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炳和
“兵旱相乘”即“兵旱相加”
《论积贮疏》一文中的“兵旱相乘”,课本注为“兵灾、旱灾交互侵袭。乘,相因、趁”。这是不确切的。笔者以为,“兵旱相乘”就是“兵旱相加”,译为“兵灾、旱灾一齐(共同)发生”。
先说“相”。“相”作副词念第一声阴平,表示两种以上情况交互对待的关系,译作“交互”。但若径取“交互”义,那么“兵旱相乘”,则意味着“兵灾发生了旱灾又发生”,时间上有先后,这显然不合文章原意。贾谊上这篇奏疏,意在劝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提倡积贮粮食。在分析了汉初“岁恶不入,请卖爵子”这一触目惊心的状况之后,作者为了进一步揭示不事积贮可能引起的灾难性后果,使用分合表述方法,先分说“不幸方二三千里之旱”和“卒然边境有急”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随后用“兵旱相乘”四字将二者并提合说,以达到使皇上振聋发聩的目的。因此,“兵旱相乘”之“相”字,应作“共同”、“一齐”讲,才切近文章原意。杨伯俊《古汉语虚词》中“相”的用法之四:“相”字也作“共同”用,然而多用“相与”、“相与共”、“相与俱”这类词组。据此,“相乘”之“相”也可谓是“相与”或“相与共”的省略。
再说“乘”。从句式看,“兵旱相乘”是主谓句,“兵旱”为名词短语作主语,“相”为副词充当状语,“乘”是动词谓语。如把“乘”讲作“相因、趁”,那么“兵旱”怎么样则无着落,因为“相因、趁”一般作介词,是“趁着(凭借)……的机会(条件)”的意思,和名词或代词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如“将士乘胜,进攻其城”(《三国志·吕蒙传》)。“乘胜”,就是“趁着胜利的势头”,修饰“进攻”的方式方法。至于把“乘”讲作“侵袭”,太过牵强了。“乘”究竟作何讲呢?我以为作“加”讲。查《中华大字典》:“乘,加也。”“加”,表示把一物放在另一物的上面。由此引申为“施加”、“施以”,有渐进、扩散的意思,故又转训为“发生”。
基于上述理由,我冒昧地认为:“兵旱相乘”即“兵旱相加”。
析“往请”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一句“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课本及人教社的《教参》都对其中的“往请”释为“叫人去问候”。我以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有悖作者本意。司马迁为战国四公子都立了传,而对于信陵君特别推重。传文伊始,作者就总写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为了表现信陵君礼贤下士这一为人美德,作者着意选取了礼迎夷门监者侯嬴、过访屠者朱亥、结交博徒卖浆者毛薛二公三个典型情节,用精雕细刻之笔,极力予以烘托刻画。通观《魏公子列传》,司马迁写这三个情节时,“往”凡三用:迎侯生,公子“往请”;访朱亥,“公子往,数请之”;交博徒卖浆者,公子“间步往从此两人游”。这三个“往”字,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信陵君“不以其富贵骄士”,放下架子,亲自访贤求士的情态,把传文开始所写的为人形象化、具体化。试想,把“往”解作“叫人去”,不是与“谦而礼交”、“不以其富贵骄士”相乖违吗?侯生等人虽出身下层社会,但都性格傲岸,不肯轻易攀附于人。正是公子亲自去问候侯生,听了侯生“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的话,愈增对侯生的敬重,进一步激起求士的渴望,所以再为他“置酒大会宾客”,并亲枉车骑(以显其心至诚)迎侯生。在这一情节中,作者通过公子“虚左”、“执辔”、“引侯生坐上座,遍赞宾客”、“为寿侯生前”等细节,浓墨重彩地正面表现了公子的礼贤下士,同时又以侯生“直上载公子上座,不让,欲以观公子”、市中“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等细节刻画,从侧面映衬信陵君的礼贤下士。正是公子“谦而礼交”的态度感动了侯生,侯生终引信陵君为知己,在救赵中献出“窃符”之计,并在公子至晋鄙军之日践诺而北向自刭。如果把“往请”释为“叫人去问候”,则大大削弱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形象,与作者推重信陵君的本意是相悖的。
对“往”字的训释欠妥。在古汉语中,“往”与“来”、“返”相对,作“去,到……去”讲,表示的是施事者的自动而非使动。因而“往”字应释为“亲自去”。从“往请”看,很显然是承前省略了主语“公子”,“往请”即为“公子往请”,表示的是公子的动作而不是公子使宾语(人)的动作。如果是公子“叫人去问候”,应为公子“使人往请”才是。再者,在《史记》中,凡表使动,作者都用“使”而不用“往”。如《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又如《周亚夫军细柳》:(天子)“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综上所述,公子“往请”,应释为公子“亲自去问候”,而不是公子“叫人去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