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巡洋舰
国是世界上拥有导弹巡洋舰最多的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共发展了8级54艘巡洋舰,核动力导弹巡洋舰5个级别9艘,其中“长滩”级1艘、“班布里奇”级1艘、“特拉克斯顿”级1艘、“加利福尼亚”级2艘、“弗吉尼亚”级4艘;常规动力导弹巡洋舰3个级别45艘,其中“莱希”级9艘、“贝尔克纳普”级9艘、“提康德罗加”级27艘。
一、“休斯敦”号重巡洋舰
美国海军“休斯敦”号重巡洋舰是6艘“南安普敦”级重巡洋舰之中的一员,它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进行建造,1929年9月7日下水。1941年12月,它作为第5特混舰队的旗舰在西南太平洋海域执行护航任务。1942年2月初,“休斯敦”号被编入盟军联合舰队在荷属东印度群岛海域作战。2月4日,该舰队被日军一支强大的轰炸机部队发现,随即遭到对方的猛烈攻击。在战斗中,“休斯敦”号上的203毫米口径主炮炮塔被摧毁。尽管如此,它仍然于当月晚些时候返回战场,再次编入盟军联合舰队,听从荷兰海军上将卡勒尔·多尔曼的调遣。
同年3月底,盟军舰队与日本舰队发生了著名的“巽他海战”,“休斯敦”号等战舰对企图在爪哇岛登陆的日军部队进行截击。在战斗中,“休斯敦”号和澳大利亚巡洋舰“佩斯”号共同击沉日军2艘大型运兵船,击伤1艘驱逐舰和2艘扫雷舰。接下来,盟军战舰与日军巡洋舰和驱逐舰之间再一次爆发激战,双方用舰炮和鱼雷进行猛烈对射,“休斯敦”号和“佩斯”号相继被击沉。可以说,对于盟军联合舰队而言,这场海战简直就是一场灭顶之灾。
二、“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
1931年11月7日,美国海军“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下水,它是两艘改进型的“北安普敦”级重巡洋舰之一,另外一艘是“波特兰”号。“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几乎自始至终地参加了整个太平洋战争,但在临近战争结束仅仅数日之时壮烈牺牲。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参加过的著名战役先后有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东所罗门群岛海战、圣克鲁斯海战、基尔伯特群岛海战、夸贾林岛海战、帕劳海战、埃尼威托克岛海战、莱特湾海战、仁牙因海战、硫磺岛海战、马里亚纳海战和冲绳海战。其中,在1945年3月30日,它在冲绳附近海域被日本“神风特攻队”击伤。此外,1942~1944年,它还参加了针对日军占领的太平洋岛屿的多次进攻。当时看来,“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极有可能成为一艘战功显赫且能够全身而退的战舰,但谁也未能料到,它的好运很快就到头了。
1945年7月,“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奉命将一些原子弹装置从旧金山运到提尼安岛。它在卸下这些重要物资后前往莱特岛,于7月29日夜间到30日凌晨时分遭到日军“伊-58”号潜艇的攻击,身中6枚鱼雷之后沉没。舰上1199名官兵除了316人幸免于难之外全部葬身大海,从8月2日~8月13日,这些幸存者陆续被美国海军的水上飞机和驱逐舰救起。与此同时,有许多在鱼雷攻击中幸存下来的人却最终葬身鲨鱼之腹。
三、“亚特兰大”号防空巡洋舰
“亚特兰大”号防空巡洋舰于1941年9月6日下水,是美国海军建造的11艘防空巡洋舰之中的首舰,其设计的主要意图是用来对付威胁海上船只和舰队的敌军空中力量。1942年6月,它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同年8月参与掩护美军部队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的登陆战斗,随后又参加了美日双方在所罗门群岛以东海域进行的以争夺战略要地的海空对决战。
