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100位中国名人改变命运的故事
18436600000004

第4章 孟子 赴鲁游学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战国·《孟子》)

孟子三岁时,父亲就过世了。孟子的母亲是一位很优秀的女性,她深知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曾带着年幼的孟子三次搬家,最终搬到了学校附近,为孟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孟子从小就聪慧过人,学习知识不仅快,而且常常有自己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孟子的学问也日渐渊博,时常会有仰慕他的人前来拜访。但是孟子毕竟年轻,孟母担心他骄傲自满,不求上进,就命他沿着孔子的足迹去登泰山、观日出。

不久后,孟子从泰山回来,孟母问道:“孔子登山,有何发现?”孟子马上回答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也正是有了这一次登山的经历,孟子产生了到鲁地游学的念头。

孟子征得母亲的同意后,踏上了赴鲁游学之路。孟子到达鲁国的都城曲阜后,便开始寻找孔子学说的传人。他发现当时在世的儒家学者中最有学问的是一个叫司徒牛的人,但是这个司徒牛早就隐居城外,没有人知道他的住处。为了访寻司徒老师,孟子几乎访遍了整个曲阜。

一天,孟子路经一片柳树林,一时饥渴难忍,便坐到一株枯柳下歇息。当时正值晌午,闷热的天气让孟子昏昏欲睡起来。突然,一阵欢快的小曲随着蝉鸣声从远处飘过来。只见一位驼背老人一手持竹竿,一手提口袋,步伐轻盈地朝这边走来。他边走边用竹竿粘那枝头的鸣蝉。只见他将竹竿伸出去,收回来,那蝉便振着翅翼挣扎着落入他的口袋。看到这情形,孟子不禁想起一个道理:天下之技,一在于手熟,熟能生巧;二在于心专,用心专一则能通神。

老人来到孟子跟前,他微笑着上下打量眼前这位疲惫的年轻人。突然,他放声大笑起来。孟子愣了愣神,忽然眼前一亮,一个箭步上前,跪在老者面前说:“司徒先生在上,受弟子孟子一拜,请先生收我为徒吧!”老者连忙上前搀扶孟子,说道:“你认错人了,老朽贱姓尹,名居牛,一生只会捕蝉,何以为师!莫非你要学捕蝉吗?”孟子不肯起来,说:“不,您就是司徒牛先生!”孟子还向老者讲述了自己的家世,三岁丧父,慈母三迁,断机之喻,以及赴鲁游学,访寻司徒先生的经过。孟子的真诚和求学的决心终于打动了老者,老者承认自己就是司徒牛,并答应收孟子为徒。

司徒牛带着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孟子在司徒先生的指导下,在草棚茅舍里整整攻读了三年。三年时间里,孟子阅读了很多的典籍,还看到了一些孔子的手稿。孟子学习和继承了孔子思想,并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

微阅读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著有《孟子》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