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作文知识讲话
17446400000028

第28章 怎样把语言写通顺、简练、准确、生动

有些同学在作文时往往不注意选词炼句,不愿意在锤炼语言上下功夫,因此在语言上存在着许多毛病。选词炼句是作文的基本功,必须高度重视。

在这方面,古今的大诗人大作家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唐朝诗人贾岛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用“敲”字好,还是用“推”字好呢?他反复琢磨,细心体味。有一次,他骑驴外出,正在驴背上做“推”和“敲”的动作专心研究诗句的时候,忽然迎面一队人马簇拥着京兆尹(官名)韩愈走过来。贾岛连忙道歉,说明自己没能及时让路的原因。韩愈不仅是做官的,还是唐朝一位有名的大作家。他没有怪罪贾岛,勒住马想了好久,说:“用‘敲’字比用‘推’字好。”“敲”字声音响亮,更能生动地表达出在安静的月夜,一个老僧回庙的情景。贾岛听后,欣然接受了韩愈的建议。这就是后世流传的“推敲”的故事。

现代大作家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有一首诗,其中两句是:“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忍看”原来是“眼看”,“刀丛”原来是“刀边”。虽然只是改了两个字,但诗的意义却比原来深刻有力得多了。“忍看”是“不忍目睹”的意思,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革命青年惨遭屠杀的悲愤心情;“刀丛”是“到处屠杀”的意思,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穷凶极恶的嘴脸和白色恐怖的严酷。

上面两个故事充分说明了作文锤炼语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那么,怎样把语言写好,写通顺、简练、准确、生动呢?

一、语言要通顺

语言通顺是学生作文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因为语言不通,作文就不能起到交流思想和宣传教育的作用。为使语言通顺,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合乎事理。作文是给别人看的,使别人受到启发和教育。如果写的话从道理上讲不通,别人就不能理解,就不会相信。例如:

我校的春季运动会入场式开始了,军乐队吹着鼓号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这句话中“军乐队吹着鼓号”不合事理,“鼓”不能说“吹”。应改成:“我校的春季运动会入场式开始了,军乐队打着鼓吹着号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2、合乎习惯。语言不符合大家平时说话的习惯,就会给人生硬别扭的感觉。例如:

①放学后的我,就来到了军属王奶奶家,帮她打扫院子。

②因为他学习很努力,因此他功课很好。

③虽然他的学习成绩很好,而且他还很谦虚。

①代词“我”前边加定语,不符合说话的习惯,应改成:“放学后,我就来到了军属王奶奶家,帮她打扫院子。”或者改成:“我放学后就来到了军属王奶奶家,帮她打扫院子。”②用了“因此”就应删去“因为”,应改成:“他学习很努力,因此功课很好。”也可改成:“因为他学习很努力,所以功课很好。”③应改成:“他不但学习成绩很好,而且还很谦虚。”要正确使用关联词语,成对的关联词要搭配得当;在一个复句中主语相同的话,后边分句的主语应省略。这样才语义明确,符合说话的习惯。

3、前后照应。上下句要照应,前后句要衔接,不要丢三落四,不要脱落语句,否则,就会造成不连贯、不通顺。例如:

①家里经济困难,就情绪低落、放松学习、甚至弃学,这种态度对吗?我班有个同学叫王连来,他家非常困难,可是他学习却很努力……

②我们三人,迎着和煦的春风,只见路的两旁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还有一丛丛的美丽的野花。

例①是设问句。设问句要自问自答,在“这种态度对吗?”后边应作出正面回答,加上“这是完全错误的”与上句相照应,然后再举王连来的事例加以论述。例②应该在“只见路的两旁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前边增加“走在田间的小路上”这句话,前后照应,整句话才会通顺。

4、多用短句。我们平时说话常常使用短句,这是汉语的一个特点。作文的语言也要口语化,多写短句,少用长句。短句读起来顺口响亮,长句容易出错。例如:

前几天,我和爸爸妈妈一同怀着高兴的心情去汽车站送哥哥上大学努力学习。

这句话由于把两句话杂糅在一起,说成一个长句,就使句子不通了。应改成:“前几天,我和爸爸妈妈怀着高兴的心情,一同去汽车站送哥哥上大学,都希望他努力学习。”

二、语言要简练

1、用词简练。在一句话中,用词不重复,不罗唆,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坚决删掉。例如:

①大约过了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我又去乡下看望病中的姥姥。

②他打了一会儿乒乓球了。他就走进教室了。他坐在他的课桌后边开始专心地做作业了。

例①用词重复,“大约”、“左右”用其中的一个词就可以了。应改成:“大约过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我又去乡下看望病中的姥姥。”或者改成:“过了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我又去乡下看望病中的姥姥。”例②用了四个“他”,三个“了”,显得很罗唆。可以改成:“他打了一会儿乒乓球,就走进教室,坐在课桌后边开始专心地做作业了。”

2、语言朴实。作文要克服学生腔,平时怎么说就怎么写,不要拿腔拿调,把语言写得文绉绉的。例如:

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们,更应该视雷锋为楷模,向雷锋学习,把敬老爱老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这样的语言不符合我们平时说话习惯,让人感到不自然,不亲切,不妥当。如:“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们”,不符合说话习惯;“历史使命”,是大词小用。可改成:“我们少先队员,更应该以雷锋为榜样,向雷锋学习,把敬老爱老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

3、用词恰当。有的同学认为多用华丽词语,就能把语言写生动,因此,一句话连用几个形容词或成语,造成用词不当,语言罗唆。例如:

除夕的夜晚真是太美丽了。遥望夜空,随着一声声震耳欲聋、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只见一簇簇一团团焰火腾空而起,在空中蜿蜒起伏、参差不齐地炸开,有的像耀眼的明亮的火球,有的像仙女散花,有的像一片炸开的散弹……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焰火真是太美了!