1942年10月,“亚特兰大”号防空巡洋舰参加了著名的圣克鲁斯海战,负责为美军第64特遣部队提供防空支援。此后不久,它又参与了向瓜达尔卡纳尔岛输送补给物资的运输队护航作战。1942年11月6日,它从圣埃斯皮里图角出航,前去保护一支正向该岛驶来的运兵船队。11月12日,运兵船队抵达目的地并开始进行卸载,但就在这时,美军航空侦察机突然发现一支强大的日本海军舰队正向这里逼进,卸载工作被迫中断。经过激烈的夜战后,美军部队被打散,“亚特兰大”号在13日黎明时分被舰炮和鱼雷击沉。后来,“亚特兰大”号这个名字被一艘于1944年6月下水的“克利夫兰-法戈”级巡洋舰所采用。
四、“奥古斯塔"号重巡洋舰
美国海军“北安普敦”级重巡洋舰“奥古斯塔”号于1930年2月1日下水,如同其姊妹舰“芝加哥”号和“休斯敦”号一样,它在进行专门装备后也被作为旗舰使用。
“奥古斯塔”号战争初期在大西洋海域服役,1942年11月参加了“火炬行动”,支援盟军西部特遣部队在摩洛哥西海岸登陆。由于敌军海空力量比较薄弱,这次登陆行动相对容易了许多。
1943年7月,为了将德国人的注意力从地中海引开,掩护盟军部队在西西里岛登陆,“奥古斯塔”号和战列舰“亚拉巴马”号、“南达科他”号(当时驻英国奥克尼群岛斯卡帕湾)以及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对挪威海岸发起一次佯攻行动。1944年6月,它作为西部特混舰队指挥官柯克海军上将的旗舰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同年8月,它为盟军登陆法国地中海沿岸岛屿勒旺岛的作战行动提供火力支援。战后,“奥古斯塔”号继续在海军舰队服役,1960年被最终拆解。
五、“芝加哥”号重巡洋舰
正如“奥古斯塔”号和“休斯敦”号一样,美国海军“北安普敦”级重巡洋舰“芝加哥”号也是被作为旗舰进行装备的,专门配置有供一位海军将领及其作战参谋成员使用的房间。与同时期的大多数美国战舰一样,它装备了威力巨大的防空武器系统。
1930年4月10日,“芝加哥”号下水。1941年12月7日,它护送满载各型战机的“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前往中途岛,因而侥幸躲过了日本海军航空兵部队对珍珠港的大规模偷袭。
1942年年初,“芝加哥”号作为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海军中队的一员在西南太平洋海域作战,并于同年5月参加了著名的珊瑚海海战。1942年6月,该中队重组为第44特混舰队,接受英国皇家海军克拉奇利海军少将的指挥。同年8月,第44特混舰队作为南翼掩护部队,支援美军部队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
1942年8月9日夜间,在萨沃岛到瓜达尔卡纳尔岛之间的海域,“芝加哥”号被经过这里的日军战舰发射的鱼雷击伤。经过维修之后,它被编入第18特混舰队,保护向瓜达尔卡纳尔岛输送补给的运输船队的安全。1943年1月29日,它在日军战机发动的大规模鱼雷攻击中负伤,次日在敌军的第二波攻击中沉没。
六、“丹佛”号轻巡洋舰
美国海军“克利夫兰-法戈”级轻巡洋舰“丹佛”号于1942年4月4日下水。
