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孩子的成语小百科
17844800000018

第18章 成语典故与成语故事(6)

塞翁失马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典故】

古时候,有个以养马为生的老头,人们已记不清他叫什么名字了,只因为他住在边境的要塞附近,于是,人们就都叫他塞翁。有一天塞翁的一匹骏马突然离了群,越过边界跑到塞外去了。邻居和朋友们知道后,都为塞翁失去一匹骏马感到惋惜,纷纷前来安慰他,劝他不要着急。

谁知,塞翁不但没有着急,反而笑着说:“马虽然丢失了,但怎么就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呢、”大家听了塞翁的话,感到好笑。

过了一段时间,想不到的事情果然发生了。这天,塞翁正在给马准备草料,忽然听到一阵马蹄声由远而近,塞翁抬头一看,原来那匹丢失的骏马,自己又跑回来了,并且还带回一匹匈奴的烈马。

邻居们听说后,都跑来向他祝贺。然而塞翁并不为此而感到高兴,他看着大家忧愁地说:“唉,虽说我的马又跑回来了,还带回一匹好马,可谁能料到这不会变成坏事呢、”邻居们一听,觉得他真是个怪老头儿。

塞翁的儿子,非常喜欢骑马,看到那匹匈奴烈马更是爱不释手。有一天,他骑上那匹烈马,想在草原上奔跑。可那匹马因为不熟悉它的新主人,就不听指挥,在草原上狂奔乱窜,他的儿子驾驭不了这匹马,终于从马背上摔下来,折断了一条腿。命总算是保住了,但从此却成了跛子。

邻居们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又来安慰塞翁,而寒翁并不十分难过,只是说:“孩子的腿虽然被摔断了,可说不定这又会变成一件好事呢!”

不久,边境发生了战争,匈奴大举入侵,杀人放火,抢掠财物,使百姓不得安宁。为了抗击匈奴的入侵,边塞上的青壮年都被征去当兵,战争十分残酷,大部分人都战死在疆场上。塞翁的儿子,因为残疾,不能应征入伍,留在了后方和父亲塞翁一起保住了生命。

战争结束了,幸存下来的人们回到家乡。看到塞翁和他的儿子也安全回到边塞,想起自己战死的儿子,都叹息地说:“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学知识】

“塞翁失马”用来比喻好事与坏事,福与祸互相变化的道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亡羊补牢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刘向《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典故】

战国时期,楚国原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是由于楚襄王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因此在他统治楚国的时候国势不振。而他宠信的左州侯、右夏侯、鄢陵君、寿陵君却是四个奸臣,什么才能也没有,奢靡淫逸,就靠谄媚奉承,得到楚襄王的信任。这样就使得楚国的国力,变得越来越弱了。

强大的秦国却始终在虎视眈眈地盯着楚国,伺机寻找机会,吞并楚国。

有个大臣叫庄辛,看到这种内忧外患的局势,心急如焚,忧虑万分。为了国家的安危,他不怕得罪楚襄王,劝谏楚襄王说:“您不能只顾天天享乐,这样楚国是会有危险的,大王,再不能这样下去了!”

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是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咒骂楚国!”

庄辛义正辞严地说:“我确实有这样的预感,如果大王还是宠信那四个奸臣,偏信谗言的话,那么楚国一定会灭亡的。大王如果不信,请允许我到赵国去,我在那里一定会看到结果,证实我的预言。”庄辛见襄王不听自己的忠告,便离开楚国躲到赵国去了。

几个月后,庄辛的预言应验了。秦国果然出兵大举进攻楚国。楚国毫无防备,因此秦军长驱直入,很快攻陷了楚国的国都郢都,占领了大片土地。楚襄王只好放弃国都郢,被迫流亡,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了城阳。这时,他才想起庄辛的话,后悔当初不听忠告。于是,赶紧派人驾车到赵国把庄辛请回来。

庄辛回到城阳,楚襄王痛心地对庄辛说:“我很后悔,当初不听你的劝告,以致落到今天这种地步,今后我们该怎么办呢、”

庄辛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发现了野兔,马上去招呼猎狗,并不算晚;羊丢失了,马上动手修补羊圈,也不算迟。接着,他又苦口婆心地劝导楚襄王说:“大王不要灰心,楚国虽然遭到了进攻,力量有所削弱,但仍有数千里的土地,只要发愤图强,就可以重新振兴楚国的。”

