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海里的多少鱼?会发光的、会放电的、会治病的、会飞的,它们各种各样的本领让人目不暇接,穿梭不停的身影给海洋带来一派热闹的景象,它们就是海里的主要居民——海洋鱼类。
§§§第一节凶猛的海洋鱼类
水下魔鬼:蝠鲼
蝠鲼是软骨鱼纲、蝠鲼科几种海产属鱼类的统称。蝠鲼一般身体扁平,它们的体型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可达6米,最大可达8米以上,体重可达3吨。因它们的游姿与夜里飞行的蝙蝠有些相似而得此名。
虽然蝠鲼外表怪异,甚至恐怖,让人很难把它们与正统的鱼类联想到一起,但事实上它们却与鲨鱼是近亲。它们早在中生代的侏罗纪时期就出现在海洋中了,一亿多年来,它们的体型几乎没有变化。蝠鲼主要栖居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海区域,遍布于南北纬35℃之间的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主要栖居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海区域。在我国东部和南部海域这种鱼也很常见,主要有四种:双吻前口蝠鲼、日本蝠鲼、台湾蝠鲼和无刺蝠鲼。
海洋中的大力士
蝠鲼的力气让人望而生畏,它的肌力很发达,就连最凶猛的鲨鱼也对它们畏惧三分。它们一旦发怒,后果十分可怕,它们只需用那强有力的“翅膀”一拍,就能轻易折断人的骨头,将小船掀翻,致人于死地。尽管生气的蝠鲼是非常恐怖的,但事实上它们却是一种很温和的鱼类。
蝠鲼身体扁平,宽大于长,头宽大平扁,吻端宽而横平,头前有由胸鳍分化出的两个突出的头鳍,位于头的两侧,胸鳍长大肥厚如翼状,它还有一个小型的背鳍,尾细长如鞭。有些种类的尾部有一个或多个毒刺,像铺石一样排列,口宽大,牙细而多,上、下颌有牙带,但上颌可能没有牙齿,鼻孔位于口前两侧,喷水孔为三角形,较小,位于眼后,距眼有相当一部分的距离,出水孔开口于口隅。蝠鲼鳃孔宽大,正中延长尖突,腰带呈深弧形;卵胎生,母体子宫壁上有乳头状突起,分泌营养液以滋养发育后期的胎儿。胎儿体盘宽约0.41米,幼体体盘宽约1.44米。仔鱼体盘宽约1.13米。
蝠鲼腹面灰白且散布着零星的深色斑点,背面多为黑色或灰蓝色,体型就像是一张巨大的毯子,再加上其身体后部有一条又圆又细的尾巴,酷似“海上风筝”。
蝠鲼是一种罕见的会飞的鱼,它“凌空出世”的飞跃特技很是受人瞩目。蝠鲼喜欢成群结队活动,尤其是在繁殖季节里,它们常用双鳍拍击水面,而后跃出水面,在离水面2米左右的上空进行滑翔、翻斗,在落水时,发出犹如炮弹爆炸一样的巨响,波及数里,令人叹为观止。
它们有时潜栖海底,有时雌雄成双成对升至海面。为了成功地跃出海面,蝠鲼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它们首先在海中以旋转式的方式上升,在接近海面时,转速和游速逐渐加快,直到成功地跃出水面。蝠鲼在跃出海面的瞬间还经常伴以漂亮的空翻,最高时,它们能跳2米高。至于蝠鲼为什么要跃出海面,至今仍说法不一,大部分人觉得这是蝠鲼甩掉身上寄生虫和死皮的自我清洁的方式。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它们一种驱赶、诱捕食物的方式,还有人认为这是雌雄蝠鲼在繁殖季节里演绎的浪漫的调情游戏。
