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干部心理健康读本
18320000000013

第13章 影响公务员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1)

嫉贤妒能的嫉妒心理

嫉妒是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出现过嫉妒的心理。虽然嫉妒有时能成为一种鞭策自己的力量,但更多的时候,正如莎士比亚所言,嫉妒是“恶魔”,不但伤人而且伤己,具有极大破坏性。《三国演义》中一代英才周瑜因吞下嫉妒的毒果,含恨而死,临死前还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即为一例证。随着公务员职业竞争程度的加剧,公务员之间产生嫉妒也很正常,关键是如何认识和摆脱“嫉妒”。

一、嫉妒心理的基本特征

所谓嫉妒,是指当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使自己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企图排除乃至破坏别人优越状态的激烈的情感活动。按照许多心理学家的分析,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一种企图缩小和消除差距,实现原有关系平衡、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心理防御反应。嫉妒心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人际关系中的排他性。嫉妒心理的排他性表现为嫉贤妒能、排他赞己,只能自己取胜、不许他人成功。嫉妒心理的恶性发展,便会产生攻击行为。

2.态度上的逆向性。没有嫉妒心的人,对真、善、美的事物,总是表现出赞誉的态度,因羡慕而效法;而嫉妒心强的人则越发表现出厌恶、愤怒和不能容忍的态度。

3.对象的广泛性。一般地说,嫉妒的对象没有固定性。不管关系远近、是否对其构成直接威胁,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嫉妒和不满。但由于利害冲突不明显,一般不产生明显的心理反应。只有当被嫉妒者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与自己大体相当,且有某种利害关系或是竞争的直接对手时,才容易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4.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嫉妒心理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贬低嫉妒对象的优点和长处;蓄意寻找其缺点毛病,吹毛求疵、渲染夸大;制造流言蜚语,造谣中伤,诬告陷害,打击报复,甚至产生暴力性的侵犯行为。除此之外,有些嫉妒心理的表现具有隐蔽性,不轻易表露出来,也不愿意承认嫉妒心理是构成自己行为的动机,更不愿意让嫉妒对象察觉出自己是嫉妒者。

二、哪些情况下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的产生及其强弱不仅与个体心理品质、道德观念和思想修养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而且还受着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

1.性格有缺陷的人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处事敏感、多疑、主观、固执,心胸狭隘,报复心强,不接受现实,一旦自己地位低于别人,就会用想象来编织他人的缺点,捕风捉影,吹毛求疵,制造事端。这种人在家里家外,都易生妒情。

2.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的人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具有强烈自我中心意识的人,把个人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喜欢在各个方面超过别人;一旦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常常会产生对他人的嫉妒,以求得自己心理的平衡。

3.内、外在条件相同或相似的人之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嫉妒容易发生在彼此的生理属性(如性别、年龄、容貌、健康状况等)、心理属性(如能力、性格等)和社会属性(如文化程度、职务、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和所处境遇等)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之间。机关里的小科长不会对谁当了市长产生嫉妒,可是却会为与自己一起参加工作、各方面与自己都差不多的同事晋升官职而耿耿于怀、大发嫉情。

4.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容易促发嫉妒心理。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历来崇尚“中庸”之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一旦这种状况被打破,自己处于劣势,内心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嫉妒情绪。

三、怎样防止自己对别人产生嫉妒心理

1.充实自己的生活,寻找新的自我价值,使原先不能满足的欲望得到补偿。当别人超过自己而处于优越地位时,你若是聪明者就应当扬长避短,寻找和开拓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新领域,以便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先前没能满足的欲望,缩小与嫉妒对象的差距,从而达到减弱乃至消除嫉妒心理的目的。例如,某人虽无真才实学,却善于钻营,官运亨通,成为你的上司。对此,你大可不必猝发嫉情,而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在业务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同样可以令别人刮目相看。

2.要学会正确的比较方法。一般说来,嫉妒心理较多地产生于原来水平大致相同、彼此又有许多联系的人之间。特别是看到那些自认为原先不如自己的人都冒了尖,于是嫉妒之心油然而生。因此,要想消除嫉妒心理,就必须学会正确的比较方法,辩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要善于发现和学习对方的长处,纠正和克服自己的短处,而不是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这样心理就容易平衡,嫉妒心也就不那么强烈了。

