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当代中国科技1000问
18804000000003

第3章 科技总揽(2)

科学工业综合体是一种新的科研、生产组织模式。集科研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一条龙式地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工业企业与高等学府加强了彼此间的双赢合作,即越来越多的工业科研机构和拥有高精技术的工业公司纷纷在科研实力较为雄厚的高等学府周围筑巢建基,而高等学府也愿意依托工业企业来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和社会的认可。这种合作促进了一大批科学工业综合体的形成。以美国为例,随着大学与工业企业互相靠拢趋势的不断发展,形成了“波士顿—剑桥科学工业综合体”、“华盛顿—巴尔的摩科学工业综合体”、“纽约—新泽西科学工业综合体”、“旧金山—帕洛阿尔托科学工业综合体”、“洛杉矶—圣迭戈科学工业综合体”5个庞大的区域性科学工业综合体。其中围绕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而形成的“旧金山—帕洛阿尔托科学工业综合体”,是美国西海岸最大的地区性科学工业综合体。

什么是高新技术

“高技术”作为一个专用术语,最早出现于美国经济界,多与其他词汇连用,如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品、高技术开发区、高技术经济、高技术竞争等。但究竟什么是高技术,世界各国众说纷纭。例如:美国经济界认为,凡是知识和技术在产品、产业、企业中所占比重大大高于材料和劳动力的成本并超过一定标准的,就称之为高技术产品、高技术产业或企业;日本经济界则认为,高技术是指那些对一个国家的军事、经济有重大影响,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而且能够形成新产业的尖端技术。这实际上是将高技术与尖端技术视为同义语。美国《高技术》杂志对高技术企业的解释是:“对高技术企业的意义主要依据两大特点,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高;二是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和开发的投资比例高。这两个特点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东西,即知识密集,这是高技术产品的一个必要成分,也是技术继续进行革新所必需的。”以上解释表明,美国侧重于从知识、技术的高度密集程度去理解高技术,而日本则从高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意义方面去理解。

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1986年3月发表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提到的高技术概念与发达国家相近。但1988年7月开始实施的“火炬计划”与“863计划”却有一个显著区别,即将“高技术产业”改为“高技术、新技术产业”,将“高技术产品”改为“高技术、新技术产品”,并提出创办“科技型(高技术)企业”,又称“高技术、新技术企业”,组建“高技术、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有关方针政策。自此,中国的高技术概念开始由狭义的高新技术产业概念演变为广义的、囊括一切新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概念。那么,什么是高技术呢?中国多数学者认为,高技术是指基本原理主要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上的技术;高技术产业则是指研究和开发费用、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均超过制造业的平均水平的产业。总之,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形成了以下共识,即:高技术具有跨学科性质,是知识高度密集、学科高度综合,具有高智力水平、又具有与生产密切联系的产业特征的科技群体,具有尖端性、功能性和社会经济效益性等特点。高技术具有革命性,又带有战略性;既置于科技前沿,又高于经济顶端;是科技的“无形性”和经济的“有形性”的高度统一。

高技术的特点是什么

高技术具有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和高势能等特点。

高效益。这是高技术的首要特征。美国学者普罗维茨认为,高技术企业具有高产值、高效益。高技术工业的每个雇员每年平均可创收10万美元的产值。由于高技术是一种独占性技术,当它只为少数人掌握时,处于认识开发阶段,谁闯在前头取得成功,市场定价就高,效益也就高。据统计,中国的人均年产值,手工业约为2 000元,传统工业约为2万元,高科技产业则以10万~20万元。1976~1993年,单是由于在24亿亩耕地推广了杂交水稻技术一项,就增产水稻24亿吨。而高技术一旦成为普及性技术,经济效益会骤然下降。因此,必须注重创新,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智力。这是高技术得以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高技术的根本属性。高技术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美国科学基金会规定,高技术企业,其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职工总数的25%以上;其工作人员中要有40%~60%具有学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中毕业后经过两年以上技术训练的精巧技术人员。高技术及其产业、企业的发展,主要仰仗人才及其智力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与开发。一般认为,高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研究所需科研人员为传统产业的5倍,研究开发经费为传统产业的10~12倍。因此,高技术开发区一般都集中在有名望的大学周围,以就近获得训练有素的大学毕业生,取得科研成果的源源不断的供应。

高投入。这是高技术取得充分发展的支撑条件。它必须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作保证,以创造有利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高技术企业用于研究和开发的费用,占其销售收入的15%~20%,比传统产业企业要高出2~5倍。例如,美国IBM公司在1980~1984年,5年间投入开发电子计算机的费用达150亿美元,基建设备投资130亿美元,两项合计为280亿美元,相当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研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费用的14倍;1985~1990年两项投资翻一番,达560亿美元,超过美国60年代由2万家公司、120所大学共40万人参加研制、历时近10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费用。

高竞争。这是推动高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竞争表现在市场、经济力、文化观念、智力等各方面上,牵动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领域。世界舆论普遍认为,到21世纪,确定世界大国地位的名次将不再取决于军备数量,而是取决于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领域的成就和优势。没有高技术,就无法生存下去。因此,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十分激烈。据统计,美国在世界科技发明中所占比重,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90%,下降至80年代中期的50%。1990年世界高技术出口成交额约为25万亿美元,美国所占份额约降到30%,1986年美国微电子产品市场占有率由1978年的535%下降到4426%。同期,西欧国家从208%降到9%;而日本却从24%上升到了457%,成为世界第一大微电子产品出口国家。变化如此之大,竞争之激烈略见一斑。

