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深水弋者:形态各异的海洋动物
17196500000014

第14章 乘风破浪的海鸟(1)

它们是“上帝”派到人间的精灵,拥有一对令所有动物都羡慕的翅膀。在风急浪高的海面上,它们就像往返于海面和天堂的使者,给航海的人们带来飓风和暴雨的消息,带领船只走出礁石和漩涡。它们就是可爱的海鸟。

§§§第一节翱翔万里突胸目

空中之“虎”:虎头海雕

虎头海雕属海雕属隼形目,别称虎头雕、海雕、羌鹫,是海雕属中最大型的成员,也是鹰科中的一种大型的猛禽。虎头海雕属于易受害物种,分布区域狭窄。虎头海雕种群数量稀少并仍在下降,主要原因为环境污染导致海洋鱼类死亡。在全世界,估计虎头海雕仅有6000~7000只,在中国更是少见,在辽宁及河北曾有记录,所以被我国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虎头海雕体长为90~100厘米,两翼较长,翼展能达203~250厘米。雌性比雄性的体重略高,一般雌性的体重为6.8~10千克,而雄性的体重则仅有5~6.5千克。

虎头海雕的名字是通过它的体型外观得来的。因为它头部为暗褐色,且有灰褐色的纵纹,看似虎斑,所以人们叫它虎头海雕。

虎头海雕有黄色的特大鸟喙,体羽为暗褐色,虹膜、嘴和脚都是黄色的,爪是黑色的。它的前额、肩部、腰部、尾上覆羽、尾下覆羽以及呈楔形的尾羽全部为白色。其中,尾羽有14枚,比同属的其他海雕多2枚。

虎头海雕的分布范围

虎头海雕主要栖息于海岸及河谷地带,有时也会沿着河流进入到离海较远的内陆地区。西伯利亚东部沿海、萨哈林岛、朝鲜、库页岛、阿穆尔河三角洲以及堪察加半岛等地,都是虎头海雕的繁殖地。在冬季,虎头海雕会飞往日本北海道、琉球群岛、阿留申群岛、科迪亚克岛和朝鲜等地御寒。在中国,虎头海雕主要分布在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台湾等地。虎头海雕在黑龙江洪河沼泽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但无繁殖确证。

虎头海雕的叫声深沉而嘶哑,像一头凶猛的老虎一样,能使人联想起猛虎的狂啸。它的飞行速度很缓慢,一般会在空中滑翔、盘旋或者长时间地站在岩石岸边,也有时会站在乔木树枝上或者岸边的沙丘上。一到冬季,虎头海雕就会成群活动。

虎头海雕的食物大致跟它们的近亲白头海雕和白尾海雕相同,以鱼为主要食物,尤其喜欢吃鲑鱼和鳟鱼。除了鱼类外,它们有时还会捕猎一些鸟类和哺乳动物来吃,不过如果遇到食物紧缺的时候,它们也吃腐肉。虎头海雕也会捕猎年轻的海豹,因此海豹常常成为虎头海雕的口中食物。

每年的2~3月份,便是虎头海雕的求偶期。4~6个月为一个繁殖期,每窝产卵1~3枚,一般为2枚。卵的颜色是白色的,稍微点缀着绿色。孵化38~45天后,幼鸟就可以孵出了。刚孵化出来的幼鸟其绒羽呈灰色或白色,在成长期间,绒羽会转为棕色的羽毛。幼鸟很勤奋,大约70天后便会离开巢。不过,虎头海雕比较晚熟,在4~5岁的时候,幼鸟才正式开始踏入性成熟的阶段。到了8~10岁时,小虎头海雕才正式长出成鸟的羽毛,此时亦正式踏入成鸟的阶段。

美国国鸟:白头海雕

白头海雕也叫美国雕、白头鹰等,是一种外形美丽但性情凶猛的大型猛禽。白头海雕嘴弯曲而尖锐,四趾有钩爪,目光敏锐,重量为3~6.3千克,身长为71~96厘米,翼展为168~244厘米,雌性体积比雄性的大25%左右。白头海雕全身的羽毛大都是深棕色,但喙、眼睛和脚呈黄色,头部为白色,并且一直覆盖到颈部,闪闪发光,这与它身上的暗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远远望去,给人的感觉总是“光秃秃”的,所以人们把它称为“秃鹰”。

