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内涵是什么,它有哪些分类
科学是正确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借助于一定的认识方法获得的,以精确的概念、定理、假说等理论形式加以表述的,并且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独特的社会活动历史地形成的和不断发展着的系统知识。科学的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给以定义。科学作为知识体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科学作为生产知识的活动,具有:客观性,其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实践性,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又被实践所证明;理论性,通过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手段,对大量感性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从而形成知识体系;发展性,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发展变化的,因而认识是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而科学的任务正是在于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南。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的各种物质体的结构和运动形式。社会科学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通常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等。人文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是人的内心活动、精神世界以及作为人的精神世界客观表达的文化传统及其辩证关系。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探求客观真理,揭示和发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作为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南。
何谓大科学,为何说大科学引起人类社会的大变革
大科学是相对于小科学而言的,大科学与小科学是科学发展的两个阶段。从社会规模上看,小科学规模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较小。在17世纪,全世界的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很少,如哥白尼、伽利略,以及哥白尼两个学生组织的西芒托学院,另外就是有名的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兰西科学院,虽然在科学史上,他们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很少。而大科学的规模却极为宏大,比如制造第二颗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动员科技人员15 000名,耗资20亿美元;“阿波罗”登月工程,仅最后十年就有20万人参加,花去了300亿美元。这样大规模的科学研究活动是300年前任何一位科学家无法想象的。
从科学知识量的变化积累上看,也显示出科学的“小”和“大”。1665年世界上只有皇家学会创办的第一份,也是唯一的一份科学期刊,到了1 700年,全世界的科学杂志不到10种,19世纪初也才100种左右。从中可以看出很长时间内科学规模、知识积累、联系的信息是如此窄小,而2006年全世界的科学杂志已达115万种,每年出版的科技图书70多万种。这样大量的知识积累,不用“大科学”一词,恐怕难以描述出现代科学的特点。
从发展形态上看,小科学的各学科分类明确而较少联系,如物理学与生命科学之间的巨大鸿沟,在数百年内无法沟通弥合,在大科学的发展进程中,交叉科学、横断科学的大量兴起和发展,使得各学科之间的空白得到填补,各层次中的科学处女地得到了开垦。大科学正在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具有多层次复杂结构、发展中的整体。大科学就是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整体发展,它与科学和技术分离发展的小科学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巨大力量。
从科学的社会化集约效应来看,小科学时期的科学家只是分散在各自的实验室或书房中,摸索一些小的研究题目,因而不可能产生十分明显的集约效应,不可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功能。而大科学的活动已成为社会化的集体活动,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总之,大科学的全面展开,引起了人类社会的全面变革,大科学正在冲击着人类的每一个角落。
什么是软科学
软科学是20世纪60、70年代才兴盛起来的,以决策研究为核心的高度综合的新兴科学。软科学一词是由“软件”演化借用而来的。在计算机领域,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所谓硬件,即指计算机的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出输入等设备;软件即指程序系统。软件虽小且“软”,但它的功能却在于能有效地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扩大计算机本身的功能。软科学也是援用此意,相对于“硬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而言的,在功能上与软件也是相通的。正如计算机软件的作用在于通过程序设计使计算机以特定方式工作一样,软科学的作用在于通过工作设计使既有工作条件为实现特定目的服务;正如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科学性在于能有效地提高计算机工作效率一样,软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在于所提出的工作设计能使既有条件为实现特定目的发挥最佳效益。然而,软科学又不像计算机科学那样属于自然科学,也不意味着用“硬”的——自然科学的方法去解决“软”的——社会问题,而是有自己特定的工作领域和研究范围,即主要运用决策理论,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利用电子计算机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去研究政治、经济、文教、科技、军事、社会等领域中的政策、体制、管理、规划、战略等决策问题以及诸领域协调发展的决策问题,十分注意从研究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入手,研究和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为解决各种决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优化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软科学即是从事决策研究,即是社会软件及其生产过程,从而具有独特的社会地位。
何谓预测科学
预测科学是对事物未来的行为与状态作出科学描述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是涉及广泛的综合性科学,是软科学的一个分支。预测科学中的预测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预测方法根据其特点和属性可分为定性预测、定量预测和模拟型预测三大类。预测科学已经涉及经济发展、科学研究、国防建设、社会进步的各个领域,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何谓科学园,它有哪些自身优势
科学园是以研究开发机构为主体,并吸收部分高技术企业而建立的研究中心。有科学家认为,科学园是基本首创精神而建立起来的场所;它不仅距离大学很近,而且与之有着各种形式的业务联系;科学园必须有助于科技创新企业的形成与发展。有的国家以一所或几所大学为基础创建的科学园,是仿效硅谷模式建设高技术区的一种最盛行的方式。尽管称呼不同(研究园、科学园、技术中心、创业中心等),组织形式、规模大小和专业重点也有差别,但总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即创造一个大学或研究单位与工业相结合的环境,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投入市场;为创造者提供一切方便条件,使具有新鲜思想的创业企业家在科学园的孕育下建立自己的事业。因此,科学园除了促进大学、研究单位的研究成果的转让,还可以提供各种研究设施、生活设施等。
为何说科学园区是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基地
科学园区亦称“技术园区”,是研究园区、工业园区和科学城的总称。即将智力和资金高度聚集于特定区域,以当代的科学技术为核心,以世界先进设备为手段,以风险资本和创业公司开发为途径,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新技术产业开发基地。园区内实行科研、教育和生产的三位一体制,但有的园区不准进行生产制造活动。或将其活动限制在最低限度,以维持优美的环境。其按开发形态可将科学园区分为:团地型,即利用近郊工业用地作为研发用地,单独开发;新市镇型,即在郊区开发新市镇,规划生活及工业研发等复合式的利用;市街型,即在既成市街区域内规划周边核心产业区。科学园区最初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80年代后进入发展高峰期。最具代表性的科学园区有美国硅谷、英国的剑桥科学园区等。
