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壶是附着在海边岩石上的一簇簇灰白色,有石灰质外壳的小动物。它的形状有点像马的牙齿,所以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常叫它“马牙”。藤壶不但能附着在礁石上,还能附着在船体上,任凭风吹浪打也冲刷不掉。藤壶在每一次蜕皮之后,都会分泌出一种黏性的藤壶初生胶,这种胶含有多种生化成分和极强的黏合力,从而使它具备了极强的吸附能力。藤壶分布广泛,几乎任何海域的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水区,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踪迹。它们数量繁多,常密集在一起。成型的藤壶是节肢动物中唯一营固着生活的动物,常一动不动地黏在它的附着物上。海水每天涨、退两次潮,退潮的时候,藤壶紧紧闭上嘴巴,静静地等待,等到潮水上涨淹了岩石等物体的时候才开始进食。
藤壶的生活习性
藤壶是雌雄同体,行异体受精。由于它们固着不能行动,在生殖期间,必须靠着能伸缩的细管,将精子送入别的藤壶中使卵受精。待卵受精后,经三四个月孵化;此时,刚孵化出的小幼苗即脱离母体,但常必须过几周的漂浮日子,才能附物而居。在它准备附着时,会分泌一种胶质,使本身能牢牢地黏附在硬物上。藤壶能附着在礁石上,这种胶含有多种生化成分和极强的黏合力,从而保证了它极强的吸附能力。
藤壶的体外包着4~8块石灰质的壳板,壳板互相倚叠,顶端的两对壳板可以打开。当海水涨潮的时候,打开的顶端会伸出6对胸肢,胸肢前端弯曲的蔓足上有刚毛,刚毛组成网袋,滤食水中自动漂来的浮游生物。等到退潮后,顶端的壳盖又紧紧闭起,防止体内的水分流失,也防御其他生物的侵扰。
藤壶对人类而言是一种“污损生物”,它不但能附着在礁石上,而且能附着在船体上,任凭风吹浪打也冲刷不掉。如果大量藤壶附着于船体,就会增加船体的重量和船底的粗糙度,加大船与海水的摩擦力,使船速大大降低。如果要去掉藤壶就要揭掉一层船皮,这对船舶损害很大。因此,藤壶可以说是船舶的大敌。
§§§第二节绚丽多彩的腔肠动物
美丽的海洋杀手:水母
水母的种类繁多,全世界大概有250多种,直径大小从10厘米到1米不等,常见于各地的海洋中。它是一种低等的腔肠动物,身体的主要成分是水,并由内外两胚层组成,两层间有一个很厚的中胶层,呈透明状,而且有漂浮作用。它们在运动时,利用体内喷水反射前进,远远望去,就好像一顶圆伞在水中迅速漂游。根据其伞状体的不同,水母可分为多种,如伞状体像和尚帽子的叫僧帽水母;伞状体像船上的白帆的叫帆水母;伞状体像雨伞的叫雨伞水母;伞状体发银光的叫银水母;伞状体闪耀着彩霞光芒的叫霞水母等。
箱形水母是一种淡蓝色的透明海洋生物,形状像个箱子,有四个明显的侧面,外表十分好看,但身体里含有剧毒。据称,箱形水母会主动攻击人类,并且可致人类丧命。箱形水母的毒液主要存在于触须中,当攻击敌害时,箱形水母的触须会向受害者的皮肤里释放很多毒针,每个毒针都包含一种致痛因子,因此它被称为“世上最令人痛苦的毒刺”。
大部分水母都能发光。当水母在海上成群出没的时候,像一个整体似的在海面上紧密地生活在一起,细长的触手向四周伸展开来,跟着一起漂动,十分壮观。海涛如雪,蔚蓝的海面点缀着许多优美的伞状体,闪耀着微弱的淡绿色或蓝紫色光芒,有的还带有彩虹般的光晕,看上去色彩和游泳姿态美丽极了。栉水母在海中游动时,8条子午管可以发射出蓝色的光,那时栉水母就变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彩球。在水母的中间和周围部分,分布着几条平行的光带,当它游动的时候,光带随波摇曳,非常优美。水母可以发光是由于一种叫埃奎明的奇妙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和钙离子相混合的时候,就会发出强蓝光。每只水母平均只含有50微克的埃奎明,这种物质的量在水母体内越多,它发的光就越强。