白头海雕多分布于北美洲从阿拉斯加到佛罗里达包括加拿大大部分的版图、整个美国大陆以及墨西哥北部的广大地区,也是唯一一种产于北美的雕。白头海雕一般可以活到15~20岁,野生的白头海雕寿命会长一些,但最长也仅有30岁。

白头海雕常活跃于海岸、大湖泊、河流附近,靠捕海鸥、野鸭等水鸟和鳟鱼、大马哈鱼等大型鱼类以及生活在水边的小型哺乳动物等来维持生命。

白头海雕的飞行能力很强,即使抓着猎物飞行,时速也可达48千米,滑翔时的飞行速度则可达每小时70千米。

白头海雕的婚姻实行的是终身配偶制。但是,如果夫妻中的一方先死,存活下来的一只会很果断地接受其他新的配偶。

在所有动物中,鸟类的视觉最好,其中雕的视觉要比人类的高3倍。而白头海雕视觉的清晰度,抑或叫做明晰度,更是绝中之绝,比别的鸟的视觉还要好。白头海雕明察秋毫的视觉,使它们能够更清楚地发现猎物的藏身之处。

白头海雕视觉之所以很好,是因为它有一双很大的眼睛。这双眼睛挤占了眼部肌肉的活动空间,因此它的眼睛不能来回转动。但是雕长了许多可以让颈部灵活地活动的颈骨,弥补了这一缺憾。靠着这些颈骨,雕能将头部转动270°——也就是圆的3/4。跟许多其他的鸟类一样,白头海雕的双眼各长了一层叫做瞬膜的特殊的眼睑,这层眼睑能替眼睛受刺激并且能使眼睛保持湿润。

白头海雕眉骨十分突出,这使它们的外表看起来很凶猛,但是却能起到很多的保护作用。这种突起可以使雕眼免受烈日的暴晒,还能起到挡风蔽尘的作用。白头海雕栖息在树上时,突起的眉骨能起到保护雕眼免受碰断的树枝树条弹起来时带来的伤害。另外,突起的眉骨还能保护雕眼免受挣扎中猎物的伤害。

同其他大多数猛禽一样,白头海雕日间常成对出来捕食,凭借异常敏锐的视觉,即使飞翔在高空,也能清楚地洞察地面、水中和树上的一切猎物。除了这些,白头海雕还拦路争夺别的鸟类的猎物。

海鸟之王:信天翁

信天翁个头很大,体长为90~95厘米,它全身白色,头顶枕黄色,翅、肩和尾都是灰褐色,内侧翼上有白色覆羽。信天翁的外形很像海鸥。它的头大,嘴长,有许多角质片覆盖,上嘴前端屈曲向下;它长有管状的鼻,很短的脖子。信天翁的体躯非常粗壮结实,体重达7~8千克。信天翁一般栖息于南极周围的岛屿上。

信天翁以毫不费力的飞翔而著称于世。它们能够跟随船只滑翔数小时而几乎不拍一下翅膀。它们为减少滑翔时肌肉的能耗而体现出来的适应性之一,便是有一片特殊的肌腱将伸展的翅膀固定。信天翁之所以成为如此完美的“滑翔机”,与它高度适应于滑翔生活的身体结构是分不开的。信天翁的头较大而尾巴很短。翅膀长而窄,最大的信天翁双翅展开的长度可以达到34米,而宽度只有0.5米,这样的结构适宜于海面上多变的气流,做出精湛的飞行表演。人类为了征服天空,对于信天翁的飞行机理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模仿信天翁的形态制造滑翔机。但它们那种利用变化多端的气流,为飞翔提供动力的本领仍然使人们叹为观止。

从跟随船只的习性就不难知道,信天翁是出了名的食腐动物,喜食从船上扔下的废弃物。它们的食物范围很广,但经过对它们胃内成分的详细分析发现,鱼、乌贼、甲壳类动物构成了信天翁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它们主要在海面上捕食这些动物,但偶尔也会像鲣鸟一样钻入水中,深度达6米(灰头信天翁),甚至最深可达12米(灰背信天翁)。

