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全传
17963200000036

第36章 唐(10)

章仇兼琼召见杨国忠,一见杨相貌堂堂,思路敏捷,还很有口才,就提升他为推官,让他到京城缴纳春贡。还为他准备了一份盘缠,这是一个精美的四月,许多精美的四川地方特产,价值万贯,用于交接杨氏亲族。到京城长安后,杨国忠把这些东西分别送给杨贵妃姐妹。杨氏姊妹日夜在玄宗面前称赞章仇兼琼和杨国忠。不久,唐玄宗下令任章仇兼琼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杨国忠也被提升为金吾兵曾参军,闲厩判官。杨国忠在长安立脚之后,便凭借贵妃和杨氏诸姐妹得宠的条件。巧为钻营。在宫内,他经常接近贵妃,小心翼翼地侍奉玄宗,投其所好;在朝廷,则千方百计巴结权臣。每逢禁中传宴,杨国忠掌管樗蒲文簿(一种娱乐活动的记分簿),玄宗对他在运算方面的精明十分赏识,不久杨国忠人宫侍奉,专主财务,任职时计算筹划,丝毫不差。玄宗非常高兴地称赞他说:“你是当度支郎的材料啊!”自此杨氏姊妹四处宣扬玄宗对杨国忠的赞赏,杨国忠得到多因而屡次提升,不久,杨国忠便担任了监察御史,很快又迁升为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便担任过十五个不同的职务,成为朝廷的重臣。做到了监察御史。

当时,玄宗以户部郎中王宇舌为户口色役使,杨国忠与王宇舌勾结,将各州多余的粮食粜出,换成钱币,将丁税、地租都征收布帛,全部运往京城。他们非法聚敛,每年收缴额外钱百亿万,全部藏于内库,供宫中宴乐赏赐。并且欺骗皇帝说:“这些物品与租庸调无关,是天下的余财。”玄宗认为杨国忠能富国,提升他为给卡中,兼监察御史,专度支事。至此,杨国忠宠幸日隆,已经担任十五个不同的职务。

天宝七年(748),杨国忠建议玄宗把各州县库存的粮食、布帛变卖掉,买成轻货送进京城,各地丁租地税也变买布帛送到京城。这样每年可以收缴额外钱百亿万,全部藏于内库,供宫中宴乐赏赐,以迎合玄宗日渐奢侈的晚年生活。并且他还欺骗皇帝说:“这些物品与租庸调无关,是天下的余财。现在国库很充实,古今罕见。”于是,玄宗在八载(749年)二月率领百官去参观左藏,一看果然如此,很是高兴,认为杨国忠能富国,便赐杨国忠紫金鱼袋,兼太府卿,专门负责管理钱粮。从此,他越来越受到唐玄宗的宠幸。九年(750)十月,杨国忠因为图谶上有“金刀”二字,请求改名,以示忠诚,玄宗赐名“国忠”。就这样,杨国忠成功地奠定了自己在朝中地位。

天宝八年(749)二月,玄宗率诸司百官参观左藏财物,诏受杨国忠紫衣金鱼,以示奖励。杨国忠为玄宗赏识之时,也是李林甫把持朝政之时。李林甫见杨国忠身为国戚,出入宫廷,得到玄宗宠信,就提拔他为御史,两人一唱一和,狼狈为奸。

先是合计陷害当时户部分封郎杨慎矜受宠而受到李林甫的嫉恨,紧接着又利用王铦鉷对杨慎矜图谋陷害。

杨国忠探知便利用玄宗皇帝对杨恒矜在家设道场的不满,杨国忠将此事告诉王铦鉷,李林甫就利用王铦鉷与杨慎矜的矛盾加以诬陷,李林甫趁此大兴冤狱,牵连几十人。杨国忠结合这种形势,积极充当打手,造成了数百人的冤狱。

二、李杨之争权倾天下

由于杨贵妃的原因,玄宗很赏识杨国忠,同时,更以此牵制李林甫的专权,并为取代已经衰老了的李林甫做准备。这样,随着杨国忠权势的膨胀,李林甫不可避免地对杨国忠逐渐嫉恨起来,这样一来彼此就结下冤仇。