楚襄王听后,十分振奋,决定重整旗鼓,封庄辛为阳陵君,采纳他的建议,终于收复了不少失地。

【学知识】

“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执迷不悟不知悔改,只有及时地意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才能弥补之前的损失。

杀鸡儆猴

【典故】

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禳苴为将,带兵攻打晋、燕联军,又派宠臣庄贾作监军。

禳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集合。第二天,禳苴早早到了营中,命令装好作为计时器的标杆和滴漏盘。约定时间一到,禳苴就到军营宣布军令,整顿部队。可是庄贾迟迟不到,禳苴几次派人催促,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带着醉容到达营门。

禳苴问他为何不按时到军营来,庄贾无所谓,只说什么亲戚朋友都来为我设宴饯行,我总得应酬应酬吧、所以来得迟了。禳苴非常气愤,斥责他身为国家大臣,有监军重任,却只恋自己的小家,不以国家大事为重。

庄贾以为这是区区小事,仗着自己是国王的宠臣亲信,对禳苴的话不以为然。禳苴当着全军将士,命令叫来军法官,问:“无故误了时间,按照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禳苴即命拿下庄贾。庄贾吓得浑身发抖,他的随从连忙飞马进宫,向齐景公报告情况,请求景公派人救命。在景公派的使者没有赶到之前,禳苴即令将庄贾斩首示众。全军将士,看到主将杀违犯军令的大臣,个个吓得发抖,谁还再敢不遵将令。

这时,景公派来的使臣飞马闯入军营,拿景公的命令叫禳苴放了庄贾。禳苴沉着地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见来人骄狂,便又叫来军法官,问道:“乱在军营跑马,按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来使吓得面如土色。禳苴不慌不忙地说道:“君王派来的使者,可以不杀。”于是下令杀了他的随从和三驾车的左马,砍断马车左边的木柱。然后让使者回去报告。

禳苴军纪严明,军队战斗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胜仗。

【学知识】

“杀鸡儆猴”比喻用惩罚某个个体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有时管理者也需要通过一些强硬的手段来达到服众的目的。通过对个别人的严肃处理,来有效地消除大多数人的侥幸心理和从众心理,这种管理方法也有其可取之处。

闻鸡起舞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典故】

西晋末期,朝廷昏庸腐败,国家虚弱。北方的一些异族便乘机骚扰,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当时还有一位爱国志士叫刘琨。他和祖逖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又都读过不少书,很有才华和理想。他们白天同在州府办公,晚上同盖一条被子睡觉。他俩常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面对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感到无限忧虑和悲愤。有一次,他俩谈论着各自的抱负,谈论着收复中原的大志,慷慨激昂,恨不能立刻投入战斗。但他们又互相勉励,一定要练好本领,才能担当起保卫国家的重任。

一天晚上,祖逖和刘琨同床而眠,但是祖逖翻来覆去总也睡不着。祖逖想:怎样才能练出本领,保卫和治理国家呢、到了后半夜,突然祖逖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喔喔”的鸡叫声。他马上推醒刘琨,说:“你听,这鸡的叫声,有激励人心的作用,咱们快起来,一起舞剑吧!”

庭院里寒气逼人,在明亮的月光下,他俩持剑对舞,直到汗水淋漓,东方发白,才收剑回屋。从此,他俩每天“闻鸡起舞”,坚持不懈地刻苦习文练武。不久,匈奴大军攻下洛阳和长安,晋怀帝、晋愍帝成了俘虏,西晋王朝灭亡了。这时,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了只能统治江南的东晋王朝。祖逖只好带领亲族同乡一百多家,渡过长江投奔东晋。到了江南,祖逖去见司马睿,要求领兵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司马睿没有收复中原的信心和决心,又不好拒绝祖逖的要求,就任命祖逖为豫州刺史,只给了一点粮食和布匹,要他自己招募军队,筹集武器。

祖逖率领部属横渡长江,面对滔滔的江水,他击楫中流,发誓要收复中原。他那豪壮的气概,使部属们十分感动和振奋。

渡江后,祖逖一面赶造兵器,一面招募兵士,很快招募了两千人,然后率军北进,迅速夺回了黄河以南的失地。

由于东晋统治集团偏安江南,满足于暂时的安稳,不真心抗敌,并对祖逖产生疑忌。祖逖知道北伐无望,忧愤成疾,饮恨而殁。

祖逖北伐虽未成功,但他英勇抗战,威震中原的美名,永为后人传颂。

【学知识】

“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发。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不经过努力的奋斗,就不能成就一番事业。

