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隐藏在成功背后的78条创业铁律
18751500000035

第35章 “海上之王”包玉刚:企业没有人才,就会止步不前

创业铁律:

包玉刚曾经讲过这样一段精彩而形象的话:企业的“企”字,上面是“人”,下面是“止”字,没有“人”,“企”就成为“止”字。也就是说,企业没有人才,就会止步不前。

创业故事:

1918年农历10月13日,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嫡孙包玉刚出生在人杰地灵的宁波镇海庄市乡钟包村。

1926年9月,包玉刚在叶氏中兴学校入学。1931年,从学校毕业后的包玉刚来到汉口跟父亲学做生意。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他坚持上夜校和学英语。学有小成之后,包玉刚放弃了日益艰难的制鞋业,选择了到英商安利洋行保险部工作。这使他学习的英语有了用武之地,也让他熟悉了向往已久的金融业。

1938年,到上海加入了中央信托局。1942年,任该信托局衡阳办事处保险部主任,中国工矿银行衡阳分行副经理。包玉刚工作十分出色,很快成为被称为“十三太保”的十三个业务骨干之一。

1945年,因为其办事能力出色而受到上海市市长钱大均的重视,就任上海市银行营业部经理和副总经理。1948年包玉刚移居香港。此后,包玉刚从事与内地的进出口贸易。在香港这个条件极好的港口,从事进出口特别是转口贸易才是那个年代最大的生意。包玉刚发现了航运事业的美好前景,因此,他的注意力开始转向航运业。

1955年,包玉刚买下第一艘英国造旧船,创建了环球航运公司。环球航运集团第一艘船的处女航开始了。刚刚入行的包玉刚不可思议地开创了“将船以固定价格长期包租给他人”的租船方法。正是以这种为人不敢想、为人不敢为的新方法,使他既得到了银行的信任和贷款,又得到了许多租船业务,从而加强了船队的实力。他购买和建造了一艘又一艘的货轮、油轮……

1965年,包玉刚开拓石油运输市场取得了实质进展,壳牌、埃克森、英国石油公司等大量租用环球集团船只,包玉刚由此获得了亚洲航运业的控股权和国际石油海运市场中可观的份额。1966年,创办了环球海员训练学校。1973年,环球集团签订了第一百五十艘新造货船订购合同。第二年,他的第一百艘新造油轮也交货了,环球航运集团船总吨位超过了1000万载重吨。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环球航运集团鼎盛的时候,包玉刚的船队有大小船只近300多艘,总吨位超过2000万吨。环球航运集团拥有的船只吨位明显超过世界其他主要船东。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在那时才只有区区400多万吨。

所以,美国《财富》和《新闻周刊》两杂志分别称包玉刚为“海上的统治者”和“海上之王”。沸腾的事业,终于使包玉刚誉满天下,而包玉刚也终于实现了自己毕生的理想。

包玉刚之所以能够有今天,是因为他认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他曾经讲过这样一段精彩而形象的话:企业的“企”字,上面是“人”,下面是“止”字,没有“人”,“企”就成为“止”字。也就是说,企业没有人才,就会止步不前。

因此,他把人才视为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企业发展的根本,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创业指南: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人才各不相同,每个人才都是完整的世界,在现今生活中,要和每个具体的人才接触,必须学会认识、识别每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才。

第一,要客观地看人才。

识才最忌主观成见,戴有色眼镜。浓厚的主观色彩,往往造成情感上的误差,遮掩或扭曲人才的真实形象。

第二,要全面地看人才。

“盲人摸象”,把局部当成了整体,犯了片面性的错误。识别人才切不可像“盲人”一样,以偏概全。看才识才要顾及德、才、学、识各个方面,而各个方面都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第三,要历史地看人才。

世上没有常胜将军,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能凭一时一事定终身。现在犯了错误,要看过去的一贯表现,过去犯过错误,更要重在现实表现。

第一, 要发展地看人才。

人才总是在变化,特别是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年人才,可塑性强,变化潜能大,更不能一看到底。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第五,要从本质上看人才。

识别人才不仅要用眼睛和耳,重要的是要用脑,透过表面现象,认真分析,去伪存真,才能识别“庐山真面目”,对“疑似之迹,不可不察”。

第六,要从长处上看人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而优点和缺点又具有“共向性”,二者往往相伴而行。因此,识才要从两方面看,特别要抓住人的长处,才会准确无误。之后,努力方向应该是安排适合他们特点的工作,以发挥他们的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