蝠鲼是鳐鱼中最大的种类,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鱼为食,平时性格安静、沉稳,经常在珊瑚礁附近巡游觅食。它们喜欢扇动着大翼在海中悠闲游动,碰上浮游生物和其他微小的生物,就用头鳍把它们拨进宽大的嘴里。它们没有任何领地行为和攻击性。蝠鲼头上长着两只肉足,是它们的头鳍,头鳍翻着向前突起,可以自由灵活地转动。它们从不任意攻击其他海洋动物,即使两只蝠鲼相遇也会相安无事,在遇到潜水员时,蝠鲼常会羞涩地主动离开,不会袭击他们,有些好奇心强的蝠鲼会被潜水员呼吸冒出的气泡吸引而迎上去接近这些潜水员,并喜欢被他们抚摸躯体。据说,有位胆小的潜水员被这种巨大而奇怪的动物吓到了,在匆忙躲闪中不小心坐到蝠鲼的背上,结果被这条蝠鲼载着,潜入海底好好地“游览”了一下水底世界。
蝠鲼虽然形体看起来大而笨重,但实际上它们的行动非常敏捷,凭借翼状的胸鳍在水中畅游无阻,它们可以像鳐式飞机一样在水面上划行。游泳时,头鳍从下向外卷成角状,向着前方,鳃耙多少角质化,呈一系列羽状筛板,起滤水留食作用。蝠鲼平时栖息在海底,不过有时浮出水面觅食,有时又在刹那间潜到海底,还会碰翻渔船,因此人们又叫它“鬼鳐”。
暗器高手:鳐鱼
鳐鱼曾经是鲨鱼的同类,不过后来为了适应海底生活,鳐鱼便慢慢进化成现在的模样。
鳐鱼属于软骨鱼类,它们的身体又扁又平,尾巴又细又长,一些特殊种类的鳐鱼的尾巴上长着一条或几条边缘生出锯齿的毒刺。鳐鱼的头顶长有眼睛和喷水孔,头下则是口、鼻和鳃裂。鳐鱼的牙齿可以像石臼一样磨碎任何东西。鳐鱼的背部长着一根有剧毒的红色刺,人一旦被刺到,就会疼痛难忍,严重者甚至死亡。有一圈像扇子一样的胸鳍长在鳐鱼身体周围,鳐鱼主要靠胸鳍波浪般的运动向前游去。鳐鱼的尾鳍退化,像一根又细又长的鞭子。
鳐鱼是一种很特殊的鱼,它的头和身体直接连接,没有脖子。多数鳐鱼生有有力的下腭,可以粉碎带壳软体动物和浮游甲壳动物。
鳐鱼并不凶悍,也不主动伤人。但它往往把自己半埋在沙泥中,潜水者一时觉察不到,如果不小心踩到它们身上,结果会很糟。因为有些鳐鱼的尾巴上有毒刺,刺入人体会造成难以忍受的疼痛。如果踩上电鳐会把人击昏。
捕到的巨型鳐鱼
2012年4月的一天,英国渔民在爱尔兰海域捕获一条巨型的鳐鱼(skatefish),据说,当渔民抓住这条巨型的鳐鱼时,这条鳐鱼竟然把重达4.5吨的渔船在海里拖行近3千米。之后,船上的3名渔民合力才把这条鱼拖到甲板上,后来发现,该鱼长达2.4米,宽约1.8米,重达101千克。最有趣的是当渔民把它拖上甲板与其合影留念时,该鱼展露出酷似微笑的滑稽表情,令人忍俊不禁。
鳐鱼多数生活在海洋中,体长约1米,属小型软骨鱼类。游泳时,鳐鱼宽大的胸鳍上下波动,使身体向前进。世界上有鳐鱼438种。电鳐具有能产生电力的巨大器官,它们位于头部的两侧,能够放出200瓦的电力,足以击昏猎物和吓退捕食者。其最大的发电量甚至能把一个成年人击倒。
鳐鱼除了分布在南太平洋和南美洲东北沿海外,在世界所有的温带和热带的浅水中都有分布。普通的灰鳐可以长到超过2米。幼年的鳐鱼以生活在海底的动物如蟹和龙虾为食。当它们长大以后,主要猎捕乌贼等软体动物。捕食的时候,鳐鱼主要靠嗅觉捕猎。鳐鱼卧在海底时利用特殊的闭口呼吸法尽量避免吸入泥沙。鳐鱼在呼吸时,水通过头顶的管路吸入,最后穿过腹面的腮裂流出。
会发电的鱼:电鳗
电鳗分布于南美洲亚马孙河及奥里诺科河。它是鱼类中放电能力最强的淡水鱼,成鱼输出的电压为600~800伏,因此有水中“高压线”之称。从外形上看,它像鳗鱼,但从解剖学的构造来鉴别,它更像一种接近鲤科的鱼类。电鳗身长2米多,体重可达20千克,称得上是一种大鱼。
电鳗发电不仅是用来自我保护,还是猎取食物的一种方式。平时,电鳗一动不动地躺在水底,有时也会浮出水面。当它遭到袭击的时候,会立即放出电来,一举击退敌人的进攻。电鳗会用放电的方式杀死鱼虾,然后饱餐一顿。可恶的是,它所电杀的猎物远远超过了它的胃口所能容纳的食量,因而不少人认为电鳗是造成某些地方鱼类产量锐减的罪魁祸首。
