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腻的曲艺,是说各种曲艺艺术,比如大家熟悉的单弦、京韵大鼓、快板书、山东快书……听众们听不腻,不嫌烦,像《大西厢》、《玲珑塔》、《武松打虎》,要么旋律优美,要么字正腔圆。总之,每听一遍,都是一种美好的享受。由此看来,曲艺是不讲新旧、老少咸宜的。
什么是撂地?
撂地指的是解放前表演曲艺或古彩戏法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一般表演者需租赁一块地皮,每日午后开始演出,演毕向地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金。撂地卖艺按场地划分,可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其经济收入的手段是:当节目演到关键所在时暂时中止,表演者边说边收钱,或兜售膏药、大力丸等。一般撂地者少则一二人,多则三五人,道具轻便,行动灵活。撂地演出受天气影响甚巨,往往有“风来散,雨来乱”之虞。
在这种场所上卖艺的,还有名曰“捡板凳头儿的”,即在上午10点多钟,撂地的艺人还没出场之前,利用这一空当在场子演上几个段子,以敛取少许钱币度日。或于下午5点后趁正场艺人撤离后的夹当演唱,则称“捡板凳腿儿的”。这两种情形均无须付地租,只以协助打扫场地作为对主人的回报。
曲艺中的“迟疾顿挫”是什么意思?
“迟疾顿挫”是曲艺术语,也称“迟疾顿垛”,指某些鼓曲曲种在演唱时掌握旋律、节奏、口法的四种技巧。迟,指缓慢;疾,指快速;顿,指停顿、间歇;挫,指板眼连贯。有艺谚总结道:“疾是快,迟是慢,垛起板眼唱连贯,顿住的词句如切断。”
曲艺中的“崩打粘寸断”是什么意思?
“崩打粘寸断”是曲艺术语,指某些鼓曲曲种的五种唱字方法。崩法,加重唇的力量,用重音来突出字音,将字崩出口后字音上扬,短促而沉重响亮,以造成紧张气氛;打法,用舌尖把字打响,使字音响亮;粘法,将字音韵调较窄的字,慢慢扩大字音,使其送得远而音不变;寸法,用在唱叠句、排句时,中间稍作停顿,且又要寸着劲力使字字相连而音断意不断;断法,指将易混搅成一团的两个字音断开,个个分明。这五种唱字方法,可供演唱者根据唱词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曲艺中的“闪垛卸叠”是什么意思?
“闪垛卸叠”是曲艺术语,指北方一些曲种演唱时运用板头、节拍的几种方法。闪,指闪板,即切分的唱法;垛,指垛字,即将一句较长的唱词,以较快的速度把字叠连在一起的唱法;卸,指卸板,是因内容的需要而由快转慢的唱法;叠,指叠句,是把两三句唱词叠成一串来唱,以烘托气氛的唱法。
什么是贯口?
这是曲艺中常用的一种表演技巧,在“说、学、逗、唱”四门功课里属于“说”的一种,也有人把它称为串口。贯,连贯;贯口,就是带有连贯性的韵白。在评书和大鼓类长篇书目中,刻画人物外貌、描写景色、列摆阵势、形容武打场面的时候往往需要用诗词赞赋的形式来表现,这个时候就用得着贯口了。演员以很快的速度背诵韵白,一般是在不换气或不明显换气的情况下进行,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由慢到快,中间通过短暂停顿和长短字音等手法,使其听起来起伏跌宕。韵律感极强;尤其到了整段的高潮或结尾时,一气呵成,往往会博得满堂喝彩。相声中也常用贯口,像《八扇屏》、《菜单子》、《开粥厂》、《夸住宅》就是代表。这是《夸住宅》中的一段贯口:
您家真是远瞧雾气沼沼,近看瓦窑寺劭。门口有四棵门槐,有上马石、下马石、拴马的桩子,对过儿是磨砖对缝八字影壁。路北广梁大门,上有门灯,下有懒凳,内有回事房、管事处、传达处。二门四扇绿屏风洒金星,四个斗方,写的是“斋庄中正”,背面是“严肃整齐”。进二门,方砖墁地,海墁的院子。夏景天高搭天棚三丈六,四个堵头写的是“吉星高照”。院里有对对花盆,石榴树,茶叶末色儿养鱼缸,九尺高夹竹桃,迎春、探春、栀子、翠柏、梧桐树,各种鲜花,各样洋花,真是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正房五间为上,前出廊,后出厦,东西厢房,东西配房,东西耳房。东跨院是厨房,西跨院是茅房,倒座儿书房五间为待客厅。明摘合页的窗户,光亮的大玻璃夏景天是虾米须的帘子。往屋里再一看,真是画露天机,别有洞天……说、学、逗、唱指的是什么?