虽然属于一艘轻巡洋舰,但它的武器装备相当精良,在太平洋战场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43年3月,“丹佛”号作为第68特混舰队中的一员在南太平洋上作战,炮击了日军新乔治亚岛的机场,还在一次战斗中击沉2艘日本驱逐舰。1943年11月,被编入第39特混舰队的“丹佛”号掩护美军部队在布干维尔岛(所罗门群岛的一个组成部分)登陆。1944年9~10月,又被编入第31特混舰队的“丹佛”号为在帕劳群岛登陆的美军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在太平洋战争的剩余时间内,从1944年10月的莱特湾海战开始,到菲律宾的民都洛岛、仁牙因湾、巴拉望岛、棉兰老岛以及日本冲绳,一直到它所执行的最后一次作战行动——1945年7月炮击日本本州南部海岸目标,为两栖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支援一直是“丹佛”号担负的主要任务,为此它被编入有着各种不同任务的特混舰队进行作战。尽管参加了如此之多的大型战役,但“丹佛”号还是完好无损地在战争中幸存下来,最后于1960年11月被拆解。
七、“阿拉斯加”级巡洋舰
“阿拉斯加”级是美国建造的一款“大型巡洋舰”,其设计介于新型战列舰与条约型重巡洋舰之间。它本是为专门对付敌方重巡洋舰而产生的,近似战列巡洋舰,但在舰型、武备和防御装甲以及运用思想方面却不尽相同。该级舰最大的特点是火力极强,尤其是以127毫米炮、40毫米“博福斯”和20毫米“厄利孔”机关炮组成的密集防空火网,简直是日本飞机难以幸存的死亡陷阱。
1938年,美国海军在获悉日本计划建造“超级巡洋舰”后,决定建造“阿拉斯加”级巡洋舰。设计方案经数次变更,于1940年获得批准。
1941年12月,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十日之后,该级舰在纽约船厂正式开工。原计划造舰6艘,分别以当时6处美属海外领地命名,然而随着战局的发展和军方优先建造航母的策略,最终只完成“阿拉斯加”号和“关岛”号2舰,3号舰“夏威夷”号更在完成84%的工后,被无限期搁置了。
“阿拉斯加”的主动力装置包括4台冲动式高温高压蒸汽轮机和8座单烟道燃油锅炉,工作参数很高,超过同期日本舰用蒸汽轮机50%左右。为提高军舰的抗沉性,每座锅炉和轮机都布置在独立的水密隔舱内;且锅炉舱和轮机舱交错布局,进一步提高了动力系统的生命力。动力推进装置为4轴4桨、单平衡舵。辅机是4台三相交流汽轮发电机组,另有4台应急柴油发电机组。
1944年底,“阿拉斯加”号和“关岛”号加入现役,然而当时亚洲和太平洋战区上的战局已经明朗化,日本战败只是时间问题。因而二舰服役后一直担负为快速航母编队护航的任务,没有任何战绩,舰上强大的武器也只有高射炮真正发挥过作用。二战结束后,无论在太平洋还是大西洋上,美国海军已是真正无敌。在大幅削减军费的冲击下,耗费昂贵、用途有限的“阿拉斯加”级很快便在1947年退役。
八、“莱希”级巡洋舰
“莱希”级原是美国海军第二代导弹驱逐舰,1975年改称导弹巡洋舰。该级舰共建9艘,首舰“莱希”号于1959年开工,舰1962年服役。作为航空母舰编队的组成部分,“莱希”级用于直接护卫航母,首要使命是防空作战,其次是反潜,同时还可用于支援两栖作战。
“莱希”级巡洋舰整体性能还算不错。该舰舰体结构坚固,动力系统可靠,能在高温、高压的恶劣环境中工作。舰上防空、反舰和反潜导弹配备齐全,火力不俗;电子设备先进,通讯范围较大。
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莱希”级中的“里奇蒙·特纳”清楚地看到后部的直升机平台号和“英格兰”号,分别跟随以“拉萨尔”号为指挥舰的中东特遣舰队和以“罗斯福”号航母为首的航母特混编队,于8月2日部署在波斯湾水域,主要担负舰队防空任务。
“里夫斯”号是“莱希”级最后一舰,自1964年5月开始服役。该舰曾在1969年4月退役,但后来又于1970年8月重新入役,后在1973~1982年间多次进行大修,安装新武器系统和电子设备,实现了指挥通信系统自动化。1979年2月,“里夫斯”号在夏威夷海域作导弹射击演习时,以“小猎犬”防空导弹迎击11个空中来袭目标,命中10个,创造了“小猎犬”导弹命中率的最高纪录。
九、“班布里奇”号巡洋舰
“班布里奇”号巡洋舰是继“企业”号航空母舰、“长滩”号巡洋舰之后,美国的第三艘核动力战舰,也是世界上最小的核动力水面舰只。于1959年开工建造,1961年服役。该舰是为协同核动力航空母舰作战而生的,主要用于与航母组成特混编队,执行警戒、防空和反潜等任务。舰上配有较为齐全的舰空、反潜和反舰导弹系统,火力颇强。
