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在甘肃16个城市中,营运车辆较多的前三个城市是兰州市8504辆(其中公共汽车1884辆、出租车6620辆)、天水市2039辆(其中公共汽车210辆、出租车1829辆)、武威市2002辆(其中公共汽车111辆、出租车1891辆);营运车辆较少的三个城市是陇南市163辆(其中公共汽车23辆、出租车140辆)、合作市294辆(其中公共汽车24辆、出租车270辆)、定西市466辆(其中公共汽车35辆、出租车431辆);城乡平均每万人拥有车辆排名前三位的城市是兰州市8.92台、玉门市8.7台、庆阳市6.97台,每万人拥有车辆排名后三位的城市是定西市1.3台、金昌市2.01台、白银市2.04台;营运线路长度排名前三位的城市是兰州市870公里、天水市234公里、白银市219公里,排名后三位的城市是合作市16公里、金昌市32公里、定西市44公里;客运量排名前三位的城市是兰州市36678万人次、白银市2210万人次、临夏市2020万人次,排名后三位的城市是敦煌市27万人次、天水市153万人次、玉门市187万人次。
(5)城市市区公共设施建设
近几年,甘肃城市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市民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逐年改善。目前,甘肃有5个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超过20平方米,各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41.65升,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9.4平方米,人均拥有园林绿地面积23.64平方米。2004年,甘肃各城市共有铺装道路长度4062公里、铺装道路面积6779.8万平方米、城市下水管道3650.7公里、城市路灯147854盏。甘肃城市设施发展水平不平衡问题也比较突出,位于河西地区的几个城市市区公共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较高。
2004年,在甘肃16个城市中,人均居住面积排名前三位的城市是敦煌市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张掖市21.45平方米、武威市20.66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排名后三位的城市是陇南市13.45平方米、金昌市15.00平方米、兰州市15.67平方米;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排名前三位的城市是酒泉市20.02平方米、敦煌市17.84平方米、玉门市17.34平方米,排名后三位的城市是定西市4.72平方米、陇南市5.18平方米、兰州市6.33平方米;人均拥有园林绿地面积排名前三位的城市是嘉峪关市69.96平方米、酒泉市35.92平方米、平凉市27.52平方米,排名后三位的城市是临夏市0.86平方米、合作市5.77平方米、陇南市6.16平方米。
2004年,在甘肃16个城市中,铺装道路最长的三个城市是兰州市914.1公里、天水市300.4公里、白银市274.6公里,铺装道路最短的三个城市是合作市22.3公里、陇南市28.5公里、定西市37.9公里;城市下水管道最长的三个城市是兰州市663.1公里、嘉峪关市431.7公里、天水市320公里,城市下水管道最短的三个城市是合作市30公里、陇南市46.6公里、定西市55.6公里;城市路灯最多的三个城市是兰州市61345盏、嘉峪关市11002盏、天水市10030盏,路灯最少的三个城市是合作市326盏、玉门市1284盏、陇南市1457盏。
(6)城市燃气、自来水供应
城市燃气、自来水的供应情况和普及率直接反映着市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各城市的燃气、自来水供应能力和普及率逐年提高,基本上能够满足市民的生活需要。
2004年,甘肃城市天然气供气量为13493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生活用量5712万立方米,有兰州、嘉峪关、白银和敦煌4个城市的居民在使用天然气。2004年,甘肃城市液化石油气供应量为56452吨,其中居民家庭生活用量是20971吨。目前,甘肃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了55.17%。在甘肃16个城市中,燃气普及率最高的三个城市是嘉峪关市100%、玉门市95.65%、敦煌市90.72%,燃气普及率最低的三个城市是临夏市26.33%、平凉市35.97%、天水市37.55%。
2004年,甘肃省自来水每天的综合生产能力366.53万立方米,城市供水管道长度是75 14.69公里,全年供水总量达到68674.万吨,居民生活用水量是17930万吨,用水人口426.74万人,城市人口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83.95%。其中自来水普及率最高的三个城市是嘉峪关市100%、酒泉市98.93%、张掖市97.94%,最低的三个城市是陇南市55.25%、天水市64.05%、定西市69.57%。
(7)城市公共环境卫生
城市公共环境卫生情况既关系市民生活环境,又反映着城市现代生活面貌,它是现代城市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为广大市民提供良好的公共环境卫生服务,一直是市政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城市公共环境卫生情况也反映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甘肃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公共环境卫生的服务能力也相应提高,同时城市公共环境卫生的任务也日益加重。
2004年,甘肃城市的清扫面积达到了3674万平方米,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297万吨,生活垃圾处理量是113万吨,环卫机械有644台,公共厕所有1269个。在甘肃16个城市中,清扫面积最多的前三个城市是兰州市1208万平方米、酒泉市560万平方米、天水市274万平方米,清扫面积相对较少的三个城市是庆阳市38万平方米、敦煌市48万平方米、合作市51万平方米;生活垃圾清运量最多的三个城市是兰州市101万吨、天水市40万吨、玉门市19万吨;生活垃圾处理量最多的三个城市是兰州市34万吨、天水市22万吨、平凉市15万吨;环卫机械最多的三个城市是兰州市215台、白银市128台、敦煌市70台;公共厕所最多的三个城市是兰州市399个、金昌市126个、酒泉市111个。
(8)城市邮政电信服务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城市邮政电信业务发展规模,反映着一个城市现代生活的水平。近十几年来,甘肃城市邮政电信业务迅速增长,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不断提高。2004年,甘肃城市拥有邮电局455个、邮电业务量44230万元,固定电话用户259.1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99.53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36.46万户。
2004年,在甘肃16个城市中,拥有邮电局最多的三个城市是兰州市126个、天水市57个、武威市52个,拥有固定电话用户最多的三个城市是兰州市123万户、天水市24.48万户、张掖市16.84万户,拥有移动电话用户最多的三个城市是天水市186.67万户、兰州市109.41万户、武威市14.68万户,拥有国际互联网用户最多的三个城市是兰州市20.37万户、天水市2.5万户、白银市2.46万户。
2.城市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需求
城市是一个地方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中心,既是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的区域,也是农村农民经济社会活动的中枢。因此,城市的公共管理与社会化服务既要满足城市居民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基本需要,也要满足农村居民对一些高层次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特别需要。目前,随着甘肃城市公共管理与社会化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基本上能够满足广大市民的一般需要。但是随着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工作生活,城区人口快速增长,加上城市经济的市场化,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发展变化,对城市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新的需要。
(1)城镇就业与再就业的需求
