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战乱频发的动荡时代,世界仿佛是一个大战场。海战频繁爆发,大炮巨舰的登场、航空母舰的对决、立体化的海战让广袤的海面燃烧起熊熊战火,让海上的天空布满滚滚浓烟!
福克兰群岛海战——战列巡洋舰的初演
福克兰群岛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与德国海军分舰队在大西洋西南部的福克兰群岛附近海域进行的一场海战,最终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在这次海战中战列巡洋舰开始登上海战舞台,第一次充分发挥它火力强和速度快的优势。
1914年11月11日,德国海军分舰队在智利沿海的科罗内尔角附近与英国分舰队发生激战,击沉了英国两艘战舰,自己却损失很小,并且还缴获了装有硝酸盐、铜和锡的英国船只。这一事件引起了英国政府的重视,马上派遣两艘战舰前往南大西洋海域进行增援,加强英国在该地区的实力。
德国海军分舰队在科罗内尔角取得胜利之后,转而驶向英国占据的福克兰群岛,企图袭击英国在福克兰群岛的军港斯坦利港,破坏英国的无线电台,摧毁英国的军事设施,并且补充自己的给养。
12月8日清晨,德国分舰队渐渐靠近斯坦利港,并且派出侦察船侦察情况。此时的斯坦利港已经严密布防,港湾内旗帜飘扬,原来英国海军增援的舰队已于前一天到达。德国分舰队统帅发现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对抗面前庞大的英国舰队,立即下令后撤,驶向远洋。但是为时已晚,英国海军已经发现了德国海军的踪迹,随即展开追击,并很快就追上了德国分舰队。无奈之下,德国海军掉头回击。在英国舰队急风暴雨般火力的攻击下,德国分舰队很快陷入被动,此时慌乱的德军统帅却命令舰队分散逃跑、各自为战,这一错误的指挥更是加速了德国分舰队的崩溃。在英国海军密集的火力下德国分舰队只有1艘船逃走,而且已身负重伤,在后来的追击中被击沉。德国海军分舰队全军覆灭,失去了在南大西洋与英国抗衡的实力。
在一战中德国的“业余间谍”干了什么样的大事
海军作战情报工作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例子不胜枚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国海军情报处在国内采取了强有力的反谍报措施,所以多次破获了德军海军情报网,给德军海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然而,这些反谍措施对一个名叫朱尔斯·西伯尔的德国海军“业余”间谍来说,却是无可奈何。在困境中,西伯尔在英国潜伏了10余年,为德国海上作战,特别是为潜艇破袭战,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西伯尔是一个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业余”间谍,但他以邮检员的特殊身份,利用工作之便,根据需要随意地拆检邮件。这样他所获得的情报,往往连专业间谍也望尘莫及。不仅如此,西伯尔还想方设法地拖延英国海军的军工生产和装备更新。例如,当时英国每年都要向美国购买大量的军火装备,西伯尔便在邮检时涂改或销毁英国的订单,使美方看不清需要的规格、数量等,从而使英国海军不能及时得到需要的武器。西伯尔的工作,受到了德国海军情报局的丰厚奖赏。
福克兰群岛海战的失利,使德国最后一支远洋舰队覆灭。而作为胜利方的英国通过此海战取得了大西洋的完全制海权,其海外殖民地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同时,这次海战对“一战”的局势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在北大西洋海域,英国皇家海军能够全力以赴地封锁德国海军,使其无法突破北海的铜墙铁壁。
根据英国海军名将费舍尔的思想:“战列巡洋舰是用来猎杀普通巡洋舰的。”福克兰群岛海战是战列巡洋舰的初演,其速度和火力的优势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都将战列巡洋舰视作“杀手锏”,在其后的日德兰海战中战列巡洋舰更是成为海战的主角。
福克兰群岛又称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大西洋,西邻南美大陆,由346个岛礁组成,总面积1.58万平方千米,首府为斯坦利港,现为英国的管辖地。根据记载,最早发现该群岛的是英国人约翰·戴维斯,时间是在1592年。而最早登陆该群岛的则为英国船长约翰·斯特朗。1690年他发现了两主岛之间的海峡,并将其命名为“福克兰海峡”,后来英国便称该群岛为福克兰群岛。18世纪,法国航海家们陆续经过这里,为纪念法国探险队的出发地圣马洛,将其命名为“马洛于内群岛”,后来该群岛的西班牙名称“马尔维纳斯群岛”也出于此。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围绕该群岛主权爆发战争,至今仍为两国所争执。
