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笔是评书常用的叙述笔法,能够使情节条理清楚,线索清晰,但若运用不当,也容易使节奏单调而迟缓。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就需要采用横向穿插的手段,纵横交错,凸显变化。下面将分别对各种横向笔法进行一一介绍。
评书中常常出现的“书中暗表”是什么意思?
这指的是评书中的暗笔,就是为了制造悬念,说书人故意对某些情节隐而不讲或一带而过,等情节发展到紧关节(jiē)要之时,突然中断叙述,对此前设下的悬念加以交代和说明。这种补充说明称为暗笔,在评书中常见的标志性语汇是“书中暗表”、“暗中交代”等。传统评书《东汉演义》中有一处情节,隐姓埋名的刘秀化装成一般举子进京赶考,在长安城中误撞一乘官轿,被官员带回府中审问。那官员随即说出刘秀手腕上所带镯子的来历,令其大吃一惊。不仅是刘秀,听众此时也很奇怪,悬念自然产生:这只镯子是刘秀东宫太子身份的证明,这个官员怎么知道呢?他究竟是谁呢?于是叙述暂时中断,插入“书中暗表”,原来此人姓窦名融,官拜吏部天官。这位窦天官还是汉室老忠臣左班丞相柴文进的内弟,当年把刘秀过继给孝平皇后,立为东宫太子,就是他们姐夫、娘舅二人办的。书说至此,观众恍然大悟。这就是巧用书中暗表,通过暗笔叙述解开悬念。
暗笔在评书中很常见,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所插入的成分与故事情节关联虽并不密切,但也必不可少,否则就会线索不清,使听众难以理解。
什么是评书中的伏笔?
伏笔,是对即将在评书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埋伏下笔墨,即毛宗岗所说的“投种于地,待时而发”,以求前后呼应。金圣叹称之为“草蛇灰线法”:“如景阳冈勤叙许多哨棒字,紫石街连写若干帘子字等是也。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又说:“此书每欲起一篇文字,必于前文先露一个消息,使文情渐渐隐隆而起,犹如山川有云,乃始肤寸也。”
比如《水浒传》中“醉打蒋门神”一节,武松为替施恩报仇,一路饮酒,来到快活林酒店,经过一场厮杀,把蒋门神的爱妾扔到酒缸之中。而在此之前,武松进店时,说书人必然要特别交代酒缸所处位置,令观众对其印象深刻,然后再描绘武松争斗,自然流畅。再如《三国演义》中“长坂坡”一节,赵云救主闯出重围,曹操紧追不舍,至当阳桥前,张飞赶到,一声断喝,阻住曹军。曹操听说是张飞,想起一件事:昔日白马坡关云长斩颜良之后曾对自己言讲,他有一结拜三弟张飞张翼德,能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反掌观纹。当时自己还命人记于袍襟之上。想到此处,曹操赶忙撩袍观瞧,果然上写“今后与张翼德相逢,不可轻敌”。由此看来,关羽白马坡对曹操说的那番话就是伏笔,为后文书做了很好的铺垫。
最精彩的伏笔当属采用不引人注目的方式,偷偷埋伏,令听众入彀而不觉,但当最后谜底揭晓时,听众追忆前情,又总能找到蛛丝马迹,继而恍然大悟。一般说来,伏笔藏于隐处,而照应则显在明处。只伏不应,伏笔失去意义;不伏有应,情节突兀生硬。因此,评书中伏笔的运用必须做到隐伏与照应协调一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彰显其艺术魅力。
评书中的“剪短截说”是什么意思?
评书中的常用语之一,又称“剪短截说”,是一种表示省略的情节剪裁手法,既可以体现为时间上的省略,也可以体现为故事上的跳跃。
比如,一般评书中表述某人从甲地到乙地,一路之上没有什么事情发生,说书人常说“剪短截说,一路之上饥餐渴饮,晓行夜宿,非止一日,到了”。这里的“剪短截说”就是时间上的省略,没有特别的事情发生,故而一笔带过,以免情节冗长累赘。
再如,《岳飞传》中“枪挑小梁王”一节,说到小梁王柴桂在武科场耀武扬威,尤其是在打败杨再兴之后,场内举子议论纷纷。这时说书人说:“剪短截说,小梁王柴桂连胜五杰,威震科场,等他再叫阵,科场上鸦雀无声,没人答言。”这里的“剪短截说”就是故事上的跳跃。柴桂打败杨再兴之后,武科场比武并未结束,而接下来小梁王连胜五杰,如果一一说来,只不过简单重复而已。与其让听众索然无味,不如省略。没有故事的地方节约笔墨,不仅使情节更为紧凑,而且体现说书人的功力。
说书人的“册子”是什么?
