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孩子的成语小百科
17844800000016

第16章 成语典故与成语故事(4)

名落孙山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典故】

宋朝的时候,吴郡有一位很有名气的读书人,名叫孙山。孙山非常聪明,很有才华,乡亲们都称他为才子。

孙山人缘极好,又风趣幽默,乐于助人,谁家有了为难的事都愿请他帮忙,只要他能办到的事,他从不推辞,因此乡亲们都很愿意和他交往。

这一年,正逢科举考试,孙山要去应试。一位邻居听说孙山要去应试,就带着自己的儿子来到孙山的家里。

邻居对孙山说:“孙相公,我想求你一件事,我的孩子也要去考试,可是他还小,又不懂事,想拜托你带他一同去,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有人请求帮助,孙山自然不会推辞。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孙山就带着邻居的儿子上路了。

经过了几天的考试,考生们十分辛苦。考试终于结束了,考生们又都焦急地等待着发榜的日期,这毕竟是决定考生命运的时刻。

发榜的这天终于盼来了,榜文刚刚贴出,孙山就拉着邻居的儿子,挤到城门口看榜。他们屏住呼吸,睁大眼睛,在榜上寻找着自己的名字。结果,孙山考取了乡试的最后一名,而邻居的儿子没有考中。

邻居的儿子没有灰心,他决定留下来,继续读书,准备明年再参加考试。孙山看他决心很大,就帮他安排好住处,又嘱咐一番,然后,一个人返回了家乡。

乡亲们听说孙山回来了,都前来探望。人们争先恐后地问:“考题难不难、”“你们考中了第几名、”那位邻居看到只有孙山一个人回来,心里又奇怪又着急。他用力分开众人挤到孙山面前问:“我的儿子呢、他考了第几名、他怎么没有回来、”

乡亲们也都急切地盘问:“你们考得怎样、快告诉我们呀!”

孙山并不着急,他诙谐地吟了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榜上最后一名是我孙山,你的儿子还在我的后边呢!言外之意就是邻居的儿子没有考上。

【学知识】

“名落孙山”比喻榜上无名或未被录取。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在和别人交谈的过程中,多注意一下语言的艺术,就可以达到缓解尴尬气氛,改善人际关系的作用。

(二)生肖成语

投鼠忌器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班固《汉书·贾谊传》:“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

【典故】

西汉景帝时的贾谊是一位着名的辞赋家、政治家,为人正直,见解独特,言中要害。当时景帝身边有一群作威作福的臣子,大家都怕间接得罪景帝,而没有人敢去冒犯他们。

于是有一天,贾谊朝见景帝时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有一只老鼠,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从老鼠洞里钻出来偷东西吃,结果被主人发现了。老鼠逃到一只大米缸边躲藏,主人想打老鼠,但又怕砸破米缸,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景帝听了后,点了点头:“既要打中老鼠,又要不打破米缸,确实很为难。”

贾谊接着说:“的确是这样。现在有不少你亲近的臣子,他们犯了过错,却没有人敢批评他们。大家是怕冒犯您,所以只能敢怒不敢言了。”

景帝听后,明白了贾谊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庇护有过错的近臣,景帝非常赞同贾谊的主张。

【学知识】

“投鼠忌器”用来比喻做事有所顾忌,不敢放手进行。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年轻人应该朝气蓬勃,敢想敢做,不能畏畏缩缩哦,犹犹豫豫,否则将一事无成。

对牛弹琴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典故】

相传,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最擅长弹琴。他弹琴的技巧非常高超,每天都要抱着琴如痴如醉地弹个不停。那琴声,宛如行云流水,悦耳动听。可是公明仪是一个极为保守的人,他自称是圣人的真传弟子。因此,他举手投足都要按照圣人的教导去做,要合乎文武周公之道。

有一天,公明仪来到了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树木葱茏的小山,蜿蜒曲折的溪水,鸟儿在枝头歌唱,蟋蟀在地上鸣叫。公明仪被这美丽的景色陶醉了。他举步登上小山,放眼眺望,感到心旷神怡。只见蓝天白云下是一片碧绿平坦的草场,几头肥壮的黄牛星星点点地散落在草地上,悠闲地吃着青草。远处,牧童正坐在一棵古树下,迷迷糊糊地打着盹。

公明仪面对这如诗如画般的景色,心情非常舒畅。忽然,他想起了书中的一句话:帝尧时,乐宫夔奏乐,百兽齐舞,野兽也是懂音乐的。公明仪心里琢磨,难道野兽真的也懂音乐、他望着那些只顾吃草的黄牛,想:“眼前的这些黄牛大概还没有听到过美妙音乐,难怪它们不知道什么叫感动。”于是,公明仪命人取来自己的琴,找了个合适的位置坐下来,便开始全神贯注地弹奏着他自以为最美妙、最感人的曲子。委婉优雅的琴声在田野上飘荡着,公明仪觉得,此时蓝天白云被他那优美的曲子感动了,因此美丽的白云像轻纱般地在天空飘动。他又觉得山下的小草也被自己那动听的琴声感动了,因而微风吹过,小草在向自己点头微笑。公明仪满以为那几头黄牛听到自己的琴声,也一定会随着节拍舞起来。可谁知,那些牛就像没听见一样,无动于衷,依旧低着头专心致志地吃着青草,它们全然不理会这悠扬的琴声。

公明仪气得火冒三丈,他不明白圣人的道理怎么会行不通呢!他放下琴,朝着毫无灵性的黄牛大发雷霆。这时,牧童慢悠悠地走过来,对公明仪说:“先生,实在不是您的琴弹得不好,而是那些牛根本听不懂您的音乐呀!”

