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的一个黄昏,沙门乐尊者游历经过鸣沙山,发现眼前出现了壮丽恢弘的景观:整个鸣沙山被金光笼罩,仿若有千万金佛在光线中现出身形。尊者赞叹不已,虔诚地下跪祈祷。尊者认为,这是一块神圣的土地,于是他在此地主持开凿了第一个洞穴。在随后的岁月中,尤其是古“丝绸之路”开通之后,敦煌逐渐成为重要的贸易中转石窟,各国商贾云集至此。商人出门在外,求财、求平安,佛教得以盛行。有钱的商贾巨富纷纷出资开凿石窟,莫高窟佛教文化石窟群日益壮大。在唐代鼎盛时,形成了“千窟争荣”的繁盛之势。
莫高窟是否真的是因为出现了圣地异象才选址于此,我们不得而知。据专家分析,莫高窟选在如此偏僻之地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敦煌四周为荒漠戈壁,风沙很大,雕凿了洞窟容易被风沙侵蚀。鸣沙山是沙砾岩,质地坚硬,耐腐性强。洞窟坐西朝东,与三危山隔河相望。夏季风从东方吹来,三危山成为天然屏障为莫高窟遮挡风沙。冬天,风沙从洞窟背面的西方袭来,吹过窟顶呈45度角吹下,风沙不会灌入洞窟。在整个敦煌戈壁找到这样一个“安全区域”是很难得的。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莫高窟经过千年风霜洗礼,依然保存了大量壁画与雕塑。这是文化留存之幸,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辉煌闪光。
莫高窟选址鸣沙山,也是与其佛教文化背景割离不开的。佛教讲求脱离尘世生活,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鸣沙山因为有宕泉河的滋润,是一块沙漠绿洲。绿树掩映着莫高窟,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风沙,也阻挡了阳光对洞窟的照射。这里作为佛教圣地,环境清幽,飘逸着灵性的气息。
●包公两座墓之谜
包公,姓包名拯,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是我国北宋时期颇有名望的官吏。在宋仁宗时期,包公曾任州、县官,后升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御史中丞、枢密副使。
包拯一生仕途平淡,为官刚正不阿,执法严格,铁面无私,敢于与权贵作斗争,为民申冤,因此深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赞扬。朝廷内外都不以他的官位来称呼他,而呼他为“公”。在普通人心中,包公是清官的代表,百姓爱称其为“包青天”。1062年,包公去世,终年64岁。包公生前受人爱戴,死后亦被人们关注,因此包公墓即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河南省巩义市西南有北宋王朝9个皇帝的陵墓,人们习惯上称其为“巩县宋陵”。在这其中有一座陪葬墓,被世人所熟知,它就是陪葬在真宗陵旁边的一座高约5米的圆形家墓,也就是包公墓。这是人们关于包公墓原来最普遍的看法,“巩县宋陵”也因此成为极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然而,十几年前,当考古学家们在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大兴乡双圩村的黄泥坎发掘出又一个包公墓时,原来的巩县包公墓就成了一个谜。合肥包公墓共发掘出包公及其夫人董氏墓、长子夫妇墓、次子夫妇墓、孙子包永年墓。淝水岸边出土的墓志铭确凿地记述了包公的生平,补充和修正了一些史实,也确切证实了此墓为包氏族墓。
一个包公为什么有两座墓葬?如果合肥包公墓是“真”的,那么巩县的包公墓是怎么回事?难道巩县包公墓是人们的臆断吗?或者陪葬真宗陵侧的包公墓另有他人?