信天翁有时会在夜间觅食,因为那时很多海洋有机物都浮到水面上来。有关信天翁白天和夜间觅食的比例问题,人们通过让它们吞下一个传感器的办法便可以获得详细信息。传感器位于胃中,当信天翁吞入一条从寒冷的南大洋水域中捕获的鱼时,体内温度会立刻降低,传感器便将此记录下来。摄入的食物成分比例因种类而异,而这对信天翁的繁殖生物学有很大的影响。

灰背信天翁

灰背信天翁属于羽毛大部分为黑色的小型信天翁,背部为浅灰色,飞行时尾部形成完整的楔形。它能展开双翅滑翔很长的距离,浮在海面取食鱼、鱿鱼和甲壳类动物。它求偶时成对飞行,或在地上面对面炫耀白色新月形眼纹和喙上的条纹。它于南半球海洋岛屿上的陡壁突出部分,成对分散筑巢。

信天翁是长寿鸟,是仅有的能活到老死的鸟类之一。海员一度对它们颇为敬畏,认为杀死信天翁会带来厄运。信天翁寿命相当长,平均可存活30年。但它们繁殖较晚。虽然3~4岁时生理上就具备了繁殖能力,但实际上它们在之后的数年里并不开始繁殖,有些甚至直到15岁才进行繁殖。刚发育成熟后,幼鸟会在繁殖季节临近结束时出现在繁殖地,但时间很短;接下来的几年内它们才会花越来越多的时间上岸来寻求未来的另一半。当一对配偶关系确立下来后,通常就会一直生活在一起,直到一方死亡。“离婚”只发生在数次繁殖失败后,并且代价很大,因为它们接下来几年内都不会繁殖,直至找到新的配偶。事实上,对于漂泊信天翁而言,一次“离婚”会导致它们的生殖成功率永久性地降低10%~20%。

人们曾以为在不繁殖的那一年,信天翁会在海上漫无目的地飞行。但附于漂泊信天翁身上的现代传感器显示情况并非如此,个体会朝海上的某个特定区域飞去,并在那里度过大部分时光。

信天翁的繁殖群居地由于在孤立的海岛上,没有天敌,因而长期以来一直保护良好。但自从被船员水手们发现后,便蒙受了巨大损失:鸟蛋被攫取,成鸟被害。而随着羽毛被用于人类服装和寝具的制造后,它们更是遭到了大肆劫掠。短尾信天翁便因人类收取它们的羽毛而几近灭绝:数十万只鸟被捕杀,种类的繁殖行为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早期一度完全停止。这一种类得以生存下来是因为那些幼鸟当时不在繁殖群居地,而在海上游荡,相对比较安全。后来它们按既定航线回来,从而“拯救”了整个种类。自1954年恢复繁殖以来,日本南岛上的短尾信天翁数量出现了缓慢的回升,现在其中一个主要繁殖群的规模达到了约200对。黑背信天翁则由于太平洋中北部岛屿——中途岛成为美国的空军基地而受到了严重威胁。这些鸟类在军事基地和机场跑道周围营巢,结果很多与天线和飞机相撞而死。

飞行冠军:军舰鸟

军舰鸟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海鸟,雄军舰鸟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气球一样的喉囊。军舰鸟的喙长而带钩,这是它最有效的捕食工具。

军舰鸟一般栖息在海岸边树林中,主要以鱼类、软体动物和水母为食。它白天常在海面上巡飞遨游,窥视水中食物。一旦发现海面有鱼出现,就迅速从天而降,准确无误地抓获水中的猎物。军舰鸟有时也会到陆地上生活,吃一些鸟类。它们十分讲究卫生,每次吃完东西之后,都会降落到海面上清洗一下自己的身体。

军舰鸟胸肌发达,时而在轻风中翱翔,时而疾速冲向蓝天,时而又轻盈地盘旋上升。它们还会利用海面上上升的热气流,在空中展翅滑行数小时。它不仅能飞得很高,而且还能一直飞到很远的地方。即使刮大风,军舰鸟也不害怕,依然能够顺利地在空中飞行,然后安全降落。它的两翅展开有2~5米长,捕食时的飞行时速可达400千米左右。它不但能飞到约1200米的高度,而且还能不停地飞往离巢1600多千米的远方,最远处可达4000千米左右,被称为鸟类家族中的“飞行冠军”。

