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1740200000085

第85章 作者点评

陆游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生活成长于金兵进犯中原,宋王朝屈服投降偏居江南的动乱年代。他自小受其父和周围环境的影响,青少年时代便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立志抗击外侮,恢复中原。但陆游一生充满着不幸和坎坷。他和表妹唐琬的爱情充满着悲剧色彩,毛泽东看了陆游《钗头凤·红酥手》,也不免为这位年轻时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事”的南宋大诗人惋惜,惋惜陆游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而失去了一位有才华重感情的红颜知己。

陆游多次向朝廷提出任贤能、废酷刑的改革措施和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等军事策略,不仅未被采纳,反而受到打击和排斥。他愤然写下了一首《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词中作者以顶风冒雪傲然孤立的梅花自誉,表达了一个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清高和操守。从词中也不难看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不难看出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格调是凄凉和沉郁的。毛泽东也喜爱梅花。1962年12月,他“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气概,写下了一首同牌题词: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一反陆游词的孤独、沉郁和凄凉,格调高昂,唱出了梅花历风雪而报春,万木萧杀而独吐芬香,引来百花争放而不居功自傲,表现出多么洒脱和豪放的感情。

陆游虽然长期身处逆境中,但他始终忧国忧民,没有一刻忘记雪国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示儿》诗。作者死前,万事都不在意,唯一关心的仍是国家的命运。毛泽东作为人民领袖,也何尝不是忧国忧民,关注着全人类的解放事业。1958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为自己的诗词作注时,深感“革命尚未成功”,他把反动派比作“餮蚊”,号召千千万万革命者起来扫清反动派。并仿陆游《示儿》诗写道:

人类如今上太空,但悲不见五州同。

愚公尽扫餮蚊日,公祭无忘告马翁。

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毛泽东在“爱国”这一点上与陆游有共同之处。但毛泽东毕竟是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他的爱国并非停留在字面的意义上,而是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他的胸怀和气概绝非陆游可比。

当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陆游,他何尝不是当时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陆游一生志在沙场,本来不愿做一个诗人,不得已而作诗,乃是为了表达抗金报国的一片丹心:“我死骨即朽,青史亦无名。此诗倘不作,丹心向谁明?”(《春夜读书感怀》)他对于自己只能做一个诗人,而不能为国立功,战死沙场,而十分遗憾。在《剑门道中遇微雨》中,他曾发出“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的自嘲。他不希望人们只将他看作一个诗人,而不把他看作一个战士。他希望后人能看到他“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啤敝志。中年时期,他也是“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晚年,他闲居山阴,卧病在床,仍一心惦记着国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到了八十二岁,诗人仍“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写出《示儿》这样充满爱国思想的名篇。

由于南宋统治者一意对敌屈膝求和,尽管诗人抱着万死不辞的报国决心,然而摆在他面前的道路却是“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他知道,要恢复中原,就必须抗战;要抗战就必须排斥和议。他认为“和戎自古非长策”,并具体地指出投降派的主张给国家人民所造成的种种危害:“诸公尚守和请策,志士虚损少壮年”(《感愤》),“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醉歌》),“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陇头水》)。他警告那些“封疆恃虏和”的边将们说:“棘门灞上勿儿戏,犬羊岂惮渝齐盟!”(《登登子城》)

在《追感往事》里,陆游又进一步揭穿了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卖国的本来面目:“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并大胆地指出他们的罪状:“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至能揽辔录》)

但是,南宋一代,当权的始终是投降派,陆游的报国理想,遭到了冷酷现实的扼杀,使陆游只有在幻想或梦境里寄托他的报国理想。“壮心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秋思》),在这类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陆游有时像一员猛将,跃马大呼,夺关斩将;有时又不失书生本色,草檄招安,作歌告捷。有时他又像一位军师,随从皇帝亲征,不仅恢复了“两河百郡宋山川”,而且“尽夏汉唐故地”。当陆游听到一声雁叫,也会勾起无恨感慨:“夜闻雁声起太息,来时应过桑乾碛”(《冬夜闻雁》),以至于“自恨不如云际雁,来时犹得过中原”(《枕上偶成》)。特别是遇到大雷雨、大风雪时,更容易激起他那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雄心和遐想。

陆游还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爱国之情加以热情的歌颂。他指出“忠言乃在里闾间”。在《追忆征西幕中旧事》诗里写到中原遗民冒险通报敌情的爱国行为:“关辅遗民意可伤,蜡封三寸绢书黄;亦知虏法如秦酷,列圣恩深不忍忘。”陆游认为这是恢复中原的有力保证,他满怀信心地认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晓叹》)。然而统治集团却绝无恢复之意,引起了陆游的极大悲愤:“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同时也看到了“公子皂貂方痛饮,农家黄犊正深耕!”(《作雪寒甚有赋》)和“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岁暮感怀》)的贫富悬殊、苦乐迥异的不合理现象。他因此指出了“赋敛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之事,宜覆大商”的主张。

陆游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也热爱生活。他热情地歌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他的诗流露出亲切淳厚而又真挚的感情,表现他豪放乐观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陆游虽专力于诗,但也擅长填词。他的《诉衷情》也同样可以和他的爱国诗篇相辉映,充满了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悲愤:“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山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的散文师法曾巩,成就也很高,前人曾推他为南宋宗匠。他的散文内容也比较丰富,或论及国计民生,或记叙先贤事迹,或描写生活琐事,但同样都贯穿着爱国感情。

陆游的作品的思想特色突出,处处洋溢着爱国激情。在诗歌艺术上,陆游也取得了很高成就,他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相当全面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展现了两宋诗坛“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时代风尚。陆游的诗多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诗歌语言流畅平易,精炼自然。

陆游一生创作丰富,今存《剑南诗稿》八十五卷,《逸稿》二卷,《渭南文集》五十卷等。他的诗作今存九千三百多首。陆游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文学遗产,他的爱国诗篇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梁启超曾热情地赞扬陆游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卜庆华)

——元朝文人萨都剌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山西雁门人,元代著名的诗词家。他年少有诗名,曾在江南经商。年近花甲才中进士,得授镇江地方官职,后入为国史院文学官。毛泽东称其“词写得不错,大有英雄豪迈、博大苍凉之气”。毛泽东评点萨都剌

萨都剌是蒙古人,出生在山西雁门一带,他的词写得不错,大有英雄豪迈、博大苍凉之气。萨都剌写了这些有关徐州的典故,思古伤今,感慨人生,大有英雄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乱山川的情调。初一略看,好似低沉颓唐,实际上他的感情很激烈深刻。

——摘自毕桂发主编的《毛泽东批阅古典诗词曲赋全编》第1419页,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