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唐朝开科取士以来,好学之风遍及全国,京城王公大臣的子弟,则读书于国学(官办的太学与国子学);郡、州、县城富豪之家的子弟,则读书乡学(地方所办的学校),或请宿儒在家教育儿孙,称为家学。士民们的子弟读书,或大家凑钱修建书院,延师施教;或私人开办书院和私塾,设馆授徒,有志之士皆能读书。在漫长的科举制度中,考试十分严格,分为县试(即童子试)、乡试(即省城考试)、会试(举人进京会试)与殿试。唐代以进士为入仕资格的首选,明清均以举人经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明清时期,各地生员到县上考试及格者,方可进入乡试,优异才能的人,称为秀才。每三年在省城一次乡试,逢子、午、卯、酉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试在八月,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各省举人到京会考,称为会试,每三年一次,考期在三月,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后,还有一次殿试,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唐宋年间,凡中进士的皆可做官;明清时期,凡考中举人的即可做官。
西充山川壮丽,钟灵毓秀,自唐至清,考中进士的有一百一十多人,考中举人的有一百六十多人。最奇特的是考中进士而不愿做官的有三人:一是何炯,在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中进士后,出家为僧,后为华严宗第五祖;二是何群,在宋仁宗庆历初年(1041年)中进士后,隐居草堂,御封安逸处士;三是李庄,在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中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任教,主讲鹿岩书院。李庄学识渊博,诗文俱佳,热衷教育,培植后生。又协助地方修建鹿岩书院、黉宫桥和考棚(原县署西侧),并作《新修考棚记》。文曰:“国家取士自童子试始,而试童子又自县试始。吁!县试之艰辛也,盖较甚于乡、会试。何则?乡会四书文三篇,试帖一首,限以三日,其地在贡院号屋,整齐士子入场神闲意静。童子试则文二篇,试帖一首,限以一日,风檐寸晷(时光短暂),虽腹稿亦艰于成幅。况充邑县试,向在公堂下,主试官在仪门外,诸童自负几案(桌凳)入,骈阗杂遝(杂沓),试官且避位,无礼统矣。遇大雨沐漓,衣履濡湿,身之不安,安能抒文藻,而完试卷哉!且缴卷开门,诸童吮毫(笔)终日惫(疲劳)矣,又将负几案而出。吁!骐骥(骏马)虽善走,如伏枥何?鸿鹄虽能飞,如困笼何?安得万间广厦以庇之哉!我朝雅重科名,内而京朝官,外而大小僚,皆自童子试来。第大省丰裕,以一人家修之,充(西充)最褊瘠,非合众力不能成。道光九年(1829年),明经李璘瑚(西充举人)、都讲陈懋修,请之署令陈公(西充知县陈初田,浙江义乌县人),已允作叙,不果去。继原公(西充知县原桐,甘肃陇西县人)凤林来治,始议新建焉。以余门人孝廉何绂荣、国学吉遇举、李载岐董其事。诸生醵金(大家凑钱)就县署西偏建官厅三间、试棚十六间。案以石列八十二号,可容二千人,较府棚(顺庆府孝棚)尤敞,惟四维垣墙以费缺不及备。事几寝,会罗公(西充知县罗煜,顺天大兴县人)权篆斯土,慨然捐俸,功始竣。今而后,诸童齐努力求进,酣沈经史,寝食大家。入场后亦神闲意静,纵笔挥洒,墨浪翻腾,胫而走者,程逾万里;翼而飞者,志冲九霄,善哉!始基之廓如也。吁!吾充二百余年来,先达者皆亲尝其苦,今一旦释之,非悏意事哉!余故乐识其颠末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