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公元737—公元792年?),唐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郊)人。他的高祖父、曾祖父都是初唐位至三公的大臣,祖父韦令仪曾为司马郎中。韦应物虽然出身于名满长安的世族,但到他父亲时,已经是“家贫无旧业,薄宦各飘堋薄Nびξ镏站课三公之后,可以享受门资恩荫的特权。又加上韦应物自小练习武艺,有很高的骑射本领。在十五岁时就当上了玄宗的侍卫。每年十月,玄宗和贵妃照例从长安城来到华清宫避寒,他便跨着骏马奔驰在浩浩荡荡的皇帝仪卫队伍的最前面;皇帝要朝会万国的时候,他又是羽林郎。他还经常跟随皇帝到各处打猎、祭祀。他与皇帝一道沐浴温泉,一起享受盛筵,也一同欣赏梨园弟子教坊艺人们演唱的歌舞杂技。韦应物就这样分享着皇帝、贵妃们的骄奢和腐化。当时唐朝规定:“三卫番下日,愿入学者,听国子学、太学及律馆习业。”韦应物也在太学里挂了一个名,但他终日只是“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读书上。
好景不长,韦应物骄宠荒唐的岁月只过了五年,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幽州范阳起兵。第二年六月便攻破潼关。玄宗带着贵妃和少数亲贵仓皇逃离长安。接着长安陷落,韦应物失去了侍卫之职,只好向扶风、武功一带逃难。这两三年的逃难生活,给了他很深的教训。他目睹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促使他对过去的浪荡生活表示悔恨。同时冷酷的现实也逼得他只好走科举之途以求进身。于是韦应物下决心折节读书。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韦应物进了太学。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玄宗驾崩,韦应物失去依恃,遭人排挤,最后只好离开太学。由于他青春年少时浪费了一段宝贵的时光,此时他感到“读书事已晚”,做学问已经来不及了,于是把眼光转向当时流行的诗赋,“把笔学题诗”。后终学有所成,成为中晚唐一位著名诗人,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韦应物从太学毕业,经过考试,得到出身候选的资格,授职洛阳丞。洛阳本是唐王朝的东都,后成为在武则天时的实际首都。都城应是宫殿壮丽辉煌。但刚刚经过安史叛军的破坏,回纥军队和官军的劫掠,洛阳呈现的是“萧条孤烟绝,日入空城寒”的破败荒凉景象。韦应物忧心忡忡:“蹇劣乏高步,缉遗守微官,西怀咸阳道,踯躅心不安。”他作为一个小小的县丞而管理劫余的人民,感到自己责任重大,西望长安,内心是多么的不安!现在朝廷任命他来治理洛阳这座空城中饥寒交迫的百姓,韦应物心里清楚,安史叛军被消灭以后,经常骚扰、残害人民的就是纪律败坏的官军。但是自己身为洛阳县的县丞,身负治安的重任,他怎么能忍心见到乱军扰民而不闻不问呢?,初任微官的韦应物居然不自量力,敢于扑昃骑,其不计个人得失、刚直为政的勇气令人惊讶,与当初少年时的无赖荒唐简直判若两人。
随着刘晏恢复漕运,江淮粮食物资顺利南运,洛阳在残破中有了复苏,但韦应物在任上仍旧困难重重,处处碰钉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韦应物因扑昃骑被讼,他便萌发了告归之念。在他任期四年将满的时候,他上书提出请求。但唐朝规定“居官者以五岁为限”,请求未得准许,他就只好继续任职。到大历三年(公元768年),韦应物罢职,他便携妻眷寄居在洛阳城东隅的同德精舍。在洛阳闲居四年,他游历了香山、龙门、少林、嵩山等名胜古迹。
大历七年(公元772年),韦应物回到长安——他的故乡,在回来的第一年,他仍暂时在家里闲居。大历八年(公元773年),韦应物开始游历江汉,他经大散关、凤州至兴州(今汉中),然后沿汉水而下到武昌一带。第二年夏,韦应物出任京兆功曹,在京兆尹黎干帐下效力。韦应物曾奉黎干之命,在炎热的七八月份往长安北面的云阳县视察水灾。他工作勤奋,往往是“属城常载驰”,因此不久以后,韦应物又兼摄高陵令。
畿辅县令,是事务很繁忙的职务,在战乱兵荒之后,催促徭役、赋税的任务尤为棘手。韦应物也因此感慨:“直方难为进,守此微贱班。开卷不及顾,沉埋案牍间。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君心傥如此,携手相与还。”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韦应物转任合兀ń窕县)令。合厥翘拼长安西郊的风景区,有泉池之美。在繁忙公务之余,韦应物闲游于湖池之间,心理上得以调适。第二年,韦应物又改任栎阳令。由于黎干被赐死以及妻子的病逝,给韦应物带来了很大打击,于是他以疾辞归善福精舍。
