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深水弋者:形态各异的海洋动物
17196500000007

第7章 形形色色的哺乳动物(3)

一般来说,鼠海豚都很“害羞”,它们并不引人注意,偶尔会单独或小群出现。大部分鼠海豚都很难发现,更不用说追踪了,除非是在最平静的时候才能看见它们,因此许多海滨居民并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唯一一种容易被移动的船只吸引的种类是道尔鼠海豚,它们游速很快,而且天性活泼好动,能够激起“公鸡尾巴”一般的浪花,在数百米以外都能看见。港湾鼠海豚和江豚在水面的行为更加隐秘,不过前者可以做出部分离开水面的垂直跳跃,但这仅限于它们在汹涌的海水中追捕猎物的时候。在天气平静的时候,港湾鼠海豚偶尔会躺在镜面般的水面上一动不动。加湾鼠海豚尤其“害羞”,几乎没有研究者在野外看见过它们。

如同其他齿鲸一样,鼠海豚通过一个单孔喷气孔呼吸,其喷气孔位于头骨中央稍微靠左的位置。它们的前额有标志性的额隆,里面富含油脂,位于头盖骨(半球形的前额)前部的上面,可以在回声定位的时候聚集声波。它们的尾巴横向地缩向脊骨,最极端的是道尔鼠海豚,它们的尾巴被一个明显的凹口分成了两叶。

鼠海豚有很多与海豚不同的地方。它们都没有吻突(或者叫喙),而这是大部分海豚都有的特征。除了江豚以外所有鼠海豚的背鳍都很小,呈三角形。除了道尔鼠海豚以外的所有鼠海豚的背鳍(或者江豚的背脊)上都有数排奇怪的隆起,位于背鳍的主边缘。鼠海豚的牙齿十分扁平,呈竹片状或铲状,不像海豚的牙齿那样为圆锥形。海豚和鼠海豚的牙齿都是用来咬住猎物的,而不是撕咬或者咀嚼,但是我们还不清楚为什么这两个科的动物会进化出不同形态的牙齿。鼠海豚头骨的前颌骨上有突出的“瘤”。成年鼠海豚的头上有很多特征显然属于幼年鼠海豚的特征,如短的喙,大而圆的脑壳,以及头盖骨缝的推迟融合。

现代的6种鼠海豚出现在几百万年前,但就在那段相对比较短的时期内,它们为了利用各种不同的环境而产生了相应的进化。江豚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海滨,在河口以及主要河系的中心地带也有发现,包括中国的长江。港湾鼠海豚、棘鳍鼠海豚和加湾鼠海豚主要是沿海种类,后者的地理分布是所有鲸类中最狭小的,只生活在加利福尼亚湾的北部。道尔鼠海豚和黑眶鼠海豚是远洋种类,分别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和极地地区的南大洋。

由于海洋的温度会周期性地变化,因此许多鲸类的地理分布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这导致了血缘很近的鼠海豚被热带海域分隔在了南北回归线两边,所以那些关系很近的种类会同时存在于北半球和南半球。这是一种反赤道分布,虽然这些物种现在被分隔在两个半球的温暖海域,但是它们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其中一部分的祖先是在寒冷时期穿过赤道的。比如说加湾鼠海豚,它同南美洲海域的棘鳍鼠海豚血缘更近,而不是和加利福尼亚附近沿海海域的港湾鼠海豚。有可能鼠海豚在更新世的冰河时期首先迁移到了加利福尼亚湾,然后棘鳍鼠海豚的祖先才穿过了赤道,再等到水温又回暖之后,它们就又分开了。同样地,黑海的港湾鼠海豚可能就是在回暖时期被分隔的,它们的祖先是在之前的寒冷时期从大西洋穿过地中海来到黑海的。现在的地中海是没有鼠海豚的。