3.要克服封闭、狭隘意识,驱除极端个人主义的阴影。封闭、狭隘意识使人鼠目寸光,只看见眼前的和暂时的得与失;而极端个人主义者则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想到自己,不甘居于别人之下,不把别人的成绩看成是对社会的贡献,而却当作是对自己权利的剥夺或威胁。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要胸怀大志、与人为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一定会驱散嫉妒的阴云。

四、如何消除别人对自己的嫉妒

1.适当向对方表露自己的不幸或难言之痛。当一个人获得成功的时候,有人却可能因此感到自己是个失败者、是不幸的,这是构成嫉妒心理产生的基本条件。此时,你若向嫉妒者吐露自己往昔的不幸或目前的窘境,就会缩小双方的差距,并且让对方的注意力从嫉妒中转移出来。同时会使对方感受到你的谦虚,减弱了对方因你的成功而产生的恐惧,从而使其心理渐趋平衡。

2.求助于嫉妒者。一方面,在那些与自己并无重大利害关系的事情上故意退让或认输,以此显示自己也有无能之处;另一方面,在对方擅长的事情上求助于他,以此提高对方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让对方感到:你的成功对他并不是一种威胁。

3.赞扬嫉妒者身上的优点。你的成功使嫉妒者身上的优点和长处黯然失色,于是一种自卑感在其内心油然而生,以至于自惭形秽。这是嫉妒心理产生并且恶性发展的又一条件。因此,你适时适度地赞扬嫉妒者身上的优点,就容易使他产生心理上的平衡,感受到“人各有其能,我又何必嫉妒他人呢?”当然,你对嫉妒者的赞扬必须实事求是,态度要真诚。否则,他会觉得你在幸灾乐祸地挖苦他,结果不但达不到消除其对自己嫉妒的目的,还可能挑起新的战火。

4.让嫉妒者与你分享欢乐。在取得成功和获得荣誉的时候,你不要冷落了大家,更不要居功自傲、自以为是。你可以真诚地邀请大家(其中包括嫉妒你的人)一起来分享你的欢乐和荣誉,这样有助于消除危害彼此关系的紧张空气。当然,如果嫉妒者拒绝你的善意,则不必勉强于,应顺其自然。

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孟子?公孙丑上》有则寓言,说的是宋国有个种田人,为了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一些,就下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拔完回到家,他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田里的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听后,忙到田里去看,只见田里的禾苗全都枯萎了。今天用来比喻强求速成反而坏事的成语“揠苗助长”,就源于这个故事。

众所皆知,植物生长是需要依赖一系列条件的,比如,要有适宜的温度,要有适量的水肥,还要有足够的生长时间,等等。那个浮躁的宋国人急于求成,违反了植物的生长规律,费了半天力气,却把事情办坏了。

浮躁,按照字面理解,就是轻率、急躁之意。在心理学上,浮躁主要指那种由内在冲突所引起的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或人格特质。浮躁的人一般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守己,总想投机取巧,盲动冒险脾气又大。人浮躁了,往往会终日心神不宁、焦躁不安,脸色也会暗淡似灰,眉头会紧锁如川,脑子也会呆若木鸡,看谁都不顺眼,逮谁跟谁急,长久下来,就会被生活的急流所挟裹,丧失收放自如的弹性。浮躁的人做事情常常既无准备又无计划,只凭脑子一热、兴头一来就动手去干。不是循序渐进地稳步向前,而是恨不得一锹挖成一眼井,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结果自然是事与愿违、欲速不达。总之,浮躁是一种不太理智的情绪,是一种不太健康的心态,又是一种不太好的精神面貌。

公务员如果感染了浮躁的毛病,就不可能坐下来认真学习,更谈不上刻苦钻研;就不可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作风的飘浮也必然导致认识的肤浅,用肤浅的认识来指导工作;就不可能扎扎实实抓好工作落实。公务员浮躁,便会急功近利,热衷于搞短期行为,破坏的是健康发展的根基,影响的是持续协调发展的后劲;就会浮在面上工作不深入,缺乏深思熟虑,从而导致标本不能兼顾,破立不能周全,方法简单,作风武断,容易留下后遗症;就会只走上层不走基层,搞形式不干实事,造虚假政绩,搞“形象工程”,躲的是难点,留的是矛盾,得的是私利,失的是民心。从主观原因来看,公务员产生浮躁的原因是热衷于急功近利、自身修养不够。急功近利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是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出现了偏差,而世界上没有不播种就有收获,不努力就能成功的事情。许多急功近利者往往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功未得利未获,却付出沉重的代价。

