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纪信故里
1719800000085

第85章 化凤山巅护城寨

西充方圆百里,形若伞盖,丘峦起伏,沟渠交错,境内有宝马河、龙滩河和百里西溪等十余河流。其地东连南充,西接蓬溪,南邻射洪,北毗盐亭。唐宋以来,城市人口逐渐增多,街道稠密,沿山而建,下有虹象二溪,县城建在西充山上。环城皆山,东有青莲山,南有仙林山,西有孝廉山,东北隅有化凤山,诸山琦岖连亘,两溪蜿蜒盘旋。化凤山雄屹城郊,高耸霄汉,为九条渠山脉尾峰,有咏《化凤山》诗云:“凤山隐隐接青霄,随意登临度石桥。雉堞层层栖顶上,群峰环拱若来朝。”明宪宗成化初年(1465年),西充知县张贵(河南新郑人),沿山筑有七里高墙,溪内设置三道水门,西充山城,格外壮丽。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柳金继任西充知县,将原筑土墙,全部换成石头,城池坚实,固若金汤。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朱高(湖广景陵人)任西充知县,迷信风水,轻信馋言,改建城池,人文必盛。遂将西充城池缩小一半,舍西南而就东北,自此县城狭小不堪。明崇祯年间,偏沅巡抚李乾德(西充人),常欲恢复旧制,包凤台诸山入城内。不仅规模宏大,而有险可守,寻以国乱,未能改筑。明末,张献忠之乱,将西充城池全部摧毁。到了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四境宁靖,国泰民安,西充县城逐渐扩大,日益恢复到成化年间的盛况。东北依山叠石,西南砌以石墙,并建有四大城门:东名景春门,南名迎薰门,北名共辰门,东南名文明门。

清文宗咸丰年间,外有列强入侵,内有农民起义,国家很不安定,清廷摇摇欲坠。咸丰元年(1851年)六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八月攻陷永安州,建立太平天国。咸丰二年(1852年)十月,捻军首领张乐行,在安徽蒙城雉河集起义。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二十九日,英法联军进陷京城,大肆抢掠后,毁烧圆明园。同年,西充知县徐浩(直隶大兴县人),在西充化凤山巅,修建了护城寨,三年乃成。当时西充举人杨之亭(屏山县训导)精于建造,监办此事,遂作《新修护城寨记》。文曰:“西充因山为城,四面险峻。尝考诸邑乘,旧城地宇宏敞,自前明嘉靖间,署令朱公(朱高)以形象言改筑,遂更前制。不特规模狭隘,而城外高阜处,得以俯伺全城,为守御忌。然自国朝以来,太平日久,未尝议及也。庚申(咸丰十年)冬,亭(杨之亭)请假回里省亲,适滇匪窜入蜀境,拢川北,各属俱为戒备。邑侯徐公(西充知县徐浩)以坚壁清野之法,督乡里各为守,谓亭宜襄办团务(协助办团练以自卫),请之大府,旋报可。其时,遂宁及顺庆府城,先后被贼围攻,吾乡人心惊惶,各修寨堡。徐公集同城僚佐及邑人士,相与筹议,欲复古制,增修外城,而工程浩繁,刻不能竣。因相度形势于城后九条渠,拒山修寨,为保护城垣计。经费由本城筹备,即属董事者庀材鸠工,刻期兴作。立南北寨门及水寨门,俱设门楼如城式,筑土墙周之。东北隅地势稍平,乃垒石为墙三十余丈,高丈二尺。设炮台四,寨中建官房三楹、仓房三楹,后建神祠,以祀川主山神。绅民亦各营房屋于上,并凿井开塘,俾(使)不渴于饮。经始于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落成于同治三年(1864年)十二月。寨故王李二姓地,集以入官,给直(价值)钱一百六十三贯。内有李成良叔侄及王永清地各数丈,皆乐输助公,不计直。是役也,邑侯主之,众士民成之,亭从而赞襄其间,敢云劳苦哉。此后,缺者补,倾者培,傥有余力复筑外城,以备不虞,皆所待于后之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