鸡鸣狗盗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典故】

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是四大公子之一,他养了食客三千多人,个个都有特殊的才能。一旦孟尝君遭遇困难,食客们一定全力相助,帮他解决困难。

秦昭襄王一向很仰慕孟尝君的才能,因此就派人请他到秦国作客。孟尝君为了报答秦王的赏识,于是就送上一件名贵的纯白狐裘,作为见面礼。孟尝君与秦昭襄王二人一见如故,秦王对于孟尝君的才华也是非常敬佩,因此就想拜他为宰相。但是秦王对孟尝君的宠幸,引起了秦国大臣的嫉妒,于是有许多大臣就在秦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坏话。起先秦王并不理会,但是大臣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秦王进谗言,最后孟尝君终于被软禁起来了。孟尝君遭到软禁后,就派人去求秦王的宠妾燕妃帮忙。但是燕妃却说:“如果孟尝君送我一件和大王一样的白狐裘,我就替他想办法。”孟尝君听了燕纪的话,不禁暗暗叫苦:“白狐裘就这么一件,现在要到那里再去找一件白狐裘呢、”

就在这时候,有一位食客自告奋勇地对孟尝君说:“我有办法,明天以前我一定可以弄回一件白狐裘来。”这天晚上,这位食客就偷偷进入皇宫,学着狗叫把卫士引开,顺利地偷回当初献给秦王的那件白狐裘。孟尝君利用白狐裘收买了燕妃,燕妃果然替孟尝君说了不少好话,过了没多久,秦王就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害怕秦王临时反悔,因此一被释放就马上乔装打扮,趁着月黑风高的夜晚,来到了秦国的边界-函谷关。只要通过了这道关口,秦王就奈何他不得了。可是现在是深夜,城门紧闭,根本没有办法出关。孟尝君一行人内心真是急死了,城门必须等到鸡鸣才会开放,但是如果等到天亮,又怕秦王发现他们逃走了,而派人追赶他们,这该如何是好呢、

就在这时候,忽然有位食客拉开嗓子,学着鸡鸣“喔-喔喔”,一时之间,全城的鸡都跟着一起鸣叫。守城门的将兵一听到这么多公鸡在叫,以为天亮了,于是就按照规定把城门打开了。

孟尝君一行人就这样子平安通过了函谷关,离开秦国,回到齐国去了。

【学知识】

“鸡鸣狗盗”比喻那些既无真才实学,也无堂皇风度,只不过略有低下本领的人。也指微不足道的本领或偷偷摸摸的行为。

(三)寓言成语

鹬蚌相争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刘向《战国策·燕策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典故】

战国时候,赵国与燕国发生了矛盾,赵国准备去攻打燕国。恰在这时,强大的秦国正企图吞并各国而独霸于天下。

苏代是战国时期着名的说客,他主张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于是燕国就派苏代前往赵国,劝说赵惠王,不要攻打燕国,以免秦国得利。

一路上,苏代左思右想,我怎样才能说服赵惠王呢、最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一天,苏代来到了赵国的都城,赵惠王接见了他,并且问道:“你风风火火地赶到我国,想必是有要紧的事情吧!”苏代说:“谈不上是什么要紧的事,我只是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接着苏代给赵惠王讲了一个故事:

我今天路过易水时,看见一只河蚌从水里爬上河滩,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这时一只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去啄鲜美的蚌肉。河蚌急忙把两片坚硬的蚌壳闭合起来。鹬鸟细长的嘴被紧紧地夹在蚌壳里,怎么也拔不出来,鹬鸟飞不走,河蚌也无法脱身,不能回到水里去。

鹬鸟紧紧地啄住河蚌的肉,警告说:“我看你能在岸上待多久!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晒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蚌了”

河蚌也毫不让步,它牢牢夹住鹬鸟的嘴,狠狠地说:“我看你能饿多长时间!我今天不松开你的嘴,明天也不松开你的嘴,你就会在这里被饿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鹬了。”

就这样,它们展开了激烈的搏斗,相持不休,最后双方都累得精疲力竭。就在它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有个渔夫经过这里,见此情景,心中暗喜,并毫不费力地将鹬和蚌一起捉住,带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