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深水弋者:形态各异的海洋动物
17196500000017

第17章 各有千秋的其他海洋动物(1)

海洋生态系统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从不同侧面彰显着海洋的浩瀚广博和变化莫测。而海洋动物中的爬行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更突出了海洋动物的千姿百态和奇形怪状。

§§§第一节顶盔披甲的节肢动物

铠甲“将军”:龙虾

龙虾是现代虾类中个体最大的类型,一只龙虾至少重0.5千克以上,长为20~40厘米,大的有4~5千克。据报道,台湾渔民捕到几只大龙虾,触须加体长达120多厘米,重5千克多。就世界来讲,这还不是最大的,分布于地中海、欧洲及非洲沿岸的普通真龙虾,体长为45厘米,重8为千克;非洲的哑龙虾更大,长为51厘米,重为10千克,简直就像一只小猪。我国约有8种龙虾,分布最广的要算锦绣龙虾,数量最多的要算中国龙虾。中国龙虾与日本产的日本龙虾和澳大利亚产的澳洲龙虾都是著名的珍贵食用虾类。

龙虾的生活习性

龙虾栖息于水草、树枝、石隙等隐蔽物中。龙虾昼伏夜出,不喜强光。在正常条件下,白天多隐藏在水中较深处或隐蔽物中,很少活动,傍晚太阳下山后开始活动,多聚集在浅水边爬行觅食或寻偶。若受惊吓,便迅速逃回深水中。龙虾多喜爬行,不喜游泳,觅食和活动时向前爬行,受惊或遇敌时迅速向后,弹跳躲避。

龙虾的体型很大,但龙虾的有些同宗兄弟却长得很小。如体型如扇的扇虾,体长只有10~20厘米;拟扇虾活像一只草鞋,长也只有20厘米左右;扁虾身体扁平,长只有10厘米;蝉虾则更小,和树上的知了差不多。它们都属于爬行虾类。

龙虾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蜕皮。龙虾的蜕皮过程是:首先在尾和躯干部胀开一条横向裂缝,然后将身体侧卧弯曲,再慢慢从裂缝中蜕出来。龙虾能够顺利蜕皮是因为,蜕皮时的龙虾的大螯里的血液会倒流,从而使它的体积缩小到正常体积的1/9大,这样,龙虾就能很从容地从壳中蜕出来,它蜕掉的旧壳也可以完好无损。。蜕皮后的龙虾在几个小时内会迅速变大,它的身体会比原来增大15%,体重也会增加50%。龙虾的寿命很,能活10多岁。

龙虾有着坚硬的盔甲,浑身长满了刺,又由于体型较大,显得十分威武雄壮。龙虾生性好斗,却又显得有勇无谋。例如,龙虾在与乌贼的搏斗中往往一味地猛攻,横冲直撞,而乌贼往往巧妙地左躲右闪,先避其锋芒,然后再伺机将累得精疲力竭的龙虾擒获,美餐一顿。

龙虾背腹扁平,肚子比较短小,并不擅长游泳,喜欢穴居。在白天,龙虾多隐于十几米至几十米深的海底礁石缝隙或乱石堆中休息;在夜间,龙虾会出来觅食。龙虾的食物主要是其他小型动物。龙虾有两只巨大螯足,较粗大的那只主要用来打开猎物,主要是软体动物的硬壳,而较细小的那只的边缘上长着尖锐的锯齿,可以用来切割猎物。

龙虾喜欢在温暖的海域栖息,在中国的东海、南海都有分布。龙虾喜欢独居,不过,在秋季时,常有数以万计的龙虾聚集在一起举行大规模的迁移。据观察,龙虾在迁徙时,先是由两三只龙虾启动,启动的龙虾首尾相接,用强有力的触角和第一步足拉着前者的尾巴排成一列纵队前行,其他沿途遇到的龙虾会尾随其后加入迁徙的行列之中,就这样,龙虾的迁徙队伍越来越大,浩浩荡荡沿着崎岖的海底向前挺进。

