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孩子的成语小百科
17844800000017

第17章 成语典故与成语故事(5)

狡兔三窟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典故】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贵族公子叫田文,承袭了其父田婴的封爵,被封于薛地(今山东滕南县),称薛公,号孟尝君。孟尝君门下有食客3000人。齐国有个叫冯谖的人,家里十分贫穷,于是就投奔到孟尝君的门下,当了一名食客。

开始时,孟尝君的家人以为冯谖没有什么本事,因而对他不热情,把一些粗劣的饭菜给他吃。有一天,冯谖靠着庭院里的柱子,敲击着他的长剑,唱道:“长长的剑啊,咱们回去吧,可怜我吃饭没有鱼。”孟尝君听到了以后,便吩咐家人:“给他鱼吃吧。”过了几天,冯谖又敲着长剑唱开了:“长长的剑啊,咱们回去吧,可怜我出门没有车子坐。”孟尝君知道了,又吩咐家人道:“给他准备一辆车子吧。”不久,冯谖敲着长剑又唱了:“长剑啊,咱们回家吧,我出门在外无法养家呀!”最后,孟尝君又满足了他的要求,吩咐家人给冯谖的母亲送去了吃的和用的东西。从此,冯谖便不再击剑唱歌了。冯谖觉得孟尝君对他非常好,决定要为孟尝君做点有益的事情。

有一次,孟尝君要找人到薛地去要债,冯谖自告奋勇要求前去,孟尝君同意了。冯谖临走时问孟尝君:“您需要从薛地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吗、”孟尝君说:“你看着办吧,买点我家里缺的东西吧。”

冯谖到了薛地以后,把欠债的人召集起来,核对了债券,然后自作主张,当众烧毁了。冯谖对大家说:“这是孟尝君的赏赐,他不要你们还了。”老百姓听了,齐声欢呼,都称颂孟尝君的恩德。

第二天,冯谖就回来了。孟尝君问冯谖:“账收齐了吗、”答:“收齐了。”又问:“你回来时买回些什么东西、”冯谖回答说:“我看家里什么都有了,就是缺少‘义’,所以我就替你买回了‘义’。”于是冯谖就把烧债券的经过说了一遍。孟尝君一听很不高兴,但也没有再说什么。

过了一年,齐王免去了孟尝君的官职,他只好回到封地去。当他快到薛地时,一批批老百姓扶老携幼远远地来迎接他。孟尝君见此情景激动地对冯谖说:“你替我买的‘义’,今天我看到了。”冯谖笑着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才能避免一死,现在您仅有一个,还不能高枕无忧啊!让我再帮你凿第二个洞吧。”后来,冯谖果真用妙计使齐王感到震惊,并派太傅带着礼物和书信向孟尝君道歉,让他官复原职,还为他在薛地建立了宗庙,使孟尝君踏踏实实又当了很多年宰相。

【学知识】

“狡兔三窟”用来比喻藏身的地方多。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给自己留后路,做好第一套方案的同时,为自己制定几份后备方案,这样往往能给不利的局势带来转机。

画龙点睛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典故】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梁武帝的儿子长年累月在外征战,梁武帝非常思念儿子,为此,常常感到寝食不安。他听说张僧繇擅长画人像,就下令让他替儿子画一张像。张僧繇果然身手不凡,画得惟妙惟肖,与真人一般,梁武帝见后非常高兴。

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人们不由对张大师的画佩服得五体投地。

【学知识】

“画龙点睛”常被用来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一两句重要的话,好比给龙“点睛”,使文章或语言一下子生动起来,并且点中要害,或变得深刻有力。

叶公好龙()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刘向《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典故】

春秋时期,楚国有位贵族封在了叶地,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叶子高承袭了父亲的封地,大家都称他为叶公。

这位叶公特别喜爱龙,在他的家里几乎到处都有龙的图案。墙壁上画着龙;柱子上刻着龙;房梁上、门窗上雕刻着龙;服饰和被褥上绣着龙;他家使用的杯子、盘子、碗、碟上也都有龙的图案;就连各种工具也都做成了龙的模样。在叶公家里,可以说龙无处不在,就像走进了一个龙的世界。

叶公如此“好”龙的消息被天上的真龙听到了,真龙十分感动,决定降临人间去拜访叶公。

天上的真龙来到了叶公的家里,它的头从窗口探了进去,它的尾伸进了厅堂里,它要进来见见叶公。

就在这时,正在屋里的叶公,一抬头突然发现了真龙,顿时吓得魂不附体,脸色大变,拔腿就跑,想赶快躲藏起来。

直到这时,真龙才知道,叶公所爱的是画的、刻的假龙,而不是真龙。

【学知识】

“叶公好龙”用来比喻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其实并不真正爱好。有时也用来讽刺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喜欢一件事物,就要发自内心地去喜欢它,那样才能体会到它的乐趣所在,如果只会空谈而不敢面对实际,则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喜欢。

画蛇添足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典故】

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

参加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个痛快。这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