在合肥包公墓正式考古发掘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巩县包公墓是“真”墓,不仅是因为它有很高的封土和墓碑,而且地方史志均有记载。关于巩县包公墓的记载,在明代嘉靖三十四年修订的《巩县志》中有记载,说包公墓在“巩县西宋陵”中。清代顺治以后各时期版《河南通志》皆以此为基础记载。可见巩县包公墓在明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至少经历了500-600年。人们不禁要问:巩县包公墓究竟修于何时?为什么要建这个包公墓?里面到底埋葬着什么?它和合肥墓是什么关系?这一系列问题,至今尚难以回答。
包公两座墓之谜尚未解开,而合肥包公墓地出土的材料又给历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比如,据出土的墓志铭记载,包公本人是“皇舅”,这是鲜为人知的。另外,在墓地中轴线的西南部,有一较大的封土堆,高约4米,底径10米,整个外形略大于包拯夫妇迁葬墓。从这个封土堆的地表再往下深挖3米,都是一色的生土,可知这个土堆是典型的“疑冢”。包公墓为什么设此“疑冢”?它是什么时代修建的?这又是一个需要我们解答的谜。
●成吉思汗陵为什么建在“马背”上
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被称为“一代天骄”。他南降西夏,攻陷金国中都,西进中亚、东欧,东击俄罗斯。在成吉思汗的铁蹄下,中国的版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成吉思汗忙于征战,一生都在马背上度过,甚至连死后,他的陵寝都建在马背上。
成吉思汗的陵寝名叫“八白室”,是八顶白色的毡帐。毡帐里供奉着成吉思汗的遗物。“八白室”这座马背上的陵寝深具游牧民族四处迁徙的特点,最早“八白室”在蒙古高原,后来先后迁徙到黄河河套、鄂尔多斯高原,现在在伊金霍洛旗。
蒙古人为什么要给一位伟大的君王建造一座流动的陵寝?真正的成吉思汗陵在哪里?
事实上,没人知道成吉思汗墓地的真正地点。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在荒漠中迁徙,即使建立了陵寝也会被荒沙掩埋,所以根据习俗,他们一般是不建陵墓的。即使是蒙古贵族,也“墓而不坟”,即只深埋地下,不建地面建筑。
而且,蒙古人认为人的遗体一旦被破坏,灵魂就无法超生。成吉思汗纵横四合,树敌无数,他的陵墓很容易被敌人破坏。一个强盛帝国的王陵,对盗墓贼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综合以上几个原因,成吉思汗遗体必然埋葬在秘密之处。
成吉思汗秘密埋葬还与其去世时间有关。成吉思汗是在其第二次攻打西夏时去世的。如果当时宣布了成吉思汗去世的消息,必然军心大乱。为了稳定军心,更为了威慑西夏人,成吉思汗去世前留遗嘱说“秘不发丧”。
当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遗体由亲信护卫着前往他生前选定的埋骨之地。为了防止墓地泄露,这支队伍低调前行,并且杀掉路上所有见过的人。他们掩埋灵枢的方式也非常谨慎,先取下草皮,下葬后再将草皮原样铺好。之后让马群在地上践踏,彻底抹掉陵寝的痕迹。做完这些事情后,部队没有立即撤离,而是一直等到第二年春天。等看到青草覆盖了茫茫草原,成吉思汗的陵墓彻底无迹可寻时,他们才离开。走之前,他们当着母骆驼的面杀了一只驼羔。骆驼的记性非常好,并且重感情,见到亲骨肉被杀此地,会一直记着。成吉思汗的亲人想来陵寝祭奠时,跟着母骆驼就能来到这里。
由于蒙古人“墓而不坟”的埋葬风俗,更由于其秘密的下葬方式,成吉思汗陵的真实地点已无从查考。数百年来无数人处于各种目的探寻陵墓所在,都一无所获。有些真相,需要时间来解答,也许,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当人们想起这位伟大的铁血君王时,可以去伊金霍洛旗看一看那座马背上的陵寝,追忆一个激荡着荣耀与热血的时代逝去的往昔。