旧时说书艺人说书都有提纲,一般都是口传心授,然后记录成文的,这类似于笔记的东西叫做“册子”。册子一般由红格竖写毛边纸装订而成,上面记的是主要故事梗概、人物名号、兵器马匹,以及各种诗词赋赞等,要求演员熟记于心,说书时脱口而出。比如《隋唐》中的贾柳楼四十六友名号、瓦岗山大亮队所有人的开脸儿、一字长蛇阵的阵形介绍,《东汉演义》中的二十八员云台将暗合二十八宿,《明英烈》中的黑红十六将,《施公案》中的百鸟朝凤、百兽朝麟、百鬼朝阎等等。
一部评书录在册子上一般在数千字到万字之间,总体来说写得比较简明扼要,只是起到一个提纲的作用。
评书中的“开脸儿”是指什么?
人物的外貌描写,包括面貌、穿着打扮及外在特征等,在评书中有一个专门称谓——“开脸儿”。在评书中,一个人物出场时,说书人往往要对其相貌进行或细致或扼要的描述,向听众勾画出其外在模样的基础形象,以收先声夺人之势。
传统的开脸儿句式常用程序化的贯口或诗词赋赞,比如传统评书中常见的女将开脸儿:
观看这女将,貌美又年轻。柳眉弯又细,杏眼水灵灵。胆鼻樱桃口,牙齿白如银。头戴朝凤冠,朱缨罩顶门。金簪压双鬓,斜插雉鸡翎。悬搭虎豹尾,铠甲穿在身。
衲袄红似火,宝镜透光明。背插四杆旗,虎皮绣花裙。宝弓雕翎箭,青锋佩在身。跨匹银鬃马,花枪系红缨。两脚踏鞍镫,轻轻杨柳身。名门巾帼女,上阵好精神。而现代评书中的开脸儿本着推陈出新的精神,在句式和语言内容上都有新的探索。比如下面这个江姐的开脸儿:
朝天门码头左侧第六根灯柱旁,此乃闹市中僻静之处,立着一位女同志,但见她:身穿油绿缎背净面丝毛葛长旗袍,高领口是黑缎子绲边,盘龙桃形扣下别着赤金镶嵌殷红宝石蝴蝶扣花,脚登半高跟、小牛皮浅口皮鞋,擦得光亮照人。头上包了一条豆沙净面玻璃纱头巾,额前露出一簇电烫卷发,恰似一朵梨花覆盖在额前。左肩斜挎长带人造草小方包,上缀氧黄桃形搭扣。双手斜插在大衣外口袋之中。端庄的仪表,安详中透着机警;宁静的目光,似远眺而不失警惕。雍容而不俗,华贵而无娇,恰似冰霜中的红梅,犹如暴雨中的白莲。
最著名的山东快书书目是什么?
传统长篇山东快书《武松传》,是山东快书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曲目,主要塑造了武松疾恶如仇、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的英雄形象。全书主要由《东岳庙》、《景阳冈》、《阳谷县》、《十字坡》、《石家庄》、《闹当铺》、《安平寨》、《闹南监》、《快活林》、《调虎计》、《飞云浦》、《鸳鸯楼》、《张家店》、《蜈蚣岭》、《白虎庄》、《二龙山》等若干中篇连缀而成,故事情节紧张,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明快,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
京韵大鼓都有哪些流派?
京韵大鼓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各种不同的风格流派,其中最初形成的是刘、白、张三大派系。
刘派京韵大鼓的创始人刘宝全(1869~1942),唱腔高亢有力,慷慨激昂,尤其长于描摹战斗场面。代表作如《古城会》、《博望坡》、《关黄对刀》、《单刀会》、《刺汤勤》、《游武庙》等。此后宗刘派之名家辈出,白凤鸣、骆玉笙、小黑姑娘、林红玉、良小楼、孙书筠、小岚云等皆是个中翘楚。
白派京韵大鼓创始人白云鹏(1874~1952),其演唱特点是字重音清,轻巧柔媚,说中夹唱,唱中带说,朴素自然而温文尔雅,善于平和地叙述故事,细腻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他演唱的曲目以《红楼梦》题材为主,如《黛玉焚稿》、《探晴雯》等;也有取材于民间传说的故事内容,如《花木兰》、《孟姜女》等。白派京韵大鼓的优秀传人有阎秋霞等。
张派京韵大鼓的创始人张筱轩(1876~1948),其唱腔特点是音宽气足,激昂奔放,于粗犷中显气魄,高亢处见精神,尤其擅长表现战斗场面,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他演唱的曲目以《三国》题材为主,如《古城会》、《华容道》、《战长沙》等。目前张派已无传人。
后来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白凤鸣(1909~1980)继承刘派唱腔,并结合自己嗓音另有创造,擅用“凡音”
(即以半音行腔),表现刚柔相济的特点,世人称为“少白派”(以与白云鹏之白派区分)。其代表节目有《罗成叫关》、《击鼓骂曹》等。
一代京韵大鼓名家骆玉笙(1914~2002)在刘派唱腔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流派特点,亦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唱腔圆润,深沉稳重,感染力强,被称为“骆派”。其代表作有《剑阁闻铃》、《红梅阁》等。她为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演唱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