科罗内尔海战
一战前,德国为了保护自己在太平洋和非洲沿岸的殖民地、袭击英国大洋上的交通线,组成了太平洋分舰队,由海军中将格拉夫·冯·斯佩指挥,驻守在大洋洲和加罗林群岛的波纳佩岛以及我国青岛等地,并伺机探查英国皇家海军的防务。1914年8月9日,斯佩决定去南美西海岸巡航,同时派出“埃姆登”号轻巡洋舰横渡太平洋,进入印度洋与英国舰队打游击。途中,他得到一支英国巡洋舰队已在南美西海岸活动的消息,决定加快速度南下。10月底,斯佩到达智利沿海,命令装甲巡洋舰“莱比锡”号发出无线电,以使英国军队误认为这一带水域只有一艘德国军舰,引诱他们上钩。而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为了保护本土并监视德国的公海舰队,决定将大部分兵力集中部署在北海—多佛尔—直布罗陀一线,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海军的主力全部投入到护航中,在整个南太平洋只留下了几支巡洋舰分队来对付德国的海上袭击舰,主要有海军少将克里斯托弗·克拉多克爵士率领的前印度舰队和斯托达特海军少将驻乌拉圭蒙得维地亚的分舰队。
1914年9月初,对于斯佩在南太平洋地区的不断侵扰,英国海军部决定派克拉多克指挥一支巡洋舰到巴西海岸搜索袭击英国商船的两艘德国巡洋舰。10月21日,克拉多克离开福兰克群岛的斯坦利港,进入太平洋北上。10月29日,英舰中速度较快的“格拉斯哥”号首先到达智利港口科罗内尔以南进行搜索。两天后,“格拉斯哥”号截获了一艘德国军舰与补给船之间的电报,克拉多克认为这艘军舰正是从大西洋逃出来的德舰“德雷斯顿”号(其实是“莱比锡”号),并断定它正在单独活动,他立即命令“格拉斯哥”号与舰队会合后一起向北开进。与此同时,斯佩也执行了相同的计划,他得到报告说英国轻巡洋舰“格拉斯哥”号单独在科罗内尔附近活动,于是率领舰队于11月1日向南行驶,准备抓住这个虏获物。两支舰队即将迎头相遇,科罗内尔海战即将爆发。
在科罗内尔海战战役中英德两国的海军实力
在这次海战中,英国共投入2艘装甲巡洋舰“古德霍普”号和“蒙默斯”号,1艘轻巡舰“格拉斯哥”号,1艘辅助巡洋舰“奥特朗托”号,1艘前“无畏”级战列舰“康珀斯”号;而德国分舰队包括2艘装甲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3艘轻巡洋舰“莱比锡”号、“德雷斯顿”号和“纽伦堡”号,从参战的舰队数量上德国已经占有优势,而且在战舰的性能上英国也远逊于德国。德国的“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都是1907年下水的新式装甲巡洋舰,各装8门和6门的火炮,与陈旧的英国军舰不同,这些火炮是以现代方式安装在上层甲板上,完全不受海面风浪的影响,其中6门主炮可同时向舷侧射击,更何况德国水兵又以炮术精湛著称。而英国不仅军舰逊色很多,更糟的是,两舰上的舰员大多是技术生疏、缺乏经验的义务兵和士官生。由此分析看来,在此次海战中英国能够胜出的可能性不大。
1914年11月1日下午4时40分左右,双方迎头相遇,并立刻弄清了对方都不只是一艘轻巡洋舰,而是一支舰队。在双方实力对比如此明显的情况下,如果选择继续作战,那英国将处于极其不利的形势之下。此时的克拉多克也并非无路可退,他本可以向南撤退,等待与“老人星”号会合后再与斯佩决一高下(“老人星”号有4门巨炮,当时正以12节的速度从300千米以外蹒跚赶来),或者与斯佩进行远距离炮战,拖延到斯托达特的舰队和日本战列舰“肥前”号(原俄国战列舰“列特维赞”号,日俄战争被俘后改现名)赶来增援,这样这场战争的结果就可能改变。但是,克拉多克担心一旦丢失目标便再难找到斯佩,更害怕“临阵脱逃”有损皇家海军的声誉,于是决心拼死一战。
下午5时10分,克拉多克命令收拢扇形编队,向正在高速撤退的“格拉斯哥”号集中。5时47分英舰形成单列纵队,由“古德霍普”号领军,“奥特朗托”号垫后,“蒙默斯”号和“格拉斯哥”号居中,驶向东南方向,斯佩集中力量全力追击。
6时4分,德舰队将航向调整到与英舰并行,双方开始炮击。这时,斯佩发现强烈的阳光将德国炮手刺得眼花缭乱,不便射击,便下令暂停射击,拉开距离。此时,情况虽然对英舰有利,但是双方这时相距1.5万米,都在炮火射程之外,英舰并未利用好此次机会。
6时55分,情况逆转,太阳落入海面,余晖将英舰的身影清晰地映在海平面上,而德舰却隐没在智利海岸渐浓的夜幕中难以辨认。这对德国舰队极其有利。斯佩马上前进,在双方相距11300米时,斯佩命令用8.2英寸主炮向英舰开火,“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分别对付“古德霍普”号和“蒙默斯”号,5分钟后克拉多克开炮还击。但是,英国只有“古德霍普”号的2门火炮可以还击,又由于东南风带来的海浪直扑炮口,遮住了视线,英舰根本无法判断德舰的方位和距离,射击效率降到最低点。而以现代方式安装的德舰主炮则不受影响,英军从一开战就陷入了毫无还手之力的境地。
7时45分,“古德霍普”号已被德舰“沙恩霍斯特”号击中约35次,从舰首到舰尾燃起大火,最终爆炸。8时左右,英国海军少将克拉多克和所有舰上的900多名官兵全部随舰艇沉入海底,无人幸免。“蒙默斯”号则更无力抵抗德舰“格奈森瑙”号的齐射,其火炮很快被全部打哑,火焰冲天,被迫撤出战斗。
