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干部心理健康读本
18320000000014

第14章 影响公务员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2)

公务员对不良的虚荣行为要及时进行自我心理纠偏,对自己的虚荣心应当进行积极的调适。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即对荣誉、地位、得失、面子要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人生在世要有一定的荣誉与地位,这是心理的需要,每个人都应十分珍惜和爱护自己及他人的荣誉和地位,但这种追求必须与个人的社会角色及才能一致。面子“不可没有,也不能强求”,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荣誉,显示自己,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歪曲。同时要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悟出真谛,才能建立自信、自爱、自立、自强,从而消除虚荣心。其次,要把握好攀比的尺度。比较是人们常有的社会心理,但要把握好比的方向、范围和程度。最后,要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别人的议论,他人的优越条件,都不应当是影响自己进步的外因。只有这样的自信和自强,才能不被虚荣心所驱使,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惟利是图的贪婪心理

贪婪,意即对与自己地位不相称的某些欲求的强烈需要。它是一种病态心理,与正常的欲望相比,贪婪意味着没有满足的时候,反而是愈满足,胃口就愈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人用“贪冒”、“贪鄙”、“贪墨”来形容那些贪图钱财,欲望过分的行为,认为是其本性的“不洁”、“不干净”、“不知足”。如今,老百姓更是用贪官污吏、硕鼠、蠹虫等来定义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可见贪婪实在是太不得人心了。

震惊全国的广西南丹水淹矿工案终于以县委一群巨贪浮出水面画上了句号——仅县委书记万瑞忠一人就贪污受贿300多万元。300多万,对比时下的大贪巨贪乃区区微不足道者,不值得评头品足,但无数死难矿工的冤魂和他们的家属是不会饶过这些贪官的。万氏之贪,却不以量胜,而是以“形”即其受贿的方式称奇:行贿的矿主居然以送板栗为名一次用麻袋送他100万元!他们创造的这种“南丹模式”,却很是发人深省。

贪官们一般存在严重的侥幸和自我保护、投机取巧的心理,会认为“我虽然做了这个事,但是你拿我没办法”。因为他们都有合法的身份掩盖,以执行公务的手段就可以将公有财产据为己有。但是一旦犯罪事实被揭露、东窗事发后,这些人还是惧怕的,也有畏罪心理。

如果从心理上分析他们的犯罪动机,这种犯罪案件中的犯罪人开始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不平衡,如被称为“59岁现象”的犯罪案件,犯罪人有一种补偿心理,想在退休之前捞上一把;年轻一点的,则是对自己期望值太高,社会上也确实存在一些分配不公的问题,这些不同表现的心理失衡,恶性膨胀的个人私欲因正当的手段满足不了,再加上外界的不良诱惑,结果就导致畏罪心理一步步淡化,合法身份的有效掩盖和隐匿手段高明的一部分漏网之鱼的存在,也为他们的贪婪行为壮了胆。事发后,由于面临着严重的惩罚,畏惧才开始占了上风,在行为上就表现为诸如当场晕倒、悔恨不已等。

归咎起来,公务员应警惕的是被贪婪心理所俘虏,不择手段的财欲,难以满足的贪欲,践踏社会规范的权力欲,欺世盗名的成名欲,胆大包天的情色欲等等。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都推崇“一蓑烟雨两袖清风”,而鄙视贪婪腐化的败坏风气。其实,只要时时警觉,三省吾身,则会有一付公仆的傲骨,而不会被铜臭之气迷倒俘获。

自欺欺人的自负心理

自我心理的人,其主要特点是自我封闭,因为不愿意与别人交心,也不了解别人,信息闭塞,自欺欺人,就会盲目地自我欣赏,甚至达到自傲自负的地步。

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多少交往,也是如今有些公务员整日“坐办公室”,养尊处优,与民众隔绝,而必然会产生的“职业心病”。自我封闭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是一种环境不适的病态心理。

2000年11月29日上午,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合肥市人民检察院指控的原阜阳市市长肖作新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原任阜阳市社保局副局长周继美(肖作新之妻)受贿、贪污、非法倒卖土地使用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一案做出一审判决。肖作新、周继美夫妇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听到宣判结果,周继美当庭瘫倒在座位上。而周继美在被实行“两规”之后,精神压力很大,天天与调查人员和陪同人员哭闹纠缠,用头往墙上撞,故意往地上躺,大吵大闹,骂陪同人员,佯装绝食、昏死、撒泼耍赖、装神弄鬼,丑态百出。肖作新在法庭上作最后陈述时说:“为了报答党,报答阜阳人民,我在工作上是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为自己表白还不够,肖作新还见缝插针地为一同出席法庭受审的老婆周继美也表白了一番:“她为人热情,性格耿直,一生忙了两件事,一是忙于工作,二是操持家务。正是因为她忙于家务,才使得我能够超脱于家务之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我和周继美共同生活了31年,如果能对她从宽处理,我相信她一定会从这个惨痛的教训当中,认真总结出人生最珍贵、最有意义的东西。”

