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隐藏在成功背后的78条创业铁律
18751500000034

第34章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永远不做大多数

创业铁律:

潘石屹曾这样说:“如果是大多数,那我应该还在甘肃天水的土地上种地呢,哪来今天的潘石屹?!”

创业故事:

潘石屹,1963年生于甘肃省天水县的农村,1979年,潘石屹考取了兰州培黎学校。临走之前,老父亲将自己头上还不算太破的帽子戴在儿子头上,然后把儿子更为破旧的帽子留给自己,并说:“孩子,你要出门了,不管在什么时候,没事不要惹事,有事不要怕事。”

1981年,潘石屹从培黎学校毕业,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石油管道学院录取。1984年,潘石屹毕业后被分派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在那里,他的聪明和对数字天生的敏感博得了领导的赏识,并被确定为“第三梯队”。

1987年起开始在深圳和海南开创自己的房地产开发生涯。1992年,潘先生与人合作共同创建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开发出一系列房地产项目,包括北京万通新世纪广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大厦、北京万通理想世界(现改名为新城国际)。

1995年潘石屹先生与妻子张欣女士共同创立了SOHO中国有限公司。自公司创建以来,两人共同开发了一系列房地产项目,分别为:SOHO现代城;博鳌蓝色海岸(115栋河畔豪华别墅);建外SOHO;长城脚下的公社。

2002年潘石屹先生受到国内外媒体的普遍关注和热门报道,其中有时代周刊、CNN、中央电视台、华尔街日报以及南华早报等等。时代周刊曾在2002年11月刊中这样报道潘石屹,“房地产商潘石屹给中国一贯单调的公寓和写字楼带来了明快的色彩……潘石屹的楼盘在品位上已国际化。”

为了赚钱,他可以打破所有的规矩套子。在产品设计方面,当别人都在做毛坯房的时候,他最先想到做精装修房,当别人都在按照规定做面积多大窗台多高的普通住宅的时候,他做了活动组合空间、落地大玻璃的SOHO。拿他的话说:“别人制造黑白电视时,我们能不能想办法生产带色彩的;当别人都生产彩电时,我们能不能设计出遥控的。”在营销方面,当大家都希望通过霸王条款要求消费者只许买进不许退出时,他最先推出“无理由退房”,后来还加上10%的年息回报。

他也是国内最早一批启用房地产代理公司并通过广告宣传进行市场宣传的企业家。在做万通新世界广场的时候,他就同来自香港的利达行合作,委托其代理销售;同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文汇报》和《大公报》上都打整版广告。在当时中国的房地产企业还不打广告的时候,这种方法就像平常不吃药的人第一次吃感冒药一样,效果立竿见影。

在潘石屹看来,所谓跳出去或者破坏规则实际上就是冲着一个既定目标的创新。他认为,创新就像大雾天开汽车,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但是话说回来,尽管相对来说承担的风险比较大,但你却是走在前面的第一辆车。

潘石屹从赤贫一跃成为亿万富翁是一个奇迹。他的成长道路和营销策略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成为创业者学习的楷模和模仿的对象。

在中国人的眼里,潘石屹是一位成功的房地产发展商,也是一个传奇。在中国媒体的眼里,潘石屹是一个“是非不断的叛逆者”,他在举手投足间似乎都透露出另类。而在外国媒体的眼里,潘石屹和张欣夫妻的成功,更容易被看作是中国新时期新政策下成长起来的“超级成功”的典范,从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中国的新面孔。

创业指南: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是,它具有开放性、异质性、多样性。一种新的文化观随之出现,现代社会更注重进步、改良、幸福、能力与感情的自由流露,强调个性和个人尊严。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要与众不同,要有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要建立自己的风格。就要像潘石屹那样“永远不做大多数”。

作为一名创业者,当你与别人有相同的背景、一样的基础,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你应该看看自己,你究竟有何种独特的个性和风格,你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你应该怎样淋漓尽致地表现你自己。就像香水一样,有的几元钱一瓶,而有的几千元一瓶,这其中的差异不在香不香,而在于它们各自传达的“味道”如何?你要有自己独特神秘的“味道”,而不仅仅是化学合成的廉价香味。

