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胃肠病科学保健指南
16770600000008

第8章 常见胃肠病及其防治(3)

(6)必须维持治疗。现在“无酸无溃疡”的观点仍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指导思想。经胃镜检查,确诊为不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在进行正规抗溃疡病治疗4~8星期后,宜转入一段时间的维持治疗,适当提高胃内pH 值,这是预防复发的最重要方法。维护治疗的用药剂量是正规治疗剂量的一半,例如,对处于溃疡活动期的患者,可先用H2受体拮抗剂治疗。维持治疗的时间短则6~12个月,长则5~6年,甚至更长。目前,多数医生采取短期维持治疗。也有人认为,更为经济、方便的形式是间歇维持治疗,即在正规抗溃疡病治疗4~8星期后,溃疡愈合后停药,出现复发时再自行服药治疗4~8星期。根据笔者的经验,消化性溃疡刚刚愈合后即采用间歇维持治疗的病人,复发率较高。由于消化性溃疡经常复发,不仅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且有小部分病人可能因溃疡多次复发而导致溃疡恶变,得不偿失。因此,消化性溃疡病人在溃疡愈合后宜采用短期维持治疗,而在此后则建议采用间歇维持治疗,即出现症状时自行服药4~8星期,症状消失后停药。消化性溃疡是多发病、慢性病,易反复发作,因而治愈消化性溃疡需要一个较为艰难持久的历程,患者除了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积极治疗外,还应做好自我保健。

(7)在护理方面,如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方可下床活动。出现大量黑便或吐血、便血者,应及时住院治疗,以防不测。治疗虚寒性胃疼的内服汤药宜温服,并应在疼痛发作前服药,郁热或虚热性胃痛,内服汤药则宜稍凉服用,如伴呕吐者,可将汤药改作多次分服。

[预防]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有着重要关联,要预防它的发生,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纠正和改变自己不良的嗜好如酗酒、嗜烟、滥用药物等。如果我们能够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注意科学合理安排饮食,避免精神紧张,那么自己的健康就有了相当的保障。

(2)生活有规律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要有一定规律,不可过分疲劳,劳累过度不但会影响食物的消化,还会妨碍溃疡的愈合。一定要注意休息,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溃疡病发作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系,溃疡病人一定要注意气候的变化,根据节气冷暖,及时添减衣被。

(3)保持情绪稳定。精神愉快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心理因素对溃疡影响很大。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过分忧虑对大脑皮层产生不良的刺激,使得丘脑下中枢的调节作用减弱或丧失,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溃疡的愈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是治愈消化性溃疡的关键。

(4)饮食有规律保证营养的供给,避免刺激性食物,供给适量的脂肪及膳食纤维。在溃疡病急性活动期饮食温度要适宜,勿过烫过冷,以防刺激溃疡面。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严重疾病。一般是指屈氏韧带以上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及胆道等消化道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上段空肠等部位病变引起的出血也属此范围。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约占内科住院病人的2%左右,男女发病率相似,秋冬季为发病高发季节,以中青年居多,老年病例则以消化道肿瘤出血为多。

[症状]

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取决于出血病变的性质、部位、出血速度、出血量、出血前病人的身体状况等。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症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呕血和黑便。呕血和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症状,一般呕血多伴有黑便,但黑便未必伴有呕血。当病变在幽门以上,尤其是出血量较多时,常有呕血;病变位于幽门以下,如果短期内大量出血,血液反流入胃可引起呕血,若出血量少而缓慢,则只出现黑便。呕血的颜色与出血量和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的长短有关,如出血量多,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呈红色或鲜红色;出血量少,在胃内停留时间长,因血红蛋白经胃酸的充分作用,变成亚铁血红素,大便排出黏稠发亮似柏油样颜色,故又称黑便为柏油样大便;出血量多,肠蠕动增快,则大便排出黯红色血液,或可夹杂血块。

(2)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可导致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患者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慌心悸、恶心口渴、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甚至意识障碍昏厥等。

(3)大量出血后由于血容量减少,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血分解蛋白的吸收等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常出现低热,但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日,随后自行恢复正常。

[病因]