甘肃城镇的就业与再就业压力加大,就业机会无法满足就业需要。从统计数据看,甘肃省城镇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并不高,2003年城镇失业人数为93095人,失业率是3.4%;2004年城镇失业人数为95256人,失业率还是3.4%。
但是,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出,目前甘肃城镇就业形势严峻:一是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日趋减少。1995年甘肃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是259.67万人,2004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仅有193.64万人,这就意味着与1995年相比,2004年的甘肃城镇单位就业机会减少了66.03万个。二是城镇单位流出人员多于招人人员。2004年甘肃城镇单位共招收人员88584人,其中从农村招收15092人、从城镇招收9499人、录用复员转业军人3427人、录用大中专技校毕业生30001人、调入人员18796人;而城镇单位减少从业人员115485人,其中离退休退职人员28839人、开除辞退6389人、解除合同25837人、离岗仍保留劳动关系14622人、调出人员20428人。城镇单位流出人员数量与招人人员数量相比,仅2004年就减少就业机会26901个。
甘肃城镇就业需求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城镇国企和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2003年甘肃城镇的当年下岗失业人员有110310人,2004年的当年下岗人员有105582人。二是新增劳动力的需要就业人数庞大。仅2004年一年内,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有3.9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有2.8万人,中等师范学校有毕业生0.41万人,普通中学有毕业生50.64人,职业中学有毕业生1.7万人。把普通中学毕业生不算在内,其他5类学校毕业生合计11.23万人需要安排就业。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2004年,甘肃省农村劳动力1181万人,从事农业的人员890.61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员的58.58%。据估计,甘肃农村至少有500万富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四是复转军人、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中分流人员的安置。这批人,总量相对不大,但层次高,安置的刚性大、成本高。
当前,创造城镇就业岗位,满足居民就业需求,已成为甘肃省各级各类公共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创造就业机会,保护弱势群体,提高就业供给能力,是政府公共管理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各级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要求。要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紧紧抓住经济增长较快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有就业潜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步伐,引导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转变择业观念,积极探索阶段性就业、弹性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切实落实工商登记、税费减免、资金信贷、场地使用等各项就业优惠政策。
2005年甘肃城镇就业工作取得一定进展,提前实现就业再就业全年目标。据新华社兰州2005年11月28日报道,从甘肃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数据表明,2005年1月至10月,甘肃省城镇新增就业12.52万人,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万人,提前超额完成了2005年就业再就业全年任务。到2005年9月底,甘肃省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4%,实现了控制在4.6%以内的全年目标。
(2)城镇公共教育的需求
经济现代化和社会发展进步,对城市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当前,甘肃省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是现代经济和文化的枢纽,既是信息和技术的周转中心,又是现有或新增劳动力及专门人才的重要集散地;城镇公共教育的规模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全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城镇公共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公共教育规模逐渐扩大,公共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目前甘肃城镇公共教育的规模和水平还是满足不了广大居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级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意味着存在一定的失学问题。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甘肃省各级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占全省人口比例尽管不稳定,但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1978年全省在校学生人数占全省人口比例是24.2%,1995年是22.23%,2000年一度达到26.5%,而2004年全省在校学生人数占全省人口比例只有21.87%。这表明近两年,全省公共教育的普及率在下降,公共教育的发展规模满足不了城乡人口增长和人口素质提高的需要。
二是中学生、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重偏低,意味着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继续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的要求。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教育的层次在逐年提升,如1978年,在甘肃省大、中、小学生占学生总额的比重是:大学生占0.29%、中学生占23.1%、小学生占75.1%,2004年这一比重变化为大学生占3.73%、中学生占37.49%、小学生占58.78%。但是,与公共义务教育的普及率要求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相比,大、中学生占学生总额所占的比重还是太低。2004一年,在校学生总数中,中学生所占比重比小学生所占比重低21个百分点,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没有进入中学读书,完成九年公共义务教育;而2004年甘肃的大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3.73%(全国约是6%),表明甘肃城市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还远远没有满足人们的需要。
三是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负担学生人数偏多,影响专业教育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城市公共教育的师资队伍日益壮大,1978年至2004年,高等院校的教师人数由3240人增加为13727人,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人数由1840人增为5981人,中学教师人数由44459人增加为103650人。但是,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的师资队伍的发展规模还是满足不了城市高等、中等专业教育的发展需要。2004年,甘肃高等院校的每个教师平均负担14.59个学生,中等专业学校的每个教师平均负担17.71个学生。甘肃高等、中等学校的这种师生比例,必然会影响高等、中等专业教育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