水母的伞状体内有一种特别的腺,可以发出一氧化碳,使伞状体膨胀。水母遇到敌害或者在遇到大风暴的时候,就会自动将气放掉,沉入海底。海面平静后,它只需几分钟就可以生产出气体让自己膨胀并漂浮起来。
经过多年的观察与研究,科学家们发现水母有一套构造特殊的听觉器官。当海上风暴到来之前,空气与海浪相互摩擦,会产生出一种振动频率为8~13赫兹的次声波,这是人类感觉不到的。次声波传播的速度远远大于风暴,它冲击着水母的听石,听石又刺激神经感受器,水母就能预知风暴来临了。每当风平浪静的时候,水母就在近海处怡然自得地漂游、升降或嬉戏,而当风暴来临之前,它们会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深处,从来都不会判断错误,异常精确。
由此,科学家设计了风暴预报仪,这种预报仪模仿水母的感受器,一般可以提前十几个小时预报风暴,从而指导海上航行的船只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保证人们的安全。
海洋建筑师:珊瑚
珊瑚是珊瑚虫群体或骨骼化石,名字来自古波斯语sanga(石)。珊瑚虫是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食物从口进入,食物残渣从口排出,它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在中国,珊瑚是吉祥富有的象征,一直用来制作珍贵的工艺品。红珊瑚与琥珀、珍珠被统称为有机宝石。
珊瑚的身体由2个胚层组成:位于外面的细胞层称外胚层;里面的细胞层称内胚层。内外两胚层之间有很薄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食物从口进入,食物残渣从口排出,这类动物无头与躯干之分,没有神经中枢,只有弥散神经系统。当受到外界刺激时,整个动物体都有反应。其生活方式为自由漂浮或固着底层栖息地。
聚在一起成为群体的珊瑚,其骨架不断扩大,从而形成形状万千、生命力巨大、色彩斑斓的珊瑚礁,著名的大堡礁就是这样形成的。能够建造珊瑚礁的珊瑚虫大约有500种,这些造礁珊瑚虫生活在浅海水域,水深50米以内,适宜温度为22~32℃,如果温度低于18℃度则不能生存。所以在高纬度海区人们见不到珊瑚礁。珊瑚虫的触手是对称地生长的,根据触手的数目,可将珊瑚虫分为6放珊瑚和8放珊瑚两个亚纲。
海底“银光棒”:海笔
说起海笔,就不由得想到了我们手中用来写字的笔,不过这两种“笔”的区别却相差很大。首先海笔是有生命的,海笔是一类美丽的无脊椎动物,并且海笔和其他珊瑚类动物是近亲。海笔的外形如同昔日人们使用的羽毛笔,故得此名。海笔是由许多称为水螅虫的小动物群居而形成的。海笔的下半部分固定在泥沙中,上半部分着生有许多水螅虫。
海笔不喜欢群居,常常是单独居住在海底的沙地上。海笔的身体呈轴对称,非常像老式的羽毛蘸水笔。很有意思的是,在海笔的主干上,对称的两侧长满了羽毛状的羽枝。羽枝上又有许多细小的对称的分支。有些羽枝甚至连接成网状的圆柱体。在放大镜下,人们可以看到,网状的圆柱体实际上是由成千上万的水螅虫一样的触手交织在一起的。海水从水螅状的触手中流过,其中的食物颗粒就会被水螅状的触手捕获,送进消化腔。
海笔的生存技能
海笔通常生长在有强大海流的地方,当它受到攻击时,就利用复杂的“光电池”发出很强的光,使敌人头晕眼花,无法辨认方向,接着就被强大的海流冲走了。有一种海笔,具有“警报系统”。当敌害接近时,它就发出很强的光,把周围的黑暗照得雪亮,使敌害暴露自己的位置,反而被更加凶猛的掠食者吞进肚子。
