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为什么黑子先行?
起源于中国的围棋规则十分简单,却比其他棋类复杂深奥,这就是围棋的魅力所在。现代围棋的开局模式固定为“黑先白后”,如果双方的水平不是一个层次,对局时新手是确定拿黑子。所谓“执黑子为敬”指的就是双方在开始对局时(往往是此前没下过棋的双方,或者双方对棋局胜负不是太在意的情况下),一方主动拿黑子先行,表示“我棋力比较低,应该拿黑棋”。许多学者都认为围棋与《周易》是有紧密关联的。古人认为自然界是“天圆地方,天动地静”,而围棋的棋盘为方形,象征大地是方的,是静止的;棋子为圆形,象征苍天是圆的,是运动的;棋子下在棋盘上,就象征着天圆地方。而下棋时规定落子之后不能反悔,则是有着时间一去不复返的含义。《棋经》中有围棋“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的记载。这就是说,棋盘上共有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正好符合一年的天数。接下来,再以天圆为基点可把棋盘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寓意春夏秋冬四个季度。从棋的形状上讲,有“双飞燕”、“猴子脸”、“金鸡独立”、“龟不出头”等等,在定式之中有“大雪崩型”和“小雪崩型”,在布局种类中有“宇宙流”等,这些无一不与自然相关联。
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常有一区空隙,上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与历史上的“楚汉战争”有关。据史料记载,“楚河汉界”在古代的荥阳(今河南郑州)成皋一带,该地北临黄河,西依邙山,东连平原,南接嵩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处于下风,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至今,在荥阳广武山上还保留有两座遥遥相对的古城遗址,西边那座叫汉王城,东边的叫霸王城,相传就是当年刘邦、项羽所筑。两城中间,有一条宽约三百米的大沟,这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鸿沟,也是象棋盘上所标界河的依据。历史上,两千二百多年前,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以荥阳为主战场,展开了长达4年的攻伐激战,并以荥阳的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最为精彩的片段之一。
当战争的硝烟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消散,楚河汉界却永远定格在了中国象棋棋盘上,荥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象棋之都。
古人也玩“飞行棋”吗?
中国古代有一种博戏叫双陆,依据日本现存《双陆锦囊钞》记载,一套双陆棋包括棋盘、黑白棋子各十五枚、骰子两枚。棋子为马形;骰子是正方体,六面分别刻有从一到六的数值。玩时,首先掷出两骰,骰子顶面所显示的数值是几,便行进几步。先将己方十五枚棋子走进对方的棋盘者,即获全胜,故双陆应是一种类似今天飞行棋的游戏。双陆流行于曹魏,盛于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更为普及。但隋以前的史籍中,谈及双陆者非常少,到了唐朝,记载才多起来。《旧唐书·后妃传》记载:有一次,唐中宗的皇后韦氏与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玩打双陆,唐中宗就在一旁为他们点筹进行娱乐游戏。宋代,双陆在各地更为普及。当时,北方城市中还出现了双陆的赌博组织,一般在双陆赌博时均设有筹,以筹之多少赌得钱财,外人入赌,还有优惠条件。这时的双陆形制与打法和唐代差别不大,宋末元初人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一书中曾刻入了当时流行的“打双陆图”,对双陆的格式、布局有着非常形象的表现。
古代的“六博”是什么样的游戏?
六博是中国古代一种棋戏。《楚辞·招魂》记载:
“蓖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这说明战国前后在荆楚一带已流行六博棋。至秦汉时期,六博得到更加广泛地传播,上至贵族官僚,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乐于此道。据史书记载,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应包括棋局、棋子、箸(骰子)等。六博由两人玩,行棋方法主要包括大博和小博两种。西汉以前的玩法为大博,即对博的双方各在己方棋盘的曲道上排列好六枚棋子,其中一枚代表“枭”,五枚称作“散”,用箸六个。对博时,双方先轮流掷箸,根据掷得的“箸”的数量多少行棋。六博行棋时,双方要互相逼迫,对博的胜负以杀“枭”来决定,即《韩非子》中所言“博者贵枭,胜者必杀枭”,这与象棋中以杀将夺帅为胜相类似。东汉时期出现了小博,这种博法是一方执白棋六枚,一方执黑棋六枚,此外双方还各有一枚圆形棋子,称作“鱼”,将它们分别布于棋盘十二曲格道上,两头当中名为“水”,“鱼”便置于“水”中。行棋的多少是根据掷箸的数字而决定,哪一枚棋子先进到规定的位置,即可竖起,称为“骄棋”。随后这枚“骄棋”便可入于“水”中,吃掉对方的“鱼”,称为“牵鱼”。每牵一次鱼。获博筹二根,如能首先牵到三次鱼,得六根博筹,即算获胜。六博最初是一种带有比赛性质的娱乐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赌博手段。汉代以后,六博开始衰落,至三国时期已受到世人的厌弃,隋唐以后便逐渐失传。
樗蒲是一种什么样的游戏?