白腹军舰鸟

白腹军舰鸟属于大型的海洋性鸟类,体长将近1米,雌鸟的体型一般比雄鸟还要大,白腹军舰鸟蓝灰色的嘴峰很长,尖端弯曲成钩状,喉部有红色的喉囊,可以用来暂时存储捕到的食物。它的两翼狭窄,下臂的掌骨和指骨特别延长,两翼展开时可达2米。尾羽呈深叉状。它的脚也是红色的,另外,因腹部为白色而被称为白腹军舰鸟,白腹军舰鸟与其他水鸟不同的是,它的脚趾间虽然也有蹼,但蹼膜在各趾间有很深的缺口。

雄军舰鸟每到繁殖季节,喉囊就会变成鲜艳的红色,并且迅速膨胀起来,就像一只喜庆的“红气球’。它在雌鸟头上飞来飞去,希望引起雌鸟的注意。雌鸟会被雄鸟的热情感动,它们双双飞上枝头,开始新的幸福生活。等到雌鸟产下一枚蛋后,雄鸟的喉囊就会慢慢瘪下去,颜色也变回暗红色。

刚出壳的军舰鸟幼鸟浑身光秃秃的,眼睛也睁不开,由双亲共同哺育。大约几天后,小军舰鸟会长出一层雪白的绒毛,它们会扇动小小的翅膀,张着嘴向父母讨东西吃。这时,鸟爸爸会外出寻找大量的食物,而鸟妈妈则精心地看护幼鸟。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小军舰鸟长到1岁之后便可以独立生活了。

军舰鸟善于飞翔。军舰鸟的翅膀虽然很大,但是它们的个头较小,腿又短又细。军舰鸟的腿很细弱,它们很难从水面上直接起飞,因此,它们不能像鹈鹕、鸬鹚那样潜入水中捕鱼。所以,军舰鸟在自己捕食时,只能捉到水面上漂着的水母、软体动物、甲壳类和一些小鱼及死鱼,很难捕捉到水下的大鱼。于是,经过长期的演化,军舰鸟就变成了鸟中海盗,它们靠掠夺其他海鸟的食物来弥补自己取食能力的缺陷。白天,军舰鸟几乎总是在空中飞来飞去。如果看到其他海鸟的嘴里叼着食物,它就会发起突然进攻,凶猛地冲向目标,很多海鸟会吓得丢掉口中的鱼匆忙逃跑。这时,军舰鸟快速地向下飞,然后一口吞下正在下落的鱼。军舰鸟经常利用自身的“威慑力量”来恐吓其他海鸟。最受军舰鸟欺负的要算鲣鸟了,军舰鸟常常用大嘴叼住鲣鸟的尾部,鲣鸟疼痛难忍,不得不张嘴吐出口中的鱼。这时,军舰鸟才会松开嘴,然后去“截击”鲣鸟吐出的食物。因为它有拦路抢劫的习惯,所以被称为“空中海盗”。

航行冠军:燕鸥

燕鸥分布较广,几乎全世界都有。燕鸥属于海鸟,燕鸥与鸥及剪嘴鸥是一个血统分支。燕鸥长着灰色或白色的羽毛,头上有黑色斑纹。燕鸥的嘴形细长,嘴峰形直或几乎直形,不显弧状。飞行时,燕鸥嘴端向下;它的脚短而细弱,趾间蹼也没有深凹状;尾较长,超过翅长的1/2,呈深叉状。最小的燕鸥是白额燕鸥,重为42克,身长为23厘米;最大的是红嘴巨燕鸥,重630克,身长为53厘米。燕鸥也是一种体态优美的鸟类,其长喙和双脚都是鲜红的颜色,就像是用红玉雕刻出来的。燕鸥是生命力非常顽强的鸟类,每年都要在南极和北极之间飞行数万千米。为了防范外敌入侵,它们经常成千上万只聚在一起。

1970年,有人捉到了一只腿上套环的燕鸥,结果发现,那个环是1936年套上去的。屈指算来,这只北极燕鸥至少已经活了34年。它在一生当中至少已经飞行了150多万千米。

燕鸥常在沙地里筑巢,它们的卵蛋上有和周围沙粒非常相似的斑纹,可以很容易地隐藏在沙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