海笔虽然和珊瑚是亲戚关系,但是它和珊瑚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说珊瑚如果没有海浪的冲击和天敌的攻击,就可以长得很大。海笔却不一样,它们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不再生长了,再猛烈的风浪对它的成长都没有一点帮助。
海笔有一个圆柱形的中央茎。茎的上端有很多轻软的羽状物,茎的下端深入海底的泥沙中,起着固定的作用。有一种能够发光的海笔只能生长在沙质的海底上,不能移动。因此,它是很容易捕获的猎物。
单细胞杀手:海葵
神秘的海底永远不会单调,在这里甚至还盛开着生机盎然的“菊花”。鱼虾们就在这朵朵“菊花”之间悠然穿行。奇怪的是,不同于陆地上的菊花,这些家伙老是有时开有时合。只见它们一开,那些无意路过的小鱼就被它们的花瓣抓住了,而菊花一合,小鱼儿便不动了。原来这些可不是普通的菊花。它们叫海葵,是一种海洋动物。
海葵品种繁多,世界上有1000多种。海葵分布广泛,从极地到热带、从潮间带到超过10000米的海底深处都有分布。不过,海葵主要集中分布在热带海域。在中国东海,太平洋侧花海葵数量之多,每平方米可达数百至近万个。
不同种类的海葵有不同的栖息方式。那种常见的体表有乳突的绿侧花海葵,喜欢栖息在岩岸贮水的石缝中。那种紫褐色带橘黄色纵带的纵条肌海葵,喜欢栖息在几平方厘米的贝壳、石块上,因其收缩时酷似西瓜,故又名“西瓜海葵”。
海葵的体形呈圆柱状,柱体的开口端为口盘、封闭端为基盘。海葵的口位于口盘中央,因为有许多柔软而美丽的花瓣状触手在口部周围伸展着,犹如生机勃勃的向日葵,因而得名“海葵”。不同的海葵品种的触手数目各不相同,不过其内环触手一般大于外环,触手的数目均为6的倍数,具有摄食、保卫和运动的功能。海葵的触手一般附着在端的基盘,可吸附在石块、贝壳、海藻或木桩等硬物上。海葵的口盘的直径一般为几厘米,但有一种栖息于北太平洋沿岸和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巨型海葵,其口盘直径可达1.5米。
海葵的体色十分丰富,有绿的、红的、白的、橘黄的、斑点或条纹的或多色的。海葵的色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本身组织中的色素,二是来自与其共生的共生藻。共生藻不仅使海葵大为增色,而且也为海葵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生活在热带珊瑚礁中的几种海葵,在白天,往往伸展着有色彩的部分以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到了晚上,则伸出触手来进行捕食。
海葵是一种没有中枢信息处理机构的构造简单的动物,因此,海葵并不具备大脑基础。海葵一般都把所有的精力集中于向中央消化系统输送食物,以充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海葵简单的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它的口盘基部有发达的括约肌,体壁也有发达的缩肌和伸肌供柱体缩小或伸展。遇到危险时,海葵会将身体收缩,以排空触手内的水,并把口盘和触手全部缩入体内。海葵的触手在完成收依附在珊瑚礁上缩的全部过程之前是不能向外伸展的,由于完成这一过程需要2.5小时,因此海葵这2.5小时之内恢复不了原状。所以,进攻者常常会由于丧失耐心而放弃了侵扰。