贪官肖作新的自负心理达到了极致,这一对违法犯罪的夫妻,完全背离了公仆的地位和宗旨,在法庭上还振振有词“自我表扬,相互吹捧”,真是顽固愚昧到了极点。

自负心理的人多有如下特点:

1.自恋性:是“办公室综合症”的主要表现之一,长期脱离民众、脱离生产一线和基层,会产生自私自利、目中无人、惟我独尊的过强自我意识和扭曲心理。

2.非沟通性:倾听他人、与人沟通的意识和能力严重萎缩,这是信息时代的大忌。

3.逃避性:恐惧敞开心扉,心理内收,容易形成违法犯罪的动机和自我掩饰的阴暗心理。

4.有孤独感:缺乏知心朋友,不主动关心别人,众叛亲离,自我评价易失真。

5.空虚心理:精神世界空白,对新的知识、观念失去兴趣,没有信仰和精神寄托。

6.自欺欺人: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评价偏高;拒人于千里之外,追求鹤立鸡群感觉。

以自欺欺人,而导致自负的人应该警觉的是,与民众的对立与隔阂,过分的自恋、自傲、自负、自吹自擂等,往往使他们偏离正道,不知不觉跨入歪门邪道而不能自省。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必然脱离时代、落伍社会,自我认识偏颇,是最危险的自毁之路。

谤人毁物的仇富心理

自从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贫富差距拉大的社会现实不容否认。因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有些人尚不富裕,所以,才有了所谓“仇富心理”。在有的小区里,不少名牌车被扎坏轮胎,甚至被砸坏;有的小偷专偷大款、贪官;有的犯罪团伙专门对卖淫者进行抢劫强奸;有的下岗失业者、进城打工者因贫困对政府不满,而以违法犯罪手段盲目报复社会……一这都是仇富心理的表现。而作为公务员,同样有些人存在仇富心理,只是表现多样罢了。

一是造谣诽谤。对于比自己职位提升快、收入更高者心怀嫉妒,千方百计寻衅攻击,进行造谣诽谤。如写匿名信编造罗织绯闻,举报莫须有的罪名,或打匿名电话进行骚扰、恐吓等。为泄私愤,往往知法犯法,采取见不得人的方式,搅浑水以妨碍别人的正常生活与工作。

二是毁物报复。以非法手段进行破坏,毁坏公家设备或私人物品,以使自己仇视的对象工作业绩和家庭生活陷入困境;甚至无中生有、嫁祸于人,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三是贪污受贿。利用自己的地位、职权违法犯罪,贪污受贿,无恶不作,以满足个人难填的欲壑。大多数贪官都有仇富心理,心理上对财富的极端渴望,使他们铤而走险。

据新华网报道,2004年2月9日至12日,福建省周宁县原县委书记林龙飞涉嫌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在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林龙飞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三光书记”,即“官位卖光、财政的钱花光、看中的女人搞光”。他还嗜好赌博,热衷于通过赌博敛财和放高利贷敛财。检察机关指控,他于1999年5月至2003年4月任周宁县委书记期间,在该县党政干部的职务提拔、人事调整和职工安排及工程发包、土地开发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234万元,为他人谋取利益。此外,还有230多万元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其合法收入,差额巨大,而本人又不能说明其合法来源。其行为涉嫌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林龙飞腐败案件涉及周宁县数十名官员、职工、包工头,其中15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原屏南县副县长陈增霖(曾任周宁县建委主任),原周宁县副县长肖兴春、周伦溢,因涉嫌受贿罪、贪污罪、行贿罪、挪用公款罪等罪名,已被依法提起公诉。这类贪官,多是从仇富变成了“贪富”。

怀有仇富心理的人,惯于打击别人、抬高自己,这类人经常在闲聊中透露同事间的消息或是传播闲话。这类人是谣言的传播者,他们传播未经核实的或者夸大了的事实。他们的目的是通过传播不属实或部分属实的消息,制造所谓“爆炸性新闻”,引起别人对他们的注意。他们经常对事实添油加醋地进行渲染,使事实变得更重要更可信。他们常常忘记了具体内容,只记得新鲜刺激的部分,并通过省略一些重要内容对事实加以歪曲。

而对财富有特殊兴趣与幻想的人,不仅仇视、嫉妒富人,更会自己开始行动,疯狂敛财,以赌徒的心理孤注一掷。这样的人若是在公务员位置上,便必然会出卖良心与人格,成为人民的罪人。追溯他们形成仇富心理并行为失常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精神支柱崩溃,价值观异化,出现一种无所适从的迷茫感,而追求“物化”的人生目标。