在此时,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吉温投奔了他。吉温原是李林甫门下的一位酷吏,曾对李言听计从。他看到李林甫的权势日趋削弱,转而巴结杨国忠,为他出谋划策,以取代李林甫。不久,杨国忠升为兵部传郎兼御史中丞。首先就是剪除李林甫的心腹萧炅和宋浑。

天宝八年(749)刑部尚书萧灵因贪污罪被贬为汝阴太守。接着,又发生了御史大夫宋浑的巨额受贿贪污案,被流放潮阳。萧炅、宋浑都是李林甫时的同党,杨国忠抓住时机,上书玄宗皇帝,把他们赶出朝廷,剪除了李林甫心腹的杨国忠,开始实施替代李林甫执政的第一步。户部侍郎、御史大夫王铦鉷兼领二十余职,日益受到玄宗宠信。杨国忠很嫉妒王铦鉷,便借邢生宰縡谋反的案件,诬陷王铦鉷定成死罪,自己则取代他当了京兆尹。李林甫上书辩解,杨国忠又揭发李林甫与王铦鉷私交事,玄宗开始疏远李林甫。玄宗将王铦鉷家财产、土地、府第尽数没收。凡王铦鉷所领各职,均由杨国忠代替。这样,杨国忠又加领了御史大夫、京畿、关内采访使等职,威震天下。杨、李两人已成水火不相容之势。

天宝十一年(752)十月,南诏犯边,西川要求杨国忠前往处理,李林甫奏请玄宗,派杨国忠出镇四川。临行前,杨国忠泣辞玄宗,言“必为林甫所害”。杨贵妃亦为之说情。玄宗说:“卿暂到四川处理军务,待凯旋归来,还当入相。”杨国忠刚到四川,玄宗即遣使把他召回。

此时,李林甫病危。杨国忠前去谒见病榻的李林甫,李林甫感激流涕,对杨国忠说:“我眼看要死了,你一定会代我为相,以后的事就托付给你了。”十一月,李林甫死,杨国忠继任右相,兼交文部尚书,总领四十余职,杨国忠当了宰相,独揽军政大事,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一手遮天,欺上瞒下。得志以后,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他以酷吏吉温为御史中丞,兼京畿关内采访使。

吉温是个两面三刀的人,早年为李林甫爪牙,见杨国忠势盛,即叛林甫而附国忠。这时候他又看到安禄山有宠,就与之结为兄弟。吉温到了长安,将朝廷动静,报告安禄山,成了安禄山在京城的密探,他一鼓作气,彻底铲除李林甫集团,追究李林甫生前奸事、摧毁了他的家,他的近亲、党羽因此被贬者五十余人。

李林甫虽死,但未下葬,玄宗诏削其官爵,开棺取其含珠,夺其金紫,换以小棺如庶人礼下葬之。唐玄宗认为杨国忠立了功劳,册封他为魏国公,杨国忠坚辞不受,后改封卫国公。天宝十二年至十三年,关中地区连续发生水旱灾害,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京兆尹李岘把灾情如实上奏。杨国忠对李岘不依附于他早已心怀不满,借机把灾害的责任全部归咎于李岘,把他贬为长沙太守,扶风太守上书向玄宗报告当地灾情,杨国忠认为有损盛世之治的美名,派监察御史前往核查,弄得房琯也很狼狈。自此以后,各地再也不敢报告灾情了。

后来,长时间连续阴雨,引起了久居深宫的玄宗的担忧,他害怕水灾影响收成,杨国忠就派人设法弄来几株长得好的庄稼呈玄宗,以此糊弄玄宗说:“最近虽然下雨过多,但并未伤害庄稼。”玄宗还是放不下心,询问宦官高力士。高力士回答说:“皇上把权力委托给宰相,朝廷赏罚没有规章,好恶不分,谁还敢向皇上进真言呢?”按照唐初的惯例,宰相均由德高望重的人担任,他们不擅威权,出入礼仪从简。但自从李林甫为相以后,出入前呼后拥,车骑塞街横巷,杨国忠任相,出入车骑仪仗更是浩浩荡荡,前后一百步由骑兵开道,连公卿大臣也要纷纷退避。