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画得好,就把这壶酒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再想显示自己的本领,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还洋洋得意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么、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学知识】

“画蛇添足”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节外生枝。做任何事都讲求恰到好处,如果把原本很好的事做得过了火,就会适得其反。

杯弓蛇影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应劭《风俗通·怪神》:“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典故】

西晋时,有个叫乐广的人,特别健谈,又好结交朋友,所以家里常常是高朋满座。有一次,他请一位朋友到家里喝酒。老朋友相见,都十分高兴,主人十分殷勤,在客厅里摆上了丰盛的筵席,边聊边喝。客人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刹那间,这位朋友看见酒杯里有一条小蛇在游动。他感到十分厌恶,可是已一下子喝进了肚子,倒也倒不出来了,他感到肚子里的蛇似乎在动,所以就不肯再喝了,一会儿便起身告辞。乐广见朋友突然心事重重,也不便强留,只得送他出门。

这位朋友回到家里就病倒了。他觉得肚子里有一条蛇,滑溜溜的,窜上窜下,翻江倒海,想到这里,他几乎喘不过气来。虽然又请医生,又吃药,可是病情一直没有好转。

过了一段日子,乐广听说朋友病了,便亲自登门去探望他。

乐广问道:“前些日子喝酒时还好好的,为什么突然生病了呢、”朋友吞吞吐吐地答道:“上次去你家和你一起喝酒时,我突然发现杯中有一条小蛇,一不小心就将它喝进肚子里了,从那以后,总感到肚子里有条小蛇在搅动,还隐隐作痛。”

乐广听后,回到家中,就到那天喝酒的客厅里进行实地考察。他坐在朋友那天坐的位置上,桌上放上酒杯。很奇怪,杯中确实有一条蛇影。乐广一回头,谜底终于解开了。原来,在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一把彩色的角弓,角弓的影子落在酒杯里,看上去就像一条小蛇。

原因找到以后,乐广心里轻松了许多,也很高兴,准备为他的朋友治病。第二天,乐广又把朋友接到家里,让他坐在上次喝酒的原位上,放上酒杯,斟上酒。两人重新喝酒,一切照旧,请他看一下酒杯里是否有小蛇。朋友一看,只见那条小蛇仍在酒杯里游动,心里立刻紧张起来。这时,乐广指着身后墙上的角弓说:“哪里有什么小蛇,只不过是那把角弓的影子在作怪罢了。”说完,乐广就把那把角弓摘了下来。乐广再让朋友看一看他的杯中还有没有小蛇,朋友一看,杯中的小蛇果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此时朋友心中的疑虑也随之烟消云散,病自然也就完全好了。

【学知识】

“杯弓蛇影”用来比喻疑神疑鬼,自惊自扰。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因为过度紧张而疑神疑鬼,那样只会给自己造成困扰。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情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

老马识途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典故】

春秋时期,管仲随齐桓公攻打孤竹国。一路上势如破竹,齐军很快就占领了孤竹国的国都。孤竹国的国王答里呵逃跑了,大将黄花投降了齐桓公。

黄花主动请命,要带领齐军去追赶答里呵,好将功折罪。齐桓公很高兴,于是就让黄花带路,齐三军兵马在黄花引导下也不知走了有多远,天黑的时候,他们来到一个平沙如海,一眼望不到边的地方。正当齐桓公与众将举目四望辨别方向的时候,孤竹国降将黄花乘机打马飞奔,三折两拐就不见了。齐桓公大叫上当,原来黄花不过是假投降,他就是要把齐军带到这个叫“迷谷”的地方困死。

入夜,刮起了凛冽的风沙,毫无御寒准备的齐军将士个个冻得哆哆嗦嗦。天伸手不见五指,风沙打得人生痛。一夜下来,齐军士兵冻死了几十人。

第二天,齐军在“迷谷”中东窜西走,转了大半天也没转出“迷谷”。齐桓公心急如焚,照这样被困上半个月,不用说冻,就是饿也会饿垮了。齐桓公让众将和大臣们想想办法。

桓公的相国管仲说:“鸽子、狗、蜜蜂无论它们离家多远,总能找到家,很少有迷路的。不知道马行不行、不如我们挑选几匹当地的老马,放开它们,让它们走在前头,我们跟在后面,或许能带我们走出‘迷谷’,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齐桓公与众将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得同意管仲的建议。

当地的几匹老马被挑选出来,管仲命人除去它们身上的马鞍缰绳,让它们由着性走。老马自由自在地走在前面,齐军大队人马静静地跟在后面,都盼着老马能把这千军万马带出绝境。

果然,老马不慌不忙地走上大路,齐桓公和他的大军也走出了“迷谷”。后来,桓公带着大军灭了孤竹国,擒杀了国王答里呵和他的大将黄花,把孤竹国的土地、城池封给了燕国的燕庄公。从此,燕国成了一个大国。

【学知识】

“老马识途”比喻经验丰富的年长者熟悉情况,在工作中往往能找到正确的途径并发挥领头的作用。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陷入麻烦的时候,不妨多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他们的建议往往能起到指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