【学知识】

“对牛弹琴”用以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也用来讽刺说话的人不看对象。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看准对象,针对不同的人就应该说不同的话,否则,即使你说得再深刻,如果对方对此一窍不通,也等于白说。

庖丁解牛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庄周《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典故】

有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极其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

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既然连骨肉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更何况大的盘结骨呢、一个技术高明的厨师因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换一把刀;而更多的厨工则是用刀去砍骨头,所以他们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而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尽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宰牛完毕,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环顾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满,浑身畅快。然后我就将刀擦拭干净,置于刀鞘之中,以备下次再用。”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呢!”

【学知识】

“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为人处世也一样,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狐假虎威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刘向《战国策·楚策一》:“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典故】

战国时期,楚国曾是战国七雄中一个相当强盛的国家。有一次,楚宣王问左右大臣:“我听说北方的邻国都很怕我们的昭奚恤将军,真是这样吗、”大臣们都面面相觑,不敢回答,生怕答得不好冒犯了宣王或得罪了昭奚恤将军。

这时,大臣江一上前答道:“我有个故事不知大王是不是允许我讲、”楚宣王点点头。

于是江一讲起故事:“在一个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觅食。突然,看见一只狐狸,便猛扑过去把它抓住。狡猾的狐狸心里十分恐慌,但眼珠骨碌一转,故作镇静地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到森林来做兽王的,你怎么敢吃我!你若吃了我,违抗了天帝的命令,会受到天帝惩罚的!’老虎看狐狸又瘦又小,心想:像它这个样子还能当兽王、不大可能。狐狸见老虎将信将疑,便煞有介事地说:‘这可是天帝的安排,你如果不相信,那么你就跟我在森林转一圈,在百兽面前走走,看看它们见了我害怕不害怕!’

狐狸和老虎在森林里转起来,狐狸大模大样地走在前面,老虎怒目圆睁地紧紧跟在后面。森林里的野兽,如野猪、灰狼、小鹿、獐子、兔子……它们看见狐狸与往日不同,神气十足地走过来,都很纳闷。再往后边一看,哇!原来后边跟着一只张牙舞爪的老虎,吓得都惊慌逃窜。老虎看到这种情形,心惊胆战,它并不知道百兽是因为畏惧自己而逃窜,还以为它们真得害怕狐狸呢!于是老虎就把狐狸放走了。”

讲完故事,江一对宣王说:“狐狸借了老虎的威力吓跑了百兽,老虎自己不知道,反认为是百兽怕狐狸。如今,大王您治理的楚国方圆五千里,精兵百万。昭奚恤统辖的百万雄兵是您给他的权力。北方邻国怕他,实际是畏惧大王您的精兵和雄厚实力罢了!”

宣王听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学知识】

“狐假虎威”常用来形容那些借助别人的势力、威风来吓唬别人,实际上掩盖不了自己虚弱本质的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有一些人,总通过依仗别人的权势来夸大和提高自己,企图掩饰自身的虚势。

守株待兔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典故】

春秋时期,宋国有位农夫种着一片田地,一年四季十分辛苦。

这天,他正在地里为春苗松土,远远看见一只兔子没命地跑来。肯定有什么动物正追赶那只兔子吧!那只兔子吓坏了,跑着跑着一头撞到地边的一棵树桩上。兔子跑得太猛了,一下子被撞死了。

农夫看见兔子撞翻了,立即放下手中的锄头,跑过去,拾起兔子一看,兔子已经死了。农夫也不锄地松土了,拎起兔子就回家了。当天,农夫的饭桌上多了一盆香喷喷的兔肉。农夫边喝酒边吃兔肉,甭提有多开心啦!

哈!多痛快的好事呀!什么劲儿也不用费,更不用成天辛苦地种庄稼,就能在树桩边捡到新鲜的死兔子,这可太棒了!

第二天,农夫来到地里,也不去管那些庄稼了,远远地坐在地头,两眼盯着树桩,一心等待再有兔子撞死在树桩上。

一天、两天……农夫还是守着那棵树桩,等着有送上门来的兔子。庄稼全枯死了,却再也没有一只跑来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这位农夫呢,成了宋国人的笑料。

【学知识】

“守株待兔”比喻做事不主动努力,希望侥幸获得意外收获或成功。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决不能靠偶然的好运气,踏实勤恳的努力和争取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