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车是什么样的车?
安车,古代一种通常用一匹马拉的、可以在车厢里坐乘的车子。上古乘车一般都是站立在车厢里,而安车则可以安坐,故名。《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适四方,乘安车。”汉郑玄注:“安车,坐乘,若今小车也。”官员告老,或征召德高望重的人,往往赐乘安车,这是一种优礼方式。
安车多用一马,也有用四马的,那是表示特殊的礼遇。《史记·儒林列传》:“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申公年高德劭,故汉武帝用驷马安车去征迎他;其弟子从行,却只能乘一马或二马拉的普通轺车。此外,西汉著名辞赋家枚乘,被汉武帝以“安车蒲轮”(用蒲草裹着车轮)征召进京,但因年老体弱,不胜颠沛之苦,于途中生病离世。
辒辌车是什么车?
辒辌车,古代的一种卧车,设有帐幔,上开窗子,可以根据气温开闭,使车内或温或凉,所以称之为“辒辌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辌车为四马驾驭的、车轮轮距为203厘米的卧车。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始皇在巡幸途中病逝,为了防止京城发生变乱,赵高等人严密封锁始皇驾崩消息,将始皇尸体放在其原来乘坐的辒辌车中,每天照常接受百官的朝拜,直到返回首都咸阳,才矫诏立胡亥为太子,然后公布秦始皇驾崩消息,胡亥即位,即秦二世。后来辒辌车就用来作为丧车。
《汉书·霍光传》记载:“载光尸柩以辒辌车。”颜师古注:“辒辌,本安车也,可以卧息。后因载丧,饰以柳翣,故遂为丧车耳。辒者密闭。辌者旁开窗牖,各别一乘,随事为名。后人既专以载丧,又去其一,总为藩饰。而合二名呼之耳。”
古代对于抬轿子的人数有什么规定?
轿子,是一种靠人或畜扛、载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轿子最早是由车演化而来,起初只是作为山行的工具,后来走平路也以它为代步工具,称为肩舆。初期的肩舆为二长竿,中置椅子以坐人,其上无覆盖,很像现代的“滑竿”。唐宋以后,椅子上下及四周增加覆盖遮蔽物,其状有如车厢(舆),并加种种装饰,乘坐舒适,这就是轿子。在结构上,轿子是安装在两根杠上可移动的床、坐椅、坐兜或睡椅,有篷或无篷;在种类上,有官轿、民轿、喜轿、魂轿等不同;在使用上,有走平道与山路的区别;在用材上,有木、竹、藤等之分;在方式上,有人抬的和牲口抬的不同,如骆驼驮的“驼轿”等。
在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下,轿子在使用上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违规则要受罚。《明会要·舆服上》曰:“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侯、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清代的宗亲、朝臣、命妇等达官显贵乘坐轿子也有严格规定,不准逾制。三品以上及京堂官员,轿顶用银,轿盖、轿帏用皂,在京时轿夫四人,出京时轿夫八人;四品以下文职官员轿夫二人,轿顶用锡等。民用轿一般分为自备轿与营业轿两种。自备轿多属富绅之家,随时伺候老爷、太太、小姐出行,有凉轿和暖轿之分。凉轿用于夏季,轿身较小,纱作帏幕,轻便快捷,通风凉爽;暖轿用于冬季,轿身较大。厚呢作帏,前挂门帘,轿内放置火盆。还有一种专用于妇女乘坐的女轿,装饰精巧讲究,红缎作帏,辅以垂缨,显得小巧华贵,漂亮典雅,具有浓厚的闺阁气息。
由于抬轿人数不同,二人抬的称“二人小轿”,四人抬的称“四人小轿”,八人以上抬的则称为“大轿”。由于八抬大轿多用于娶亲,旧时的结婚讲究明媒正娶,由夫家用轿迎娶是其主要内容,所以,此后“八抬大轿”多用来指邀请的态度诚恳,仪式隆重,亦或指摆架子。
何谓“骖乘”?