读了上面这段话,给人的突出感觉就是用词不准、堆砌辞藻。“不绝于耳”、“一团团”、“蜿蜒起伏”、“参差不齐”等,用词不准;“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等,用词重复。这样的语言是不能把当时的景物真实生动地描写出来的。可改成:“除夕的夜空真是太美丽了。随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只见一簇簇焰火腾空而起。有的在空中炸开,发出耀眼的光亮;有的在空中散发出许多五颜六色的光点,像仙女散花一样。”

三、语言要准确

记叙事件、抒发感情、说明事物都要做到语言准确。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交流思想感情,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说明文,更要注意语言准确。以前,江苏泰县一个养鸡专业户,根据《怎样医治小鸡的软嗉病》一书介绍的药方配了药喂小鸡,不料,服药的第二天便有500多只小鸡中毒死亡。原来是那本书中把每次喂苏打片的正常剂量0.025克写成了0.25克。因药的剂量过大,才造成大量小鸡的死亡。由此可见语言准确的重要性。

怎样使语言准确呢?

1、概念明确

一个词表明一个概念,词的范围有大有小,意义有轻有重。用词时要注意概念明确,不要混淆不清。例如:

他很喜好课外阅读,有空闲时间就读文艺作品、小说、诗歌、《林海雪原》等。

这句话概念混乱,“文艺作品”包括“小说、诗歌”,“小说”包括《林海雪原》。应改成:“他很喜好课外阅读,有空闲时间就读文艺作品,小说、诗歌他都读。”或者改成:“他很喜好课外阅读,有空闲时间就读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这样写概念清楚、语言准确。

2、用词准确

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就是讲选词造句要有认真细致的精神。句子是由词构成的。句子是否能够表情达意,决定于选词是否准确。汉语语汇丰富,同义词很多。选词时,要特别注意同义词(近义词)的选择。例如:

今后我一定注意改正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显著进步。

这句话应改成:“今后我一定注意改进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显著提高。”“改正”、“改进”虽然意义相近,都有改变的意思,但是又有差别,“改正”是针对错误、缺点说的,“改进”是指对于现有情况不满意,需要改善和提高。所以这句话应是“改进学习方法”。“进步”和“提高”虽然意义有相同之处,但是“学习成绩”应该和“提高”相搭配,不能和“进步”相搭配。又如:

对酒后驾车的司机必须严惩,否则就会给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结果。

这句话应改成:“对酒后驾车的司机必须严惩,否则就会给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结果”和“后果”虽是同义词,但感情色彩不同。这句话应该用表示贬义的“后果”。

除正确选用同义词之外,还要注意使用多义词。一词多义,有本义,还有比喻义和引申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对多义词要慎重使用。例如:

①班主任对我说:“这次竞选班干部,你没有选上,不要背包袱,要找差距,学习同学们的优点,争取下学期竞选成功。

②妈妈背着沉重的包袱,每天到县城去打工,所以我就产生了退学的思想。

“包袱”是多义词,本义是包裹的意思,引申义是“思想负担”、“经济负担”。例①用得正确。例②用得不明确。是包裹,还是“经济负担”?容易产生歧义。应改成“妈妈背着沉重的经济负担”。

3、对关键词适当限制

例如:

我们的县城是个小山城,在改革开放前,一个公园也没有;现在已经建起了三四个大公园,还有好几个街心小公园。

这句话中的“一个”、“三四个”、“好几个”是从数量上对关键词“公园”加以限制,说明改革开放前后县城的巨大变化。对语句中的关键词要注意适当加定语、状语,从时间、范围、数量、性质、状态等方面加以修饰限制,做到语言准确。

四、语言要生动

语言生动形象,才会吸引读者,才会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怎样使语言生动呢?

1、词语新鲜

作文要采用新鲜生动的口语,不要用陈旧的或者半文半白的词语。例如:

本学期的学习生活既紧张又愉快,时间如白驹过隙、日月穿梭般地过去了。

“白驹过隙”、“日月穿梭”两个成语用在这句话里显得很陈旧,也很重复。这句话可改成:“这学期的学习生活既紧张又愉快,时间好像一眨眼就过去了。”又如:

在本周周会上,张校长面向全校师生再次作了向雷锋学习之报告。他以高亢之声音,号召全体师生以实际行动学习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之精神。

这句话中夹杂着文言词语和句式(如“之”、“以高亢之声音”等),读了使人感到语言罗嗦、生硬。可改成:“在周会上,张校长向全校师生再次作了向雷锋学习的报告,大力号召全体师生以实际行动学习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文时,不要用陈旧的、半文半白的语言,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口语,把话写得亲切自然。

2、描写要具体

要抓住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对事物作具体地描写,不要只是概括地记叙。例如:

我家有两只小鸭子,一个是黄色的,一个是黑色的,羽毛油光闪亮。它们的嘴是扁形的,小屁股是翘起的,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显得很神气的样子。小鸭子太可爱了!

这段话抓住小鸭子的外部特点从颜色、形状和走路姿势等几个方面加以具体描写,才会使人感到“小鸭子太可爱了”。如果不是这样具体地描写,而是写成:“我家有两只小鸭子,一个是黄色的,一个是黑色的。它们太可爱了!”这样概括地写,就不生动了。

另外,作文时适当地采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也会使语言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