随着人们对电鳗了解程度的提高,人们发现,电鳗不仅利用放电来寻找食物和对付敌人,还可以将它用于水中通信导航。当雄电鳗接近雌电鳗时,电流的强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它们在打招呼。
那么,人们是怎样发现这种鱼会发电的呢?有关电鳗发电还有一个十分离奇的故事。据说,在南美大陆的茫茫丛林中,有一片地区十分富饶而美丽,那里的树木上到处都挂满了黄澄澄的黄金。为了找到这个天然宝库,由西班牙人迪希卡率领的一支探险队,沿亚马孙河逆流而上,来到一大片沼泽地边缘。那时正值旱季,沼泽甚至都即将枯竭,只有远处的几个小水塘在中午的阳光下闪烁着星星点点的波光。
很快,探险队就来到水塘边。这时,探险队雇用的印第安人神色异常,眼神中充满了深深的绝望,不愿意从浅水塘里走过去。迪希卡命令一名西班牙士兵做个样子给印第安人看。于是,这名士兵毫无顾忌地向水中走去。但是,没走几步,他就像被人重重击了一拳一样,惨叫一声跌倒在地。他的两个伙伴连忙冲上前去救他,也同样被看不见的敌人打倒在地,躺在泥水之中。经过漫长的等待,见水中毫无动静,士兵们才小心翼翼地走到水里,把3个伤兵抬了出来。可是,这时他们3人的脚都已经毫无知觉了。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个不明的袭击者原来就是淡水电鳗。
不过,事物往往是利弊参半的,人们也可以从生物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对包括电鳗在内的发电动物的研究,对人类也有重要的作用。比如世界上最早、最简单的电池——伏打电池,就是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根据电鳐和电鳗的电器官设计出来的。还有,如果我们能成功地模仿电鱼的电器官在海水中发电,那么船舶和潜水艇的动力问题便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些科学家计划模仿电鱼的发电机理,创造新的通信仪器。这一切也都是仿生学给我们的启示。在这方面,电鳗和象鼻鱼(一种生活在非洲中部河湖中的电鱼)可以提供宝贵的启示。
五彩缤纷:石斑鱼
石斑鱼体呈椭圆形,侧扁而粗壮。它的头大,吻短而钝圆。它的口大,上、下两颌侧齿尖细,可向内倒伏。它的身体表面覆盖有细小的栉鳞。它的背鳍强大,尾鳍呈截形、圆形或凹形。它的体色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成鱼体长通常为20~30厘米。
石斑鱼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域,约有100余种。分布在中国海区的约有36种,以南海最多,约35种,东海10余种,黄海仅1种。
石斑鱼为近海暖水性底栖鱼类,一般生活在水深40~50米的海域。多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地带、海底洞穴及珊瑚礁水域。一般不结成大群,活动范围较小,不作长距离洄游,但栖息的水层会随水温的变化而升降。春夏两季栖息于近岸水域水深10~30米处,盛夏季节也会在水深2~3米处出现;秋冬两季当水温下降时,会向较深的水域移动。石斑鱼白天上游,夜间下沉。