高风险。由于高技术研究创造活动的不确定因素颇多,失败的概率往往大于成功的概率。高技术产品从探索、构思、研究,到开发、设计、试验、应用等环节,都带有很大的风险性,必须有足够的风险资金作后盾,否则,就可能半途而废。据统计,某些领域的高技术项目的成功率在3%以下。例如,英国的北海油田开发,从1965年至1981年的16年间,仅勘探费用即达50亿英镑,但成功率仅为83%,等于将45亿多英镑白白扔进了大海;美国“硅谷”是高技术产品开发和研究中心,从60年代末到1985年,共建立250个企业,其中1/3的企业破产,1/3的企业被吞并,只有1/3的企业存活下来。另一方面,风险投资也是高技术企业的成功之母。风险投资的成功,人们将从中收回巨大的经济利益。如美国“硅谷”存留下来的1/3的企业所创造的年销售额高达400亿美元,占世界电子工业年销售额的40%。

高势能。高势能系指高技术的潜能在其开发过程中不断创生和繁衍,因而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扩散性。它能辐射到各个产业部门,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进步,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技术的发展就像原子核反应堆,连锁性突出。例如,微电子技术和材料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集成电路集成度的提高,相应的计算机也由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的形成,使传统工业得到改造,生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必然导致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从而推动新技术的进一步创造。

高新技术给社会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

高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增加国民收入和国家财富的源泉,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促使整个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决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具体要素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则居于重要地位。由于高技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科学技术,高智力的投入将使生产过程中人的创造力因素大大超过人的体力因素,从而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同时,运用高技术嫁接和改造传统产业,使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愈来愈高,以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可以生产出几十倍乃至几百倍于传统产业的产品,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这种提高既不受原材料和能源日益紧张的制约,也不受其他外部因素的制约。由于人的智力和智慧将随时间而不断积累和增长,因此,劳动生产率将呈现出长期增长的局面,而且还会出现指数的倍增效应。

高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高技术的高效益特点,使其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后价格可以任意提高,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据有关资料,西方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每年人均创产值在10万美元以上。例如,美国的“硅谷”是高技术的发祥地之一,由于它成功地开发了微电子工业而名扬天下,它还使传统工业蜕变为广阔市场,现在几乎一切社会经济领域都有其功劳。目前,美国和日本信息产业的产值已分别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32%和36%,远远超出其汽车、钢铁等传统工业的产值。中国近几年来高技术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十分突出。据湖北省科委对华东、华南、东北地区11个高技术产业的调查统计,年人均创产值38万元,广州华南自动化工程联合公司年人均创产值20万元,由此可见,高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高技术从质量上改造生产力,使生产力进入崭新的质的阶段。这首先表现在生产力系统内部,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非实体性因素的作用日益增大,致使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本和活劳动,而转向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等非实体性因素的改善和提高。其次,就实体性因素的内在结构讲,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是:劳动力结构内部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的比重空间增大;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结构内部智能化、自动化的比重增加;劳动对象结构内部新材料、新能源的比重加大。再次,高技术使生产力结构的形态发生变化,由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由高能耗、高物耗向节能型、节物型转变。总之,高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生产力从质上得到进一步改造,生产力的发展正步入崭新的质的阶段。

高技术引起产业结构变革。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和不断产业化,产业结构发生重大的阶段性变革,从较低级水平跃进到较高级水平,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转化,向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速、高效、高投资的产业迈进。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相对下降,而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并出现了一批新兴产业群,如宇航工业、微电子产业等,而传统工业相对萎缩,使得工业部门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新兴产业部门的产品,其知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因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大。

产业结构的变革还表现在“25产业”即第二、三产业之间的产业的形成上。如日本利用高技术改造和“嫁接”“夕阳产业”,大搞技术革命,使钢铁、化工、造船等传统工业青春焕发,重放异彩,形成了独特的所谓“25产业”。

此外,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微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与信息的收集、处理、传播有关的部门即计算机软件、通信、无线电、电视、广播、印刷出版等行业正在独立出来,形成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科技教育、医疗保健、旅游、文化体育等也有可能独立出来形成“第五产业”。此外,高技术的发展还促进了经济的国际化,即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以及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各地。

中国高新技术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高技术的巨大社会功能,使人们认识到,没有高技术就没有经济的繁荣,谁掌握了高技术,谁就能控制世界经济。邓小平同志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新中国诞生以来在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其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弹一星”威震寰球;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岛素;1981年,中国又最先完成了酵母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表明中国在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方面继续居于世界先进地位;1970~1997年底,中国共成功地发射了自行研制的40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其中17颗返回式卫星全部按预定计划安全回收,并成为继美国、苏联、法国之后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此外,还有潜射导弹、洲际运载火箭、“长征三号”大推力火箭的发射成功,“银河”巨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并对撞成功,“神舟6号”飞船飞天和“嫦娥1号”探月工程的成功等。这表明,中国正在成为一个科技大国,中华民族有充分的信心,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在世界高技术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