公务员要提高理论水平,掌握基层情况,抓好工作落实,争取更大成效,必须远离浮躁,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心态和精神面貌。远离浮躁,就要勿忘职责,志存高远。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平和宁静的心态来源于淡泊寡欲的心绪,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来源于对自身差距和肩负的责任的深刻理解,而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责任意识来源于崇高的人生追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只有把理想和追求树得高一些,把事业和责任看得重一些,把名利和享受看得淡一些,真正坚持不懈地把学习作为完善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才会远离浮躁,心静专一。

《荀子?劝学》中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蟹有六条腿和两蟹钳,自身条件比蚯蚓强得多,但由于浮躁,如果没有蛇和鳝的洞穴就无处寄身。可见,只要心恒志专,即使自身条件差一些,也能有所成就;反之,自身条件再好,性情浮躁,也将一事无成。远离浮躁,就要脚踏实地,锐意进取,争创佳绩。宋代陆九渊在《鹅湖教授兄韵》中写道:“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垒成泰华岑。”意思是说:涓涓细流汇聚起来,就能形成大海;拳头大的石头累积起来,就能形成泰山和华山那样巍巍高山。公务员只要勤勉努力,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就能建功立业。

追慕浮华的虚荣心理

心理学认为,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爱虚荣的人多半为外向型、冲动型、反复多变、做作,具有浓厚、强烈的情感反应,装腔作势,缺乏真实的情感,待人处事突出自我,浮躁不安。虚荣心的背后掩盖着的是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缺陷。具有虚荣心理的人,多存在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的缺陷,作为一种补偿作用,竭力追慕浮华,以掩饰心理上的缺陷。

虚荣心强的人往往都不愿脚踏实地的做事,而是经常利用撒谎、投机等不正常手段去渔猎名誉。虚荣心强的人往往在物质上讲排场、搞攀比,在社交上好出风头,在人格上又很自负、嫉妒心重,在学习上不刻苦。正如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虚荣是一种特性,是取攻势不是取守势的,所以虚荣的人,不但会拿利刃刺进自己的低劣感情,而且还会把利刃掉转头去刺别的人;所以凡是虚荣的人,他们周围便都是他们的仇敌,因此他享受不到生活上互助的快乐。由于虚荣而引发的竞争惨剧,是最不幸最恶劣的事。人们因虚荣的竞争而送掉性命的惨例是举不胜举的,而虚荣的人能够永远维持他的虚荣的例子却屈指可数。虚荣虽然可以自欺欺人,但它欺骗不了自然,虚荣是对自然的一种侮辱,但自然是不容任何侮辱的。

从表面的好虚荣,到内心的浮躁不安,往往是一脉相承的。有些这样的公务员,衣着时髦讲究,举止文雅不俗;但一开口讲话就是“官话”,都是套话、假话、废话、空话、大话、谎话、胡话;大会讲话要别人写稿,装腔作势照稿念,既无新意又不实用,错字不少,浪费时间。还有一些公务员,喜欢到处剪彩、题字、奠基,既可电视上镜,又拿“出场费”,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这类人好夸大其词、小题大做,他们插手的每件事情都是灾难,他们总是把自己完成的一件小事吹得神乎其神,以使自己显得更重要。他们夸大自己所做的事情,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们做起来就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企图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

几年前,新华社报道了河南灵宝市豫灵镇《一届“政绩债”竟需百年还》的消息;时间不长又报道了宁夏闽宁镇《“献礼工程”负债累累,现任书记四处躲债》的事。两件事情“异曲同工”,是非不言而喻。问题是,如此千夫所指的行为,为什么会一再发生?凭党性干工作,看政绩用干部,这话本身没有错。为官一任,不能造福一方,没有主政的成绩,谈不上是一位称职的公务员。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绩、怎样来评价政绩。有的公务员离任几年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在从他任职期间的政绩中受益,干部群众还在念叨他的好处。有的公务员恰恰相反,在位时似乎光鲜夺目,一旦离任则留下一个烂摊子,让继任者头疼,让老百姓唾骂,这就是虚荣心理作怪所造成的“官灾”。这里的区别就在于发展观是否科学、政绩观是否正确。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我们党的干部特别是各级公务员时刻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不图虚名,不贪私利,想问题、干工作都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表里如一,实事求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扎实实办好每一件事情,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监督到位、民主真正得到体现。那些不顾地方实际和群众意愿,热衷于靠“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捞政治资本,为升迁铺路的公务员,必须断掉这些错误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