“班布里奇”号采用2座D2G核反应堆、2台蒸汽轮机,可在全功率下连续航行半年以上,有效地解决了在海上航行时燃料补给的困难,降低了对后勤保障的依赖。此外,使用核动力也可使整个舰体在核、生、化等大规模杀伤武器攻击的条件下,始终处于封闭状态;同时因为无烟害,也减少了对电子设备的腐蚀。
十、“加利福尼亚”级巡洋舰
“加利福尼亚”级是美国海军第三代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是作为“尼米兹”级编队的护卫力量设计建造的。该级舰于1970年开建,1974年服役,同级共造2艘。作为一种多用途巡洋舰,“加利福尼亚”级在舰型设计、设备性能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20世纪80年代,鉴于“加利福尼亚”级虽已是英雄迟暮,但仍具备一定战斗力,美国海军对其进行了改装,主要项目包括:改进HK-74导弹制导系统、SPG-51D火控雷达,用SPS-49对空搜索雷达取代SPS-48B,增装MK-14通用火控系统、SYS-2(V)2综合自动目标检测以及跟踪系统。
十一、“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
“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是美国海军新型导弹巡洋舰,也是当今世界上作战能力最强的导弹巡洋舰。该级巡洋舰装备了极为先进的“宙斯盾”防空系统。美国巡洋舰的首要任务是为它庞大的航母编队提供有效的空中保护。在冷战时期,为了对付苏联大量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美国海军开始发展革命性的“宙斯盾”防空系统,该系统可以对从潜艇、飞机和水面战舰上各个方向袭来的大批导弹进行及时探测并有效地应对。这是当代巡洋舰乃至当代水面舰艇的防空能力飞跃提高的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该级舰至今共建27艘,按服役顺序,该级舰依次为:“提康德罗加”号(CC47)“、约克城”号(CC48)“、文森斯”号(CC49)、“福吉谷”号(CC50)、“托马斯·S·盖茨”号(CC51)、“邦克山”号(CC52)、“莫比尔湾”号(CC53)、“安提坦”号(CC54)、“莱特湾”号(CC55)、“圣贾辛托”号(CC56)、“张伯伦湖”号(CC57)、“菲律宾海”号(CC58)、“普林斯顿”号(CC59)、“诺曼底”号(CG60)、“蒙特里”号(CG61)、“钱瑟罗斯维尔”号(CG62)、“考佩斯”号(CG63)、“葛底斯堡”号(CG64)、“乔辛”号(CG65)、“休城”号(CG66)、“西罗”号(CG67)、“安齐奥”号(CG68)、“维克斯堡”号(CG69)、“伊利湖”号(CG70)、“圣乔治角”号(CG71)、“维拉湾”号(CG72)和“皇家港”号(CG73)。其中首舰“提康德罗加”号(CG47)于1980年1月动工兴建,1981年4月下水,1983年1月正式服役。最新的一艘“皇家港”号(CG73)于1994年7月服役。该级舰长172.8米,宽16.8米,吃水9.5米;标准排水量7015吨,满载排水量9600吨;航速30节,航速20节时续航能力6万海里;装备“宙斯盾”防空系统、2门127毫米舰炮、2座“密集阵”近防系统、2座“鱼叉”反舰导弹发射架、2架反潜直升机。该级舰前五艘使用2座MK-26-5型双联导弹发射装置。从第六艘母进行海上补给“邦克山”号起,全部装备先进的MK-41型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该系统可使“宙斯盾”的威力得到充分发挥。两者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一道很难攻破的“空中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