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消化道溃疡、各种胃炎、急性胃粘膜病变、食管癌、胃癌、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肝硬化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胆道出血、十二指肠憩室、胃肠吻合口及残胃病变等以及全身性疾病、胃肠道邻近器官病变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具体包括:

(1)急性胃粘膜损害出血常发生于严重感染、大手术、严重外伤、服用对胃粘膜损害的药物之后,及患肺心病、中风等重病之后。

(2)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后,因食硬食物等原因,可致破裂出血,但肝硬化患者上消化出血并不都是食道静脉破裂出血,有30%~50%病人是因并有消化性溃疡或胃粘膜糜烂而出血。

(3)恶性肿瘤上消化道的胃癌出血多见,次为食道癌,下消化道出血以大肠癌多见。小肠肿瘤出血有时可见到。肿癌引起消化道出血,在中老年居消化道出血的第一、二位。

(4)溃疡病是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之一,中老年胃溃疡出血多于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而青年人则相反。老年人溃疡病症状常不典型,约有12%病例无疼痛,而以出血为第一症状。

(5)结肠病变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血管扩张症、缺血性肠炎、结肠憩室都可发生不同程度出血。

(6)****疾病内痔、肛裂的出血在中老年相当常见。

(7)全身性疾病如某些出血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维生素C 或维生素K 缺乏等,也可表现消化道出血。

(8)食管贲门粘膜撕裂发生在剧烈呕吐后。开始吐出的胃内容没有血,继之呕出新鲜血液,常提示为本病。

(9)食道炎及食道裂孔疝可损伤食管粘膜而致出血。

(10)息肉息肉出血主要见于大肠。

据北京市15个大医院共分析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案5191例,其中溃疡病引起者占48.7%,出血在溃疡病人中占20~30%。而肝硬化引起的门脉高压症、胃底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第二位。上消化道出血的基本病理变化多是消化道粘膜层或肌层糜烂、溃疡、肉芽组织增生、坏死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检查]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除了详细的了解病史和进行仔细的身体检查外,应进行以下相关[辅助检查]:

(1)X 线钡餐检查一般仅适用于本病出血已停止和病情稳定的患者。

(2)临床在纠正出血性休克、稳定生命体征的原则下,应在出血24小时内进行急诊胃镜检查,因为纤维胃镜检查是对消化道出血定位定性的首选方法,该检查对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与出血部位诊断率可达80%~94%。

(3)必要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选择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

发生消化道出血,应采取以下调治措施:

(1)患者应取平卧位。烦躁不安时,可肌注安定10毫克,对肝病者忌用吗啡、巴比妥类药物。

(2)呕血或大量出血者应禁食;少量出血或单纯黑粪者可适当进流质饮食,病情严重者应吸氧。

(3)放置胃管,可用于吸出胃内积血,了解出血情况,确定出血部位,并可灌注铝镁合剂或其他止血剂药物;鼻饲营养液。

(4)加强护理,防止呕吐物吸人呼吸道而引起肺炎或窒息。

(5)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并维持中心静脉压。

(6)要及时补充、维持血容量,改善周围循环,防止微循环障碍导致脏器功能衰竭。

(7)要纠正酸碱平衡、电解质平衡。有酸中毒时可用碳酸氢钠静脉滴注。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应采取的措施:

(1)内窥镜硬化剂调治用硬化剂调治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止血率在86%~95%。有主张在急性出血时做,但多数意见主张先用其他止血措施,待止血12小时或1~5日后进行。硬化剂调治适于急性破裂出血、曾接受分流手术或脾切除术后再出血、有出血史的重度静脉曲张、对手术不能耐受的患者。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调治较难,有使用血管粘合剂止血成功。

(2)垂体加压素该药使内脏小血管收缩,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以达到止血目的。对中、小量出血有效,大出血时需配合气囊填塞。近年采用周围静脉持续性低流量滴注法,剂量0.2~0.3单位/分钟,止血后减为0.1~0.2单位/分钟维持8~12小时后停药。副作用有腹痛、腹泻、诱发心绞痛、血压增高等,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使用时要慎重。当有腹痛出现时可减慢速度。

