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岁月如歌:阆中市离退休教育工作者文集
1844300000034

第34章 读《石榴》《牵牛花》

莫秉端

阅读好的文章,有攀摘硕果的快意,采撷鲜花的温馨。近日研习郭沫若的《石榴》和叶圣陶的《牵牛花》(均见中师《文选和写作》第一册),这种感觉尤甚。

《石榴》和《牵牛花》都是取材于植物的状物散文,情文并茂,璧合珠联。然而,各自选材的角度、风格和文笔却存大异。前者疏放有致,新奇俏丽,具有诗人的浪漫;后者曲折细密,沉着质朴,不乏小说家的写实。《石榴》重在写花果,以描写的方式,从交代时令,写一般树木的情况、少数树木的特点引出石榴,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牵牛花》重在写藤蔓,以叙述的方式,从种牵牛花的历史和泥土写起,平实道来,大巧若拙。其后,虽都综合运用了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但前者重于描写,后者多有叙述,各自墨饱笔酣,臻于化境。

《石榴》从对枝、叶的简捷描写来凸现其特有的风度:“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字句烹炼,调音谐律,令人怦然心动。而着墨最多的还是对花和果的描绘:

……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奇巧的设喻、精妙的形容,寥寥数语,便生动地写出了花之壮美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的刚正性格。接着要言不烦而又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小茄形的骨朵”逐渐变化成果实的“妙幻的演绎”;“红玛瑙”、“花瓶儿”、“希腊式安普刺”、“中国式的金罍”……可谓百宝流苏,异彩纷呈,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从花到果妙幻奇绝的种种仪态。新奇的想象,精妙的比喻,实非神思万里的诗人和学富五车的博物家不能出。再接下去,更有神来之笔: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

真是“情必极貌”,形神摇曳!我们从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一位风姿绰约而天性活泼的处子。这种阅读效应,是因为它由枝叶到花果,逐层写来,错彩镂金,意象叠加,渐次丰满,乃至最后把石榴刻画得像人一样呼之欲出了。其行文之妙,犹如《老残游记》中白小玉唱书,“越唱越高”,“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如登泰山,“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牵牛花》却是另一种风格和文笔,取材的角度也不同。题名《牵牛花》,叶翁之意却不在写“花”,而在乎“藤蔓”。他以细密的写实和生动贴切的想象相结合的方法,先写“往年”“木架子上”的藤蔓:

……互相纠缠着,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但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待不胜重量时便重演那老把戏……

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藤蔓的生长态势。人们读后,如临其境,如见其情。这不是一尊倔强的“力”的雕塑吗?“条”之“嫩”,说明发展的前途无量,充满生机,充满希望,且与“把戏”之“老”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清新刚健之气和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然而,写得更具体,更充分的还是“今年”“缠着麻线卷上去”的藤蔓:

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上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在先朝这边,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边了。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一粒的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着一两张满被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一粒的嫩头。有时认着墙上的斑驳痕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里吧;但出乎意外,明晨已爬到了斑驳痕之上;好努力的一夜功夫!“生之力”不可得见;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默契了“生之力”了。

观察细致入微,描叙真切可见,具有自然、亲切的“谈话风”,非文思细密、匠心独运的小说家莫能为。作家用“往年”、“今年”、“在先”、“停一歇”、“前一晚”、“早起看时”、“明晨”等表时间的叙述性的词语,将描写、议论和抒情捆住,以静中见动的方法表现了藤蔓“生之力”的演进情况。也许我们读过之后,并没有一下子就怦然心动,但细细咀嚼,却会穆然沉思,淡薄中见浓烈,舒缓中有奔腾,从中领悟到雍容自如的情致和深邃的哲理。

我们从《牵牛花》中“呆对着”“复何言说”,恬然于“兴趣未尝短少”,又想到“他日开花将比往年的盛大”,可感受到作者沉着、内向、清峻、绵邈、理智大于诗情的个性。而《石榴》中“我本来就喜欢夏天……我更喜欢夏天的心脏”,特别是当朋友说起昆明的石榴,竟然“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则表现出作者轻快、外向、炽热、躁动、诗情大于理智的气质。真是“文如其人”,活脱脱地体现了作者本真的“自我”。

在他们的笔下,石榴和牵牛花都不再是纯自然生物,而是寓情托意的载体,或者说是某种意想的隐喻和象征。文中通过点睛之笔,表达出鲜明的意旨。如《石榴》中“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或明或暗地点了题,讴歌了高尚的情操,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追求。而《牵牛花》写“嫩绿的头”“无时不回旋向上”,“‘生之力’,不可得见”,“却默契了‘生之力’了”,明朗而含蓄地借牵牛花所表现的伟大的生命力,来赞扬人类的“生之力”,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二者堪称言近旨远的载道佳作。

读这两篇优美的散文,我们的心会因受到一种崇高的审美力量的震撼而颤动,共鸣。它将涤去胸中的尘浊,让我们看见人的尊严,体会到人的价值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