有时,两只迁徙的龙虾队伍相遇,它们便会合为一列。每只迁徙的龙虾队伍的成员多达60~70个,以每分钟约21米的速度前进。龙虾之所以列队前行,一是可以减少阻力,据研究,列队的龙虾比个体龙虾受到的阻力少65%;二是可以增加运动速度,单个龙虾一昼夜一般游100~300米,列成纵队后的龙虾每小时可行进1000米。

龙虾不仅味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而且还可以用来作为治疗神经衰弱、手足抽搐等病症的药材。因此,龙虾在世界各国都视为珍品。

未来食品:磷虾

磷虾体长,两侧扁,雌性长18~24厘米,雄性稍短。体躯透明,雌性为棕蓝色,雄者稍显黄色;全体被有甲壳。它的头胸甲较坚硬而宽大,前端中央延伸成长而尖的剑颧,上缘有7~9齿;下缘有3~5齿。

磷虾的剑额下两侧有1对有柄的眼,头部有5对附肢,第1、2对附肢成为两对鞭状触角,第2对附肢很长。其他3对附肢,成为1对大颚和2对小颚,组成了口器。磷虾的胸部有8对附肢,其中3对附肢成为颗足,为口器的一部分,5对附肢为步足,前3对步足的末端均为钳状,其第3对附肢最长,后2对末端呈爪状。磷虾的腹部明显地分为7节,能屈曲;腹部有附肢6对;雌性磷虾的第1对附肢为内肢极小,雄性磷虾的第1对附肢则变为生殖器,其第6对附肢为尾肢,较粗短,和腹部第7节尾节合成尾鳍。

磷虾分布范围广,数量大,是许多经济鱼类和须鲸的重要饵料,也是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南极磷虾的资源十分丰富,故南大洋有“世界未来的食品库”的美誉。黄海的太平洋磷虾是中国产量最大的磷虾。此外,由于磷虾有明显的集群性,是形成声散射层的主要浮游动物,所以它在海洋水声物理学研究中也很受重视。

南极磷虾是生活在南大洋中的一种甲壳类浮游动物。其实这种虾类,不仅南极海域有,北冰洋海域也有。有人估计,南大洋中的磷虾有4亿~6亿吨;也有的人说,起码有45亿吨。不管是哪种说法,作为一种生物资源,它的蕴藏量是相当大的。正因为如此,磷虾在南大洋食物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富含维生素的磷虾,是须鲸的主要食物;同时,也是其他动物如海豹、鲱鱼、企鹅、海鸟等的基本食物。

磷虾面对的“灾难”

磷虾资源极其丰富,毫无疑问,它是人类潜在的食物资源。现在的问题是各国已经在南极海洋中大量捕捞磷虾,如果磷虾捕捞业不断扩大,势必危及到南极鲸类的生存,它们将不是死于捕鲸叉,而是死于饥饿。过度的捕捞将使南极脆弱的生态系统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在那里,几乎所有的动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磷虾而生存。磷虾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应该将其捕获控制在最大的可持续捕获量之内,以保护南极的生态平衡。

磷虾的习性非常特别,它白天生活在深海中,人们在5000米以下的水层都能见到磷虾的踪影,夜间才上升到海面。从它的活动方式看,磷虾基本上是做长距离昼夜垂直移动,而且是群体运动,这可能与磷虾生殖方式有直接关系。对于这一点,科学家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产卵季节,雌虾把卵排到水里。虾卵在孵化过程中,不像其他产卵生物,卵始终在某一深度完成孵化,它是在不断下沉过程中完成的。受精卵离开母体之后,就开始下沉,边下沉边孵化,一直下沉到数百米甚至数千米的深度,才孵化出幼体。而幼体的发育则是在上升过程中完成的。幼体一出现,则下沉停止,开始上浮,逐渐发育。当幼体发育成小虾阶段,就几乎到达海水的最表层。这时的磷虾长成成虾,在表层觅食、生长、集群、繁殖。到发育成熟阶段,再进行下一代的繁殖。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在下沉、上浮过程中,实现磷虾的生命的循环。不同海域的磷虾受精发育过程不同,在热带海洋中,1年内达到成熟;而在冷水海域,例如南大洋海域,则需要2年时间。

