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孩子的成语小百科
17844800000014

第14章 成语典故与成语故事(2)

病入膏肓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典故】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扁鹊又退了出去。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为什么一声不响,就悄悄地跑掉了、”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学知识】

“病入膏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讳疾忌医,不要盲目自信。要防微杜渐,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草船借箭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典故】

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伐魏。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士兵,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你家都督知道,否则就不灵了。”鲁肃报告周瑜,只说他不用准备的材料,绝口不提诸葛亮的计划。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周瑜想:他肯定造不好了。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弥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命船赶紧往回开。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这时船的两边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有20条船,总数远远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学知识】

“草船借箭”的意思是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故事中周瑜的忌妒心不可取,曹操的多疑不可取,而诸葛亮不仅拥有丰富的知识,能够对局势运筹帷幄,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平常心,这样为人处世才能从容淡定,不会患得患失,这才是他决胜于千里的真谛。

图穷匕见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典故】

荆轲是战国末期有名的刺客,卫国人。他喜欢读书和击剑,后来游历至燕国,便在燕国停留下来。荆轲的深沉好学颇受燕国的着名人士田光的赏识。

春秋战国末期,秦国日益强盛,不断向东扩张,出兵攻掠齐、韩、魏、赵,乃至南方的楚国,眼看快要轮到燕国了。燕国是个小国,势单力薄,面对秦国的严重威胁,君臣上下都十分担心国家的命运。

燕太子丹为了挽救国家,决定刺杀秦王。太子丹在田光的推荐下,派勇士荆轲带着樊於期(因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国的秦王仇人)的人头和燕国准备割让给秦国土地的地图作为见面礼,而在地图中藏着一把非常锋利的匕首,准备在献地图时伺机刺杀秦王。

荆轲到了秦国以后,秦王在王宫接见他。荆轲首先献上了樊於期的首级,秦王见叛逃到燕国的樊於期已死,心中大喜,因此对荆轲放松了警惕。

接着,荆轲向秦王献上了地图,秦王笑眯眯地将地图慢慢展开,当地图展到尽头时,一把闪着寒光的雪亮匕首显露了出来。说时迟,那时快,荆轲一个箭步跃到秦王跟前,右手抓起匕首,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刀猛刺过去。秦王正伸长脖子想拿起地图来看,这突如其来的袭击使他吓坏了。秦王见匕首向他刺来,连忙躲闪,一使劲,那只被抓住的衣袖竟被挣断了,躲过了致命的一刀。秦王忙中出错,很长时间没有能拔出佩剑,只好绕着铜柱乱转,后来在手下人的提醒下才将剑拔出,重重地向荆轲刺去,一剑刺中荆轲左腿,鲜血立即喷涌而出。荆轲又身中数剑,终于伤重倒地。荆轲用最后一点力量将匕首向秦王掷去,可是,匕首却没有能击中秦王而撞在铜柱子上了。此时,秦王下令,卫士们蜂拥而上,将荆轲乱剑砍死。

荆轲虽然牺牲了,但他的名字却永垂青史。

【学知识】

“图穷匕见”常用来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终于暴露出了真相。

负荆请罪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典故】

战国时期,秦国十分强大,而赵国比较弱小,秦王总想欺负赵国,但因赵国有两位贤臣——相国蔺相如和大将廉颇而有所顾忌。

蔺相如原来是赵国一个宦官的家臣,后来,作为赵国的使臣,出使秦国,冒着生命危险与秦王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取得了胜利,使赵国免受损失,又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他的智慧和勇气深得赵王的赏识,被封为相国、上卿,其职位跃居身经百战、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之上。

廉颇对蔺相如的提升很不服气,逢人便说:“蔺相如出身卑贱,光靠卖弄嘴皮子做些事,位次居然超过我去了,我死也不甘心,要是见到蔺相如,非要羞辱他一顿不可。”

蔺相如知道了这些情况以后,就有意避开与廉颇碰面,以减少摩擦。

有一天早朝,蔺相如的车马正好与廉颇的车队相遇,廉颇正想举鞭催马赶上去羞辱他一顿时,蔺相如却突然掉转车头,绕道而行。

蔺相如的随从们对蔺相如的做法十分不解,便问主人道:“你为什么对廉将军总是躲躲闪闪的,是不是害怕他、”蔺相如却说:“秦王那样的威势我都不怕,难道会怕他么、现在秦国怕我们,就是我跟将军团结一致的结果,如果我和他闹矛盾,这是对秦国有利的。我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考虑到国家的安危,才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和自己的面子啊!”

