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深水弋者:形态各异的海洋动物
17196500000009

第9章 形形色色的哺乳动物(5)

南象海豹的行动缓慢,反应迟钝。人们轻轻地来到它的身旁,南象海豹竟然对此毫不知情,继续在沙滩上睡大觉,泰然处之,无所忧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观看它时,千万不要绕到它的身后去,因为象海豹最怕别人切断它通向大海的退路。否则它会对你大发雷霆,发出一阵又一阵粗犷的吼声。它短短的前腿导致了它的行动十分困难,以至于不能支撑它那笨重的身体。它在岸上移动时,必须把全身重量放在肚皮上,靠它支撑着身体,然后再靠两条并不发达的前肢,十分吃力地向前移动。

南象海豹具有群居的生活习性。每逢冬末时节,它们便来到巴尔德斯半岛聚会。雄性南象海豹总是首先来到聚会地方。在雄性南象海豹们到达2周后,那些雌性南象海豹也就陆陆续续接踵登岸,寻求配偶。很短一段时间之后,一只只小南象海豹就相继出生了。小南象海豹身上披着一层卷曲的黑色胎毛,又短又软,像光滑的缎子。小南象海豹躺在妈妈的怀里,不时地发出像小狗一般的声音。它们睡觉的姿势很像是婴儿游泳,仰面朝天,悠然自得。一个月后,小南象海豹就换上一身柔软的银灰色外衣,并开始入海洋游泳和觅食。

满脸胡须:髯海豹

南极髯海豹体长260~280厘米,体重为400千克左右。它全身均为棕灰色或灰褐色,以背部中线附近的颜色最深,向腹面逐渐变淡,体表几乎看不见任何斑纹。它头部的颜色略深,而且常有十分明显的小斑纹。它额部高而呈圆突状,吻部较宽,密生着200多根笔直粗硬的感觉长毛,最长的可达14厘米以上。它前肢的第三趾最长。雌兽具有二对乳头。南极髯海豹一般分布在北冰洋、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等寒带海域,包括白令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格陵兰、纽芬兰、库页岛等地,洄游时偶尔到达我国浙江平阳、宁波和福建、广东等地的东海和南海海域,在南半球几乎没有分布。

南极髯海豹大多是夜晚出来觅食。雄性的南极髯海豹的胡须是所有动物当中最长的,迄今为止,人们仍然不清楚它们的胡须为什么这么长,也许它是利用它们来表达内心的感情,或者只是需要它们来使得它看起来很漂亮——当在它的领地里炫耀威风时表明它是最厉害的捕猎者。

南极髯海豹在洄游时大多分散活动,一般不集成大群,偶尔能见到有1000只左右的大群。冬季一般活动于冰冷的海域,夏季则聚集在鱼类聚集的河口附近。它们的栖息场所不固定,在同一地点一般仅居留数天或数星期,但不进行较长距离的洄游,夏季喜欢聚集在河口附近。别看它们的长相奇特,警惕性却很强,在冰上活动时,一旦感觉面临危险,就会立即逃到海水中。雄兽可以发出很粗的吼声。髯海豹主要以海洋中的底栖生物为食,包括虾、蟹、蛤蜊、乌贼、章鱼、海参以及鲆、鲽等底栖鱼类。

髯海豹每年5~7月份交配,雌兽的怀孕期大约为11个月,3~5月份在冰上产仔,每胎产1仔。幼仔出生时体长约为120厘米,体重14千克,毛皮为瓦灰色、灰褐色。出生后生长很快,大约2周之后就生出棕灰色的刚毛。

海中强盗:豹形海豹

豹形海豹,很多情况下又被称为“豹纹海豹”或“豹斑海豹”,属海豹科,是豹海豹属的唯一品种。豹形海豹的体型是南极地区仅次于南极象海豹的第二大海豹品种。在陆地上,体型硕大的豹形海豹行动缓慢,但在水中,豹形海豹的身手十分敏捷。豹形海豹的捕食能力很强,在南极处于食物链的顶端,虎鲸是它唯一的天敌。豹形海豹的平均寿命约为7年。

豹形海豹全身带有花斑,与金钱豹十分类似,它的背部呈深灰色,腹部呈浅灰色,颈部白色有黑色斑点,故而得名。豹形海豹的体长为4.5~5米,体重为300~350千克,整个身体显得修长而柔软。豹形海豹的头比较大,头形十分类似于爬行类,口裂大,眼向两侧偏,触须短而少。豹形海豹的头骨相当长,雌性豹形海豹的头骨最长达43.1厘米,雄性豹形海豹的头骨为41.6厘米。豹形海豹的牙齿十分复杂,仅次于食蟹海豹,臼齿有三个显著的结节,犬齿长而锋利。

豹形海豹的伤人记录

2003年美国东部时间7月23日(北京时间7月24日)消息,一名来自英国南极考察队的海洋生物学家科斯蒂·M.布朗(KirstyMargotBrown)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时遭到豹形海豹攻击并丧命。这是21年来首位在这个冰封大陆上牺牲的英国科考队员。

豹形海豹的性情十分凶猛,锋利的牙齿十分有利于它捕猎。豹形海豹的食性比较广泛,除了捕食磷虾、鱼和头足类外,还经常出其不意地袭击企鹅群、飞鸟和小的锯齿海豹,鉴于它的所作所为,豹形海豹被称为海中强盗,其他种类的海豹都对它望而生畏。

