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岁月如歌:阆中市离退休教育工作者文集
1844300000033

第33章 杜甫《阆山歌》《阆水歌》赏析

毛明文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避乱居蜀期间曾两次来往于阆州、梓州之间。广德二年(764年)春天,吐蕃被击退,长安已收复,诗人的世交好友严武离蜀去京,四川军阀相继叛乱,杜甫决意出峡北归。这年春天,诗人由梓州(今三台)携家小第二次至阆州(今阆中)。寓阆期间,写了盛赞阆州山水的名篇《阆山歌》《阆水歌》。

《阆山歌》是这样写的: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

这首拗体七言律诗,专咏阆山之胜。阆州城外,四周峰岭环绕。此诗仅以城东的灵山和城北的玉台山为代表,首联将其推出,并用“白”、“碧”写两山不同的色调,造成强烈的反差,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大意是:阆州城东的灵山一片雪白,而城北的玉台山却一派碧绿。

二联,抓住阆山风光的特征加以描绘。大意是:松林上云雾飘忽,欲尽未尽;山脚岩石被江流冲激,似崩未崩。如此的动态描写,既突出阆山的巍峨雄峻,又使人如见其状,产生无穷的魅力。

三联,作者展开想象:这将崩未崩的山根怎么会没有鬼神呵护呢?我已经感到它的气象可与嵩山、华山媲美啊!

四联,抒情。中原一带的战火尚未完全平息,还不能回去,暂且在这结茅斋住下,日夕观望阆山景色罢了!诗人对阆山之美进行侧面烘托,对阆州之山作了深情的赞誉,撩起读者向往之情。

诗人歌咏阆州之山,只概写灵山、玉台二山。说此山可与嵩、华匹敌,表现了诗人对阆山的热爱与称赞。

《阆水歌》是这样写的: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阆中城在群山四合的一块山间平地上,嘉陵江流经阆中一段,古称阆水。由甘肃、陕西穿过千山万壑从广元、苍溪流经阆中西北,撞在锦屏山脚,绕城三面,折而东流。《阆水歌》,就是描绘阆中嘉陵江美丽景色的。

作者从嘉陵江水色入手。嘉陵江的水色像个什么样呢?有如青黑色的石黛和青绿色的玉石相融杂。“石黛碧玉相因依”,写出了嘉陵江水的特色,使人想见水深浪平、青碧之状。

接着四句写江上、岸边的景色和人物活动。“怜”,喜爱;“日破浪花出”,就是日光透过浪花照射出来;“春从沙际归”,就是春天从岸边沙际归来。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从沙际先绿以见春归。“巴童”,阆中古为巴国地,故阆地孩童称巴童。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我很高兴地看到霞光照射在浪花之上的美景,还能够从岸边沙际看到春回大地。儿童们荡起双桨从身旁驶过,水鸟儿衔着鱼在江上飞来飞去。嘉陵江是多么富饶美丽,两岸人民又是多么勤劳啊!

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感慨。“胜事”指风物之美;“可断肠”,即今之“可爱得要命”;“城南”,指阆中城南嘉陵江流经的地方。唐时,阆中城南有富饶美丽的南池,有“气与嵩华敌”的灵山,还有“两峰连列如屏”的锦屏山。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嘉陵山川图于长安大同殿,就是以阆南山水为轴心的。故诗人有“阆中城南天下稀”的赞叹。

《阆水歌》是一幅生动的风光图。这风光图,不是静态写生,而是一幅有声有色的动态画面。使人如身临其境,在心灵产生“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共鸣。

刘孟伉说:“杜甫对阆州山川名胜,皆写得壮丽生动,而不露刻画雕琢痕迹。”可见,杜甫对阆州山川名胜是系心的。仇兆鳌《杜诗选注》引张延注《阆水歌》说:“公当远离之时,而不失山水之乐,亦足见其处困而享矣。”同时,从“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着青壁”中,既见诗人对阆州山水热爱之深,亦见诗人在观山望景的暂时愉悦中仍念念不忘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