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1850200000066

第66章 考古篇——千年疑云物中藏(7)

黄鹤楼是真实存在的建筑,直到今天还屹立在长江边上。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建成以后多灾多难,多次被毁,仅仅明清时代就毁了7次。光绪年间被毁后,清政府没有再建。建国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000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黄鹤楼是以清朝同治年间毁掉的楼为蓝本建成的。有五层飞檐,攒尖楼顶,屋面铺满金色琉璃瓦,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楼的每层都装饰有大型壁画、楹联等。楼外还有铸铜黄鹤、胜像宝塔、牌坊等辅助建筑。远远望去,黄鹤楼雄伟壮丽,金碧辉煌。登楼远眺,滚滚长江水,浩渺的烟波尽收眼底。

这样气势恢宏的望江楼,为何以黄鹤为名?难道是有黄色的鹤在此地驻留过?黄鹤楼地处江汉,此地区也有鹤活动的踪迹,不过这里的鹤大多为灰鹤。

事实上,鹤的家族虽然繁盛,却没有出现过黄鹤这个种类。无论古今中外,都没有发现过黄鹤的科学记载。现存的鹤的种类有15种,其中丹顶鹤、白鹤都是为大家熟知的种类。

既然没有黄鹤,为什么要叫黄鹤楼?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面八方”,即四边套八边形,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形如展翅的仙鹤,再加上楼上所覆为黄色琉璃瓦,故名“黄鹤楼”。

还有人认为,这是受黄鹤楼的选址所影响,黄鹤楼建在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古代人将“鹄”“鹤”两字通用,所谓的黄鹤楼,其实就是黄鹄楼。那么黄鹄又是什么动物呢?黄鹄就是大家熟知的天鹅。因为天鹅嘴的根部有赤黄色的瘤,被古人称为黄鹄。

更多的人倾向于黄鹤楼的名字来源于传说。

很早以前,曾经有一位辛姓妇人在山上卖酒。有位道士经常从她的酒铺前路过,这位道士生得高大俊逸,仪表不凡,可是衣衫破烂。道士时常向辛氏讨酒喝,从来也不给钱。辛氏心地善良,性格豪爽,从来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就这样,道士成了辛氏的常客。有一天,这位道士突然对辛氏说,我喝了你上千杯酒了,没有付酒钱,这个恩情我一定会报答。他从竹篮里拿了一只橘子,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色的仙鹤。他告诉辛氏,今后有客人来饮酒,只要拍一拍手,仙鹤就会从墙上下来为客人跳舞助兴。说完,道士就消失了。

辛氏知道自己遇上了仙人。她依言行之,果然有鹤自墙而下翩翩起舞,此后辛氏的酒铺门庭若市,辛氏大富。

十年之后,那位仙人又来到辛氏的酒铺,把酒相谈,非常快乐。仙人离开时,抽出腰间的铁笛演奏曲子,乐曲的声音非常美妙,听的人如痴如醉,仙鹤也随之飘下墙来,仙人跨上仙鹤,吹笛远去。

辛氏此时已经富甲一方,为了纪念这位仙人,她专门建造一座仙气缥缈的高楼,起名为“黄鹤楼”。

黄鹤楼名字的真实由来已经无从查考,人们更愿意接受的是“神仙说”,在欣赏黄鹤楼美丽景观的同时,怀想仙人的神秘传说,会平添几多浪漫清怀。

●三星堆难倒考古学家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县南兴镇北。这里有一条称为马牧河的古河道,北岸的阶地形似月牙,叫做“月亮湾”,南岸原有三个大土堆,故称“三星堆”。

遗址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心区域是一座由东、西、南三面城墙包围着的古城,城区面积近4平方公里,与中原王朝早期王都河南郑州商城相当。如此宏大规模的城市,在3000年前的中国实属罕见。从考古学家目前发掘的情况来看,已出土大量青铜器、玉石器、象牙、贝、陶器和金器等器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一件大型青铜立人像、数十件青铜人头像、青铜神树和黄金权杖。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雕塑,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罕见的珍品,在东方乃至世界的艺术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青铜人像高鼻深目形象夸张,极富地方特色;立人像连座高2.62米,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铸像之一,大眼直鼻,方颐大耳,戴冠,穿左衽长袍,佩脚镯。

青铜神树高3.84米,是世界上最顶级的古代至宝。树上有九枝,枝上有立鸟栖息,枝下有硕果勾垂,树干旁还有一条龙从树顶下探,生动又神秘。

黄金权杖是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再包卷在一根木棒上制成的,金皮上刻有三组以鱼、鸟、人为内容的纹饰,清晰而神秘。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难倒了众多考古学家们。几乎每个文物都带着难以破译的千古之谜。这些谜团至今为止让学者们争论不休,无法定论。

