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全知道
16779500000094

第94章 戏曲篇(5)

就是与底直接相关的内容,要反复强调,交代它在不同场合、对象身上所引起的反响,无形中推动了矛盾冲突的发展,也就做到了“垫稳”。像面对韩父的有意刁难,从管事的到演员,都深感为难,这就属于垫;演员被迫改词“我在唐朝你在汉,咱俩打仗为哪般”,仍然是垫;直到段子最后的底,“你要不打,(一指韩父)他不管饭”一语道破,能够令观众立刻想到前面的“不管饭”,于夸张的情节中显露艺人的反抗情绪,“垫稳”功不可没。

什么是单口相声?

单口相声是相声里最早出现的形式,它是从民间笑话发展而来的。顾名思义,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进行表演。单口相声的语言通俗亲切,无论叙述评论,还是模拟角色,语言要跳出跳入,灵活多变。单口相声的故事和人物极具典型性,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生动。单口相声情节曲折,故事生动,这一点与评书类似,但又有所区别。评书虽然也有包袱,但并非不可或缺,而单口相声毕竟是相声的一种,组织包袱是其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段。

根据内容的不同,单口相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传说添彩:如帝王传说《珍珠翡翠白玉汤》、《皇帝选陵》等;三国人物传说《张飞爬树》、《草船借箭》;神话传说《白蛇传》、《孟姜女》等。2.故事生辉:有呆女婿或呆儿子式的故事,如《傻子学乖》、《吃月饼》等;有蠢人丢丑的故事,如《山东斗法》、《知县见巡抚》等;有褒扬聪明才智的故事,如《火龙衫》、《风雨归舟》等。3.逸闻流传:如取材文人逸事的《兄妹联句》、《解学士》等;描写艺人逸事的《钢刀子》、《贼说话》等;写军阀趣事的《韩复榘讲演》、《家务事》等。4.笑话加工:如《山中奇兽》、《巧嘴媒婆》等。

以单口相声享誉曲坛的相声名家有张寿臣、常连安、刘宝瑞等,单口相声代表曲目有《小神仙》、《化蜡扦儿》、《日遭三险》、《君臣斗》等。

什么是对口相声?

对口相声由单口相声发展而来,是相声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对口相声由捧哏、逗哏两个演员进行表演。一般来说,逗哏是主要叙述者,捧哏是辅助叙述者,通过两人的对话表现主题、刻画人物,这类对口相声属于“一头沉”类型。还有一种形式是通过捧、逗双方以相互争辩的形式组织包袱、揭露矛盾,有些近似进入角色的戏剧特点,捧、逗双方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这类对口相声属于“子母哏”类型。“一头沉”类对口相声的代表曲目有《拴娃娃》、《梦中婚》等,“子母哏”类对口相声的代表曲目有《五红图》、《对春联》等。

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对口相声还可分为说、学、逗、唱四类,甚至再加上批、讲、论、怯,构成八类。其中,说的曲目所占比例最多,如《开粥厂》、《文章会》等。学的曲目,如《学四相》、《学电台》等。逗的曲目,如《铃铛谱》、《大相面》等。唱的曲目,最早是学唱太平歌词,后来是学唱各种戏曲和鼓曲等,如《学大鼓》、《学京剧》等;还有带戏曲走场的“腿子活”,如《黄鹤楼》、《窦公训女》等。至于批、讲、论、怯四类,是从说的节目中分化出来的。批的曲目,多以歪批制造噱头,如《批三国》、《批聊斋》等;讲的曲目,多通过歪讲制造包袱,如《讲四书》、《讲三字经》等;论的曲目,如《打牌论》、《偷论》等;怯的曲目,如《怯拉车》、《怯剃头》等,“怯”在这里暗含嘲弄之意。

什么是群口相声?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演员进行表演的相声称为群口相声,其中三人相声占的比重较大。在三人相声中,一为逗哏,一为捧哏,一为腻缝(一作泥缝),近似小闹剧的特点。在传统三人相声中,捧逗双方是一对矛盾,而腻缝演员往往作为矛盾的调停者出现。

根据内容的不同,群口相声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出诗答对、文字游戏式的作品,如《金刚腿儿》、《四管四辖》等;二是小闹剧式的作品,如《扒马褂》、《大审》等。

什么是大开门和小开门?

这是用来形容评书、评话表演风格的名词。所谓大开门,其特点是在叙述故事、模拟人物、表演武打场面时,动作幅度较大,往往离开桌面,并运用腰、腿等产生艺术效果,一般来说更具写实性。而所谓小开门,其特点是在叙述故事、模拟人物、表演武打场面时,动作幅度较小,一般只动手肘以下部分,通过一些特定的模拟动作产生艺术效果,一一般来说更具写意性。

定场诗的作用是什么?