骖乘,也作参乘,指古代乘车时居右边陪乘的人。古人乘车“尚左”,即以左方为尊,乘车时尊者在左,御者(驭手)居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即“骖乘”,其任务在于随侍尊者,防备车辆倾侧。兵车的情况有所不同,主帅居中自掌旗鼓指挥作战,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陪乘,其任务是保护主帅,排除车行中随时可能出现的事故,这个人就叫“车右”。《汉书·文帝纪》:“乃令宋昌骖乘。”颜师古注:“乘车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有一人处车之右,以备倾侧。是以戎事则称‘车右’,其余则曰“骖乘’。”历史上有“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一词,说的是汉宣帝即位,按例须谒见高庙。大将军霍光骖乘同行,宣帝坐在舆中,好似背上生着芒刺,很觉不安。霍光死后,宣帝族灭了霍家。后来,此语常用来形容功高震主的权臣。
古代“馆驿”是做什么用的?
馆驿,是古代设在驿路上,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驿是由中央直接管辖的官方招待所,馆则是属于地方政府设置的宾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三千多年。
文字记载的馆驿最早是在唐朝。唐代每三十里置驿,大多设在州、县城内,以方便来往官员休息和驿夫传递书信公文的业务,也有一些馆驿设在州、县城外附近的地方,其中有的成为高级宾馆,十分豪华,形式很壮观。唐代刘梦得《管城新驿》就记载:“门街周道,墙荫竹桑,境胜于外也。远购名材,旁延世工。既涂宣皙,领甓刚滑,求精于内也。”到了元代,由于疆域辽阔,发展交通、强化驿站制度,成为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这时驿站也叫“站赤”,实际“站赤”是蒙古语驿站的译音。明代在主要道路上设置了馆驿,还设立了递运所,旨在专门从事货物运输,其主要任务是转运国家的军需、贡赋和赏赐之物,由各地卫所管理。
清代驿站分驿、站、铺三部分。驿是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为军事系统所专用。铺由地方厅、州、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驿站使用的凭证是勘合和火牌。凡需要向驿站要车、马、人夫运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邮符”,官府使用时凭勘合;兵部使用时凭火牌。驿站管理至清代已臻于完善,并且管理极严,违反规定,均要治罪。到了清代末期,由于文报局的设立,驿站作用逐渐减弱,继而废除,以后又设邮政,而文报局也逐渐废止。
“脚夫”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脚夫,亦称脚力、脚从,是担任传递文书或搬运货物的差役、民夫。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九中说:“或官员士夫等人,欲出路、还乡、上官、赴任、游学,亦有出陆行老,顾倩脚夫、脚从,承揽在途服役,无有失节。”脚夫的生活很困苦,走南闯北,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一走就是十几天或至数月、数年,全凭两只脚谋生糊口。后来,将搬运费也称为脚力。
古代不同的船都有什么样的名称?
古代的船有各式名称,按照用途划分,有战船、漕船、课船等,战船又有楼船、艋艟、福船、沙船等;按照形状划分,有舸、舴(zé)艋、舢板等。
例如,楼船是一种具有多层建筑和攻防设施的大型战船,外观似楼,故曰楼船。楼船之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南方的越国,越有楼船军,秦朝及汉朝都有官衔为“楼船将军”的军事指挥官。汉代的造船技术渐臻成熟,其楼船高十余丈。三国时东吴建成五层战船,可载兵3000人。楼船不仅外观巍峨威武,而且船上列矛戈,树旗帜,戒备森严,攻守得力,宛如水上堡垒。此后历代水军,都以楼船作为主力战舰。西晋时,楼船上装设有拍竿。东晋时期,孙恩、卢循海上起义军也拥有一支以大型楼船为主力的舟师。隋代初期的舟师装备有大型楼船——五牙舰。宋代将车船建造技术运用于建造楼船,发展出装有多达24车的楼船,船上有的装设拍竿6座。明代初期,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可远渡重洋进行洲际航行,这是中国古代楼船建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沙船,是一种平底、方头、方艄的海船,是我国古老的一种船形。在唐宋时期,它已经成形,成为我国北方海区航行的主要海船。因其适于在水浅多沙滩的航道上航行,所以被命名为沙船,也叫做“防沙平底船”。它在江河湖海皆可航行,适航性特别强,宽、大、扁、浅是其最突出的特点。沙船的纵向结构采用“扁龙骨”,从而使纵向强度得到加强;横向结构则是采用水密隔舱的工艺。这样,沙船纵横一体,抗沉性较好。同时,为提高抗沉性,沙船上还有“太平篮”。当风浪大时,从船上适当位置放下用竹编的其中装有石块的竹篮,悬于水中,使船减少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