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全传
17963200000037

第37章 唐(11)

于是郭子仪先派心腹潜入河东为内应,然后又率大军过黄河,河东一下为之收复。唐肃宗急于收复两京,于至德二年四月,任命郭子仪为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攻克两京的重任落到了他的身上。郭子仪率军进凤翔,及后再由凤翔向长安推进。在长安西,郭子仪与十多万叛军展开激战,歼敌六万余,长安叛军首领张通儒弃城东逃。被叛军占领一年多的都城长安遂为唐军收复。官军入城,市民夹道欢呼。休整三日后,郭子仪率军继续东进。十月,安庆绪遣兵十万至陕州,经过激战,叛军大溃,安庆绪闻主力溃败,渡河退保相州,郭子仪不战而攻克洛阳。继而河南、河东、河西之乱皆平。十一月,郭子仪自洛阳入朝,肃宗遣仪仗队迎于坝上,他感激地说:“吾之家国,由卿再造。”入朝后,唐肃宗即加封郭子仪为代国公,司徒。唐肃宗乾元元年(758),郭子仪拜为中书令。九月,朝廷今郭子仪等七节度使及平卢兵马使董秦为主攻部队,李光弼两节度使为配合,讨伐安庆绪。肃宗为了协调两军的关系,又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负责节度诸军,实际上成了部队的最高统帅。

十月,郭子仪率兵过黄河,围卫州。安庆绪率兵七万倾巢出动,分三路救工州。郭子仪把三千弓箭手埋伏于营垣之中,自己假装失败,叛军不知是计,追至营垣,伏兵尽起射之,矢如雨点,安庆绪大败而退,郭子仪乘胜率部追击,擒杀安庆绪弟弟庆和。此次战争,叛军被斩首三万,安庆绪遭到惨重的打击,他走投无路,只得退走邺城,向史思明救援,于是史思明从范阳发兵十三万,南下攻占魏州,成为与安庆绪遥相呼应的掎角之势。

乾元二年(759)二月,史思明率军,抵达邺城,他们假扮成唐军,抢掠唐军运粮船只,唐军缺粮军心不稳,加上鱼朝恩又从中掣肘,唐军被史思明击败。这样一来,各节度使只得相继退兵,郭子仪也被迫退保洛阳,史思明进入邺城,叛军发生内讧,史思明杀了安庆绪,把儿子史朝义留守邺城,自己返回范阳,当了大燕皇帝,郭子仪退保洛阳后,唐肃宗任命他为东畿。山东、河东诸道行营元帅,暂时为东都留守,对邺城之败应负主要责任的鱼朝思,反倒打一钉耙,向唐肃宗进谗言,把邺城之败归罪于郭子仪。

唐肃宗偏听谗言,七月郭子仪被召回京师,免去朔方节度使、诸道行营元帅之职,而以李光弼代之。郭子仪罢官以后,在京赋闲。宝应元年(762)二月,太原、绎州两地驻军作乱,杀将帅,抢掠不止,朝廷才又起用郭子仪为朔方、河中等节度使行营及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晋封为汾阳郡王,出镇综州。离京赴任之前,郭子仪要求进见唐肃宗,当时肃宗正生病,推托不见。郭子仪说:“老天受命,将死于外,此次不见到陛下,死不瞑目。”唐肃宗这才把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将召进卧内,并对他说:“河东之事,全权委托爱卿去办了。”郭子仪,受命绛州,果断地擒杀了四十余个首领,河东局势马上稳定了下来。

八月,郭子仪处理完军务回朝,当时肃宗已死,唐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专权于朝政。程元振嫉妒功高任重的郭子仪,屡屡进谗言诬陷他,郭子仪自己请求解除节度使和副元帅的职务,唐代宗顺水推舟将郭子仪的兵权再度剥夺。程元振对郭子仪继续进行诬陷、迫害,郭子仪感到非常恼火,他上书申诉说:“自受恩塞下,制敌行间,东西十年,前后百战。天寒剑折,溅血沾衣;野宿魂惊,饮冰伤骨。跋涉难阻,出没死生,所仗唯无,以至今日。”还把唐肃宗先后褒奖他的一千余件诏书上交给唐代宗。代宗看后安慰他说:“大臣忧疑,朕之过,朕甚自愧,公勿以为忧。”