樗蒲(chūpú),也作“摴赭”,又名掷卢、呼卢、五木,是在六博游戏的基础上予以改进而形成的,类似掷骰子,但规则比掷骰子要复杂得多。樗蒲的用具起初有盘、杯、马、矢等。盘是棋枰,杯是后代骰盆,马是棋子,矢即骰子,有黑有白,共有五枚,故称为“五木”。宋郑樵《通志·草木略》载:“樗似椿……叶脱处有痕,为樗蒲子。”有人认为樗蒲之得名,系由樗叶脱处所留痕迹而来,所以五木又被简称为“齿”,掷得彩名称为“齿彩”。五木可以组成六种不同的排列组合,其中全黑的称为“卢”,是最高彩;四黑一白的称为“雉”,次于卢;其余四种称为“枭”或“犊”,为杂彩。玩樗蒲时,人们都希望能够掷出全黑的头彩。和凝在其《宫词百首》之三十九便形象地描绘了这种心态:“锦褥花明满殿铺,宫娥分坐学樗蒲。欲教官马冲关过,咒愿纤纤早掷卢。”宫:女们在心中祈祷快点掷出全黑的头彩,以便冲关获胜。
中国古时斗牛与西班牙斗牛一样吗?
提起斗牛,人们常常就会想到西班牙的斗牛盛况。实际上,除西班牙有斗牛风俗外,中国的斗牛风俗也有悠久的历史,但与西班牙斗牛不同的是,中国古时斗牛比赛是牛与牛之间的较量。据史书记载,中国早在秦代就有了斗牛的风俗。《太平广记》卷二九一《神一》引《成都记》就曾记载:“李冰为蜀郡守,有蛟岁暴……冰乃入水戮蛟。己为牛形……故春冬设有斗牛之戏,未必不由此也。”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四也曾记载龟兹国:“元日斗牛马驼,为戏七日,观胜负,以占一年羊马减耗繁息也。”据此可知,中国斗牛也曾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是人们节日娱乐的项目之。中国古代斗牛尤以金华斗牛最为出名,明末著名史家谈迁曾著有《北游录》一书,书中就提到了金华的斗牛:“金华近例,正月乡人买健牛,各赴场相角,决胜负,至群杀,不能禁。”
斗鸡游戏起源于何时?
斗鸡,顾名思义,指两鸡相斗。斗鸡在我国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和《汉书》多处记载有“斗鸡走狗”之事。公元前770年,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季平子与邻昭伯以斗鸡而得罪于鲁昭公,竟互相打起架来。山东《成武县志》记载:“斗鸡台在文亭山后。周釐王三年(前679),齐桓公以宋背北杏之会,曾搂诸侯伐宋,单伯会之,取成于宋北境时,斗鸡其上。”可见当时斗鸡已颇盛行。中国古代斗鸡不仅在民间有着大量拥趸,即便是在皇室贵族中也大受欢迎。例如,唐高宗时期,亲王、大臣们狂爱斗鸡。一次沛王与英王斗鸡,诗人王勃专为沛王写了一篇声讨英王的斗鸡诗文,于是昔日的皇家兄弟几乎为此反目成仇,王勃则被高宗一气之下罢官去职。再如,唐玄宗更是爱好斗鸡,经常在长安举行规模盛大的斗鸡比赛,特别是到了每年的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唐玄宗都要组织斗鸡,以示天下太平。《东城老父传》中曾记载:每当到了斗鸡的日子,唐玄宗都会让宫廷乐队集体出动,后宫佳丽也纷纷出场。与皇帝的大规模斗鸡仅为娱乐不同,民间斗鸡活动则具有赌博的性质,很多人因斗鸡而发家致富。
古人如何斗鸭?
