度,在全国尚属首次。调查表明,尽管多数患者对医院服务态度表示认可,而且认为比以前有明显改进和提高,总体服务态度满意度指数为76.73,但这在消协调查的十几个服务行业中排名靠后。患者对医疗收费的不满具体指向药费高、不该检查的项目进行检查、医生开大处方、药方不逐条划价、化验检查不明码标价、治疗不明码标价、治疗费用具体内容不详、住院费用没有明细账、患者缺乏知情权等方面。调查显示,患者希望医疗机构能够将价格成本测算的科学方法向社会公布,接受消费者的监督;希望医疗机构告知患者,哪些项目是必须检查的,哪些项目是可查可不查的,让患者自主选择。
甘肃省劳动保障“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06年底,全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要达到180万人。截至目前,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75.86万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将随之而得到一定缓解。
(4)城市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需求
城市中介服务组织被誉为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润滑油”。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体制完善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各种中介机构尤其是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的作用,否则市场经济难以深度发展,居民生活难以得到专业化服务,社会信用体系难以长期维持。
目前,在甘肃城市公共服务中,为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不尽如人意。中小企业因规模小、实力弱,难以在本企业范围内建立诸如科研机构、信息情报机构等。因此,非常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够为其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中小企业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主要包括: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中介服务等。甘肃各城镇在这些方面既没有完善的中介服务组织机构,又没有形成有效的中介服务体系机制,政府在这方面也没有发挥出充分的作用,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的环境还较差。
比如,甘肃各大城市一直缺少为技术市场提供服务的中介组织。技术市场是指涉及技术交易的大市场,是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现产业化的必经途径。甘肃省技术市场已运行了近20年,目前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与实力的技术市场经营体系、比较完善的技术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和比较健全的技术市场管理体系。从2002年开始,甘肃省技术合同交易额大跨步发展。2002年交易额比上年增长99%,为5.46亿元;2003年比上年又增长41%,达7.7亿元;2004年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1.9亿元。甘肃省技术合同交易额由全国第26位上升到第19位。但是与此同时,在全国技术合同交易额与全国GDP之比达到1:100的情况下,甘肃省仅为0.7:100,有着明显差距。其中甘肃省没有技术市场行业协会作为中介组织是一个重要的不足之处。因而非常有必要成立甘肃省技术市场协会,为甘肃省技术市场提供中介服务,促进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为此,2005年11月,甘肃省技术市场协会在兰州成立。甘肃省科技厅厅长张天理认为:“甘肃省技术市场协会的成立,是甘肃省科技成果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公共管理职能社会化的重要反映是社会中介组织的广泛兴起。中介组织应当是在政府的一部分管理职能向社会化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介于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为社会或者说是市场正常运行而从事沟通、协调、公证、评价、监督、咨询等非行政性管理服务活动的机构。现代城市化建设和现代公共管理建设中,政府体制改革需要建立和完善大量的政府以外的公共管理机构,包括培育起健康的社会中介系统。所以仅从中介组织这一个问题说,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急需大学培养具备现代公共管理思想意识与技能的人才,来充实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公共管理领域的人才队伍。
(二)甘肃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
2004年,甘肃有乡村人口1869.55万,占全省人口的71.39%,向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应该成为甘肃公共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而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太少,又导致甘肃农村、农民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需求十分庞大。
2005年10月11日,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用水的困难和安全;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1.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
长期以来,由于受“二元论”影响,甘肃城乡公共事业发展严重不平衡,农村公共事业的基础薄弱、设施落后,向乡村农民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严重不足。
(1)农村义务教育供给
为了全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甘肃省政府把在农村教育发展中实施完成“两基”计划作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战略举措。
经过多年努力,到2003年底,甘肃全省农村全面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实现“两基”的县(市、区)达到61个,人口覆盖率达到76.18%,初中入学率达到84.54%.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6.85%。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提出,到2007年西部地区整体上实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实现这一目标,甘肃省农村教育事业还面临严峻挑战。2004年,全省还有26个县未实现“两基”,涉及610万人口。“两基”人口覆盖率低于全国14个百分点,青壮年文盲率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困难,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全省中小学生就学需求与校舍短缺的矛盾突出;全省中小学危房面积大,比例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低,师资数量不足,学科不配套;学生寄宿和救助任务重;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低,一些地方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这说明,当前甘肃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能力较弱,与农村义务教育的需要,与全国各省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能力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甘肃省制定了农村教育实现“两基”目标的供给措施:
