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全知道
16779500000087

第87章 艺术篇(4)

毛笔有哪些种类?毛笔种类很多,目前约有三百多种。按笔头原料可分动物类和植物类。动物类如:胎毛笔、狼毛笔、兔毛笔、紫毫笔、鹿毛笔、鸡毛笔、鸭毛笔、羊毛笔、猪毛笔、鼠毛笔、虎毛笔、黄牛耳毫笔等;植物类如茅龙笔、蔗渣与竹丝笔等。

按尺寸可以把毛笔分为小楷、中楷、大楷、提笔(斗笔)等。

按笔毛的特性可分为软毫、硬毫、兼毫等。兼毫笔即是在硬毫与软毫之间,一般将狼毫与羊毫按不同比例制成,分“三紫七羊”、“七紫三羊”和“五紫五羊”等。

毛笔的历史非常悠久,原始社会末期已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器上彩绘图案,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出现了名目繁多、种类不一的各种毛笔。现今中国毛笔以浙江省湖州市产的湖笔最为著名,此外比较有名的毛笔产地还有宣州、歙州、新安、黟州(均在今安徽省)和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江西南昌市进贤县等地。

毛笔的“四德”是什么?

毛笔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因此,古人非常重视毛笔本身的功能,一款好的毛笔必须具备“四德”,即“尖、齐、圆、健”。

尖:指笔锋聚拢时,末端要尖锐。只有笔尖,写出的字才能有锋有棱,富有神采。齐: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只有毫尖平齐,长短相等,运笔时才能做到“万毫齐力”。圆:指笔锋要圆满。笔锋圆满,运笔时才能圆转如意。健:指笔要有弹力。笔有弹力,才能运用自如。历代有哪些著名的笔?鼠须笔,据记载,书圣王羲之、张芝、钟繇等用此种笔。《法书要录》:“右军写《兰亭》以鼠须笔。”竹丝笔,米芾《笔史》云,晋右将军王羲之《行书帖》真迹是竹丝干笔所书。宋人陈槱《负暄野录》载:“吴俗近日却有用竹丝者,往往以法揉制,使就挥染。”宋岳珂《玉楮集试庐陵发竹丝笔》诗中谓南宋笔工贺发善制此笔。

鸡距笔,唐代笔形,因笔锋短而犀利宛如鸡距(后爪)而得名,唐人白居易《鸡距笔赋》:“故不得兔毫,无以成起草之用;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木之功。”宋梅尧臣《九华隐士居陈生寄松管笔》:“鸡距初含润,龙鳞不自韬。”

无心散卓笔,宋时名笔,为苏东坡、米芾等大书家所用。苏东坡《东坡题跋》:“散卓笔,惟诸葛能。他人学者,暂得其形似而无其法,反不如常笔。如人学杜甫诗,得其粗俗而已。”黄庭坚《书吴无至笔》:“(吴无至)今乃持笔刀行卖笔于市。问其居,乃在晏丞相园东。作无心散卓,小大皆可人意。”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

“歙本不出笔,盖出于宣州。自唐惟诸葛一姓世传其业。治平、嘉祐前有得诸葛笔者,率以为珍玩,云一枝可敌它笔数枝。熙宁后,世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

笋尖笔,明代名笔,因为毫丰而锋长如笋尖,因此得名。

白沙茅龙笔,此笔为明广东新会人陈献章(字白沙)制。黄佐《广州人物传》:“尝束茅代笔,人争效之,谓之茅笔字。”张翊《东所文集》:“公甫能作古人数家书,束茅代笔,晚年专用,遂自成一家。”今广东尚有制作,分大小数种。其名即为“白沙茅龙笔”。

历代有哪些著名的墨?

松烟墨,燃松取烟炱(tái),经过漂、筛,除去杂质,配上上等皮胶与麝香、冰片加工而成,系用我国较早的制墨法所制。屠隆《考架余事》卷二:“余尝谓松烟墨深重而不姿媚,油烟墨姿媚而不深重。”松烟墨特点是浓黑无光,入水易化。宜写小楷、书绘瓷器、印刷制版、画人物须眉、翎毛和蝶翅等。

油烟墨,用桐油、麻油、脂油等燃烧之烟炱,再配以麝香、冰片加胶而成。此墨黝黑呈紫玉光泽,运笔时,滋润流畅、灵活应手,不黏、不滞,使纸上墨色神采奕奕,层次分明,水走墨留,经久不褪。

清康熙曹素功紫玉光墨,居曹氏名墨十八之冠。曹氏《墨品赞》称其“应远而生,玉浮紫光”,今传世之紫玉光墨,以黄山风景三十六峰为主题,图为通景,按山势地位之高低,分为三十六锭墨。此墨“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舐笔不胶,入纸不晕”。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纸?

宣纸,为我国主要的书画用纸。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之“泾县纸”。《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剡纸,浙江传统名纸。亦称“剡藤”、“溪藤”。唐、宋时,浙江等地多以古藤制纸,故名“藤纸”。孙能传《剡溪漫笔·小叙》说:“剡故嵊地,奉化与嵊接壤亦有剡溪,为余家上游。其地多古藤,士人取以作纸,所谓剡溪藤是也。”因之纸名“剡藤”。《浙江通志·物产》引《嵊志》:

“剡藤纸名擅天下,式凡五,藤用木椎椎治,坚滑光白者曰硾笺,莹润如玉者曰玉版笺,用南唐澄心堂纸样者曰澄心堂笺,用蜀人鱼子笺法者曰粉云罗笺,造用冬水佳,敲冰为之曰敲冰纸,今莫有传其术者。”

纸造出来以后经过加工以供题诗、写信所用的精美的纸张即为笺,“薛涛笺”就是成都古代一种著名的加工纸。相传女诗人薛涛旅居成都浣花溪畔,好写小诗,见一般纸张尺幅太大,“乃命匠人狭小为之,蜀中才子既以为便,后裁诸笺亦如是,特名曰‘薛涛笺’”。薛涛笺是彩笺,颜色有十种之多。大概因为薛涛是女性,爱用红色,加之传说红色为芙蓉花汁染成,这样红色小笺就尤为人们推崇,成了薛涛笺以至整个蜀笺的代表。

历代有哪些名砚?

