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五,重打轻拉,法外施恩。这种权术以邵荣等人的谋叛事件为例:中书平章邵荣是郭子兴的老部下,他在红巾军中的资历比朱元璋还老,在应天政权中,其官位仅次于朱元璋。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夏天,邵荣与中书参政赵继祖等人合谋刺杀朱元璋,谋泄被擒。朱元璋执酒探监,流泪与其共话衷肠,然后召集诸将开会,欲免去邵荣等人的死罪。在诸将们的坚决抵制下,朱元璋虽下令缢杀他们,但又亲自到刑场为其置酒送行,整个处置过程,极似当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此所谓“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既维护了法律的严肃,又彰显了浓浓的人情味。经过这番表演,即使邵荣、赵继祖等人的故旧部下,他们在看到这一幕之后,应当也能够发自内心地理解和体谅朱元璋的行为。
以上是有关朱元璋权术和手段的简单梳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他才略的一部分。朱元璋的麾下将星如云、谋士如雨,这些人都有各自的长处,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堪称天下一等的人才,文如刘基、宋濂、陈遇、秦从龙等等,武如徐达、常遇春、傅友德、蓝玉等等,可是,这些人只是在某个领域杰出的专才,而他们的领袖朱元璋却是个通才。通才是朱元璋的特质,它包罗很广,有些才能来自他的天性,有些才能来自后天的勤学,有些才能来自丰富的阅历,最终使他触类旁通,一通百通。这是朱元璋能够驾驭麾下的人才并战胜对手的关键之所在。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天资、才略、权术等人力因素之外,毋庸讳言,在朱元璋的帝王之路中,天命的成分也不容忽视。纵观朱元璋的人生履历,天命有时以伪装而成的机遇的形式出现,有时则干脆以直接的方式作用于他周边的事物。下面就以事实为据,说说天命因素对朱元璋一生命运的影响。
从大的角度去通盘考量,朱元璋身逢元朝末年,政府腐朽,政局混乱,天灾连年,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群雄蜂起,这是他最大的机遇。用一种稍显唯心的说法,这种世道局面仿佛是上天特意为朱元璋出世而打造的一个舞台背景。
朱元璋出身贫苦,原本胸无大志,皇觉寺里晨钟幕鼓、青灯一盏的穷僧生活,已经能够遂其心愿。可是,兵祸来了,佛门已非净土,再也无法继续在寺庙容身的朱元璋面临数条道路的选择,通过问卦占卜,他选择了投军。它是否天意的指引?笔者不予评论,但是,后来的结果无疑在客观上证明了这个卦卜的灵验。
投军以后,主帅郭子兴器重朱元璋,并把养女嫁他为妻。单就这件事情的本身而论,它其实不能算作机遇,因为郭氏夫妇有两个儿子,还有个妻弟张天祐,郭氏夫妇“以女妻之”的目的无非是笼络朱元璋为郭家效死力。不过,倘若从马氏为人贤淑并且拥有惊人的旺夫运这一角度重新评估,它又可以算作是朱元璋的机遇,而且是大机遇。接下来,郭氏一门的成年男性全部亡故,朱元璋彻底掌控了这支军队,有了事业的起点,这又是他的机遇。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想拉着这支队伍向江南发展,却苦于缺少船只,无法渡过长江,正发愁间,俞通海、赵普胜等人自动将千余艘战船及万余水师送上门来,而且水师出巢湖以及及大军渡江的整个过程,皆如有神助。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机遇。
攻占应天之后,客观地说朱元璋的实力并不强,北有元朝大本营、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南有方国珍、陈友定,他犹如一株幼苗,一不小心被可能会被外界力量所摧折。万幸的是,北面有宋政权的刘福通做了挡风墙,其他三面的军阀们皆目光如豆,都为各自眼前的蝇头小利而蝇营狗苟,使得朱元璋在夹缝中逐渐坐大。这是上天给他营造的又一个大机遇。