8时15分,“蒙默斯”号调转180°向偏北方向缓缓驶去。或许是太过于紧张的原因,它搞错了方向,北面正停有3艘德国轻巡洋舰。8时58分,最北面的“纽伦堡”号发现了垂死的“蒙默斯”号,立即上前攻击,在一通狂轰之后,“蒙默斯”号于9时18分沉没。全舰近700名官兵无一幸免。而“格拉斯哥”号和“奥特朗托”号在同“莱比锡”号和“德雷斯顿”号战斗一番后,向西南方向逃走,与300千米外的“老人星”号会合。“老人星”号的格兰特舰长也知道自己的航速慢,火炮射速不如德舰,便在收容了“奥特朗托”和“格拉斯哥”号之后撤回了马尔维纳斯群岛。斯佩因畏惧“老人星”号的巨炮,而且对眼前的战果颇为满意,所以未下令追击,只派速度较快的“莱比锡”号和“德雷斯顿”号向合恩角方面搜索,自己则率其余的3艘战舰喜气洋洋地返回了中立的智利港口瓦尔帕莱索加煤。至此,科罗内尔战争结束。
在这次海战中,英国由于缺乏支援及力量上明显的劣势,损失了2艘装甲巡洋舰,遭受了9月22日德国“U-9”号潜艇击沉3艘装甲巡洋舰后的又一次重大损失;而德国以其优势的兵力,巧妙地利用距离、位置、光线和风浪,以3个人受伤的微弱代价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暂时夺取了南太平洋上的制海权。但是,这支德国舰队在此次海战中也元气大伤,其大炮的弹药消耗了42%,在这一地区又无从得到补充;而英国人在经历了此次耻辱大战后,正派一支强大的舰队赶来“复仇”,又一场战争即将爆发。
日德兰海战
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31日~6月1日),又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也是海战史上战列舰大编队之间的最后一次决战。
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三年,陆上战争陷入僵局,海上战争也无法分出胜负。一方面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凭优势对德国舰队实行海上封锁,使其多半时间困于威廉港和不来梅港;另一方面,德国虽然不敢让公海舰队远离基地,但也在暗中发展自己的海军力量对英国进行突然袭击,双方谁也制服不了谁。而这种形势就在1916年后开始变化。德国新上任的公海舰队总公司令冯·舍尔海军上将决心进行一次决战,计划歼灭英国主力舰队一部或大部,粉碎英国海军对德国的封锁。英国海军主力舰队总司令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也想通过一次会战,重创德国公海舰队,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德国潜艇。这就导致了一场海上大厮杀。
不来梅港和不来梅哈芬港
不来梅港和不来梅哈芬港同属于德国不来梅州,在德语中合称为“不来梅组合港”。两个港口之间相距约60千米,由设在不来梅哈芬市的不来梅港务局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由于不来梅哈芬市汉语旧译不来梅港市,不来梅港与不来梅哈芬港常常被混为一谈。为了将它们加以区分,大部分德语专业文献也特别准确地将不来梅港写作不来梅内港。
英、德双方海军的作战方案相同,都是计划先以一支具有一定实力的部队将敌舰诱至预定海区,然后由埋伏在那里的主力加以围歼。
5月30日夜,英、德两国海军舰队几乎同时向日德兰海区驶去。德国舰队是从日德兰半岛与大陆结合部西侧约德河口基地出发的,航向北方。而英国舰队是从苏格兰的斯卡帕弗洛、默里湾、福思湾三个港口起航,向东行驶。
德国的诱敌编队是希佩尔率领的两个侦察群。其中,第一侦察群由5艘战列巡洋舰组成,第二侦察群有4艘轻巡洋舰和3个驱逐舰大队。舍尔指挥的德国公海舰队主力的作战航行序列是:由两艘轻巡洋舰和4个驱逐舰大队组成的先行支队,即第三侦察群;由5艘轻巡洋舰组成的第四侦察群(包括潜艇部队,但潜艇部队未及时赶到参战)。骨干是由21艘战列舰组成的5个战列舰支队。舍尔的旗舰是“格罗斯”号战列舰。
英国的诱敌编队是,贝蒂率领的第一和第二战列巡洋舰支队(共6艘),第五战列舰支队(4艘均为新造的“伊丽莎白女王”级快速战列舰),轻巡洋舰支队(12艘),驱逐舰支队(两艘轻巡洋舰,27艘驱逐舰)及水上飞机母舰“恩格丁”号。杰利科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的阵容是:39艘驱逐舰组成的驱逐舰支队,8艘重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组成的前侦察支队,10艘轻巡洋舰组成的后侦察支队,由3艘战列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组成的第三战列巡洋舰支队。其骨干是24艘战列舰组成的6个战列舰支队。杰利科的旗舰是“铁公爵”号战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