2.个人价值的抹杀,看重身外之物,淡漠个人的精神追求,陷入拜金主义泥潭不能自拔。

3.社会交往的畸变,仇富却渴求以富人为伍,并挖空心思从大款身上和公款中揩油。

4.自我贬低,缺乏自信,不相信靠自己廉洁可致富,对自己的能力、前途缺乏信心。

5.错误的认知,认为“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

6.无法满足的物质精神需求,“人比人,气死人”,因而贪得无厌,荒淫无度。

7.丧志综合症,玩物丧志是必然的,内心被铜臭熏黑,自然贪钱志短,丧失党性和国格。

8.自暴自弃,一旦被物欲俘虏,即放弃信仰和理想追求,全无自律的志气,破罐破摔。

对财富金钱的态度,绝非儿戏,是考验一个公务员品质人格的试金石,不可有丝毫的侥幸与偏离。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以科学的价值观看待金钱财物,是人生不可回避的难题,是人生的两难选择,对于公务员它却也是最好的、看得见的“检察官”。

寂寞无聊的空虚心理

八点半了。人事处科员小杨极不情愿地打开办公桌上的电脑。一堆任务在等着她:报告要写、员工的绩效要统算、各种莫名奇妙的规范要起草……还有数以千份的员工信息要归档。可是小杨什么也不想干,干什么都觉得没劲儿。做这些工作都是为了什么啊?难道生活就这样单调?……想到这些,她深深地叹了口气……将近半个小时过去了,小杨打开的文档还没翻页。

上例中的小杨的心理状态在公务员群体中并不少见。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公务员长吁短叹:工作虽然很忙,但仍感到很空虚,内心十分寂寞无聊。人生是要有所追求的,是要做些事情的。对公务员来说,并不是无事可做,而是可做的事情太多,而不知道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当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人们无所适从、不知道追求什么,或是所追求的理想破灭后感受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没有什么东西能为之兴奋和为之奋斗时,人们就会感到寂寞与空虚。

一、空虚心理是怎样产生的

1.缺乏人生追求。依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位于较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性需要,位于较高层次的是情感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人的需要是从低到高不断发展的。人们在比较贫穷、甚至要为起码的生存而疲于奔命时,很少会感到空虚和无聊,甚至会为一顿饱饭、一个热水澡而感到满足。人在贫穷和困顿时,追求的目标是具体的,同时受强烈的内驱力的驱使,会很少感到没意思。

当社会相对富足了,人们不再为吃饭穿衣犯愁时,人的较高层次需要就会突出出来,人就追求自我发展,寻找新的生活目的,发现新的生活意义。如果未能如此,没有找到前进的动力,平淡的生活就会使人感到空虚无聊。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发展,人就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和价值,会感到什么都没有意思,会对别人忙忙碌碌、生活得如此起劲而感到迷惑不解。

2.所追求的理想破灭。一个有过理想追求,并为之努力奋斗,付出过热血和眼泪的人,当他突然发现所追求的理想是那样的渺茫、那样的不可思议时,或是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而且自己也动摇了原有的信心、对自己采取否定的态度时,这时随着理想的破灭,留下的便是巨大的空虚。鲁迅讲:最痛苦的是醒后无路可走。理想破灭后会使人心灰意冷,不再相信美好的理想的存在,否定有价值的东西,很难再为什么事情动心,所以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

3.虚无主义的人生观。有些人信奉一些虚无主义的人生哲学,把人生看成是暗淡的、荒谬的、没有价值的东西。如佛教的观点:“四大皆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谓的“看破红尘”,如果看破的“红尘”是名利地位和各种低级趣味,它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能使人超越个人的恩怨得失,使人活得轻松、自在、洒脱;但如果看破的“红尘”是理想、信念这类有价值的东西,是要人们放弃奋斗与追求,则会使人迷茫、颓废,堕入虚无主义的泥潭。盛行一时的存在主义哲学,在剖析这个世界的荒谬性时,宣扬人存在的荒谬性,认为人是被抛到这个荒谬的世界上来的,人要为他的存在而感到羞耻。这是一种消极、悲观的人生哲学。

4.无所事事。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一系列的角色,如父母、子女、配偶、朋友、员工……每一种角色活动构成了他的独特的生活内容。在这众多的角色活动(亦即生活内容)中,有一种或几种角色或角色活动(职业角色、家庭角色)对他本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构成了他赖以生存和发展、并维持其最基本的心理平衡的“个人支撑点”。例如,许多人把养育子女当作其个人生活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有的甚至当作是惟一的内容。他们在子女未离家时,终日为子女的衣食住行操劳,为他们求学、求职、择偶奔波,虽然辛劳受累,却干得很带劲、很充实。一旦子女长大离家后,自己认为一下子不再被孩子们所需要了,原先所扮演的父亲或母亲角色开始部分或全部丧失,“个人支撑点”也随之倒塌。又如,许多人把工作看得很重,一旦离退休,告别了先前的工作、生活方式,就会感到失落,一时难以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