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全传
17963200000035

第35章 唐(9)

李林甫无奈,只好对他由意奉迎,以待时机整治他。李林甫为了实现政治上的野心,继续与宦官、妃嫔往来,他每次在奏请玄宗事之前,都要通过妃嫔,先摸清玄宗的旨意,所以每次奏疏,都能称玄宗的心。开元二十年(732)十月,玄宗想提前从东都洛阳返回长安,召集宰相商议。裴耀卿、张九龄建议说:“农夫的秋收未完,望陛下以农事为重,到冬天才可返回长安。”

李林甫早摸到了玄宗的意图,待裴耀卿、张九龄离开后,留下来对玄宗说:“长安、洛阳是陛下的东西二宫,车驾往来,何必要等待时令?即使妨碍农民秋收,陛下可以单独赦免车驾路过地区的租赋就行了。我请皇上诏示百官,即日动身西还。”玄宗听后大喜,第二天便浩浩荡荡起驾西行。张九龄为人正直,遇事不论巨细皆为争之,渐渐不为玄宗所喜欢。

开元二十四年(736)十月,玄宗以湖方节度使牛仙客勤于工作,并有政绩,欲以其为尚书,张九龄以为不可,他说:“封赏大臣要等待有名臣大功,牛仙客是个边境小史,不能担此重任。”李林甫趁机上奏说:“牛仙客任官勤恳,是难得的相才,张九龄是一介书生,不识大体。天子用人,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做的?”第二天,牛仙客便受爵陇西县公,食封三百户。而张九龄固执如初。玄宗十分不高兴,说:“事皆由卿耶广从此。”李林甫在玄宗面前,日夜说九龄的坏话,玄宗逐渐疏远张九龄。

这一年十一月,武惠妃哭泣着对玄宗说:“太子暗中勾结党羽,将害妾母子,并且有害陛下之心。”玄宗大怒,欲度太子。张九龄苦谏,并说:“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玄宗十分不满。李林甫开初不说话,退下来对玄宗说:“这是天子家里的私事,外人何必参与呢?”不久,李林甫推荐萧灵为户部侍郎。萧灵平素不好学,曾将“伏腊”读为“伏猎”。中书侍郎严挺之对张九龄说:“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因此萧灵被出为岐州刺史。对此李林甫大为不满,十分怀恨张九龄和严挺之。残害张、严的机会终于被李林甫找到了。

严挺之的前妻改嫁于蔚州刺史王元谈,王元谈犯贪污罪下狱,严挺之为之说情,也受到牵连而获罪。张九龄为严挺之辩解,这引起了玄宗不满。李林甫立即上书,弹劾裴耀卿、张九龄为同党。于是玄宗免去了张、裴的相权,授予他们尚书左、右丞。与此同时,李林甫为中书令,牛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开元二十五年(737)监察御史周子谅上书弹劾牛仙客不学无术,被流放到级州。李林甫趁势诬陷周子谅为张、严同党,是张所推举的人,于是,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李林甫当了中书今后,唐玄宗采纳了李林甫的意见,杀死了他的三个儿子。天下人为他们鸣不平。

大理少卿徐蟒妄言上奏:“大理寺监狱杀气较盛,鸟雀不敢栖息。现在刑部处理死囚,每年总共才五十八人,而乌鹊在狱中做窝,无人犯法,刑法搁置。”群臣纷纷上表称贺。于是,玄宗将功绩归于宰辅,下诏赐李林甫为晋国公,牛仙客为幽国公。

开元二十六年(738),李林甫兼领陇右节度使和河西节度使。从此,李林甫独柄枢衡,涉足武备,总管满朝文武选事,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地位。

李林甫为人阴险狡猾,诛杀残忍,脸上喜怒无常,对上一味奉承,对不合他意的人,则设计害之,决不心慈手软。所以,当时人称他:“口有蜜,腹有刀。”天宝元年(742)三月,兵部侍郎卢绚垂鞭按辔,从勤政殿下经过。卢绚体貌优美,精神抖擞,雄姿英发,玄宗以目送之,赞不绝口,流露出了要委以重任的意思。唐玄宗的神情、心思,李林甫揣摩得一清二楚,他生怕重用卢绚会危及自己的权势。便立即召来卢绚的儿子,对他说:“尊府素望,皇帝要派他去交州。广州任职,如果不想去,可以说自己老了,恐怕身体吃不消。”卢绚怕任命到广州这样的边远地区,急忙上书玄宗,诉说自己年老不堪重任。