善福精舍是当时韦应物任合亓钍毖胺盟得的沣水东岸的一处幽静佳境。他在西涧边种柳种瓜,“出入与民伍,作事靡不同”。但这种田园生活只过了两年——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四月,韦应物由前栎阳令升尚书比部员外郎。韦应物入朝为官虽为他后来做州刺史、左司郎中打下了基础,但这两年的朝官生活令他感到非常单调乏味。他每每为休假日能还家与亲友相聚而感到高兴。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韦应物自尚书郎出任滁州刺史。他辞别长安的亲友,从长安到洛阳,由洛水乘舟经偃师巩县入黄河,沿河东下过大梁(汴州)、睢阳,沿运河,到楚州、扬州,再到滁州,沿途的风景民情,使诗人诗兴大发,沿途写下了一系列的行旅诗。一次,他在途中夜泊灵璧驿。当时云天初莹,秋露凝冷,忽闻云间笛声,嗟叹良久。由于韦应物谙熟天宝遗老,洞晓梨园法曲,认为笛声酷似天宝年间梨园李漠所吹之音,结果一打听,笛声果然是李漠的外孙所吹的。
滁州是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一座山城。“守郡卧秋阁,四面尽荒山”,那里“风物殊京城,邑里但荒榛。赋繁属军兴,政拙愧斯人”,山野居民在赋税徭役之下备受煎熬。韦应物到滁州之后,非常想念京师亲友,“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重阳、冬至、元日、社日、寒食之日,他都写下了许多思念亲友的诗。他还曾派使者到京中探询家人存亡的消息。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夏天,他的好友元锡、杨凌先后远道来滁州作客,给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韦应物莫大慰藉。
韦应物在滁州也结识了一批当地的读书人和方外人士。在案牍之余,他和这批文人互相唱诗吟和,十分相得。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韦应物被罢滁州刺史,到这年秋天才接到任命,出任江州刺史。江州乃“湓城古雄镇,横江千里池”,但韦应物到任见到的是“井邑烟火晚,郊原草树滋”,“早岁属荒歉,旧逋积如坻”。于是他“到郡方逾月,终朝理乱丝。宾朋未及宴,简牍已云疾”。韦应物以快刀斩乱麻,尽快处理江州弊政,使江州景象有所改观。第二年,韦应物又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庐山。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韦应物由江州刺史奉调入朝任左司郎中。左司郎中是尚书左右仆射同平章事(宰相)的直属办事机构,主要协助宰相掌握各部办事纲要。韦应物成天得处理无数的公文档案,无丝竹之乱耳,却有案牍之劳形。但值得庆幸的是,韦应物在这个位置上没呆多久,便出任苏州刺史。
苏州是东南大藩,白居易在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写的《苏州刺史谢上表》称:“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最为大。兵数不少,税额至多。土虽沃而尚劳,人徒庶而未富。”而且苏州风景秀丽,是过去滁州、江州所无法比拟的。韦应物来苏州的任务,除维护当地统治秩序外,就是征集财赋两税。当时,拉关系、托私情、送礼物、讲应酬的风气很浓。在这种风气下,讲私情则公道不明,送礼多则势必贪污。韦应物官居显职,平时给亲友送礼菲薄,对亲友们请托的书信又不予回答。因而“常负交亲责”,但他宁肯得罪亲友,也不肯自枉其志。因此韦应物在苏州有“清官”之誉。
韦应物在苏州与本郡和过郡的许多作家诗人们有频繁、亲密的交往。诗人顾况被贬饶州司户参军,被贬途中,韦应物在郡中设宴招待,并作诗《郡斋雨中与诸文士宴集》一首。诗僧皎然是南朝谢灵运之后,他专工唐代新兴的近体诗,对他先人谢灵运所工的古体诗却不大擅长。而韦应物虽然古近体诗都会,却擅长古体诗,而且在语言风格上颇受谢诗之影响。韦应物见了皎然,并不劝他仿效他的祖先谢灵运所擅长以及自己所喜欢的古诗,而是劝他“以所工见投”。
他在苏州,还和丘丹、崔峒等人以诗相赠答。他在《赠丘员外》诗里说:“大藩本多事,日与文章疏。每一睹之子,高咏遂起矛。”他正是借着和诗人们来往谈话、交换赠诗来涤除官场生活的厌倦和痛苦。
韦应物在贞元七年(公元791年)罢苏州刺史。但当了三年的富饶地区的苏州刺史的韦应物,在罢守交印之后,居然没有旅费,弄得有家归不得。他只好在苏州城外找一个偏僻的永定寺寄居下来,租二顷田,督子弟们躬耕以糊口。大概没有多久,韦应物便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