不久,唐代宗发动对安史之乱最后一个头目史朝义的进攻,任命雍王李达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这次战争可惜由于程元振、鱼朝恩的反对,郭子仪没有成行,仍在京城闲居。宝应二年(763),历时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被平定。当年十月,吐蕃又攻入关中,占据奉天、武功,整个京师为之震动。

二、坐镇西北保卫边疆

代宗急令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郭子仪长期闲居在家,出征时仅随行人马二十人。吐善二十万人,布营数十里,已渡过渭河,直逼长安,不久吐蕃攻入长安,代宗出逃。郭子仪率军前往商州,在商州招集逃亡士卒,得四千人,军势才稍微旺盛。他从蓝田出发,虚张声势,夜间点燃无数火把,吐蕃以为唐军众多,惊惧弃城而去。郭子仪进入长安,京城这才安定。

代宗从陕州回到长安,慰劳郭子仪说:“我早没有重用爱卿,才到了此地步。”郭子仪的一生,大部分是在马背征战中度过的,晚年,他长期坐镇西北,处理吐蕃、回鹘、吐谷浑等部落的关系,继续为唐王朝的稳定竭尽力量,仆固怀恩在广德二年(764)叛乱,郭子仪被任命为关内、河中副元帅。朔方将士原是郭子仪的部下,他们纷纷说:“我们跟从仆国怀恩造反是不义的行为,我们有什么面目见汾阳王?郭子仪擒杀叛军中作恶多端者十四人,杖三十人,河中遂定。仆固怀恩部众全部归顺。不久,仆固怀恩逃走,又屡次进犯,都被郭子仪击退。

大历三年,郭子仪为防止吐蕃入犯,移镇三分州等地,郭子仪此时已七十七岁高龄,部将浑瑊抵御失败。郭子仪对诸将说:“败军之罪在我,不在诸将。”最后重新调整部署,终于击败吐蕃。大历十四年(779),唐代宗病死,遗诏令郭子仪在治丧期间代理朝政,郭子仪奉命入朝。唐德宗即位后,尊郭子仪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从此,他在朝廷担任宰相直到逝世。

常伴君侧的隐士--李泌传

一、肃宗之友

李泌(722~789),字长源,先世为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后迁居京兆(今陕西长安),父李承休,官吴房令。李泌幼年聪慧好学,才智过人,博涉经史,精研《易象》,善作文,尤擅长诗。开元十六年(728),玄宗与燕国公张说观棋,李泌应召来见。张说使李泌赋“方圆动静”,张说出对曰:“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李泌应声答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才,静若得意,”时年仅七岁,人们都惊奇地认为他是“神童”。当时任中书侍郎的张九龄对他尤为喜欢,常引之卧内。张九龄与严挺之、萧诚交朋友,严挺之认为萧诚不刚直,劝张九龄与他绝交,但张九龄认为严自律太严,但萧诚懂得逢人之喜,很会凑趣,所以要召唤他来宴饮。当时李泌正在旁边,站起来说:“你凭借自己的正直做到宰相,现在却会喜欢隐瞒真意,只会讨好别人的做法吗?”张九龄很惊讶,也很惭愧,向李泌拜谢,很尊重地把他呼为“小友”。李泌长大以后,常游嵩山、华山、终南山,且笃志钻研易道,慕神仙长生不死术。

天宝中年,李泌自蒿山上书议论政务,深受玄宗赏积,得以召见,供奉东宫,与太子李亨为“布衣交”。李亨对他礼遇甚厚,称之为先生。后因作诗讥诮杨国忠和安禄山,由此引起杨国忠对他的忌恨,被斥蕲春郡,从此李泌隐居在深山密林中,以琴棋诗书自娱。安史之乱爆发,东都洛阳。西京长安相继沦陷,玄宗出逃行至马嵬驿,禁卫兵哗变,杀死奸相杨国忠。玄宗逃到成都,留下太子李守讨伐安禄山,李亨赶赴灵武,即皇帝位,这就是肃宗,李亨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当时在肃宗身边,文武大臣不满三十,更缺乏一个应时救国的人才。肃宗因而想到李泌,正巧李泌也于此时来到灵武,不久,又得到名将郭子仪。一文一武,成为肃宗的得力助手。肃宗授李泌为右相,李泌固辞不受,愿以宾友相待,肃宗只得依从。

