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全知道
16779500000088

第88章 艺术篇(5)

何谓水墨画?

水墨画,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即纯用水墨作画。相传水墨画为唐代王维所创,他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五代时期独立成科,董源便是其代表人物之一,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现存董源的《潇湘图卷》便是水墨画的经典代表作。宋元时期,水墨画开始兴盛,宋代范宽、李成、郭熙、米芾等及元人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都是开一派之风气者。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如明代沈周、文征明、徐渭等,清代八大山人、郑板桥、吴昌硕等,近代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等,都是水墨大师。

历史上出现了如此多的用水用墨的好手,主要是与水墨是中国画的核心离不开的。水墨画是表现墨和水的艺术,有“墨即是色”,“如兼五彩”之说。“墨即是色”就是用墨和水在宣纸上相互渗晕出现的丰富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物象;“如兼五彩”即是将墨以调入水的多少出现焦、浓、重、淡、清五色。水墨画构成了最具有韵味的中国画。

古代的壁画主要绘制在哪些场所?

壁画是一种以特殊材料为媒介的绘画形式,绘制在用土、砖、石等材料砌成的壁上。按所绘的场所不同,可分为宫室、寺观、墓室以及石窟壁画等;按绘制的方法不同,可分为干壁画和湿壁画等。从题材上看,宫殿、墓室壁画多以历史人物故事和神话及生活场景为主,寺观和石窟壁画以释道神仙等宗教题材为主。

我国壁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秦汉时代的壁画以宫殿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为主,据史书载,秦汉时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有壁画,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秦都咸阳宫壁画遗迹第一次使我们领略到了秦代宫廷绘画的辉煌。西汉时期的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壁画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墓室壁画,大多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以及对其死后升天行乐的美好祝愿,希望死者在地下世界里享受富足的生活。隋唐时期的壁画以石窟、寺观、墓室为主,典型代表有场面宏大、色彩瑰丽的敦煌莫高窟及克孜尔石窟壁画,其人物造型、风格技巧,以及设色敷彩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明清多继承唐宋传统,以寺观壁画为主,题材趋向生活和世俗化,艺术水平及史料价值不高,壁画从此衰落。

什么是年画?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体裁,是一种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民间工艺品,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反映。“年画”起源于尧舜禹时期的“门神画”,宋朝叫“纸画”,明朝称“画贴”,清朝又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李光庭在文章中写道:“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故以正名。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由于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其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无处不在体现人们祈福迎新的欢快心情。题材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与戏剧人物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四川绵竹、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被誉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乡”。

工笔画和写意画有什么不同?

工笔画和写意画是中国画创作中的两种不同画法,其在用笔、用色、审美情趣、意境等方面有很大区别。

工笔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的画法。分为工笔白描和工笔重彩两类。线条工整、细腻,设色艳丽、明快,有较强的装饰性。历史上宋代以前工笔画是画坛正统,大部分画家善工笔画。明清写意画发展迅速,逐渐统治画坛,但仍不乏工笔画好手,仇英、马振便是其代表。

写意画则不求工细形似,只求以精练之笔勾勒景物的神态,抒发作者的情趣。尤其是文人绘画的兴起,对写意画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他们倡导用粗放、简练的笔墨,画出对象的形神,来表达特定的意境。董其昌云:“画山水唯写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彩色异具,则无笔法。”元明以后,笔法简练、造型生动、酣畅淋漓、讲究意趣的写意画大盛。

什么样的画被叫做院体画?

院体画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绘制的作品,后泛指受宫廷画风影响的绘画作品。画院画家除为皇家绘制各种图画外,还承担皇家藏画的鉴定、整理及绘画生徒的培养。画院画家的作品题材上多以花鸟、山水为主,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的审美需求,在风格特点上,大都是要求用工笔设色,具有细致、严谨,崇尚写实重法度、华丽细腻,富有富贵气。院体画的产生、发展与王室审美及画院机构密切相连。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就有专门为王室服务的画家,汉代有明确的记载,隋唐五代持续发展,到宋代达到鼎盛。西蜀时画院画家黄筌、黄居寀父子在花鸟画方面,南唐时画院画家曹仲玄、周文矩、顾闳中等在人物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北宋设立了翰林图画院,聚集了大批的宫廷画家,如武宗元、张择端等人,都已名垂画史。到了南宋,画院画家继承了北宋余热,刘松年、马远、夏珪、李唐等都成为后世典范。明清时期院体画随着文人画成为正统而逐渐走向衰退。可见,皇室设立的相关机构及其审美需要,是院体画赖以生存的条件。

同时,中国画讲求审美意境的追求,意境既是客观事物精华部分的集中反映,也是作者自己情感体验的化身。由于画院画家以王室审美为第一标准,所以其发展必定有其局限性。画家逐步忽视了自身的创造能力与审美需求,到了清末,画家的作品便毫无意境可言而流于庸俗了。鲁迅在评价院体画时曾说:“宋的院画,委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什么是绣像?

绣像本指用彩色丝线绣成的佛像或人像。《考工记·画缋》称:“画缋之事……五彩备谓之绣。”明清时期将通俗小说中卷首的人物图画像或故事情节插图也称为“绣像”。徐念慈《余之小说观》云:“其文字,用通俗白话,先后以四五万字为率,加入回首之绣像。”鲁迅《且介亭杂文·连环图画琐谈》言:“明清以来,有卷头只画书中人物的,称为绣像。”

何谓白描?