这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一听,顿时惭愧万分,于是打着赤膊,背负荆条,让门客引导着前往蔺相如的府宅。看见蔺相如出来了,他慌忙跪下,诚恳地说:“我廉颇冒犯了您,没料到您宽容到这个地步,我实在自愧不如,请您原谅。”话还没说完,蔺相如就俯身将他扶了起来。

从此两人誓同生死,结成莫逆之交。

【学知识】

“负荆请罪”通常用来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为人要像蔺相如那样宽容大度,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大家着想。也要像廉颇那样虚心接受意见,勇于承认自己的过错,知错就改。对于一个集体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团结一心,所有成员都应当互相谦让,齐心协力。这样才能带动团队蓬勃发展,让人无机可乘。

一鸣惊人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典故】

战国时,齐国有个很有名的学者,名叫淳于髡。虽然他的身材矮小,外表也并不好看,但是学问渊博,聪明机智,能言善辩。

当时齐国的国君齐威王整天沉湎于酒色之中,吃喝玩乐,连续三年不问朝政。因而上行下效,不少官吏都学着他的样子,违法乱纪,以致各诸侯国乘机入侵齐国,致使齐国丧失了不少国土。许多大臣虽然十分担心国家的前途,但又不敢向齐威王进谏,因为齐威王十分固执,谁要他改邪归正,轻则责骂,重则关押,甚至遭到杀身之祸。

淳于髡知道齐威王有个嗜好,就是喜欢猜谜语,听笑话。

有一天,淳于髡进宫,齐威王正在饮酒作乐,见到淳于髡很不耐烦,要他有事明天再说。淳于髡机智幽默,并不直截了当说什么,只是说:“大王,最近我听了一则谜语,怎么也猜不着,特请大王赐教。”

齐威王一听让他猜谜语,有点高兴了,便说:“那好!你先讲出来听听。”淳于髡说:“咱们齐国有只大鸟,落在大王的庭院里,已经有三年了,它不飞也不叫,您知道这只鸟是怎么回事吗、”淳于髡刚说完,齐威王就立即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意思是说,这只大鸟要么不飞,一飞起来就会冲上天空;要么不叫,一叫起来就会让人们大吃一惊。

原来齐威王的所作所为只是一种策略。他听出淳于髡的谜语是讽刺自己。齐威王知道,此时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下决心整顿朝纲,收复失地。齐威王下令全体县令都到京城来述职,并在大殿前放了一口大锅,水烧得滚开。齐威王在现场当众奖赏了一名县令,又命令将作恶多端的阿城县令扔进了大锅里。他赏罚分明的做法一下子震惊了全国。从此,文武百官再也不敢懈怠了,都尽心尽力供职。不久,齐国上下大治,国势很快就强盛了起来,吓得其他诸侯国纷纷把以前侵占的土地归还给了齐国。

【学知识】

“一鸣惊人”常用来比喻那些平时没有特殊表现的人,一下子作出了惊人的事情。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准备之人,注重积累。常言道:“厚积而薄发”,知识是越学越多的,经验也是越积越多的。在机会还没有到来之前,千万不能懈怠,要时刻做好准备,用丰富的知识充盈自己的头脑,在不断的实践中累积经验,如果你这样做了,你会发现当机会到来之时,你总能一鸣惊人,令人眼前一亮。

唇亡齿寒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左丘明《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

【典故】

春秋时期,虞国和虢国是相邻的两个小国。晋国仗着国家大、兵力强,便想吞并虢国。可是要攻打虢国,中间还隔着一个虞国,晋献公担心这两个小国联合起来,不好对付。这时大夫荀息献计说:“我们向虞国借道,可以今日取虢而明日取虞。只要我们给虞国国君送上垂棘出产的美玉和屈地出产的良马,爱贪便宜的虞公一定会借道给我们。”晋献公听从了荀息的计策,于是派人带了美玉和良马去见虞国国君。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晋国要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的事,便劝虞公千万不能答应晋国的要求,而应与虢国联合起来,阻止晋国的进攻。虞公却不耐烦地说:“为什么要跟虢国联合、真是莫名其妙!”

此时,晋国使者来到了虞国,求见虞国国君。使者被带到了虞公面前。

晋国使者对虞公说:“我国国君派我来送给您美玉和骏马,略表敬意。我国将与虢国交战,军队将经过贵国,请贵国给我们提供方便。”

虞公见晋国使者送来这么好的礼物,顿时眉开眼笑,收下了美玉和骏马,满口答应了晋国的要求。

宫之奇见此情景,立刻上前劝阻说:“大王,千万不可答应啊!我国和虢国的关系,就像车子与车旁的夹板一样紧密,它们互相依靠,车子才能稳固。古人曾说:‘唇亡齿寒,意思是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虞、虢两国互为表里,如果虢国被晋国灭亡了,那我们虞国也就保不住了,借道给晋国是万万不行的啊!”

然而,虞公根本听不进宫之奇的劝谏,执意答应了晋国的要求。

宫之奇见虞公执迷不悟,只好离开了虞国,一路上还在无可奈何地叹道:“虞国很快就要灭亡,恐怕连今年都过不去了!”

不久,晋国取道虞国直攻虢国,并很快灭了虢国。在凯旋而归的路上,趁机把虞国也灭掉了。原来送给虞公的美玉和骏马,又回到了晋献公的手中。晋献公得意地说:“美玉又回到了我的手里,它还是那样晶莹剔透;我的骏马在虞公的饲养下,还长了两颗牙齿,而虞国却没有了。”

【学知识】

“唇亡齿寒”比喻互相依存,利害与共的密切关系。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存在共同利益的双方一定要团结,彼荣俱荣,彼损俱损。弱小的势力应该联合对抗强敌,否则被敌人各个击破。像虞公那样不懂得互依互存,贪小失大,必然会招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