结果,卢绚被罢去兵部侍郎之职,出为华州刺史。后又授太子员外詹事。卢绚就这样被李林甫排挤出了朝廷。维州刺史严挺之,曾为尚书左丞,精于选举,因得罪李林甫被贬外任。天宝元年(742)玄宗问李林甫:“严挺之何在?此人亦堪进用。”李林甫马上叫来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对他说:“皇上要重用你哥哥了,你得设法让你哥哥进京与皇帝见面。”严损之感激李林甫的好意,马上找来一纸,写了请求让哥哥入京就医的文字,给了李林甫。李林甫拿着去见玄宗,说:“挺之年高,近患风寒,须授闲散之官,便于在京城就医。”玄宗听后,叹息再三,感到非常遗憾。天宝六年(748)四月,授严挺之太子詹子,在东都洛阳养病。宰相李适之与李林甫不和,李林甫想尽办法诬害他。一次,李林甫对李适之说:“华山有金矿,主上未知之也。”过了几天,李适之把此事奏上。玄宗征求李林甫的意见,李林甫说:“臣早已知道,只是由于华山是陛下本命,王气所在,不适合开采,故不敢言。”玄宗十分崇信道教,听了李林甫的话,就越加喜欢、信任,而讨厌起李适之来了。

继而李林甫又诬告适之结为朋党,其它被株连而被贬将达数十人,后又逼适之自杀身亡。李林甫对玄宗竭力阿谀奉承,唐玄宗对他十分宠信,政事无论巨细,都要和他商量。天宝三年(744),唐玄宗对高力士说:“现在天下无事,百姓安居乐业,我想把政事全部交给李林甫处理,你以为怎样?”高力士回答说:“天子大权不可让他人掌握,李林甫权势咄咄逼人,一旦他大权在握,朝臣之中还有谁敢议论政事!”玄宗听后很不高兴,高力士急忙叩头谢罪,说自己是一时头脑发晕发热,口出胡言,罪该万死。

高力士是皇上极宠信的宦官,他尚且如此害怕,其他人再也不敢发表意见了。李林甫为了掩蔽玄宗耳目,竭力堵塞言路,他召集众谏官,向他们宣布说:“当今皇上圣明,作为臣下应当只是顺从他的旨意,不必要去议论朝政。诸位没有看到立在那里的仗马,它的食料相当于三品官的俸禄,但它必须终日不叫,一旦嘶叫,就会被撵走,杀死,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李林甫不学无术,他尤其忌恨那些有才能的文人。

天宝六年(747),唐玄宗下诏广求天下有识之士,凡是有一技之长的都要到京城长安参加选拔。李林甫生怕士人对诏时有人会斥责自己,当即向玄宗建议说:“士人都是草茅之人,不知道禁忌规矩,徒以狂言扰路圣德,请把这事全交到尚书省长官那里试问,”于是玄宗下令让御史中丞统一监督试问,结果没有一个符合要求的人。

李林甫因此上书向唐玄宗庆贺,认为朝野没有遗留人才,对于讨好自己,而又平庸无能的人,李林甫尽心提携,竭力培植成自己的爪牙。左相陈希烈,政绩平平,光会讲点老庄玄学,李林甫看到玄宗喜欢这一套,加上陈希烈柔弱易于控制,就奏请唐玄宗让陈希烈做了尚书左丞相。从此,政事全由李林甫决断,陈希烈只是唯唯诺诺,是地地道道的李林甫的应声虫。

唐朝的惯例,宰相每天午后六刻退朝回府,李林甫奏请玄宗批准,每天提前退朝回家,这样许多国家事务就在家里处理,然后再由陈希烈部署,玄宗不理朝政时,朝官们都到李林甫家中听候指示,右相陈希烈虽然坐在府中,但却没有一个人去看望他。

