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知识全知道
18767000000018

第18章 身体篇——身、心、灵合一的修炼(2)

比尔·盖茨曾说过:“每天清晨当我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进步而激动不已。”由此可见他对软件技术的兴趣和激情。

当有人问沃伦·巴菲特他的成功之道时,他回答:“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就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

也许我们曾经好奇过,许多杰出的人物和我们一样,没有什么三头六臂,可是为什么他们能做那么多的工作,取得那么多的成绩呢?

其实,人和人在智力上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的话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奥秘,那就是成功人士大多热爱他们的工作。

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做喜欢的事,不容易疲劳。科学家的发现大体能证明这个结论:单独用脑不会使你疲倦。如果只就大脑而言的话,那么它“在八个或者十二个小时之后,工作能量还像开始时一样的迅速和高效”。脑部几乎是完全不会疲倦的。

那么是什么使你疲倦呢?心理治疗专家们都说,我们所感到的疲劳,多半是由精神和情感因素所引起的,本质上就是所谓的“心理疲劳”。

生理疲劳对人们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它比较直观,体现为人的体力或脑力的下降,并进而造成工作效率的下降。而人们对心理疲劳则了解的比较少。

心理疲劳虽然也经常在我们身上出现,但是心理学家对心理疲劳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为心理疲劳常和生理疲劳掺杂在一起,其外在表现和内在机制很难被认识和描述清楚。

心理疲劳的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紧张、思维迟缓、情绪低落和行动吃力,更主要的特征有情绪浮躁、厌烦、忧虑、倦怠,感到工作无聊等。在感知方面,心理疲劳者除有与生理疲劳者共有的一般性的感知敏度减弱外,还有其独特的表现,就是对某些刺激特别敏感,如饥饿、姿势不舒服、睡眠不足等。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工作的厌倦。也就是说,心理疲劳造成的工作效率降低,本质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比如有时候,我们做脑力劳动,做了一定时间后,就感到心烦意乱,不想再做了。但是反观自己,似乎也并不疲劳。但是一种不可知的原因让你就是不想做了。这种感觉其实是厌倦。

人的心理活动有一个特点,即做一件事如果过久,就会感到厌倦而不爱做。李开复曾说过,他在学校里的学习方法是:同时把好几个科目的书摆在附近。看一科看烦了,就换另一科。这样换来换去,脑子不容易厌倦而麻木,头脑始终能保持比较活跃的状态。人脑的这个特点,也是死记硬背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

造成心理疲劳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是否受到鼓舞。在体育比赛结束时,胜负双方本来在体力消耗上相差无几,但是胜方却远远没有负方感觉那么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胜方为获胜和周围观众的掌声而感到自豪、受到鼓舞,情绪激昂,所以感觉不到心理疲劳,就连体力疲劳也似乎恢复了。负方则不然,他们感到懊丧,感到来自观众、教练和亲朋好友的压力,因此无精打采,比赛中的疲劳便向他们袭来。

焦虑有时也会让我们心理疲劳。比如做一项工作时,你非常担心做不好它。这种担心的情绪如果总来骚扰你,会使你在情绪上浪费大量能量,从而感到疲劳。

总之,引起心理疲劳的因素有好多种,大多是消极的情绪,比如:厌倦、心烦意乱、无能为力、优柔寡断等等。

■ 专业厨师做的菜会偏咸——感觉适应

古人说过:“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感受我们大概都有过。比如有时别人来到我们家里,会觉得有一种特殊的气味。我们自己反而问不出来。这就是因为我们在自己家里待得久了,对其中的味道习惯了,所以闻不出来。而如果我们从外面回来,一进家门,也许就会闻到自己家里的气味了。

这种现象是心理学上“感觉适应”的结果。心理学上有这样的规律:在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器的感受性有可能提高,也有可能降低。通常在微弱的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可以使感受性提高;在强烈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可以使感受性降低。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前面的例子,是因为闻同一种气味时间久了,产生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视觉的适应可分为对暗适应和对光适应。从明亮的阳光下进入已灭灯的电影院时,开始什么也看不清楚,隔了一段时间,我们眼前就不再是一片漆黑,而是能分辨出物体的轮廓了。这种现象叫对暗适应,即环境刺激由强向弱过渡时,由于一系列相同的弱光刺激,导致的对后续的弱光刺激感受性的不断提高:开始的5一7分钟里,感受性提高得很快,1小时以后,相对感受性可提高20万倍。

而从黑暗的电影院走到阳光下时,会先感到耀眼发眩,什么都看不清楚,但是过了几秒钟,就能看清楚周围的事物了。这种现象叫对光适应,即环境刺激由弱向强过渡时,由于一系列的强光刺激,导致的对后续的强光刺激感受性的迅速降低。

与视觉的适应比较,听觉的适应就很不明显。除非用较强的连续的声音,比如工厂高频率的机器声,持续作用于人,才会引起听觉感受性降低的适应现象,甚至出现听觉感受性的暂时丧失。