第一,到2007年,全省78个县(市、区)实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2.80%,初中入学率达到90%,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60%,小学、初中在校学生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和3%以下,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5%以上,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0%以上,扫除文盲45万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2010年全省全面实现“普九”目标。
第二,2008—2010年计划实现“两基”的9个县,在2004—2007年4年中。初中入学率每年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青壮年文盲率每年下降5个百分点。
第三,2002年底以前实现“两基”的59个县(市、区),以加强农村初中建设和提高农村初中入学率及完成率为重点,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经济、文化基础较好的县(市、区)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第四,28个“两基”攻坚县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692所,其中,新建、改建、扩建初中371所,占项目县初中总校数的85.29%;新建、改建、扩建小学321所,占项目县小学总校数的5.17%;改善新增11.66万初中学生和6.29万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确需住宿的山区、牧区和边远地区的学生进入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的学校学习。
第五,全省消除现存的中小学D级危房272万平方米。加快校舍建设,使农村小学和初中生人均校舍建筑面积分别达到国家《农村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的规定基准。农村小学、初中生人均公用经费分别达到130元和180元,其中国家拨款分别达到40—80元和30—65元,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
第六,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和特殊需求学生的资助制度。对农村困难学生、在校残疾儿童少年和孤儿实行“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第七,各县要建立健全中央免费教科书的发放管理制度,确保教科书到校、到人。省、市、县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帮助学校减免困难学生杂费,并为必须寄宿的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
第八,切实保障教职工的工资发放,建立教师工资转移支付监管机制。做好农村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到2007年,全省小学和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
第九,稳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到2007年,为全省316所农村初中配备计算机教室,为3359所小学配备卫星教学收视设备和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及成套教学光盘,为1 308个小学教学点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
(2)农村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供给
长期以来,甘肃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始终是个薄弱环节,在一些乡镇卫生院,不仅医疗设备奇缺,医疗人才缺乏的问题也很突出,有的卫生院甚至只有两三名具有职业医师资格的医生。从统计资料看,2004年,甘肃农村拥有乡镇卫生院1442个,住院床位12906张,工作人员15694名;在甘肃农村1442个乡镇卫生院中,拥有执业医师4199名,执业助理医师2661名,注册护士2412名,药剂人员1099名,检验人员435名,平均每个乡镇医院拥有执业医师2.91人,执业助理医师1.85人,注册护士1.67人,药剂人员0.76人,检验人员0.3人。
为了进一步做好城市支援农村卫生工作,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方便农村患者就医和得到较好的公共医疗服务,从2005年开始,在今后三年里,甘肃将从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抽调3150名医师,分三批对口支援全省10个市、州的43个县级医院和350个乡镇卫生院。为了保证这一试点的顺利实施,中央财政和甘肃省财政共投入了3500多万元项目资金。2005年5月底,甘肃省“千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已经启动,1265名城市医务人员组成了43支医疗队,分赴43个县医院和350所乡镇卫生院。在为期3年的时间里,医务人员一年一换。其中,每个县医院派驻5人,每个乡镇卫生院派驻3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政府组织、引导、支持下,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减轻医疗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2003年,甘肃省决定把皋兰、山丹、安西、灵台、庆城5县作为全省首批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县,2004年底又决定在2005年新增9个试点县,2010年将在全省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原则。农民个人筹资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但最低筹资标准每人每年不得少于10元。省、市(州)、县三级财政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给予资助,并列人财政预算。省财政按每人每年5元给予补助;市(州)、县两级财政按每人每年5元给予补助,具体补助标准由市(州)、县两级政府协商确定;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除市(区)以外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按10元给予补助。
2003年,皋兰、山丹、安西、灵台、庆城5县作为甘肃首批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县,试点工作于2004年5月正式启动。目前,县、市、省、中央四级政府补助资金共2373万元已全部到位,农民交费773万元。5县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平均率达87.6%。各试点县均已启动了门诊和住院报销程序,试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3)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在甘肃农村实行“少生快富”扶贫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指在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经济奖励的方法,鼓励少生,对符合政策自愿少生一个孩子并采取安全的长效节育措施的夫妇给予一次性经济奖励,并引导和帮助这些家庭把奖励资金用于发展生产、勤劳致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