二、丧尽天良遗臭万年

李林甫表面上给人们温柔的样子,好像可以亲近,实际上犹如悬崖陷阱,深险难以得知。朝廷公卿如果不是由他门升的,必定会被定罪迁徙;凡是依附他的,虽然是小人奸佞也会被他引见重用。李林甫家中有中间厅堂,如同半弦月,称为“月堂”。每当他排挤大臣,就住进去思谋策划;当他得意扬扬走出来时,那就设计完成,不知哪一家又要遭殃了。

他在长安设立了推事院专治狱事,任用萧灵、吉温、罗希爽等一批酷史,吉温生性残酷,六亲不认,他常说:“如果遇上知己,即使南山白额虎也能为他缚得。”罗希爽是杭州人,以残忍著称,因为受到李林甫的赏识,由御史合主簿升为殿中侍御史。他们两人,互相配合,按李林甫的旨意行事,凡是酿成狱案的,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当时人们称他们为“罗钳吉网”。李林甫善于利用对方矛盾,消除异己,拉一派打一派,户部尚书裴宽和刑部尚书裴敦复有矛盾。当裴宽有可能当宰相时,李林甫就和裴敦复交好,让他揭发裴宽,使裴宽被贬为唯阳太守。李林甫又趋势派人去杀裴宽,“宽叩头祈请,”才免于一死。后来,裴敦复因有战功受到朝廷嘉奖,这一来又引起李林甫对他的忌恨,诬害他,裴宽也因此而被贬到淄川。刑部尚书韦坚,其妻子是李林甫舅舅姜皎的女儿,他的妹妹还是太子李峻的妃子,为官很早,深得玄宗赏识,后来被提拔为陕州太守,水陆转运使。当韦坚有人相之望时,李林甫便开始算计他。天宝五年(746)春,河西节度使皇甫唯明国破吐蓄有功,入京献捷。他看到李林甫专权横行,就气愤不平,上疏劝谏玄宗除掉李林甫,李林甫听说后大吃一惊,暗使杨慎矜监视他们的行动。他们发现,元月十五日晚,太子出游和韦坚相见,他们又发现韦坚又和皇甫唯明会见于景龙观。于是李林甫参奏韦坚与皇甫唯明勾结,阴谋拥上太子为帝,把两人逮捕下狱,后分别贬为给云太守和播州太守。

将作监少匠韦兰,兵部员外郎韦芝是韦坚的弟弟,上书为韦坚喊冤,并请求太子站为之说情。玄宗十分气愤,太子见事不妙,为了摆脱干系,上表请与韦妃离婚,声称不要因为与韦氏有亲戚关系而徇私枉法。于是,玄宗下诏,再贬韦坚为江夏别驾,其弟韦兰、韦芝被贬到岭南,其他受到牵连而遭贬官、流放的达数十人,著名的是杨慎矜案,也是李林甫排斥异己的一个例子。

杨慎矜本是李林甫门下,因受玄宗重用,提升为户部传郎。李林甫见他提升,十分妒忌。他利用杨慎矜和王洪的矛盾,让王洪参奏杨慎矜,说:“杨慎矜是隋炀帝的玄孙,家中藏有俄书,阴谋复辟。”玄宗听后非常恼怒,把杨慎矜逮捕,太府少卿张道本因为由杨慎矜所荐,也同时受牵连被捕。杨慎矜屈打成招,但始终搜查不出俄书来。李林甫派卢鹤再次人长安杨家授书,他在袖中藏着俄书进入杨慎矜的书房。一会儿,手里拿着俄书走出来。杨慎矜看到后绝望地说:“我不曾藏此俄书,今天必死无疑”不久,玄宗诏赐杨慎矜及其弟杨慎余、杨慎名自尽,妻子儿女流放岭南。这一案件涉及数十人。