第一,三星堆文化内涵的确定。三星堆遗址是距今5000-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在遗址内存在面貌不同但又连续发展的三期考古学文化。在三星堆一期文化中出土有玉琮等玉器,所以有学者认为它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良诸文化等有交流。在二期文化时,三星堆已发展成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中心,即早期蜀国,它代表了长江流域商代文明的最高成就。有学者认为这比黄河文明还早,这也再次证明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

第二,三星堆青铜文化如何产生?三星堆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的产物,还是受其他文化影响?本土论者认为其青铜器形象独特,不归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而且反映了古蜀人对“眼崇拜”等的习俗。外来说认为出土的青铜人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不像中国人倒像是“老外”,于是认为三星堆人可能来自其他大陆,三星堆文明可能是“杂交文明”。

第三,遗址居民属何族?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其中古羌人的传说最为大家接受。古羌人的祖先来自西北高原,他们到达成都平原后,与当地原始部落民族开始争夺土地。后来,一个叫蚕丛的羌人首领称王,由于蚕丛有纵目,后来的羌人就铸了大量青铜纵目面具纪念他,即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面像。《华阳国志·蜀志》中有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

第四,古蜀国何以突然消亡?古蜀国繁荣了1500多年,然后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消失了。关于古蜀国的灭亡,人们假想了种种原因,但都因证据不足始终停留在假设上。水患说。三星堆遗址北临鸭子河,马牧河从城中穿过,因此有学者认为其消亡是洪水肆虐的结果;战争说。遗址中发现的器具大多被事先破坏或烧焦,似乎印证了这一解释;迁徙说。可是人们为什么要迁徙呢?成都平原物产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用灾难说解释似乎难以自圆其说。

第五,“巴蜀图语”代表什么?三星堆祭祀坑中发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瑰宝——黄金权杖。权杖上面刻有三组以鱼、鸟、人为内容的纹饰,这一纹饰又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有人认为金杖上的符号可能是古蜀人的文字,在《华阳国志》就有说蜀人“多斑彩文章”。但《蜀王本纪》中则认为古蜀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也有人认为是族徽、图画,或者是某种宗教符号。根据其强烈的宗教信仰来看,最有可能是宗教符号和族徽。学者们对此的争论仁智各见,有的已在试图破译。如果能解读这些图案,必将促进三星堆之谜的破解。

●马王堆古尸千年不腐之谜

1971年,驻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的驻军,想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在施工的过程中,当用钢钎钻探时,从钻孔里冒出了呛人的气体,有人用火点燃了一道神秘的蓝色火焰,这一现象让人感到恐惧和不解。

1972年1月,考古队正式在此进行科学挖掘,于是便发现了马王堆汉墓。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被世人誉为“20世纪中国与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如纺织品、服饰、帛书、帛图和帛画等,但最令人展惊的是发现了一具女“湿尸”。这具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的女尸,出土时毛发尚在,肌肉有弹性,内脏虽有干缩,但外形完整、柔润,这一考古发现在当时轰动了世界。

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这具女尸名叫辛追,是西汉初年长沙国侯爵軑侯的妻子。辛追女尸经病理解剖表明,虽然经历了2100年,其身体各部位和内脏器官的外形仍相当完整,并且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软骨等细微结构也保存较好,这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是十分罕见的。临床医学检验表明,辛追生前患有冠心病、多发性胆石症,以及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症、血吸虫病等多种病变。而解剖时,发现其肠道中有甜瓜籽,因此揭示了辛追的真正死因——食用甜瓜引起多种并发症,最终导致心绞痛,让这位老妇人撒手人寰。

为什么辛追的尸体经过了千年还没有腐烂?

有人认为其实尸体并不是没有腐败,而是腐败到一定程度被中断而保存下来。女尸出土前,身着丝绵袍和麻布单衣,足登青丝履,面盖酱色锦帕,并且用丝带将两臂和两脚系缚起来,然后包裹18层丝、麻衣衾,捆扎9道组带,又覆盖两件丝绵袍。女尸被二十多层丝麻织物紧紧包裹着,不但隔绝了蝇虫接触,而且把棺材填满,棺内空气很少。外面又套上一椁三棺,密封条件非常好。由于棺内氧气稀少,无氧环境抑止了细菌的生长,从而抑止了尸体的腐败。

另外,为了保证墓室密封,墓室的周壁用厚厚的白膏泥构筑,白青泥的下面是一层厚厚的黑色木炭,防止地下水渗入。在发掘过程中,这些木炭和白膏泥整整装了4卡车才清理完全,估计超过了5000公斤。这样尸体深埋在二十米的地下,维持着低温、恒温密封、避光、无大地震的环境下,保持了2100多年。

还有人认为,马王堆女尸不腐是因为棺材里有一种红色的棺液。女尸出土时,浸泡在约80公升的棺液之中。这种红色棺液成分复杂,经过化验发现里面掺加了朱砂和许多中药的成分。朱砂含有砷和汞,其化学成分对人体是有害的,但是却有杀菌防腐的作用。所以有人认为,这种红色液体一定是某种能够使尸体不腐的“神药”。