所谓定场诗,指评书、鼓书演员在演出中长篇书目前,往往先念诵四句或八句诗,内容不一定与正书有关,为的是让全场安静,快速拢住观众耳音,吸引其注意力于己身,这样演员继续表演,也就定住了场。定场诗一般摘自于话本小说、风物小说和正统史书,虽短小精悍,但每段或发人深省,或诙谐幽默,总之会给观众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定场诗说完,即开始讲说正书,常用这样几句套语:“几句残词(歪诗)道罢,引出一段什么什么故事……”

定场诗在南方评话中一般称为开词,即演员在说正书以前先念诵一段词,词牌常用[西江月]、[临江仙]、[鹧鸪天]等,也有用律诗和绝句的。后来北方评、鼓书演员也有以词为诗的。以下就是评书中常用的一首定场诗:

世上行当甚多,唯有说书难习。说演评噱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

一要声音嘹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扮武我自己,好像一台大戏。

这首[西江月]也道出了评书艺术的个中甘苦,看似平常,实则繁难。

传统评书是如何分类的?

一般来说,传统评书可以分为三类:长枪袍带书、侠义公案书和鬼狐神怪书。

所谓长枪袍带书,指以历史战争故事为题材的书目。书中主要人物或是骑马打仗的武将,或是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根据其手使的长枪、身穿的蟒袍、腰横的玉带等标志性物件而得名。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明英烈》等都属于长枪袍带书。

所谓侠义公案书,指以古代剑侠武士交战及清官断案等故事为题材的书目。书中主要人物多是江湖侠义之士和历代清廉官员。因绿林剑侠比武动手多为步战,使用短兵器,故而也叫短打书。如《三侠五义》、《雍正剑侠图》、《施公案》等都属于侠义公案书。

所谓鬼狐神怪书,指以神灵魔怪互相斗法厮杀、鬼狐显灵等故事为题材的书目,内容大多荒诞离奇,但也寓有借谈狐说鬼手法,批判社会阴暗面之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的美好愿望。书中主要人物多是天界神仙、妖魔鬼怪。如《西游记》、《聊斋》、《济公传》等都属于鬼狐神怪书。

说评书时用的醒木有什么讲究?

醒木就是一块长方形的普通小硬木块,一般长约一寸,厚约半寸,上面抹边,共二十条边线,十个平面。

到了说书人手里,就得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醒者,惊醒也。有艺谚云:“一声醒木万人惊。”醒木是说书人的演出许可证。说书人开始表演前拍,聚拢听众精神,使其安静并注意;即将结束时拍,令听众联想回味;演出当中拍,作为道具烘托气氛,助长声势。

连阔如先生在《江湖丛谈》里提到过一段“醒木词”:一块醒木七下分,上至君王下至臣。君王一块辖文武,文武一块管黎民。圣人一块警儒教,天师一块警鬼神。僧家一块劝佛法,道家一块劝玄门。一块落在江湖手,流落八方劝世人。湖海朋友不供我,如要有艺论家门。意思是说很多行业、很多人都有一块木头,但它们的叫法就不一样了:皇上用的叫龙胆,娘娘用的叫凤翥,文官用的叫惊堂,武将用的叫虎威,和尚用的叫禅心,老道用的叫镇坛……说书人用的就叫醒木。醒木不是自备的,而是拜师时由师父传授给徒弟,徒弟当众接过来之后,才有资格使用。

什么是评书中的明笔?

明笔,也叫正笔,指说书人根据事件发展过程的顺序依次叙述,时间随情节进展而流逝,地点随情节变化而更迭,时空变化一目了然,来龙去脉清清楚楚。明笔是评书叙述中最基本的笔法。采用明笔方法讲述故事,总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样一个顺序来讲述的,强调故事的首尾相连,前后呼应;但首尾相连不等于看头知尾,前后呼应不等于平铺直叙。这就要求说书人必须在情节的安排上下工夫,做到曲折离奇,跌宕起伏。

以脍炙人口的短篇评书《萧飞买药》为例,试分析一下评书中的明笔。这段书从萧飞接受进城买药的任务说起,化装上路;为了能够节约时间,顺利进城,萧飞在路上施巧计活捉特务何志武,并缴获了枪和自行车;萧飞飞车闯关,进到城中,直接来到平民大药店买药;小特务不敢招惹,照方抓药;萧飞提起药箱子要走,迎面碰上日本特务机关长川岛一郎,险情骤现;萧飞沉着冷静,拔枪胁迫川岛带路,从后院离开,并在门口以自行车换摩托车;最后萧飞驾摩托车闯出县城,胜利凯旋。从萧飞进城到出城,故事发生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却几经波折,变化多端,充分吸引住听众的注意力,堪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