恋冰海豹:鞍纹海豹

鞍纹海豹分布于大西洋和北极海域,即俄罗斯以北,格陵兰、纽芬兰、加拿大北部。鞍纹海豹的繁殖地主要在白海、格陵兰东、纽芬兰北岸。

鞍纹海豹,又称为“恋冰海豹”,一生都生活在海冰上或其附近。鞍纹海豹幼仔刚出生时,非常柔弱,全身长满淡黄色绒毛,两三天后,黄色退去,绒毛变得透明光亮,能吸收阳光取暖,同时,因为它与冰雪颜色相仿,因而也是一种保护色。三四周后,幼仔断奶,透明的皮毛变成灰色,上面长有斑点,这时的鞍纹海豹游泳姿势很笨拙,只有用前鳍足拍打海水才能漂浮起来,因此人们戏称它为“拍水海豹”。

春天来临,“拍水海豹”就向北迁移,与北冰洋附近冰面的其他鞍纹海豹会合。迁移途中,有被鲨鱼和虎鲸吃掉的危险。成年鞍纹豹是游泳健将,能连续屏气半个小时潜到海面以下180米。有的鞍纹海豹每年游近5000千米追逐捕食小鱼。

鞍纹海豹体长约为1.8米,重约为180千克,体呈光滑的圆锥形,胸区粗圆。它的尾短,背腹扁平。全身呈色白或棕灰。从背部两肩处斜向尾部有一A形黑色带,形状颇似鞍,颜面部通常为黑色。

鞍纹海豹以毛鳞鱼等中上层鱼和磷虾等节肢动物为食。它们于2~3月冰上产仔。仔兽平均重11.8千克,哺乳期12~13天。雌性4~7年,平均5.5年,雄性5.5年性成熟,寿命可达30年。

200多年来,人们一直捕猎刚出生的鞍纹海豹,获取它柔软的皮毛,直到1988年这种商业性捕猎活动才在大众呼吁下被禁止。

喜欢梳妆打扮的动物:海獭

海獭属于食肉目,鼬科动物。它的体型很小,是海兽中个子最小的动物。雄性海獭身体只有1.47米左右,体重约为45千克;雌性海獭的体长为1.39米左右,体重为33千克。海獭的脑袋很小,耳壳也不大,吻端裸出,上唇长着胡须,躯体又肥又圆,形状和鼬有些相像。

海獭的前肢裸出并且很小,不作游泳用,后肢长,形状扁而宽,趾间有蹼,像鳍,主要用于游泳。海獭的四肢的趾粗而短,爪短并弯曲,尾巴长而扁平,约占体长的1/4。

因为海水的温度总是低于海兽的体温的,而海水的传热比空气中传热要快4倍,所以,生活在海水里的哺乳动物,必须有一种防寒、保暖的机制。有些海兽靠着厚的皮下脂肪保暖,可是海獭的皮下脂肪仅占它体重的1.8%,与鲸鱼和海豹的脂肪层占到37.6%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起不到什么绝缘、保温的作用。不过,海獭却有自己的保暖方法,它的身上有一层“天衣无缝”、厚厚的皮毛,同时全身皮毛上涂了一层脂肪,可以达到滴水不沾的程度。海獭全身披有刚毛和绒毛;绒毛致密而柔软,刚毛则起着保护绒毛的作用。

海獭是如何繁殖的

海獭实行“一夫多妻制”,雄海獭会在雌性与幼兽附近的水域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在一次繁殖季中可能会与数只雌海獭交配。在交配的过程中,雄海獭经常会咬雌海獭的鼻子;性成熟的雌海獭在繁殖季期间鼻子会充血,较老的雌性会有明显的伤痕。雌海獭终年可生产。

海獭一般在阿拉斯加、堪察加、千岛群岛沿海1海里范围内生活,仅在休息和生育时到陆上岩礁处活动,较多的时间还是在海水中生活。海獭晚间会在海面休息,特别喜爱睡在海藻群中,睡前以海藻缠身,前肢抓住海藻,以免被海浪冲走。休息时,海獭相互靠得很近。

海獭的游泳速度并不快,每小时不超过5~7海里。不过,海獭的潜水能力很强,它可深入100米海底潜水,并可在水中可坚持20~30分钟。海獭虽在水中活动自如,但一到陆地却行动蹒跚的像个“醉汉”。

海獭十分喜爱“梳妆打扮”,它在饱食之余,要花上很多时间用爪子仔仔细细地把自己的皮毛从头到尾梳理一遍。海獭的这种“打扮”行为,并非仅仅为了漂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毛皮蓬乱污脏之后,如不梳理清洁,就会失去绝缘、保温作用。此外,海獭梳理毛皮时的机械运动,可以刺激促进皮肤下的皮脂腺加强脂肪的分泌,使毛皮上涂着丰富的脂肪层,达到既防水又保暖的作用。

海獭主要以海胆、鲍鱼、蟹、牡蛎、贻贝、章鱼等为食,有时也吃海藻的芽和行动缓慢的底栖鱼类。虽然,海獭用牙齿无法咬开牡蛎、海胆等动物的坚硬外壳,不过,海獭自有吃它们的妙法。在吃它们的时候,海獭会先把海胆等物挟在前肢下边松弛的皮囊中,它的皮囊里一次可盛下25只海胆。然后,海獭会很快浮到水面上,仰游着,把从海底捡来的石块放在它胸前作砧石,用前短肢挟着海胆在石块上撞击,一直到海胆的壳被敲破、露出肉时,海獭才慢慢地吞食海胆的肉。海獭的新陈代谢很旺盛,它全天所吃的食物量,占它的体重的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