所有鼠海豚的主食都是群游性小鱼。港湾鼠海豚和棘鳍鼠海豚一般吃富含油脂的鲱鱼、凤尾鱼和小海鱼,除了这些油腻的食物,它们还吃海底的小型猎物,如小鳕鱼以及类似的鱼类。港湾鼠海豚可以潜入到水下200米的地方寻找猎物。幼港湾鼠海豚通过猎捕磷虾来学习觅食技巧,而磷虾是母鼠海豚所捕食的鱼类的食物。江豚也常吃甲壳类动物和乌贼。道尔鼠海豚主要吃小鱼和乌贼,这些猎物会组成“深散射层”,即许多小动物聚集在一起,会随着一天当中光线的变化而在水中上下游动。道尔鼠海豚一般集中在晚上捕猎,因为这个时候猎物会垂直地移向水面。现在还没有证据发现鼠海豚像海豚那样合作觅食,当猎物的密度低时,鼠海豚会分开觅食,但是它们也能够在发现大量集中的猎物之后迅速地集合。

关于发声的研究只在港湾鼠海豚当中做过。港湾鼠海豚主要发出两种频率的喀嚓声:一种接近2千赫,另一种在130千赫左右。关于它们怎么使用回声定位捕猎我们还不是很了解,不过捕猎过程似乎包括消极地收听(听鱼发出的声音)和积极地观察。鼠海豚不会咀嚼猎物,而是将猎物直接整个吞下去。

§§§第二节海洋中的另类哺乳动物

海中狮王:海狮

海狮的头部略圆,四肢呈鳍状,后肢能转向前方,可在陆地上行走。而海豹的后肢就不能转动方向,它只能靠前肢拖着身体匍匐前进,非常吃力。海狮的耳朵很小,尾巴也很短,全身长满浓密的短毛。不同种类的海狮具有不同的毛色:黄褐色、褐色、黑褐色等。它们的视觉虽差,但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海狮的鳍状肢的构造与人类手和手臂的构造很相似,这使得它们即使在岸上也能行走自如。

海狮也很聪明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科琳·卡什佳克和罗纳德·舒特曼,1991年曾对一头名叫“里奥”的雌性海狮进行了较为复杂的字母和数字记忆测试,10年后,他们惊奇地发现,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这头海狮能利用它超常的记忆力轻而易举地对付这些“小把戏”。由此看来,海狮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经过一定的训练,它还能够帮助人类工作。美国特种部队中就有一头训练有素的海狮,曾在1分钟内将沉入海底的火箭取上来,而人们只要给它一点乌贼和鱼作“报酬”,它就满足了。

世界上的海狮多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和南部的沿岸,它们常趴到岩礁、沙滩上休息。和其他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海狮具有用肺呼吸、胎生的恒温动物等特点。又因海狮吼声如狮,且个别种类颈部长有鬃毛,颇像狮子,故有“海中狮王”之称,因而人们才叫它们“海狮”。

北方海狮是海狮中体型最大的,成年雄性北方海狮体重会达到1000千克以上。它们在岸上活动时非常机警,胆量与它庞大的身躯极不相称,一有风吹草动它们便集体迅速回到海水中。即使在睡觉时,群体中也有“哨兵”担任警戒,发现危险,立刻发出信号,告知同伴。

海狮光滑流线型的身体使它很适合潜水,它们经常到180米以下的深水区去猎食。海狮的胡须好比探测器,在漆黑的海底总能帮它轻易捕到食物。尽管海狮要浮到水面去呼吸,但它们在水下最长可以停留40分钟。现在人们训练海狮代替人到海底打捞沉入海中的东西,它给人类带来了很大帮助。海狮从来不用喝水,它们从食物中获得了身体所需的全部水分。

海狮是“一夫多妻”制,每一只雄海狮可以娶约10只雌海狮,雄海狮常以叫声和身上的体味来辨识雌海狮及小海狮。每年的5~7月,成年海狮们就开始准备迎接种群中新生命的诞生了。雄海狮们为保证自己的“孩子”出生在一个安静、安全的环境里,便不停地咆哮,以阻止其他邻居的入侵。小海狮一生下来就可以用四肢游泳和爬行。这时雌海狮必须返回海中补充体力。回来后,它们会凭借着小海狮微弱的叫声准确无误地辨认出自己的孩子。

