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100位中国名人改变命运的故事
18436600000003

第3章 商鞅 立木为信

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战国·《韩非子》)

商鞅从小就喜好学习刑法方面的知识,专门研究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他本来是卫国的一个没落贵族,而他觉得卫国弱小,不足以施展他的才华,就跑到魏国,但商鞅在魏国当了很久的门客也没受到重用。商鞅正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忽然听到秦国的秦孝公正在招聘人才,就决心离开魏国到秦国去。

商鞅到了秦国,托人介绍,见到了秦孝公,把他的一套富国强兵的道理和办法给孝公讲了一遍。他说:“一个国家要富强起来,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这样,老百姓有吃有穿,军队才有充足的粮草;要训练好军队,做到兵强马壮;还要赏罚分明,种地收成多的农民、英勇善战的将士,都要鼓励和奖赏,对那些不好好生产、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惩罚。真能做到这些,国家没有不富强的。”

秦孝公觉得商鞅说得很有道理,就同商鞅议论国家大事,谈了好几天,十分投机。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让商鞅实行变法。

变法刚开始,就遭到了贵族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商鞅在秦孝公面前理直气壮地反驳那些反对变法的大臣:“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秦孝公因此更加信服商鞅,让他着手制定新法。很快商鞅就把变法方案制定出来了。

商鞅怕新的法令没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开。于是他想了个办法,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并在旁边贴了张告示,宣布:“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金。”不多会儿,木头周围就围满了人。

大伙儿心里直犯嘀咕:这根木头顶多一百斤,扛几里地不是什么难事,怎么给这么多的赏钱呢?或许设了什么圈套吧?结果谁也不敢去扛。

商鞅看没人敢扛,又把奖赏提高到五十金。这么一来,人们更疑惑了,都猜不透这新上任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时候一个很强壮的年轻小伙子挤进人群说:“我来试试。”说着扛起木头就走。许多看热闹的人好奇地跟着,一直跟到了北门。

小伙子放下木头,早就等在那里的商鞅走到他跟前说:“好,你能够相信和执行我的命令,真是一个良民。”说着就把准备好的五十金赏钱奖给了他。

跟着看热闹的人都目瞪口呆,原来真的有这么好的事,于是大伙都说:“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他的命令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啊!”

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没有人敢对新法有什么怀疑了,老百姓都严格地遵守新法。商鞅利用搬木头树立起来的威信,让新法顺利地实施了下去。

商鞅的新法实现几年后,秦国的经济和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有所改善,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这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微阅读

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商鞅因为响应秦孝公的“求贤令”到了秦国,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实施“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曾因战功获得商州等地十五邑封地,号商君,所以称商鞅。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被车裂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