触压觉的适应则很明显。我们安静地坐着时,就几乎感觉不到衣服的接触和压力。有些老年人把眼镜移到自己的额头上,却又会到处寻找自己的眼镜,就是这个道理。实验证明,只需经过三秒钟左右,触压觉的感受性就下降到大约原始值的25%。

温度觉的适应也很明显。例如,我们在游泳池游泳的时候,开始觉得水是冷的,经过三四分钟后,就不再觉得水冷了。相反,我们在热水中洗澡的时候,开初觉得水很热,但经过三四分钟后,就觉得澡盆中的水不那样热了。不过,对于特别冷或特别热的刺激,人还是很难适应或完全不能适应。

痛觉的适应是很难发生的,即使有,也非常微弱。只要注意力一集中到痛处,人马上就会感到疼痛。正因为痛觉很难适应,它才成为伤害性刺激的信号并具有生物学的意义。

而嗅觉的适应速度,以刺激的性质为转移。一般的气味经过1-2分钟即可适应,强烈的气味则要经过10多分钟,特别强烈的气味(带有强刺激性的气味)则令人厌恶,让人难以适应甚至完全不能适应。嗅觉的适应带有选择性,即对某种气味适应后,并不影响对其他气味的感受性。厨师由于连续地品尝味道,以至做出来的菜会愈来愈咸,这就是味觉的适应现象。

适应能力是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对于我们感知外界事物、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夜晚的星光下和白天的阳光下,亮度相差达百万倍,如果没有适应能力,人就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精细地感知外界事物,正确地调节自己的行动。研究适应现象对生产实践也有重要意义。比如,在交通运输业中,夜晚驾驶室的照明与外界亮度的差异的处理,就应考虑视觉的适应问题。

■ 眼不见为净——心理自我欺骗

从前,有一个姓张的秀才和一个姓李的秀才在一块儿喝酒。喝到半醉时,两人抬起杠来。李秀才说天下万物水洗为净,而张秀才却说眼不见为净才是真的。两人争得面红耳赤,相持不下,便一起请乡绅评断,而且约定谁要是输了,就把一半财产和妻子输给对方。结果张秀才输了。

回家后,张秀才愁眉不展。妻子王氏听说了这件事,痛哭起来。但王氏很聪明,她随后想出了一个计策,对张秀才说:“官人,你虽把我输给他人,但我也要走得像个样子才好。明天中午你把众乡绅请来吃一顿饭吧!”

中午时分,众乡绅和李秀才准时赴宴。酒过三巡,王氏从屋里端出一个马桶放在门口。她往里面倒了三次清水,用长扫帚扫了三遍,又倒入三次热水,擦了三遍,然后又用清水冲了三遍。

众乡绅看了都皱眉头。王氏却不慌不忙,又用抹布把马桶里外擦了个净,然后带着马桶到厨房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张秀才喊:“娘子上饭吧!”

王氏应声而来,只见她端着马桶,放在桌上,说:“大家用饭吧!”说完,揭开盖子,只见里面是热腾腾的白米饭。满座的客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目瞪口呆。李秀才恍然大悟,说:“是我输了。不是水洗为净,而是眼不见为净啊!”据说,这句俗从此语便传开了。

所谓“眼不见为净”,是说人有一种心理上自我欺骗的习惯。试想,如果王氏没有把马桶端上来让大家看到,那么大家吃下了马桶里做出的米饭,恐怕也不一定发现什么问题,因为马桶已刷过很多次了。但是只要看到了,就无论如何也吃不下去了,就算你告诉他马桶消过毒了,他也不会吃的。

虽然这只是个极端的例子,但人在卫生方面还是有一种“心理作用”。比如我们去饭店吃饭,如果在菜里发现一只死苍蝇,一定会胃口全无;但是如果没有发现,苍蝇对我们就没什么影响。过去造酒,全凭工人赤脚踩踏发酵的粮食,进行搅拌,但人们喝起酒来也是美滋滋的。据说今天有的大酱也是这样做。

还有,许多人喜欢吃猪大肠。人们都知道猪大肠的内壁和又脏又臭的猪屎接触,但是许多人还是爱吃它,就是因为人们没有亲眼看到肮脏的景象。尽管从猪肚子里掏出的猪大肠里面包着猪屎,但是外表光滑干净,人们就自欺欺人,不认为它不干净了。

其实,眼不见为净定律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人们都喜欢外表整洁,于是把乱七八糟的杂物用—块干净布遮起来。人们普遍喜欢穿着干净的人,却不关注这个人是否患有一些传染性疾病。人们往往太容易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愿去分析真实的情况。

■ 愉悦的刺激会让人形成依赖——成瘾心理

晋代有个名叫刘伶的人,崇尚老庄,放情肆志,嗜酒为命,所著《酒德颂》流传后世。

刘伶出门的时候,总是随身携带一壶酒,并叫人扛着一把铁锹跟在身后。他说:“我要是死了,你就挖点土把我埋掉。”他常常在外面醉得东倒西歪,像一摊烂泥。回到屋里,因为喝得浑身发热,他就脱光衣服,还不关门。别人看他光着屁股在那里喝,难免要说他两句。他倒好,反倒指责别人说:“我把天地看作自己的家,把房屋当做自己的裤子,你们为什么要钻我裤裆?”