但是这样的想法受到了质疑。若是这种红色液体是某种能够使尸体不腐的“神药”,那么为什么辛追死后可以享受这样的殊荣,而比她地位高的人却没有呢?有人认为这种“神药”其实是辛追的尸水,因为辛追生前曾经大量的服用过中药和金石丹药,所以液体中才会有朱砂和中药成分。这种液体因为含有汞——水银,才具有微弱的抑菌、杀菌作用,但不是尸体得以保存的根本原因。

●长沙楚墓帛画中的妇人形象是谁

1949年,湖南长沙市东南郊陈家大山楚墓出土了一幅帛画。此帛画距今已有加朋多年,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绢画之一,被称为晚周帛画或长沙楚墓帛画。

这幅帛画高约28厘米,宽约20厘米。画面主要位置绘一妇女,侧立向左,头后挽有一垂髻,并系有饰物,长裙曳地,腰细而修长,两手合十神态虔敬。她的上方绘一条龙和一条凤,凤鸟头上昂,振翼奋爪,尾翻飞,呈奋起状;龙则双足屈伸,身体蜿曲,似乎正向天空飞升。该画以墨线勾描,线条有力,顿挫曲折富于节奏变化,用黑白组合,使画面具有一定的装饰趣味。在人物的唇和衣袖上,还可以看出施点过朱色的痕迹。

长沙楚墓帛画的发现引起了我国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这幅帛画为何而作?图中的妇女是谁?腾飞的动物是否是龙凤?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和探讨。

20世纪50年代初,郭沫若先生根据当时的旧摹本进行过研究,认为妇人左上方的一兽一禽为夔(古代传说的一种独脚兽)和凤,一凤一夔作斗争状。凤为神鸟,象征善与和平,在斗争中居高临下,占优胜地位;夔为怪类,象征邪恶与死亡,在侧面抵御相形败退。画的下面是一个现实中的女子,她合掌胸前,立于凤鸟一侧,似乎在祈福。然而郭沫若却没有对画中妇人的身份进行考训。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帛画在社会上公开,人们对照旧摹本研究,发现旧摹本中有不少错误,似龙的兽是双足而不是单足,帛画的最下角有一新月被忽略了。因此,郭沫若先生的推测就被打破了,于是学者们对原画进行重新鉴定。

《江汉论坛》曾发表一文章《对照新旧摹本谈楚国人物龙凤帛画》,这篇文章对长沙楚墓帛画又有了新的诠释。

该文认为帛画的结构和布局有上、中、下三层。上层是天空,左边的兽应该是我国古代神化了的龙,右边的鸟则应是凤。龙和凤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人和神助魂升天的神兽神禽。画中的妇女站在中层,就应该是人间。妇人右下角有一弯月状物是下层,应该是大地,意味着妇人站在大地上,向龙凤合掌祈求,希望飞腾的神龙神凤引导她的灵魂进入神界。该文还认为画中妇人即墓主人自己,这幅帛画的主题思想就是楚巫神迷信思想的一种反映。

美术史家金维诺先生也赞同这样的说法。他认为画上的中心人物应当是死者本人的画像,并认为此类帛画是我国肖像画的滥觞。

但是对于画中的妇女是谁,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答案。王伯敏先生认为这是一幅带有迷信色彩的风俗画,描写一个巫女为墓中死者祝福。这幅帛画所描绘的妇女,有可能是当时“巫祝”的形象。除此以外,还有人认为画中妇人是女神宓妃,王仁湘同志就认为这是一幅“丰隆鸾鸟迎宓妃”图。

从墓葬出土的形式来看,这幅帛画在当时肯定不是作为观赏的美术品,而是被统治者作为寄托升天愿望的迷信工具,这与楚人的迷信习俗是相符合的。至于画中妇人的形象到底是谁,各家说法不一,就成了一个未解之谜,还有待于专家、学者作进一步研究。

●敦煌莫高窟之谜

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拥有世界艺术上璀璨的明珠“莫高窟”。莫高窟有精美的佛教壁画4.5万平方米和典雅的佛教雕塑2415尊,俗称“千佛洞”,有“东方卢浮宫”的美誉。

敦煌莫高窟并不是在一个时代集中修建的,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后来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多个朝代的建设,形成了今天的规模。莫高窟南北长约1600多米,洞穴上下排列多达五层,如蜂房般鳞次栉比,非常壮观。莫高窟还有藏经洞,整理出了五万多件古代文物。近代才出现的学科敦煌学,就是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

莫高窟开凿在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一个艺术的明珠,文化的宝库,为什么不建在人流密集的地区或者交通要道,而要建在偏僻荒凉的戈壁荒漠?最流行的说法,是圣地异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