“说、学、逗、唱”是相声中经常提到的术语,以此代指相声演员的四种基本艺术手段。
说:最基本的一种表演技巧,貌似平常,实则繁难。相声里的“说”不等同于生活中的“说”,是经过艺术加工之后的“说”,指叙说笑话和打灯谜、绕口令等,要求吐字清晰,语言流畅,字正腔圆,顿挫迟疾,总之,一切要富于美感。相声中常常提到的“贯口”、“倒口”等等,都属于“说”的范畴。所以“说”是一种基本功,听演员的“说”,既要听台词,也要听声音;既重视形式,也重视内容。
学:仿学其他艺术形式,丰富自身的表演。“学”既要学得像,更要学得俏,也就是说讨巧最重要。比如摹仿各地方言,学唱各种地方戏、曲艺、流行歌曲,仿学各种买卖的吆喝,以及摹仿各种鸟兽叫声等口技技巧等。
逗:指表演,抖包袱儿,它是四种技巧的核心,有提纲挈领之功效。相声中的捧逗双方互相抓哏逗笑,充分体现相声的功能。
唱:原指唱太平歌词。因为太平歌词是相声演员必须掌握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是传统相声艺术的一部分。后来也指演员编唱滑稽可笑的台词,用各种曲调演唱,或将某些戏曲唱词、曲调夸张演唱并引人发笑。
很多相声都偏重运用其中一两种手段,比如《八大改行》和《戏剧与方言》偏重于“学”和“唱”,《八扇屏》和《打灯谜》以“说”、“逗”为主。演员也往往以其善于运用某些手段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什么是倒口?
这是曲艺,尤其是相声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表演技巧,在“说、学、逗、唱”四门功课里属于“说”的一种,也叫怯口;评书中称为变口,指模拟各种方言。根据曲目内容需要,演员需要在表演时通过模拟某地方言方音来叙述故事或刻画人物。由于语言本身具有乡土气息,所以自然幽默风趣。一般多仿学如天津、山东、河南、河北、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方言。相声中的“倒****”包括《找堂会》、《怯算命》、《怯弦子书》等。
人们常说的“合辙押韵”是什么意思?
在戏曲曲艺中常常用到这个词,其实“合辙”与“押韵”含义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只要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就可以归为一个韵或一个辙,但“合辙”属于口语,“押韵”为书面语。
曲艺中经常提到十三道大辙和两道小辙,其中十三道大辙是:
1.中东辙,由韵母eng、ing、ong、iong 拼成的字,如:钟、风、龙等。
2.发花辙,由韵母a、ua、ia 拼成的字,如:沙、华、加等。
3.怀来辙,由韵母ai、uai 拼成的字,如:派、埋、带等。
4.江洋辙,由韵母ang、iang、uong 拼成的字,如:方、梁、爽等。
5.乜斜辙,由韵母ie、ue 拼成的字,如:怯、借、月等。
6.姑苏辙,由韵母u 拼成的字,如:无、湖、书等。
7.一七辙,由韵母i、ü拼成的字,如:西、去、吕等。
8.油求辙,由韵母ou、iu 拼成的字,如:否、秋、九等。
9.灰堆辙,由韵母ei、ui 拼成的字,如:悲、飞、岁等。
10.人辰辙,由韵母en、in、un 拼成的字,如:分、金、伦等。
11.摇条辙,由韵母ao、iao 拼成的字,如:桃、高、叫等。
12.言前辙,由韵母an、ian、uan 拼成的字,如:反、眼、缓等。
13.梭波辙,由韵母e、o、uo 拼成的字,如:佛、罗、拨等。
两道小辙是:
1.小人辰儿,包括人辰、梭波、乜斜、灰堆、一七等五道辙韵,如:盆儿、车儿、姐儿、堆儿、枝儿等。2.小言前儿,包括言前、发花、怀来等三道辙韵,如:钱儿、茬儿、台儿等。老艺人流传下来一首十三辙歌谣,由历朝历代的古人名组成,颇为有趣。
十三辙歌谣
正月里,正月正,刘伯温修下北京城;能掐会算的苗光义,未卜先知徐茂公;诸葛亮草船把东风借,斩将封神姜太公。(中东辙)
二月里,草芽发,三贬寒江樊梨花;大刀太太王怀女,替夫挂印戈红霞;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刘金定报号四门杀。(发花辙)
三月里,桃花开,吕蒙正无食赶过斋;沿街讨饭的崔文瑞,提笔卖字高秀才;苏秦不遇回家转,买臣曾经打过柴。(怀来辙)