海下耕耘者:海象

海象是北极地区的特产动物。分布在北冰洋及附近的一些海域。海象的形态介于海豹与海狮之间,无耳壳类似于海豹,但向前屈的后肢,能在陆上爬行,则相似于海狮。海象最主要的特征是雌雄兽都有又长又大的上犬齿,突出口外,形成獠牙。獠牙在海象出生第二年就会长出来。雄兽獠牙长达60~92厘米,基部直径可达20厘米以上。雌兽的獠牙较短较细。海象的獠牙用来作为武器、掘土取食和攀登冰丘。

成年雄海象体长3.3~3.6米,头的高度为1.5米,颈部圆周为3.50米,体重为1200~1500千克。雌海象的体长2.9~3.3米,体重为500~600千克。海象皮肤裸露无毛,很粗糙,厚度可达12~50毫米,呈灰黄色。海象的皮下有厚脂肪,厚达12~15厘米。海象的吻部有很多又长又硬的刚髯。海象的尾很短,隐没在臀后皮肤中。

海象的长牙有什么作用

海象的长牙有什么作用呢?有人说,长牙是海象攀登高耸的浮冰或山崖的工具,是和对手格斗的武器,也被用来破碎冻的尚不坚实的冰层。但这些还都是次要的,它的这对长牙最重要的用途是:用它来挖掘海底以获得食物。所以海象被一些海洋生物学家称为“海下耕耘者”。

海象是群栖性动物,常数十只至一两百只同栖一处。在陆上行走笨拙,易被猎获,也敌不过白熊。但在水中很活跃,用后肢推进,前肢转弯,游速每小时可达24千米。力量大的可以掀翻船只,就是白熊在水里也要躲避它。海象在大部分时间里,伏卧于冰上或海岸上休息,有时仰卧而睡,獠牙上竖,有的彼此相依。为了驱逐身上的寄生虫,它们常不停地用鳍肢摩擦身体,甚至睡眠中也不停息。它的胆子很小,一般见到人后就迅速逃跑,但有时异常兴奋,也会攻击人。海象以泥中的各种蚌蛤、虾、蟹为主食,有时也吃鱼和浅水中的嫩植物,偶尔也吃海豹和鲸。它们在捕食动物时,不是靠强大的獠牙作武器,而是用前肢将其抱住,压到水下将猎物淹死后食用。

海象每年4~5月在浮冰上产仔,一般3年才生一胎,每胎1仔。仔兽体长1.2米,重50千克。哺乳期一年,但断乳后幼兽仍和母兽一起生活达一两年之久。当仔兽遭到攻击时,母兽常奋不顾身地与敌搏斗。仔兽失掉母兽时,也会长时间叫喊寻找。

海象肉可食,脂肪可炼油,牙齿可用于象牙雕刻,骨、皮也可作工业原料。可见其浑身是宝。海象是因纽特人的重要食物和生活资料。

海象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浅水或海岸上睡懒觉,它们几十、几百只成群地一个紧贴一个或两三层堆起来卧在一起。睡时采取轮流值班担任警戒的方式,由一只醒的警戒2分钟后,又推醒一只来接班,依次轮值,以保证群体都能完全地休息,当发现敌害时,值班的海象便发出如公牛般的叫声,同伴闻声惊起蜂拥逃走。

在北极被称为北极霸王的北极熊,素以凶悍残暴著称,它常常猎食小动物,连体大力强性情和顺的海象,也不放在眼里,但两者如果发生格斗,往往失败的却是北极熊。

据目击者说,当北极熊遇到海象时,先搬起大石头或冰块向海象砸去,海象忍痛缓缓向海边挪动,然后纵身跃进水里,北极熊穷追入水猛扑,海象则抡起巨牙向它猛捅过去,北极熊被捅得翻了个筋斗,恼怒地再次扑向海象,而海象又用尖利的长牙捅去,经过几个回合的厮打,北极熊渐感力乏,而海象却越战越强,时而把北极熊按到水下,时而又用长牙捅去,终于白毛四处漂流,鲜血染红海水,北极熊已是奄奄一息了,而海象则自由自在地游向远方。