●嘉庆因为何禁“如意”
如意,长条而一端弯曲,是一种古代器物名称,我国很早以前就有了。
如意可以用各种材料制成,比如骨、竹、木、角、石、玉、铁、铜等。由于其一端弯曲像手一般,最早被用作“抓挠”。到西汉的时候,如意具有了吉祥的含义,比如汉高祖刘邦与戚夫人生的儿子就取名为“如意”。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僧侣和文人雅士开始广泛使用如意,并加深了如意吉祥美好、聪慧睿智的含义。到清朝,如意早已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把玩之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清代的皇帝、皇后还经常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
然而如此吉祥美好之物,却也不是人人都喜欢,清嘉庆皇帝就公然表示自己不喜欢如意。
按照满洲的老风俗,凡是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王公大臣以及在外省的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都要在宫廷向皇上进献如意,以表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满洲人人关进京之后,这种老风俗仍然保留下来,没有改变。可是到了嘉庆朝,这种老风俗竟一下子下谕给禁止了。谕旨中说“……诸臣以为如意,在朕观之转不如意也”。
当时,朝廷上上下下都不知道皇帝禁献如意究竟是什么名堂。而如此寓意吉祥的物件,清嘉庆帝为什么就不喜欢?其实这其中确有奥秘。
雍正皇帝在位时,乾隆的第二子出生,这个婴儿是乾隆嫡福晋所生。由于清代以前的皇帝没有一位是嫡长子,所以雍正对这个嫡孙十分重视,并亲自赐名永琏,暗示在乾隆之后立他为皇帝。于是乾隆即位后,就马上将传位永琏的诏书放在了正大光明匾后,可是永琏只活了九年就离开了人世。其后不久,皇后又生下了皇七子永琮,一心想完成祖先遗愿的乾隆,马上决定立这位嫡子为太子。谁知传位的诏书刚放到正大光明匾后,两岁的永琮也离开了人间。
连丧两子的乾隆皇帝再也不敢立嫡子为太子,更不敢将传位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后边了。对于立储一事,皇室里谈虎色变。到乾隆晚年,他的诸皇子中有的已经死去,有的对当皇帝根本不感兴趣,还有的生怕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敬而远之。于是乾隆皇帝就在庶出的皇子中选择了忠厚老实的颙琰作为继位者。为了不让老天夺走他这个儿子,乾隆帝对立颙琰为太子一事一直秘而不宣。直到即将禅位前一年,才正式公之于众。
可是如此绝密之事,真的只有乾隆一人知道?不,还有一人知道,那就是和珅。当和珅觉察到乾隆帝要立颙琰为太子后,立刻选了一只上好的如意送给了颙琰,以取悦这位未来的皇帝。谁知颙琰听到自己被暗中选为太子后大为惊恐,加之他对和珅这样的大贪官本身就十分忌恨,所以对和珅所送的如意十分反感。
嘉庆继位后,政事仍由太上皇乾隆决定。嘉庆四年乾隆病死后,他亲政。亲政后的第六天,他就逮捕了和珅,抄出家财约值白银十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二十年的财政收入,和珅随即被处死。之后,嘉庆就下谕旨禁献如意。
如此,不明真相的人们还以为嘉庆下谕禁献如意是要崇尚节俭,杜绝奢侈,其实只是他对如意的一种厌恶罢了。
●郑和为何发明麻将
麻将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益智类游戏形式。那么,麻将到底是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又是谁发明的?