人们在了解了磷虾的繁衍生育过程之后,感到十分困惑不解。例如,磷虾产卵后就能自己下沉几百米甚至上千米,这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呢?是靠卵的自身,还是借用某种外力?又如,磷虾卵为什么能承受如此之大的静压变化?要知道,表层海水静压与深海静压相差数百倍、上千倍。再如,磷虾的孵化过程为什么要采取这种下沉—上浮的方式?这是否也是长期适应南大洋环境的一种本能习性?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人们一时还找不出确切的解释。于是,有人提出,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人工培养,对于磷虾产卵孵化的全过程进行监测、研究。但是,在实验室里,不管使用何种方式,只能做到较长时间地饲养磷虾,而无法获得磷虾产卵、孵化的过程。看来,攻克这一难关,还需科学家继续付出艰辛的劳动。

北极甜虾:北极虾

野生北极虾学名为北方长额虾,因产自北冰洋附近海域,同时有淡淡甜味而常被称为“北极甜虾”。又因为生长在冰冷海水环境中,也称冷水虾。在中国北方的一些地方还被称为冰虾、籽虾。北极虾生长在10~500米水深处,适应2~14℃的水温,在北冰洋附近大西洋一侧主要分布在英国、加享大东海岸、格陵兰南岸和东岸、冰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挪威、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南端;在太平洋一侧主要分布于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峡等。

北极虾生长速度缓慢,有3~4年的寿命,长成后身长可达12厘米。有趣的是北极虾为雌雄同体,刚出生的时候为雄性,一两年后它们转为雌性,以便产卵繁衍。更神奇的是,当群体中雌性比例较高时,雄性的虾会推迟它们变性的时间;同样,当雌性缺乏的时候,它们则会提前改变性别。它们就这样保持雌雄比例的平衡,保证一定的繁殖力。

人们熟悉北极虾更多是因为它的饮食价值,由于生长于天然、冰冷、清澈、无污染的水域中,北极虾肉质紧密、口感微甜、味道极其鲜美,而且有着诱人的红色外壳,看上去非常美观,因此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

虾兵蟹将:蟹

蟹是十足目甲壳动物,见于所有海洋、淡水及陆地。蟹的尾部与其他十足目(如虾、龙虾、螯虾)不同,卷曲于胸部下方,背甲通常宽阔。第一对胸足特化为螯足。通常以步行或爬行的方式移动。蟹的横行步态为人们所熟悉,亦为多数蟹类的特征。蟹广泛分布于各大洋,但主要集中在海洋的浅水区域内。

蟹具备了潜水艇、挖泥机、垃圾处理机的多种功能,是自然界一种奇妙的生物。蟹眼180°的视角,蟹能依照体内的24小时“时钟”,变换其掩护色;能重新长出失去的“潜望镜”;能辨识很远的化合物;也能随意逆转使用自己的呼吸系统,因此,它不但能在水上或水下呼吸,还能在稀泥或沙土中呼吸。世界上约有4500种真正的蟹,它们都具有这些本领。

蟹的传说

相传几千年前,江河湖泊里有一种双螯八足,形状凶恶的甲壳虫。不仅偷吃稻谷,还会用螯伤人,故称之为“夹人虫”。后来,大禹到江南治水,派壮士巴解督工,甲壳虫的侵扰,严重妨碍着工程。巴解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城边掘条围沟,围沟里灌进沸水。甲壳虫过来,就此纷纷跌入沟里烫死。烫死的甲壳虫浑身通红,发出一股引人的鲜美香味。巴解好奇地把甲壳掰开来,一闻香味更浓。便大着胆子咬一口,谁知味道鲜美,比什么东西都好吃,于是害虫一下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大家为了感激敢为天下先的巴解,用解字下面加个虫字,称夹人虫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夹人虫,是天下第一食蟹人。

蟹的大小差异很大,小的豆蟹,仅有6毫米长,而巨大的蜘蛛蟹,脚的跨距为1.5米。

为了自身的繁衍,雌蟹一次产下18.5万粒左右的卵,有的雌蟹最多时产卵达到100万粒以上。蟹卵孵化很快,几个小时后,就变成短头盔形的水蚤幼体,长着两个突出的大眼。3个月后,变成巨眼幼体,蟹形大致出现。再过几月,巨眼幼体顺水游到一片浅水泥浆里,变成幼蟹。此后,它就在海床上度过一生。