肃宗对李泌亲如师友,出则并马而行,寝则对床而眠,跟他太子时一样。他事无巨细都首先征询李泌的意见,可以说肃宗对李泌是言无不从;李泌实际上是朝政的决策人。李泌与群臣商议,要以建宁王为元帅,李泌向肃宗提出建议:广平王为太子,他担任统军元帅称为“抚军”,如果让建宁王担任元帅,一旦他立下极大功勋,势必造成争夺皇位、兄弟萧墙的不堪局面。肃宗立即醒悟,以太子广平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率诸将东征安禄山。肃宗为李泌特设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官衔,命李泌随军而行,并赐紫袍一件,李泌受命而行。临行前,他对肃宗说:“不出二年,就可消灭贼寇。”李泌的理由是安禄山这些人把掠夺的金银财宝,尽运归老巢范阳(北京大兴县),因此他们没有占有四海的打算,跟随安禄山反叛的,也只有史思明、安守忠、田乾忠、张忠志、阿史那承庆几个骁将,中原人不过高尚等几个人,其余都是胁从,安史叛军容易发生内讧。

李泌为唐肃宗制订了消灭叛军的作战计划。首先,令李光粥自太原出井径,郭子仪自冯翊入河东,使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忠不敢离长安,那么随从安禄山守洛阳的就只剩下一个阿史那承庆;李肃领兵驻扶风,与郭子仪、李光弼两军分次出击,叛军来救头,就击其尾;叛军来救尾,就击其头,这样就让叛军在范阳至长安数千里的战线上,顾首失尾,疲于奔命,唐军则以逸待劳,叛军来了不和它交锋,走了就乘机追击,不攻叛军城池,不断叛军归路。第一步计划的目的就是要拼命拖垮叛军,伺机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其次,命建宁王、肃宗的次子李倓为范阳节度使,率军治边境进攻范阳之北;命李光弼进攻范阳之南,南北夹击,攻取范阳,使叛军退留不得,处于进退两难境地,于是再命大军四面围攻,一举歼灭。李泌的二步计划是正确而又可行的,可惜肃宗虽然对其尊如师友,但却没有真正听进他的意见,因而李泌的计划就落了空。

及后,安禄山集团内部发生内讧,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占据范阳。而不听安庆绪调遣,此时,肃宗已进驻凤翔,陇右、安西、西域的兵已经到达,江、淮的庸调也运到汉中,李泌请示肃宗接受他提出的二步计划用兵,派安西、西域兵顺边境进攻范阳。但唐肃宗却急于收复两京,享受做皇帝的威风,他说:“现在正该攻取两京,引兵攻范阳,不是绕得太远了么?”李泌说:“今以此众直取两京,必得之。然贼必再加强,我必又困,非久安之策。”李泌进一步阐述了进攻范阳的道理:官军的主要力量是西北守边士兵和少数民族人,他们不习惯关东的炎热暑气,如进攻两京,敌人收其余众,集中于巢穴,天热之时,官军必畏暑思归,留也留不住;叛军在老巢休整后,一定重来夺取,战争也就无休无止了。不若先取范阳,使叛军无所归,从根本上断绝了他们的退路。肃宗对李泌的正确主张不予采纳。

过不多久,肃宗把郭子仪从河东调到凤翔,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率军进取长安。然而郭子仪进军不利,唐军多次战败。至德二年(757)九月,郭子仪建议借用善战的回纥兵,肃宗同意后,回纥仁可汗派其子叶护率精千来到凤翔。肃宗为早日攻取长安,许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此时,李泌已不见重用,如同闲散之人一样。