刘伶老婆气得把家中的酒器摔的摔,砸的砸,哭着说:“这样下去日子怎么过?我求求你,一定要戒掉它!”刘伶说:“好,好,我自己控制不住,只有祈求鬼神帮忙。让我向鬼神发个誓,你给我搞点酒肉来供奉鬼神。”老婆听了便拿来酒肉,供奉到鬼神牌位前。刘伶向鬼神牌位拜了几拜,说:“老天爷生下我刘伶,把酒看作生命。一喝就是一斛,喝过五斗神志才清。我老婆所讲的话,您千千万万不能听!”然后他抓起供奉鬼神的肉,拿起供奉鬼神的酒,一边吃一边喝,一会儿就不省人事了。

也许像刘伶酒瘾这么大的人并不多见,但是生活中嗜某物成瘾的人则非常多。提到成瘾,人们一般会联想到饮酒、抽烟、服用安眠药、赌博、吸毒等等。其实其他许多爱好,如钓鱼、下棋、打球、各类“发烧友”,都属于成瘾的范畴。那么什么是成瘾呢?

所谓成瘾性,是人的生命过程中,常常在心理和生理的某种尝试行为中产生了愉悦反应;这种反应的多次重复,就形成人对愉悦刺激补偿的渴求,渴求又带来刺激的不断强化,于是就形成了人对这种刺激的依赖。

我们以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的抽烟为例来说明。香烟是一种特定刺激物,人类发现通过它可以获得愉悦和满足,于是一再抽它,从而形成对香烟的依赖,也就是对香烟的成瘾。由于抽烟行为的一再重复,一定数量的香烟所带来的满足和愉悦感就降低了,这就需要增加抽烟的次数来获得相同的满足,于是就出现满足和愉悦的强化。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人的烟瘾越来越大了”,而对于有酒瘾的人,则是“这个人的酒量越来越大了”。这也是某些成瘾性迟早会将人拖入绝境的重要原因。

一般认为抽烟喝酒等瘾是生理性的,而赌博、偷窃等瘾则是心理性的。其实后者在进行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生理的某种反应,所以不能完全说是心理性的。

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斯博士曾做过一个实验,测试15名经常参加赌博的人和15名偶尔参加赌博的人,在玩老虎机后的反应。结果这两组人都因赌博时的刺激而心跳加快。但在赌博后,常赌的人心跳很快恢复了正常,而偶尔参加赌博的人,心跳却很长时间才恢复正常。而当他们心跳加快时,体内会产生一种被称为“内啡肽”的化学物质,科学家认为,正是这种化学物质使参加赌博的人获得一种异常兴奋的快感。

格里菲斯认为:“由于经常参加赌博的人在赌博结束后会迅速丧失这种快感,所以需要重返赌台,以获得新的快感。”格里菲斯同时还发现,越临近赢牌,赌徒的思维能力越低,因为这时正是体内“内啡肽”分泌的高峰期。

这个科研成果有利于解释为什么有人容易成为赌徒,而有人却不容易受到影响的原因。

但是成瘾也并不都是有害的。有的爱好,如读书、运动,则是对人有利的,也有利于对社会做出贡献。

■ 体育锻炼有益身心——体育健全性格定律

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一定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比如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因此,如果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培养健全自己的性格有特殊的功效。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大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那你就选择足球、蓝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进行锻炼。这些项目,都是群体的运动,都需要团队的合作。所以参与这些运动可以帮助你改变孤僻的习性,适应和同伴的交往。

如果你胆子小,做事怕风险,容易脸红,怕难为情,那就应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单双杠,跳马、跳箱、平衡木等活动。因为这些运动要求人不断克服害羞、怕摔跌等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越过障碍,战胜困难。比如游泳,你不亲自下水,永远不可能学会。而下水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但是一旦战胜了自己的恐惧,会发现学会它并不很难。其他运动也有类似的特征,有的容易摔跤,有的容易被打倒,这些运动会使你的胆子变大,处事也会更加老练。

如果你办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那就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活动。这些项目的活动,可以锻炼人的反应速度,比如来了球,你必须马上接住,并在瞬间想出该如何反击,或者在一瞬间发挥出你的全部能力。任何犹豫、徘徊都会延误时机,以至遭到失败,因而这些运动能帮助你增强果断的个性。

假如你发现自己遇事容易急躁,冲动,那就应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步行及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运动。这些运动是急不来的,是费时较长的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你需要调节自己,把自己的力量均匀发挥出来,在时间安排上尽量达到合理,才能得到较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