蟹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会利用巧妙生理结构来逃生脱险。蟹的十肢都有预先长好的断线,若有一肢给掠食的鱼咬到了,或受了伤,或夹在石头缝里,它便立刻收缩一种特别肌肉,断去这一肢,趁敌害在全神贯注地对付那仍会扭动的断肢时逃走。

蟹在断去肢体时连是不流血的,因为蟹肢内有一种特别的膜,将神经与血管完全阻断。加之又有特别的“门”,将断处关闭。同时,血细胞立即供应脂蛋白质,开始长出新肢。

100多年来,许多生物学家都在研究、观察蟹,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例如,很多蟹体内都有一种生物“时钟”,它能使蟹壳颜色出现有规律的变化。人们发现,岸蟹身上有红、白、黑3种色素,白天壳上散布着红、黑两种色素;晚间这些色素减退,色变淡。这种生物现象是无法解释的。

蟹的识别方向能力很特别,有些蟹在水底利用天体及分析偏振光等方法决定方向,这也是让人难以解释的。又如,蟹有一对特别的复眼,视角达到180°;复眼的眼珠下面连接一个眼柄,藏在甲壳上的坚硬眼窝中,可以个别向外伸出。假使弄坏了一只眼睛,它会很快长出一只新的。人们无法解释的是,蟹的眼珠和眼柄全部损坏或割断后,就不再长出新眼。

海底毒王:海蜘蛛

除名字类似以外,海蜘蛛这一海生节肢动物纲的物种与陆生蜘蛛关联很少。大部分海蜘蛛体长从1毫米至1厘米不等,体型极小。少数较大的物种主要出现在深海区,例如,部分巨吻海蛛属物种的腿间距离竟达70厘米。

海蜘蛛仅为海生物种,从潮间带到深海甚至深及7000米的海底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的悬挂姿态十分夸张,如同放大了的其陆生同名物种,人们常发现它们跨坐在无法动弹的猎物身上。海蜘蛛用爪抓住根基,能从其猎物群中的一个猎物荡到另一个上,而不需改变其腿的姿势。大部分海蜘蛛在海底缓慢移动,也有许多海蜘蛛擅长游泳。

海蜘蛛的躯干一般小而窄,顺着躯干侧面的突起有4对长腿。有的物种甚至有10条或者12条腿。它们的吻旁有螯和触须,吻的形状和大小依物种而各不相同(陆生蜘蛛不具备这类取食结构)。

海蜘蛛的食物包括软体无脊椎动物,如腔肠动物(水母、软珊瑚和海葵)、苔藓动物、小型沙蚕和海蚯蚓、水螅体、海绵和藻苔虫。它们常用的取食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吻将猎物的身体组织吮吸进来;另一种是用螯将猎物组织切割成块,并送入位于吻尖部的嘴内。也有极少数海蜘蛛以藻类为食。

除了步足外,海蜘蛛还有1对小型腿,雄性的这对小型腿尤为发达。雌性产下卵后,雄性将卵拾起,黏在自己这对小型抱卵(带卵)腿的第4个关节上,并进行受精和孵化。受精卵随后被孵化为原丝海蛛幼体,有3对附肢,分别是早期的螯、触须和抱卵腿。经过一系列蜕皮,原丝海蛛幼体的附肢数量不断增加,逐渐发育起来。

海蜘蛛身体的颜色繁多,一般为白色或透明,但深海物种则是鲜艳的红色。海蜘蛛窄小身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率十分高,这意味着其身体内部的每个部位与外界的距离都十分短,因此气体和其他溶解物质能有效地通过扩散的方式进行流通,所以海蜘蛛也不必有专门的排泄、渗透调节或呼吸器官。同时由于它们的身体没有足够的容纳空间,这也意味着其繁殖器官和消化道憩室的一部分必须要转移到其相对较大的腿部。

深海马牙:藤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