由元帅李俶、副元帅郭子仪率朔方等军队及回纥、西域之众十五万人,从凤翔出发,进取长安。大破敌军,叛将军守日乾真率败兵逃出渲关,唐军进入长安,紧接着又攻取了洛阳。唐肃宗虽然收复了洛阳、长安东西两京,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灭叛军。

安庆绪逃亡河北,占据邺郡,还拥兵六万。肃宗派郭子仪、李光弼进攻安庆绪,又派宦官鱼朝思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鱼朝恩实际上成了大军的统帅。官军和叛军在邺城激战,史思明从范阳发兵十三万,支援安庆绪,结果官军大败。及后史思明杀了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叛军又再度复起,出现这一局面,应该说是肃宗不采纳李泌作战计划的结果。肃宗收复长安后,召李泌入见。

李泌请求离朝廷回归故里,说自己有“五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此其所以不可留也。”还说:“陛下不听臣去,是杀臣也。”唐肃宗说:“我与你同忧患多年,现在正好同享乐,你怎么说要走呢?”再三挽留,但李泌离意已定,最后肃宗从其所请。

至德二年(757)十月,李泌离开朝廷到衡山隐居,肃宗命郡县为李泌建造住宅,并按三品俸禄给予照顾。事实上李泌离开朝廷,是为了避免杀身之祸,由于深受肃宗优宠,正受到权臣崔园、宦官李辅国的忌恨,李泌预见到自己必定有杀身之祸,他激流勇退,就是出自这样的考虑。

二、代宗之亲信

肃宗驾崩,广平王李俶(即李豫)即位,是为代宗。大历三年(768),代宗派人去衡山召李泌来京师。代宗对李泌礼遇有加,赐金印紫绶,在蓬莱殿侧为之作书院,军国大事均与之商议。代宗意欲拜李泌为相,李泌还是固辞不受。李泌是隐士,不食酒肉,不娶妻,讲神仙、怪异,以世外人自居。代宗要他做世俗人,食酒肉、娶妻子、受禄位,但李泌还是不肯受命。代宗最后强迫李泌娶卢氏女为妻,并赐府第光福里。

李泌受代宗的如此优宠,引起了宰相元载的强烈不满。元载于大历五年(770)除掉了专横的宦官鱼朝恩,博得了代宗对他特别宠任,元载也就更加骄横,弄权舞弊,无恶不作起来了。他为除掉李泌,诬陷李泌“与鱼朝恩亲善,宜知其谋”。代宗没有听信他的谗言,反而说:“北军,泌之故史,故朕使之就见亲故;朝恩之珠,泌亦预谋,卿勿以为疑。”但元载及其党羽继续寻找机会栽赃陷害李泌。

代宗对元载的作为开始反感和厌恶,他对李泌说:“元载不容你,朕把你藏起来,待我除掉元载后,再请你回来。”于是拜李泌为江西判官,成为江西观察使魏少游的助手。大历十二年(777),唐代宗杀元载,籍没其家,单胡椒就有八百石,其他财产就可想而知。代宗召李泌入京,一见面就谈起元载的事。代宗说:“好不容易,八年才杀这个贼,几乎不以与你见面。”李泌说:“臣下有罪,早就该处置,何必容忍太过,”元载是死了,但用人问题上的斗争不会结束。李泌杰出的才能又为宰相常衮所忌。常表建议代宗派李泌出任州刺史,使其懂得人间的利弊,然后再到朝廷做官。代宗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后来,澧州刺史缺,又借口李泌善于治理,代宗终于派李泌为澧州刺史,又改任杭州刺史,李泌均能够政绩卓著,清誉满载。

三、德宗之宰相

代宗病逝,太子李适接位,是为德宗。德宗当太子时,在长安西郊的道教静修圣地听过李泌的讲经,受过李泌的影响。德宗即位后,国家处于纷乱状态,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藩镇的叛乱,此起彼伏,从未停息过。先是成德、淄青、魏博、山南东道节度使联合反抗中央,形成四镇之乱,紧接着又发生了淮西之乱。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于建中三年(782),自称天下都元帅,出兵对抗中央,气焰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