四月里,梨花香,镇守三关杨六郎;白马银枪高嗣继,日收双妻小罗章;周瑜本是东吴将,狄青斗宝收双阳。(江洋辙)
五月里,端阳节,刘备潦倒卖草鞋;吃粮当兵汉高祖,平贵乞食在长街;推车卖伞的柴王主,贩卖乌梅洪武爷。(乜斜辙)
六月里,数三伏,王老道捉妖拿黑狐;法海捉妖金山寺,包老爷捉妖五鼠除;济小塘捉妖收五鬼,张天师捉妖破五毒。(姑苏辙)
七月里,七月七,秦琼全凭锏双支;九里山前韩元帅,临潼斗宝伍子胥;马超一怒西凉反,黄飞虎反出朝歌归西岐。(一七辙)
八月里,到中秋,李三娘磨房泪交流;柳迎春等夫一十二载,王三姐剜菜盼夫一十八秋;吃斋好善黄氏女,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头。(油求辙)
九月里,雁鸟飞,大闹江州叫李逵;敬德监工大佛寺,大喊三声猛张飞;东京打擂呼延庆,杨七郎归位乱箭锥。(灰堆辙)
十月里,小阳春,红袍都督盖苏文;袁达本是青脸将,孟获不驯遭七擒;匈奴大将猩猩胆,开五代后梁太祖叫朱温。(人辰辙)
十一月,雪花飘,赵匡胤全凭盘龙棍一条;大刀将军叫关胜,吴汉杀妻保汉朝;久传绿林王君可,孟良盗骨又把昊天塔来烧。(摇条辙)
十二个月,整一年,金眼毛遂盗仙丹;通城虎闹城惊圣驾,艾虎大闹绮春园;南唐报号叫冯茂,窦义虎报号锁阳关。(言前辙)
十三月,一年多,薛礼救驾淤泥河;文广游园救宋主,薛姣长安赶囚车;哪吒救驾西岐地,赵子龙救主长坂坡。(梭波辙)
为什么把曲艺中的笑料叫做“包袱”?
这是一个极其形象的比喻。把笑料比作“包袱”,那么酝酿、组织笑料就是“系包袱”,迸发时称为“抖包袱”。这是以相声为首,包括独脚戏、山东快书、评书、数来宝等曲艺形式的主要艺术手段。通常于刻画人物、评析世态时,通过冷嘲热讽营造喜剧情境,借此调节演出气氛,引发观众的欣赏情趣。包袱能否抖响,灵活运用语言的技巧很重要。艺谚中素有“铺平垫稳”之说,只有悉心揣摩观众的心理状况,适时适地耐心巧妙地用语言一层层系好包袱,才能取得骤然抖开又满堂皆响的艺术效果。抖包袱,送笑料,既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又要把握好分寸,谑而不虐者方为最佳。
什么叫做“三翻四抖”?
这是相声中组织包袱的常用艺术手段之一,也叫三顶四撞,指表演相声时,捧逗双方经过再三铺垫、衬托,对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制造气氛,然后突然将包袱抖开,揭露出矛盾和事物真相,从而产生笑料。所谓“三翻”,是反复铺垫的意思,而不一定正好是三次。比如传统相声《黄鹤楼》中的开头:
逗:……比方说这么一下,这么一来,这叫什么?捧:云手。
逗:这你都懂?跟谁学的?
捧:这,谁都知道啊。(一翻)
逗:对,拉云手。要这样呢?一上场的这个……捧:透袖。(二翻)
逗:要这样呢?
捧:端带。(三翻)
逗:这样呢?
捧:正冠。(四翻)
逗:嗬!行啊!这……这叫什么?
捧:胡子——捋髯,老生出场。(五翻)
逗:这个呢?
捧:分髯。(六翻)
逗:这样呢?
捧:撕扎——大花脸。(七翻)
逗:嗬!行啊!撕扎你都知道。那……这样呢?
捧:……这,不知道。逗:胡子痒痒,扽扽!(抖)
捧:去你的吧!戏台上托胡子?
什么是相声中的“铺平垫稳”?
从字面上来看,所谓“铺平垫稳”,实际上就是“铺垫平稳”,甚至简称“铺垫”。指相声表演在组织笑料的时候不能操之过急,要注意事先安排伏线,层层铺垫,这样才能抖响包袱。而这种安排伏线的过程就是“铺平垫稳”的过程。一般来讲,铺,多指正面交代;垫,多是侧面烘托。铺多明说,垫多暗示。已故相声名家张寿臣先生曾说:“只要包袱里有东西,不怕乐儿来得慢,要用铺平垫稳拢住听众的神,到抖包袱时让人明白笑的是什么,笑过之后要留下回味。”这是令人信服的经验之谈。
具体来说,在叙述中交代矛盾冲突的发生和矛盾双方的基本特征,这就属于铺。作为一个相声段子,不论包袱大小,前边的铺述都应当是后边矛盾发展、掀起高潮的“铺平”。比如传统相声《关公战秦琼》,在垫话中描述旧社会剧场的乌烟瘴气,就为后面正话的展开铺平了道路。所谓“垫稳”,就是相声中凡是与推向高潮和解决矛盾有关的情节都要垫上,而且要垫稳,一层不够,就垫两三层。《关公战秦琼》中“饿你们三天不管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