不同种类的石斑鱼,生长速度也不一样。但从总体上看,它们的生长速度很快。外部环境的温度、盐度及饵料对石斑鱼的生长都有显著的影响。此外,石斑鱼的生长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生长时间与体长或体重的关系近似“S”形曲线,即在鱼苗和幼鱼期生长较慢,随后为快速生长阶段,以后又缓慢生长。因此,在人工养殖中,要充分利用快速生长阶段,强化养殖,然后适时捕捞上市,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石斑鱼属雌雄同体,雌性先成熟型的鱼类。在石斑鱼的性腺发育过程中,卵巢会先发育成熟,即先出现雌性鱼,继之成为精、卵巢并存的雌雄同体鱼,最后才演变为雄鱼。
石斑鱼是分批多次产卵的鱼种。在非繁殖季节,仅从外观上很难辨别石斑鱼的性别。在繁殖季节,雌鱼的腹部会膨胀且泄殖孔突出,呈深红色,这是一个重要特征。繁殖季节因种类和分布海区的不同而有差异,4~10月均有性成熟个体出现。
雌鱼每次产卵一般为20万~70万粒。产出的卵呈球形,有油球,属端黄卵,浮在水面。受精卵在温度达到25~27℃时,约经23~25小时就能孵出仔鱼。刚出膜的仔鱼体长为1.5~1.6毫米,3天后开始摄食,50天左右鳞片便会生长完整,即进入幼鱼期,幼鱼在沿岸索饵生长。
游泳专家:剑鱼
剑鱼也叫“箭鱼”,上颌长而尖锐,像一支向外突出的利剑,故而得名。剑鱼属硬骨鱼纲鲈目剑鱼科,是一科一属一种的大型洄游性鱼类,广泛分布于热带到寒带。由于它们常能保持比海水高的体温,所以能游到寒带生活。
剑鱼的生物启示
剑鱼快速游泳的体型为飞机设计师提供了设计蓝图。设计师仿照剑鱼外形,在飞机前安装一根长“针”,这根长“针”刺破了高速前进中产生的“音障”,超音速飞机就此问世。超音速飞机的出现,也是仿生学的一大成功。
剑鱼一般体长为3~4米,重为300~400千克。最大的剑鱼体长达5米,重为850千克。剑鱼的体型呈纺锤形,体表覆盖着一层光滑的鳞片,并且能分泌润滑体表的黏液。这种精巧流线型的体型,对剑鱼能够高速前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剑鱼的游泳速度令人惊叹!能达到每小时110千米,相当于普通轮船速度的3~4倍,也是其他鱼类无法相比的,因此它们是鱼类中的“游泳高手”。
剑鱼的一生可以分为稚鱼期、幼鱼期、未成鱼期、成鱼期四个生长阶段。每个阶段的体型都有着不同的变化。
稚鱼期剑鱼的身长在10厘米以下,幼鱼摄食浮游生物及甲壳类,成鱼主要吃乌贼类和鲭鱼等。捕食时,它们会用上颌来搅乱其他鱼群的行动,然后先用长长的上颌把小鱼打得无法动弹,最后才去摄食。
剑鱼的产卵区域包括赤道南北极的广阔海域。一条剑鱼产卵数约有400个。
剑鱼是大洋水域上层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在中国东海南部和南海都有分布。它们常常在高速前进中攻击鲸和鲨鱼这类庞然大物,有时也游进小型鱼群中横冲直撞。此外,它们还会攻击船舶,导致船受损或沉没。
据记载,有一次,一艘船从英国开往斯里兰卡,途中突然出现漏水情况。检查发现,原来是船底被剑鱼撞穿了一个直径约5厘米的洞。由于剑鱼以极高游速向船舶发起攻击,并给船舶带来损害,因而人们称它们为“活鱼雷”。
关于剑鱼攻击船舶有着不同的解释。有人说剑鱼之所以攻击船舶,是因为它们将船舶误认为鲸的缘故。有人则认为,因为剑鱼速度很快,看到船只时来不及避让,所以才会撞到船体上。也有人认为,剑鱼的“剑”绝不是作为武器而发达起来的,而是代表着一种高度的流线型,对于破浪前进有很大的帮助,这值得人们借鉴。
名不虚传:翻车鱼
翻车鱼,学名“翻车”,体高而侧扁,就像被削掉了一半,全身只有前半部,看不见鱼尾。它的头和眼睛都很小,眼位于身体的上侧位,吻圆钝。翻车鱼生有背鳍,呈尖刀状,另有较大的臀鳍与背鳍相对,在身体后端相连,形成“舵鳍”,边缘呈曲线状。它没有腹鳍和尾鳍,胸鳍也较短小。它身体背侧为灰褐色,腹侧为银白色,鳍多为灰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