白描是中国画创作中用不同粗细、长短、转折的墨线勾描物象且不着颜色的一种技法。有时也把一种仅用淡墨渲染的画称为白描。白描具有朴素简洁、概括明确的特点,在用笔上讲究张弛、节奏变化,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中国历代都有许多白描高手及名画传世,现传白描作品多见于人物画和花鸟画中。如东晋顾恺之的《列女传》、唐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卷》等,都是白描的经典之作。

何谓“勾勒”?

勾勒也称“钩勒”,即绘画时用线条将描写物象勾描出轮廓,也是中国画技法之一。勾勒的线条要有张弛、有笔力,在具体用笔上,一般将顺势的用笔称为“勾”,逆势的称为“勒”。在笔法上将单笔称为“勾”,复笔称为“勒”。此法广泛运用于工笔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中,且多勾勒后再着色。勾勒也用来形容将法书作品摹刻上石的方法。米芾的《书史》载:“欧阳询书‘道林之寺’牌,在潭州道林寺,笔力劲险,勾勒而成,有刻板本。”何谓“渲染”?渲染是中国画技法之一,即以水墨或淡彩涂染画面,以烘染物象,使其有浓淡变化,具有立体感,增强艺术效果。渲染有时特指涂染美人鬓发,如明杨慎《艺林伐山·浮渲梳头》:“画家以墨饰美人鬓发谓之渲染。”

在北宋时,渲染指画家以水墨渲染,郭熙《林泉高致》谓:“以水墨再三而淋之,谓之渲。”到了清代,此技法开始运用淡彩涂染画面,松年《颐园论画》谓:“用淡墨、设色,铺匀为染,分轻重为渲。”但是着色渲染难度很大,时人很难掌握。清人恽寿平曾言:“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难,画至著色,如入炉钩,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

何谓“烘托”?

烘托即是用墨或色彩在描写物象周围进行渲染,起到突出物象的作用,也是中国画技法之一。从现存的大量绘画名迹中可知,此方法一般用于描写山水画中的雪景、流水、烘云托月等,如五代画家荆浩的《雪景山水图》,便是运用烘托技法描写雪景。

烘托有时也应用于人物画中以表现人物脸部的质感。清蒋骥著《传神秘要》:“人之面格高下,须用颜色烘托。”

皴法是什么样的绘画技法?

皴法是中国画的用笔技法,即用来表现山石和树皮独特质感和肌理的表现手法。历代画家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根据树石各自的形状概括总结出了各种皴法。从现存画迹来看,最早见于唐代李思训《江帆楼阁图》中所用的头重尾轻类似“小斧劈皴”法,随后王维用密集的短线表现山石的“雨点皴”。到了宋代山水画发展逐渐成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皴法。

清代郑绩将古人的皴法总结为十六家,《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曰:“古人写山水,皴分十六家。曰披麻,曰云头,曰芝麻,曰乱麻,曰折带,曰马牙,曰斧劈,曰雨点,曰弹涡,曰骷髅,曰矾头,曰荷叶,曰牛毛,曰解索,曰鬼皮,曰乱柴。此十六家皴法,即十六样山石名目,并非杜撰。”历代画论中论皴法的还有《珊瑚网·皴石法》、《绘事微言·皴法》、《石涛画语录·皴法章》、《山静居画论》等,与前论分类大同小异。

什么是粉本?

粉本是中国古代绘画前施粉上样的底稿。粉本之说早在唐代就有,唐代吴道子曾于大同殿画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玄宗问其状,奏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但明确提出粉本定义的是元人夏文彦,其著作《图绘宝鉴》云:“古人画稿谓之粉本。”后引申为指一般画稿及底本等义。

关于粉本的制作方法,流传到现在有两种:一是沿着勾好墨线的稿上刺小孔,并附在纸、绢或壁上用粉扑打针眼,然后依粉点作画。二是在画稿反面涂以白垩、土粉之类,用簪钗按正面墨线描传于纸、绢或壁上,然后依粉痕落墨。

什么是泼墨法?

泼墨法是指水墨画中笔酣墨饱、水墨淋漓、气势磅礴的墨法,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和技法。具体是用极湿墨,即大笔蘸上饱和之水墨,下笔要快,慢则下笔墨水渗开,不见点画,等干或将干之后,再用浓墨泼。近代亦有以色彩代替墨的画法,称为“泼彩”。

“泼墨”作为中国画创作的一种墨法,古已有之。据《唐朝名画录》载,相传唐代王洽,以墨泼纸,脚蹴手抹,随其形状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视不见其墨污之迹。宋梁楷的传世名画《泼墨仙人图》为后人折服。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墨曰泼墨,山色曰泼翠,草色曰泼绿,泼之为用,最足发画中气韵。”近代画家潘天寿先生大幅泼墨荷花、陆俨少先生泼墨山水画、张大干先生的泼彩山水画等,把传统技法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古时候的“写真”指什么?

现在的“写真”是指摄影、照片。源自日本语义,日本的照相馆就叫写真店。清末随着照相技术传入中国,加上之后五四运动的思想大解放,中国人开始慢慢接受西方的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尤其在中西文化交融的今天,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写真却不为国人所知了。

在我国古代,“写真”是指描绘人物的肖像画,要求所绘人像形神相似,与“写照”、“传神”同义。唐代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中云:“将军善画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元汤垕《画鉴》云:“周防善画贵游人物,又善写真,作仕女多裱丽丰肥有富贵气。”

什么是十八描?

十八描即指十八种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不同描法。它的全部名目,出自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其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亦见载于同时期的汪砢玉《珊瑚网》及周履靖《夷门广牍》,名称上略有变动,但大同小异。清人王瀛在前人著述基础上,将其十八描配以图文及要点解说,直观形象,为后世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