海葵是一种原始而又简单的动物,只能对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产生反应。它们的感觉器官没有进一步的辨别能力。当它们的触手接触到人工放置的塑料虾时,海葵会立即把它抓住,但很快就会放手。海葵的神经细胞已精细到能告诉它自己塑料是不能吃的,这样它们就不需要把塑料虾送到消化系统那去辨别这种东西能不能消化了。但海葵的这一行为也同时说明了信息并没有被传遍海葵全身。因为每次它们不同的触手接触到塑料虾,捕捉的过程就会周而复始地重复进行。海葵不愧是脑袋不发达的单细胞杀手。
§§§第三节异彩纷呈的软体动物
深海化妆师:乌贼
乌贼又叫墨鱼,因其肚子里含有有毒的墨汁而得名,与章鱼和枪乌贼是近亲关系,是头足类中最为杰出的放烟幕专家,俗称墨鱼、墨斗鱼。当遇上危险时,乌贼就会立刻喷射出一股墨汁,把周围的海水染成一片黑色,混淆敌人的视线,而它们自己便能在这黑色烟幕的掩护下逃之夭夭了。只可惜乌贼体内的墨汁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积贮起来,所以不到逼不得已,它们不会轻易施放墨汁。
乌贼约有100种,体长为0.02~0.9米不等,稍扁,两侧有狭窄的肉质鳍,共有10条腕,其中有8条短腕,还有2条长触腕以供捕食用,并能缩回到两个囊内,腕及触腕顶端有吸盘。乌贼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沿岸浅水中,冬季常迁至较深海域。常见的乌贼在春、夏季繁殖,产100~300粒卵。乌贼主要吃甲壳类、小鱼或互食,敌害主要是大型的水生动物。现代的乌贼出现于2100万年前的中新世,祖先为箭石类。乌贼肉鲜美,富营养,墨囊可制墨水,有一厚厚的石灰质内壳,称为乌贼骨、墨鱼骨或海螵蛸,“海螵蛸”能入药。乌贼与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并称为我国的四大海产。我国常见的乌贼有金乌贼与无针乌贼。
乌贼是游泳速度最快的海洋生物,它们在海水中游泳的速度能高达15米,最快时速甚至能达到150千米。而号称鱼类中游泳冠军的旗鱼,它们的最高时速也只有110千米而已,只能甘拜下风了。与一般的鱼靠鳍游泳不同,就像火箭发射一样,乌贼是靠肚皮上的漏斗管喷水的反作用力而飞速前进的。这股反作用力能使乌贼从深海中跃起,跳出水面高达7~10米,在反作用力的推动下,乌贼的身体就像炮弹一样,能够在空中飞行50米左右。
乌贼的成员千奇百怪,有的会发光,如萤乌贼,它们的腹部有3个发光器,有些在眼睛周围还有一个,能发出强光,保护自己;有的体型则相差很大。在所有的乌贼中,最小的是雏乌贼。它们的身长不超过1.5厘米,体重只有0.1克,和一颗花生的大小差不多。它们生活在日本海浅海的水草里,与一般的乌贼相比,只在背上多了一个吸盘,可以让它们吸附在水草上,不致被海水冲走。最大的就是被称为深海巨怪的大王乌贼了,它们到底有多大,目前也不太清楚。
自古以来,有关海中巨怪的故事就一直在世界各地的渔夫和水手们中间流传着,在故事里,这些海怪体型巨大,形状怪异,有的甚至长着7个或9个头,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1752年卑尔根主教庞毕丹在《挪威博物学》中所描述的“挪威海怪”:“它背部,或者该说它身体的上部,周围看来大约有1英里半,好像小岛似的……后来有几个发亮的尖端或角出现,伸出水面,越伸越高,有些像中型船只的桅杆那么高大,这些东西大概是怪物的臂,据说可以把最大的战舰拉下海底。”
大王乌贼又叫巨型乌贼、大王鱿等,曾经还被误认为是一种章鱼,因此又被称作巨型章鱼。它们最显著的特点是有一对极长的触须,这对触须甚至为它们身体总长度的2/3。科学家们曾经揣测,大王乌贼是一种行动缓慢的动物,但事实上它们却是快速、凶猛的捕食者。
浅海玉兔:海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