麻将的由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隋代的时候被人发明的,但是民间最广为流传的是由明三宝太监郑和在航海之时发明的。那么郑和为何要发明麻将?这与他航海大有关系。
明宣德年间,三宝太监郑和率领数万将士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船队七下西洋。有人说郑和下西洋为了宣扬国威,也有说是为了经商贸易,更有甚者说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在茫茫大海上,船上的随从们常常因为无聊而滋生事故让郑和不便管理,也有一些随从因为海上生活单调和思乡,精神萎靡不振,甚至积郁成疾。
郑和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担心长此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为了不让随从们滋生事故、振兴将士们的士气,郑和开始寻找解决方案。于是他决定设计一个娱乐项目,但这个项目必须符合以下原则:一、必须可以多人玩,以便联络感情、监视军情;二、规则简单、方便学习,还可以不断更改;三、持续时间长而不厌,适应海上的连续枯燥的生活。
根据当时航海的情况和冥思苦想,郑和终于想到了切合现实的娱乐项目。郑和利用船上现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图案,再制定游戏规则,放在吃饭的方桌上就能供大家娱乐。
在文字图案的确定上,红“中”代表中原大地,符合中国红的原则,也迎合随从们的思乡之情;竹牌刻上“发”字,暗合航海的经商名义,发财的数量则从“一万”到“九万”,按照中国的习俗,过满则溢,所以没有更多的万。万字牌定下来之后,其他的就照推了,船上粮食以大饼为主,于是就有了一饼到九饼;遇到风平浪静,将士们也会捕鱼,于是有了“一条”、“二条”……“九条”;行船靠风向,有了“东”、“南”、“西”、“北”风;海上航行水手往往不记日期,只辨寒来暑往的节气变化,这样,竹牌中又加上春、夏、秋、冬4个“花”牌;根据装淡水的水桶数刻上一桶到九桶;根据船上号令牌的内容刻上白板和发财,于是共计136张牌。
游戏一经推出,海上浩荡船队一片哗啦之声。玩起这个游戏来,将士们的萎靡不振一扫而光,郑和看到这竹牌能麻痹将士的思乡之情,于是就将其命名为“麻将”。
从此,一个风靡中国大地六百余年仍生生不息的游戏“麻将”就这样诞生了。其实,麻将是何人发明的已经不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麻将作为中华民族游戏史的一个缩影,与任何游戏品类一样,多少年来,让玩者在其中体味到休闲、趣味。
●康熙陵墓内为何葬了四十八个后妃
清圣祖康熙皇帝,名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死后葬于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清东陵内有顺治帝孝陵、孝庄昭西陵、乾隆帝裕陵、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康熙帝的陵墓为景陵。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景陵中除了埋葬有康熙皇帝外,还埋葬有康熙的四后、四十八妃和一皇子。一座陵墓,埋葬了如此多的人,这样的埋葬规格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为什么康熙的景陵中埋葬了四十八个后妃?
有人说那是因为康熙后妃众多。从空中俯瞰景陵,整体上呈半圆形,地位高者列前居中,地位低者居后。景陵地宫内除了葬有康熙皇帝,还有孝成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和敬敏皇贵妃。景陵妃园寝内葬有四十八位妃嫔和康熙的皇十八子胤衸。四十八位妃嫔中,包括贵妃一人,即温僖贵妃,居妃园寝正中;妃11人,即慧妃、惠妃、宜妃、荣妃、平妃、良妃、宣妃、成妃、顺懿密妃、纯裕勤妃、定妃;嫔8人,贵人10人,常在9人,答应9人。敬敏皇贵妃(因其子十三皇子助雍正帝登基有功)原本和妃嫔们葬在一起,后来移葬在景陵地宫内。景陵双妃园寝埋葬着抚育过乾隆的康熙妃嫔悫惠皇贵妃和敦怡皇贵妃。康熙的后妃并没有全部埋葬在景陵中,但就上面所提到的我们不可否认,康熙的后妃很多。
其实,清朝皇帝的皇后多是蒙古公主,这是政治联姻的需要。但在康熙的时候,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鳌拜结党营私,专横跋扈,而丞相索尼历经三朝,掌握着一定的政治势力。于是在孝庄太皇太后的主持下,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指给康熙当了皇后。
1665年,12岁的康熙皇帝和13岁的赫舍里氏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大典。虽然是一场政治婚姻,但是由于皇帝和皇后年岁相仿,又加之鳌拜把持朝政对皇帝多有不敬,于是压抑的环境促成了皇帝和皇后的恩爱感情。但是当康熙铲除鳌拜、亲理朝政,不再需要皇后家族势力的扶持之后,皇帝和皇后的关系自然也就不会那么亲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