海洋清道夫:海牛

海牛俗称“美人鱼”,它是海洋里最大的食草哺乳动物,海牛的前肢特化呈桨状鳍肢,没有后肢,但仍保留着一个退化的骨盆。它有一个大而多肉的扁平尾鳍;胚胎期有毛,初生的幼兽尚有稀疏的短毛,至成体则躯干基本无毛,仅嘴唇周围有须,头部有触毛;头大而圆,唇大,由于短颈,头能灵活地活动,便于取食。海牛鼻孔的位置在吻部的上方,适于在水面呼吸,鼻孔有瓣膜,潜水时封住鼻孔;眼后有小耳孔。海牛口里有牙齿,雄性的门齿,突出口外,臼齿像圆筒,没有珐琅质。它的毛发短而稀,前肢像鳍,没有指甲,尾鳍为圆形。

海牛有3种,即南美海牛(巴西海牛),分布在巴西亚马孙河和委内瑞拉奥里诺科河上游及中游,是淡水海牛;北美海牛,主要栖息在加勒比海沿岸,可到江湾中去吃水草;西非海牛,分布在西非海岸、浅湾、河流及乍得湖和喀麦隆湖中。

海牛生活在浅海及河口,仅少数种类(如南美海牛)栖息在河流中。海中的御敌能力不强,行动迟缓。它每天吃27~45千克水草,因而浅海和河口的航道很少被水草阻塞。它的肉、皮和脂肪均可利用。海牛因滥捕而数量锐减,乃至绝灭。雄海牛睾丸生在腹腔中。雌兽具双角子宫,环状胎盘。

海牛每年繁殖1次,妊娠期约1年,每胎在水中产1仔。生出后,母兽把幼兽举出水面,驮在背上,过2个小时,又逐渐把幼兽浸到水中,幼兽便能随着母兽游泳。海牛吃水草须潜入水中,10~16分钟后浮至水面呼吸。

海牛平时吃海藻和鱼虾为生的牙齿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前面的颊齿脱落了,由后面的补充上。一头成年的海牛,每天可吃50千克海生植物,因而有“海洋清道夫”绰号。南美圭亚那曾利用2头海牛清除了首都乔治敦市附近一条水道中的水草,使居民获得了足够的生活用水。

海中智叟:海豚

海豚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它们非常温顺可亲,也愿意与人接近,甚至比经常与人接近的狗和马更容易对人类产生好感。当它们遇到人类时,既不像森林中胆小的动物那样见人就逃,也不像深山老林中的猛兽那样遇人就张牙舞爪,它们会仔细“察言观色”,如果察觉人类并无敌意后,海豚的戒备之心逐渐下降,甚至可游到人们伸手可及的距离。如果遇到海豚,只要其中的一条不经意地逐渐靠近人,其他的海豚也会慢慢地游过来。

海豚属于鲸类,而且它并不是单独的一种,海豚是和鲸、鼠海豚在5000万年前一起由陆生哺乳类动物演化而来的。海豚智力非常发达,它的脑容量仅次于人类。经过训练后,海豚可参与人类活动,比如打乒乓球、跳火圈等,因此海豚有“海中智叟”之称。令人惊奇的是,海豚的大脑居然可以完全隔开,即当其中一部分工作时,另一部分可以进行充分的休息,这个时候它们往往是闭着一只眼,预示着身体中一半进入睡眠,所以海豚可以终生不眠。

海豚有细长的尖吻,约有108颗尖细的牙齿,主要以小鱼、乌贼、虾、蟹等为食,大多生活在浅海区。它们会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不同的活动,休息或游玩时会聚集在靠近沙滩的海湾,捕食时则出现在浅水及多岩石的地方。它们喜欢过“集体”生活,少则几条,多则几百条,当它们在海面上跳跃、游玩、捕食时,流线型的身体依次划过海面,场景非常壮观。在海豚群中还有一种奇特的现象,据说每次集体捕猎时,族群中总会有一只固定的海豚充当“追猎”的角色,将四周的小鱼赶到由其他海豚设计好的包围圈中。这种捕猎方式只在非洲母狮中发现过,可见海豚有着堪比“草原之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