第六十九章 橡胶大王李光前:成功一半靠勤劳及健身,一半靠幸运

创业铁律:

有人问华人实业家李光前成功的秘诀。他说,成功一半靠勤劳及健身,一半靠幸运(就是机会)。

创业故事:

1967年6月2日,狮城新加坡沉浸在一片悲哀的气氛中,倾城出动为一位老人送行。新加坡共和国总理李光耀也在唁电中深表哀痛和惋惜。这位老人就是声名远扬的华人实业家、慈善家、华人社团领袖李光前先生。这位一生热心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橡胶大王的逝世,不仅是新加坡工商界的一大损失,也是新加坡华人社会的一大损失。

李光前先生,又名玉昆,1893年10月18日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8岁丧母,生活清苦,但坚持读私塾,边放牛边读书。父亲李国专在乡下曾任乡里塾师,因为收入微薄,而赴厦门经营裁缝业,后又改行理发,之后又开小客栈于厦门市区。因生意萧条,被逼歇业,于1903年离乡背井,出洋到新加坡谋生。

到了新加坡后,李国专重操裁缝业,而李光前则在养正学校念英文,周末则在崇正学堂,攻读华文。清政府在1908年派了一位称汪视学的官员,前去新加坡和荷属东印度,招考华侨子弟。李光前就在这种情况下,跟另外40多位华人少年被选中,赴南京暨南学堂求学。两年后,光前在中甲班毕业,成绩优异,被评为全班第一名。

1912年李光前返新加坡后,曾先后在母校道南学堂与崇正学校教鞭,当起教书先生来。少年李光前的志向是要当一名工程师,为实现这一理想,在执教鞭一段时期后,于1912年考入新加坡英国殖民地政府测量局主办的测量学校,开始半工半读。他还同时修读美国大学的函授土木工程课程。

1914年修完三年测绘课程毕业后,恰巧当时新加坡闻人庄希泉与陈楚楠合伙开办一间专营中国货的公司,年仅21岁的李光前被庄希泉看中,聘去任职。

1916年,爱国华侨陈嘉庚为了扩展其橡胶事业,叩开欧美市场的大门,需一名精通中、英文并有相当实际经验的人才,庄希泉等人推荐了李光前。

李光前来到陈嘉庚的谦益公司,负责处理中、英文函件及对外联络工作,这一次“跳槽”成为李光前商业生涯中的重要转机,从此他开始在商界崭露头角。因为办事干练精明、业务熟练加上老成持重,他很快就荣升为谦益公司橡胶贸易部经理,甚得陈嘉庚器重。

后来,李光前与陈家庚长女爱礼成婚,成为陈嘉庚的女婿后,陈嘉庚将谦益公司的一切橡胶业务,交由李光前管理。

1927年,李光前终于在麻坡创办了第一家企业——南益橡胶公司,后再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把业务扩展至印尼,泰国等地。战后积极向多元化企业发展,先后开数十家有限公司,成为巨富。

李光前虽然身为巨富,但生活简朴并非常热心文化事业,除捐助经费建立华桥中学,更独捐巨款作为南洋大学基建新加坡大学及马来亚大学基金费。1952年设立约有2亿资金的李氏基金会,资助新马两地教育及公益事业至今。1962年被聘为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华侨银行董事会主席,各商会主席,会长。于1957年获马来西亚柔佛苏丹授予“拿督”荣衔;及1964年马来亚最高元首封予丹斯金 (PMN) 勋衔。1967年6月2日李光前病逝。

李光前生前是世界10大华人富商之一,他所创立的橡胶王国,对世界橡胶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创业指南:

只要善于把握,任何时候都有成功的机会。成功是一个能力、奋斗和机会的综合体,三者缺一不可。许许多多天赋比你过之而无不及的人,终日辛勤工作,却最终一生穷困潦倒。就是因为他们不能够主动创造机遇,才善于及时抓住机会。

爱默生说:“只有肤浅的人相信运气。坚强的人相信凡事有果必有因,一切事物皆有规则。”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这比坐待好运从天而降可靠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