(3)抑制胃酸等其他止血药肝硬化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可给予控制胃酸的药物,雷尼替丁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较甲氰咪胍为好。一般止血药物如止血敏等效果不肯定,维生素K、维生素C 或许有些帮助。

(4)气囊填塞一般用三腔二囊管或四腔二囊管填塞胃底及食管中、下段止血。其中四腔二囊管专有1管腔用于吸取食管囊以上的分泌物,以减少吸人性肺炎的发生。止血24小时后,放气观察1~2日才拔管。拔管前先喝些花生油,以便减少气囊与食管壁的摩擦,减少并发症。

非食管静脉曲张应采取的措施:

(1)血管活性药物通过收缩血管而止血。如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生长抑素奥曲肽(善得定)、善宁、施他宁或其类似物等。

(2)上消化道出血时,首先应药物调治,抑酸是基本原则。抑酸药有甲氰咪胍、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Hz 受体拮抗剂,洛赛克、泰美尼克等质子泵抑制剂。

(3)对于大出血者,内窥镜止血是最主要的止血手段。

(4)常用的全身止血剂有止血敏、安络血、维生素K、止血芳酸等。

[预防]

(1)饮食有节律,讲究卫生,不暴饮暴食,防止引起消化性溃疡、肝炎、肝硬化或其他中毒性肝硬化等易造成出血的原发病。

(2)若有溃疡、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等疾病者更忌暴饮暴食及生硬、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

(3)避免过度劳累、受寒。

(4)禁止使用能导致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如激素、水杨酸钠制剂等,以免诱发上消化道出血。

胃癌

胃癌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发病年龄以40~60岁为多,40岁以下占15%~20%,男女之比约3:1。胃癌的发病率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差别。日本、智利、冰岛、奥地利等国为高发区。在我国胃癌死亡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3.02%,居各类癌症首位。在分布上,东北部及西北部各省市胃癌发病率较高,但在同一省市内并不平衡。

[症状]

早期胃癌症状轻微。大多数人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全身一般情况均好,在普查中发现的早期胃癌可无症状。由于早期无特殊症状,据统计,从出现症状至确诊平均6个月,因而如果提高警惕,许多病人可能更早地被发现。

中晚期胃癌几乎都有症状,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疼痛和不适。疼痛常无规律,持续时间较长,可发生在进餐时,可出现在胃部的不同部位,表现的程度和性质也可不同。

发生在幽门区的溃疡型胃癌,疼痛可和溃疡病相似,而在胃底部的癌则症状较轻,或无症状。

贲门癌可引起吞咽困难,幽门癌可致幽门梗阻而呕吐,癌肿糜烂出血,可出现呕血或黑便,出血时间可相当长,在出血10日后,仍持续大便潜血阳性。

有些病人可触及包块,可转移腹腔而出现腹水、癌性腹膜炎,可向锁骨上、肝脏、骨骼等处转移,可出现有关疼痛、黄疸等症状,病人可有不同程度食欲不振、贫血、消瘦、乏力、顽固性消化不良等表现。

[病因]

胃癌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如食盐是外源性胃癌诱发因素;食物本身或受加工、烹饪的影响可能令有致癌物质或者其前身,在体内通过代谢或胃内菌群的作用转化为致癌物质(如盐腌、烹制食品、油煎食物、发霉食物等);饮食习惯及新鲜蔬菜、水果、牛奶的缺乏或摄入不足;吸烟等均能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癌前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残胃、胃溃疡、肠上皮化生等病。另有一项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较低的社会经济水平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中国内地胃癌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分期]

胃癌的分期决定于肿瘤在胃壁内浸润的深度,依据肿瘤浸润的深度,胃癌可分为以下三期:

(1)早期胃癌肿瘤浸润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

(2)中期胃癌肿瘤浸润已到达肌层。

(3)晚期胃癌肿瘤浸润达浆膜下层、浆膜层或浆膜外。通常将中、晚期胃癌称为进展期胃癌。

在早期胃癌中,黏膜层癌5年生存率为94.8%,黏膜下层癌为86.4%。中期胃癌5年生存率为69.2%。在晚期胃癌中,浆膜下层癌5年生存率为55.3%,浆膜层癌为33.7%,浆膜外癌为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