杨国忠一改唐初正确有效的行政制度,他同李林甫一样,在家里处理政务。每天提前退朝回府,机要政务在家处理好后,再派人由左相签字。杨国忠还改变了唐初吏部选人的惯例,即六品以下官吏的选拔由吏部侍郎主持,每年春夏进行面试,再经门下省审核才能完成的制度。杨国志担任左相兼任吏部尚书后,每次选人之前,先让有关官员在自己家中秘密拟好名单,然后到尚书省选试,吏部选人完全成了一种形式,选人以才德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杨国忠的徇私枉法达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三、恶贯满盈身首异处

杨国忠的宰相府第就在虢国夫人府第的旁边。每当杨国忠从宫廷回来,首先必到虢国夫人家中,郎官、御史有事也常到被虢国夫人府第寻找杨国忠。两人自小私通早有私情,但现在更是肆无忌惮。他们同住一起,外出双马并骑,相互调笑,淫亵之状不堪入目,行人常常感到羞耻而掩目,他们反以为荣却不以为意。杨国忠说:“我们因为贵妃的原因起家,终究是不能有很好的名声的,时人的讥评已经证实了这一点。那我们只有趁此时追求生活的极乐,何必管别人怎么样说呢?”玄宗经常在每年的十月,到华清宫游幸,到第二年春天才返回京城。杨氏诸人的汤沐馆建在华清宫的东垣,彼此相连,玄宗皇帝驾临时,必先走遍这五家,赏赐无数。当时,广平公主受辱于杨家的奴仆,却反而受到玄宗的疏远,其他人没人敢撄其锋锐,杨家贵盛至极。

杨国忠从一个地痞而靠投机钻营、拍马奉承当了宰相,而且兼领四十余职。原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攻打南诏,唐军大败,六万多将士战死沙场,鲜于仲通仅以身免。因为早年曾经受到鲜于仲通救助的缘故,杨国忠不但极力为鲜于仲通掩饰败绩,还上表为鲜于仲通请功,后来,玄宗又任命杨国忠兼领剑南节度使,全权负责进讨南诏。天宝十三年(754)六月,杨国忠命侍御史李宓领兵七万进攻南诏,结果全军覆没,杨国忠又隐瞒败情,谎报获胜。

及后,杨国忠又几次征发中原之兵前往讨伐,先后死去二十余万人,但唐玄宗沉湎于酒色之中,“朝率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外面天塌下来他都不知道,照样歌舞升平,高枕无忧。

“渔阳鼙鼓动地来”,玄宗宠信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了。安禄山本是营州的胡人,后从军周为作战骁勇,受到其养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的提拔、重用,安禄山生性狡诈,善于拍马,见杨氏兄弟深受玄宗宠爱,便尽心巴结杨贵妃,还恬不知耻地当了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是个胖子,大腹便便,玄宗曾经指着他的肚子开玩笑说:“你这里面装着什么东西,竟有这么大?”安禄山急忙奉承说:“我肚子里只有一颗对皇上忠诚无二的心。”安禄山每次朝见玄宗,若有杨贵妃在场,必定先拜贵妃再拜皇上。玄宗很奇怪,问他为何如此,安禄山说:“这是我们胡人的习惯,先拜母亲后拜父亲。”

安禄山于是日益受到玄宗的重用。到天宝十年(751),安禄山已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军事藩镇。他看到玄宗沉迷于声色犬马,不理朝政,早就心怀异志,私下里招兵买马,伺机准备起兵造反。杨国忠当了宰相,安禄山原先就看不起他。于是,杨国忠就仇恨安禄山。他多次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要谋反。

天宝十三年(754)元月,玄宗在华清宫召见安禄山,安禄山痛哭流涕地向玄宗诉说:“我是一个胡人,因受皇上恩宠才有今天,想不到引起杨国忠的嫉恨,我担心杨国忠会对我栽赃诬害。”玄宗见他动了感情,觉得十分可怜,一下子赏赐他上十万金钱,而且对他愈加信任。

天宝十四年(755)二月,安禄山派副将何千年进京上奏,请求准许以赛胡将三十二人代替汉将,玄宗即时批准。左相韦见素向玄宗进谏,说安禄山谋反的迹象已十分明显,不能批准他的要求,但玄宗听后反而很不高兴。

为此,杨国忠私下派何盈、塞昂,时刻侦察安禄山,了解其谋反的情况。天宝十四年(755)四月,杨国忠指使京兆尹李岘派兵包围了安禄山在长安的府第,逮捕了安禄山的党徒李起、安岱、李方来、王氓诸人,并将他们处死,安禄山的同伙吉温也被流放到合浦。