在古代中国,人们有将饲养的家禽相互争斗以作娱乐的习俗,因此人们喜好斗鸡、斗鹅、斗雁。此外,还有斗鸭比赛。所谓“斗鸭”,就是将鸭蓄于池中,观其相斗以取乐。据历史记载,斗鸭最早可能出现于西汉初年,发展于六朝,鼎盛于隋唐。《南史·王僧达传》记载:“(僧达)坐属疾而于扬列桥观斗鸭,为有司所纠。”葛洪《西京杂记》也曾记载:“鲁恭王好斗鸡、鸭及鹅、雁,养孔雀、鹊,俸一年费二千石。”鲁恭王喜欢斗鸡、斗鸭等,为了精心饲养这些家禽,一年花费竟需米谷二千石。斗鸭虽然是与斗鸡相类的娱乐项目之一,但斗鸭受地域、时令等方面的制约,因此仅局限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未能像斗鸡一样广为流传。但斗鸭比赛亦如斗鸡等那般紧张,晋蔡洪在《斗凫赋》中有描写:“性浮捷以轻躁,声清响而好鸣。感秋商之肃烈,从金气以出征。招爽敌于戏门。交武势于川庭。尔乃振劲羽、竦六翮、抗严趾、望雄敌,忽雷起而电发,赴洪波以奋击。”“清响而好鸣”,仅是在气势上就已占了上风,再配上一招一式,场景想必很是刺激。
古人如何用花草进行比赛?
斗百草,也称“斗草”。古俗认为五月是恶月、毒月,人们必须采集百草以渡过难关,因此,斗百草最初和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一样,属端午习俗。不过到了六朝后期,斗百草逐渐成了一种大众游戏习俗,人们在端阳这一天到郊外去踏青时,采集各种花草标本,然后进行比赛。具体说来,斗百草的方式分武斗和文斗两种。武斗的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多为生在路边、沟旁、田埂等处的车前草,然后将武斗双方的草打成结,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武斗”是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而文斗即各人把自己收集的各种草拿来,然后一人报一种草名,另一人接着拿出草并对答草名称,一直“斗”下去,直到最后见分晓。谁采集的品种多、品种奇,谁就获得优胜。后来,斗百草游戏还演变出妇女尤其喜好的斗花比赛。
斗蛐蛐起源于何时?
斗蛐蛐,也即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即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斗蟋蟀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蟋蟀从原先的听其声,发展到现在的观其斗,从这一微小的侧面,也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化。至于斗蛐蛐这一活动起源于哪个朝代,至今仍没有资料可以证明,但宋代朝野内外大兴斗蟋蟀之风,并将“万金之资付于一啄”,已有史料证明。清代比赛越发讲究,蟋蟀要求无“四病”(仰头、卷须、练牙、踢腿);外观颜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蟋蟀相斗,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后特制的日鼓草或马尾鬃引斗,让它们互相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旧时城镇、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赌场。总之,这项活动自兴起之后,至今已有八九百年,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长兴不衰。真正的蟋蟀名产地是山东齐鲁大平原,而山东宁津县的蟋蟀更是非同凡响,宁津种的蟋蟀头大、项大、腿大、皮色好、体质强健、凶悍,有顽强的斗性、耐力。近些年来全国蟋蟀大赛中,宁津种的蟋蟀多次胜出。
古代的投壶游戏怎么玩?
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玩的一种投掷游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是一种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即搁一个壶在那儿,然后把箭投进去,输者喝酒。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左传》曾记载过晋昭公大宴诸国君主,举行投壶之戏的事。投壶在战国时得到很大发展,当时的文士倾向于内心修养,投壶这种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活动,正适合他们的需要。此外,由于社会的发展,民间以投壶为乐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礼记·投壶》记载:“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秦汉以后,它在士大夫阶层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饮,必有“雅歌投壶”的节目助兴。在流传过程中,游戏的难度增加了,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名目,还有人别出心裁地在壶外设置屏风盲投,或背坐反投。宋司马光曾著有《投壶新格》一书,详细记载了壶具的尺寸、投矢的名目和计分方法。宋朝以后,投壶游戏逐渐衰落下去,不再像汉唐那样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