李林甫在位期间,还做了一件事,史学家认为这是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唐玄宗在位前期,朝廷宰相有不少来自节度使。李林甫独掌大权后,为了杜绝出将入相之源,向玄宗建议用少数民族将军为节度使。他说:“文臣为将,害怕矢石弹雨,不身先士卒。现在不如用再将带兵,他们天生雄健,在马上长大,善于冲锋陷阵,天性这样,如果陛下使他们受到感动,觉得受重用。他们一定会报效国家,夷狄就不足为虑了。”而李林甫的目的,是使掌握军权的人不能入朝为相,这样他的地位也可长保无虑了。

李林甫恃权侍势,为非作歹,又长于拍马溜须,因而深得玄宗宠信。他在京城的府第楼台亭榭,十分奢华。晚年,他沉溺于声色,家中姬妾侍女不知有多少,然而他活得并不痛快。他自知结怨天下,常常惧怕刺客,每次出门总要有步骑百余人左右保护。住宅周围,岗哨林立。一个晚上要换几个地方睡觉,甚至连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天宝十一载(751)李林甫死了。在他死之前,杨国忠、陈希烈等开始揭发他们的罪行。他刚死还没有来得及下葬,杨国忠就上奏玄宗,告他有异谋。于是朝廷下令全部削夺李林甫的官爵。剖棺取含珠金紫,更以小棺,用庶民的礼节将他入葬。他的几个儿子也被流放到岭南,众女婿们也被贬官。

书外人评:由于唐玄宗的昏庸,李林甫当了十九年宰相,一个个有才能的正直的大臣全都遭到排斥,一批批钻营拍马的小人都受到重用提拔。就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从兴旺转向衰败,“开元之治”的繁荣景象消失,这一切与李林甫有着直接的关系。李林甫一生的所作所为必将遭到后人的唾骂,真可谓丧尽天良、遗臭万年的奸相。

巨贪大盗身首异处--杨国忠传

一、无赖骗子仗势擅权

杨国忠(?~755),原名杨钊,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县西南)人。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同族堂兄,舅父是武则天时受宠的张易之,到玄宗朝已经是家道中落了。他自幼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喜欢喝酒赌钱,向人乞求借钱,行为不检,为同宗族的人所瞧不起。他在家乡无法立足大约是因此受了刺激,就离乡来到四川,参加了州兵。在四川,他因为参加屯田有功受到奖励应当升职,但是当时的长官益州长史张宥很厌恶他的为人,最后他仅仅升为当上了新都县尉。但游手好闲惯了的杨国忠,无法承担这份清职,不久就辞官不做而日子更加贫困,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于是他只能经常接受新都富豪鲜于仲通的资助。有了钱就重操旧业,参加赌博。过了一段时间,杨国忠被调任扶风县尉,但他仍是混不下去,只得只身返蜀。这一清闲的职位使他日子过得很拮据,幸亏有一个新郑人鲜于仲通常常资助他。两人引为知己。就在此时,杨贵妃的父亲杨玄琰死在蜀中,杨国忠因为同族的原因给与了帮助,开始了与杨贵妃家族的联系。

天宝四年(745)八月,唐玄宗册封杨玉环为贵妃,当时玄宗六十一岁,杨贵妃二十岁。贵妃得了宠,而且是“三千宠爱在一身”,于是“姊姊弟兄皆列到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的局面出现了。贵妃三个姊妹,分封为韩国夫人、秦国夫人、虢国夫人,并任命其堂兄杨铦为殿中少监,杨持锜为驸马都尉,娶了武惠妃所生的太华公主。一时间杨氏兄妹恩宠富贵,显赫无比。满朝上下争先恐后地巴结、奉迎他们。

当时,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与宰相李林甫不和,他恐怕为李林甫所陷害。于是对亲信鲜于仲通说:“我被皇上宠信,但长年在外,如果宫中无内提援,一定会被李林甫陷害,近来杨贵妃刚刚受皇上宠信,还没有人依附,但杨氏一族的贵盛怕是非常迅速的,你如果能替我和她家结交,我将没有后患了。”因而鲜于仲通说:“无故交接怕杨家人不会轻易的信任,但是我所认识的杨国忠与杨家关系很深,贵妃的父亲杨玄琰在蜀中亡故时杨家曾受到杨国忠的帮助,我们可以通过他居中结交联系。”于是,杨国忠被介绍给了章仇兼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