科研组织结构包括哪几方面
科研组织结构是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把人力、资金和设备科学地结合在一起,建立的科学研究的最佳结构。现代科研组织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新型的科研组织结构和科研手段、科技信息的公用化。新型科研组织的结构包括:跨学科综合研究组织结构。即针对综合性的科技领域、工程技术项目或长期的跨学科的研究任务,把有关的专业人员集中起来,建立综合性的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研究院所或研究室。矩阵式组织结构。即按学科专业与产品任务的建制综合考虑,采用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办法,处理专业与任务之间的关系。弹性组织结构。即根据不同的科研项目或任务分配相应的人员、设备、资金、组织形式等,以求得科研工作的最大效益。
什么是科学技术革命,人类至今经历了几次技术革命
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科学革命是指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上的飞跃;技术革命是指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科学技术革命是在把科学变成发展社会生产的主导因素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和质量上改造生产力的过程。在20世纪以前,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是分开进行的。人类历史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是古代技术革命,第二次是近代工业革命,第三次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劳动的条件、性质和内容,改变着生产力的结构,使得劳动生产率的速度得以迅速提高。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离不开技术上的变革,而现代技术革命也离不开科学上的变革,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也形成了电子技术、原子技术、分子设计技术、材料合成技术、空间技术、生物工艺技术、自动化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信息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的广泛传播和运用,构成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内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创造了现代人的社会生活面貌。电子计算机进入工厂、办公室、家庭,人造卫星进入太空,巨大的信息网将世界各国的距离大大缩短,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生活也相应发生巨大变化。
何谓新技术革命
新技术革命又称“第四次工业革命”或“第四次产业革命”。在学术界中,一般把工业革命划分为四次: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晚期,其基础是英国的冶铁技术和棉纺织业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其基础是轮船、铁路和酸性转炉炼钢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其基础是电力、化工和汽车工业的巨大发展;而第四次工业革命则始于20世纪中期以后,其基础和标志是微处理机以及装设微处理机的各种机器、遗传工程、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的巨大突破和发展。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导致了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均努力寻求运用这些新技术来促进其本国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人们认为,以新技术的突破为标志的社会生产领域的巨大发展,将同时带来社会经济政治结构产生重大的变化;技术上的突破将否定产品单一大规模的生产方式,而代之以小规模的、甚至是个别需要的生产方式;以大公司为主干的企业和工业结构将让位于小公司的群体;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将不再划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社会生活也将因此摆脱单一的格式而呈现出无穷的多样性。应当说,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机器在工业上广泛应用,不仅将带来社会生产领域的飞跃发展,而且也会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世界进入一个新的生产力巨大飞跃的时代。科学成果迅速增长,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科学研究不断出现新的突破,从科学发明到技术上的转化时间大大缩短,技术和产品更新速度以及科技成果商品化大大加快。
正是在世界范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的背景下,邓小平在1988年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就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而言的。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对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第一位的作用。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逐渐提到第一位。其次,从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关系来看,科学技术已发挥决定性作用。再次,科学技术的第一位作用还表现在促进生产力结构的优化上。如果把上述思想形式化,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科学技术。这样,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第一位作用就显得很清楚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数学化
科学技术数学化是各门科学技术学科日益把数学和数学方法作为本学科从量和质的方面揭示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重要工具和表达方式。数学向科学技术的渗透从近代就开始并逐渐扩大,首先表现在数学向其他学科领域的渗透。就基础科学而言,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相继实现了数学化,天文学、地学也都大量采用数学的研究成果。技术科学、工程科学也有很多学科实现了数学化。其次,还表现在数学方法成为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一种普遍方法。数学通过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简捷精确的形式化语言、计算方法和数学模型等,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各学科、各门类研究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再次,表现在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是指科学、技术、生产在过程上衔接更为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周期大为缩短,甚至出现了组织形式上的三者统一。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看,科学与技术曾是不同的两类知识领域,并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式发展。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蒸汽技术革命后日益密切,而后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形成了以科学为先导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的联系进一步地密切,出现了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趋势,主要表现有: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的周期缩短;高新技术是科学技术一体化的集中体现。
什么是科学工业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