作为反叛者,朱元璋注定是国家的镇压对象。可是,身为元朝擎天支柱的名将察罕帖木儿竟然稀里糊涂地被部下刺杀;其子王保保杰出的军事才能也足以系天下之重,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此人竟然在国家旦夕危亡之际,屡次与皇帝闹别扭,由此给了朱元璋可乘之机。这父子二人身上所发生的咄咄怪事也堪称是上天为朱元璋安排的机遇。
再往具体事件上说,当年在和州期间,孙德崖率部来和州就食,被郭子兴所扣,而朱元璋则落在了孙德崖之弟手中,几次命悬一线,最终却峰回路转,大难不死。至正二十二年,邵荥与赵继祖等人欲乘朱元璋阅兵之际将其刺杀,结果天象示警,陡起狂风吹掀旗帜拍打在朱元璋身上,引起他的警觉,躲过这一劫。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期间,敌强彼弱,必须以火攻才能扭转局面,可是火攻需要有东北风的配合,当时正值夏天晴日,整个鄱阳湖没有一丝风,更逞论东北风!朱元璋正焦虑间,忽然东北风起,乃下令纵船放火,风助火威,火借风势,一举烧掉陈友谅的大部分战舰。
类似案例还有很多。这些事件,无论读者认为是偶然凑巧,还是天意使然,都无法改变它们曾经真实地影响了朱元璋命运的神秘性质。另外,早在红巾军大起义爆发之前,上天频频示警,全国各地异象环生,预言新兴势力将替代蒙元王朝的童谣四起,这里抄录两首——“塔儿黑,北人作主南是客;塔儿红,朱衣人作主人公。”“富汉莫起楼,贫汉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园。”从以后来的结果看,这两首童谣都应验在朱元璋的身上:朱元璋出身于红巾军,姓朱,是所谓的朱衣人;朱元璋称帝之前先称“吴国公”和“吴王”,所以,他建立的国家也可以称作“吴家园”。第一则童谣,谁都无法拿出驳斥的理由;对于第二则,有人可能会说这是朱元璋有意附会的结果。笔者这里要指出的是,历史上所有预言王朝兴衰的童谣或谶言,它所提前指明的都是最终结果,至于过程如何,则不在其涉及范围。
历史上的王朝更迭之际,总有童谣或谶言提前流传,而且每每总能应验。其中固然有个别谶言系时人造假惑众,但绝大多数都是曾在事件发生之前已客观出现,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己去查阅相关史料。这里仅举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之例,据《后汉书·光武帝纪》等史料记载,西汉末年出现一本名曰《河图赤伏符》的书,书中出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的谶言,指名道姓地预言有一个叫刘秀的人将匡扶天下,新开一代王朝。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刘秀还是舂陵(今湖北枣阳)乡间的一名儿童时,这个谶言已广为流传,当时精通易理谶学的西汉大学者刘歆为应这句谶言,特地改名为刘秀。《后汉书·邓晨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刘秀微时,曾与姐夫邓晨、穰人蔡少公等人一起在南阳的一个朋友家吃饭,席间,颇懂图谶之学的蔡少公拿那句广文流传的谶言说事,称一位名叫刘秀的人当为天子。座中有人询问:“是国师公刘秀(指刘歆)乎?”当时还是少年的刘秀开玩笑道:“何用知非仆耶?”(怎么知道不是我呢!)在座的人闻言都哈哈大笑,谁也没有当作一回事。建武三年,邓晨去京师朝见这位已经当了皇帝的妻弟,忆及当年往事,邓晨大着胆子调侃刘秀道:“仆竟办之。”刘秀听后开心地大笑起来。
刘秀的案例,相信能够堵住那些因头脑充斥着意识形态而惯于将凡是不合乎自己味口的观点皆一棒子打死的读者的嘴巴。不过,人们在惊叹之余也感到好奇:神奇的谶言依据什么而预测了未来?为解开这个谜底,古往今来的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尝试,皆不得要领。比如上述“四七之际火为主”中的“四七”,李贤将其注解成汉朝自刘邦迄止刘秀共二百二十八年;刘渊林将其注解成刘秀麾下的云台二十将。这些注解皆似是而非,真正的答案乃与刘秀的龙飞之地有关。
笔者以上述典故来佐证元朝末年那些童谣产生的真实性,从而证明发生在朱元璋身上的天意成分。这些天意,史料言之确凿,不管读者信与不信,其客观结果不容置疑。面对这个神奇的世界,难怪有人感喟:当后人回望历史并检索那些伟大人物的生平事迹时,感觉这一切竟然像是被提前所导演过的一场大戏。此言信乎不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