端砚,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之砚石为最佳。砚石多为青紫色、猪肝色、天青色,其上有凤眼、鹦哥眼者属上品,而眼中呈现出翠绿色者最为难得。无论是老坑砚石、麻子坑砚石,还是宋坑砚石,属佳品者,其上又多伴有冰纹、胭脂晕、马尾纹、金线纹,或单一纹路,或兼而有之,组合成一幅瑰丽多彩的画图。

歙砚,始于唐代。据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自此以后,歙砚名冠天下。歙砚中又以婺源的龙尾砚为优。龙尾砚之得名,在于龙尾山所产砚石料最为高档。歙砚石质坚韧、润密,纹理美丽,敲击时有清悦金属声,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发墨如油,不伤毫,雕刻精细,浑朴大方。歙砚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中国古代绘画为什么叫“丹青”?

我国古代绘画通常是以朱砂和青色为主色调,故称为“丹青”。早在汉魏时期,史书便有了丹青的记载。《汉书·苏武传》载:“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晋书·顾恺之传》在评顾恺之时云:“尤善丹青。”丹青不仅仅指绘画,在其后的使用过程中又逐渐引申为画工等。唐代李白《于阗采花》诗云:“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明代画家徐渭《为杭人题画》诗之二云:“无端士女如云集,也要丹青费笔描。”因为朱砂色和青色不易变色,也用来比喻坚贞,如“丹青不渝”。

什么样的画叫历史画?

历史画,顾名思义,就是以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及宗教故事为题材的绘画。

中国历史画历史悠久,绵延至今。早期的历史画承载着鉴善戒恶的教化功能。先秦是中国历史画的****期,以描写君王与圣贤为主。据郭沫若《矢簋铭考释》考证,西周初年已有“武王、成王伐商图及巡省东国图”的壁画。

由《孔子家语·观周》可知,春秋末期,孔子曾目睹东周明堂的壁画“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战国时也有“古贤圣”等历史故事壁画。汉代统治者继承先秦传统,尤其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历史画更加重视以儒家礼教为主要内容的教化功能。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载魏国的曹植在观汉画后曰:“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斥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其伦理教化作用可见一斑。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画也是以经史故事绘画为题材,如顾恺之的后世摹本《女史箴图》、《列女传仁智图》,其在描写历史的同时,更赋予了“传神写照”、“秀骨清像”的审美情趣。唐宋时期,历史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期,如描绘唐太宗接受外邦朝拜的《步辇图》等。明清以后,历史画随着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兴盛而式微。

什么样的画叫肖像画?

肖像画又称“写照”、“写真”或“传神”,专指描绘人物形象之画,是人物画的一种。按照不同的表现手法,可分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它是以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通过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创作方法,着重刻画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肖像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从已出土的文物和传世墨迹中可窥其形态。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画便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墓主人的肖像,已具有明显的肖像画特征。

魏晋以后,人物画大盛,作为其分科的肖像画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出现了一批批名家,如魏晋时期的顾恺之、唐五代时的阎立本、吴道子、曹霸、周文矩、顾闳中,元朝的王绎,明代曾鲸、崔子忠,清代的禹之鼎、费丹旭、任伯年,近现代画家徐悲鸿、蒋兆和、靳尚谊等等,在肖像画创作上均有突出成就。

什么是山水画?

山水画是以描绘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题材的中国画。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山水画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现存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已经有了对山、石、云、水、树等的描绘。但仅仅作为陪衬,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朝的展子虔《游春图》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山水画作品,表明了山水画已经独立成科。五代、北宋时山水画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同时出现了一批开宗立派的山水画家,如荆浩、董源、巨然、郭熙、范宽、刘松年、李唐、马远、夏畦、王晋卿、王希孟、赵伯驹等,他们对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深远。到了元明清时期,文人的水墨山水发展到了极致。

尤其是梅清、弘仁、担当、傅山、八大山人等高僧隐士重于神灵内质的表达,创造了高古清雅、笔墨虚灵秀润的意境。清以后的山水画画风琐碎、纤弱、病态,毫无意境可言,逐步被大写意画抢占了画坛主导地位。

中国山水画讲求意境,以巧妙构思意境为最高追求。那意境如何表达出来呢?意境的表达要结合笔墨技法和虚实观念的运用,凭自己对景物独特的主观臆想而最终创造出艺术形象,以表达山水之美与心灵之美的碰撞,最终在有限的纸上表现出无限的意味。

什么是花鸟画?

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类别,与山水画、人物画组成中国画的三大体系。题材上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包括花卉、蔬果、草虫、畜兽、鳞介等分支。在表现手法上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注重“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花鸟画中的画法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

我国的花鸟画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双鸦栖树图》,是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画。经唐、五代至北宋,花鸟画完全发展成熟,被人们所重视。当时的官修著录《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论述了花鸟画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揭示了花鸟画创作的特点。此时期较有成就者,如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南宋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体现了宋代花鸟画高超的写实功力。

此后画家辈出,流派纷呈,风格更趋多样。在风格精丽的工笔设色花鸟画继续发展的同时,风格简括奔放、以水墨为主的写意花鸟画也迅速崛起。元代李衍的竹、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岩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都是写意花鸟的代表作品。他们逐渐形成了重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趣,充分体现了寓兴、写意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