安禄山闻讯大惊,急忙上书玄宗,一面为自己辩解,一面陈述杨国忠的二十条大罪。唐玄宗把责任归罪于李岘,将他贬为零陵太守。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起兵范阳(今北京大兴县),叛军南下,势如破竹。十二月,大军攻陷东都洛阳。玄宗起用哥舒翰,领兵二十万镇守渲关。当时有人劝哥舒翰,以三万精兵守关,率十七万精兵回师杀杨国忠。

此消息为杨国忠所知,他害怕哥舒翰重兵在握对自己不利。于是,上书玄宗,诬奏哥舒翰拥兵关内,拒不出战。哥舒翰在朝廷强大压力下引兵出战,结果被安禄山打得大败,自己也当了俘虏。二十万官军,只存八千余人。京城震动,士民惊扰奔走,惊恐万状。

杨国忠劝玄宗入蜀。十三日黎明,玄宗以亲征为名率杨贵妃姐妹、杨国忠、韦见素等数百人西行,逃出了京城。次日,车驾行到马嵬驿。随行将士饥寒交加,怨声载道。禁卫军首领陈玄礼害怕禁军哗变,召集将士们说:“现在国难当头,民不聊生,这一切都是杨国忠所致,不杀杨国忠不足以谢天下!”于是,将杨国忠诛杀,以枪挑其首,悬于驿门外面。杨国忠之子杨暄及韩国夫人、秦国夫人、虢国夫人以及杨贵妃等全部被处以极刑。

书外人评:杨国忠本人言辞便给、聪明强记,善于计算统筹,是很有专才的,更因为恃宠引进,应当大有作为,但一开始便置身于以李林甫为首的党争之中,趋炎附势、打击报复,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终于身败名裂,是很值得我们后人引以为戒的。

一代名将一代贤相--郭子仪传

一、“吾之家国,由卿再造”

郭子仪(697~782),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父亲郭敬之,曾官绥、渭、桂、寿、泗五州刺史。郭子仪体貌魁伟,以武举成绩优异,补左卫长史。累过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他长期供职北方,过着戎马生活。天宝八载(749)任横塞军(今内蒙乌拉特中旗)使、左卫大将军。天宝十三载(754),郭子仪年近花甲之年,任天德军(内蒙五原)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任命郭子仪为湖方节度使、灵武郡太守,由北路东进,屡败叛军,斩叛将围万顷,继而收复云中(大同)、马邑(山西朔县),向东进入东险关,这一连串的战绩,使郭子仪得到御史大夫的官职。

天宝十五载(756)叛将蔡希德攻陷常山郡(河北正定),河北尽失。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率师下井径,拔常山,然后攻人赵郡,俘敌四千。叛将史思明收集亡散士卒,合兵五万,郭子仪、李光弼屯驻恒阳(河北曲阳),深沟高垒,坚壁自固,叛军来则守,叛军去则追。白天炫耀军威,夜间偷袭敌营,使史思明将士终日不得休息。当放军疲惫不堪之际,郭子仪率军出击,于嘉山大败史思明,杀敌四万,史思明狼狈逃至博陵(河北定县)。

于是,河北中部十余州郡深受鼓舞,纷纷诛杀叛军,归顺朝廷。正当郭子仪在河北胜利进军,准备直捣叛军老巢范阳的时候,唐军在渲关坚守的哥舒翰被叛军打败,全军覆没,叛军长驱直入,占领了长安。郭子仪听到渲关失败,率军退入井隆,河郡县又为叛军占领。长安陷落,玄宗仓皇出逃四川,马嵬驿发生兵变,奸臣杨国忠被处以极刑。最后,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守即在灵武即帝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幸事,做了宰相,并兼为朔方节度使。唐肃宗大力准备调整部署,反击叛军。

当时肃宗周围,文武官员不满三十,军事完全依赖郭子仪。先是叛将阿史那从礼率众数万,并攻朔方,郭子仪主动进攻,双方大战于榆林境内,郭子仪大败叛军,歼敌三万,俘虏一万,保卫了灵武。接着,郭子仪挥师南下。当时两京均在叛军手中,唐军要取两京,必须先得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