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胃肠病科学保健指南
16770600000007

第7章 常见胃肠病及其防治(2)

(7)保持乐观的情绪。我们知道,长期紧张、精神抑郁或愤怒、恐惧或心情苦闷、忧思郁结,往往会引起或加重胃病。各种胃肠病的发生与精神因素有关,所以做好心理调节、培养良好的情绪,对于胃肠病患者的保健非常重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只要常常保持情绪乐观、豁达大度、精神饱满,保持蓬勃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不要为一点小事耿耿于怀,闷闷不乐,生活节律不要过分紧张,在突发事件面前不要悲观失望、痛不欲生,也不要为某些事情思虑太过,辗转难眠,就可以使胃肠道的生理功能保持正常,免受胃病之苦。如果已经得了胃肠病,只要保持乐观情绪,知足者常乐,再配合其他调养和治疗方法,也可以减轻痛苦,早日痊愈。

胃下垂

所谓胃下垂,是指胃的位置的异常下垂,在正常情况下,人在直立时,胃的最低点不应超过肚脐下2个横指,但在胃下垂时,胃的下缘垂坠于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骼脊连线(约在肚脐水平线上)以下,这就使胃小弯的角度变得很尖锐,从幽门到十二指肠几乎成直角上升,使人产生种种不舒服的感觉。

[症状]

(1)进食后发生腹部牵引感及腰痛;不能多吃,稍微吃一点东西就有饱腹感。

(2)每次进食后有饱胀、压迫的感觉,腹部似有物下坠,经常嗳气,推腹可听见腹内有水振动的声音。

(3)由于稍食即饱,食欲减退,运动使症状加重而不思活动,久而久之体质日趋虚弱,常伴有神经衰弱和便秘等。

(4)食后稍走快一起会发生腹痛,但稍稍休息症状即可消失;吃饱以后,肚脐下面明显凸出,而肚脐上面原来胃的地方反而凹陷下去;躺平以后,腹部的不适感可大大减轻或消失。

(5)长期胃下垂患者,可伴有眩晕、乏力、直立性低血压、昏厥、体乏无力、食欲差。

(6)胃下垂因为容易并发胃炎,所以许多患者有胃炎的表现。

[病因]

胃下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悬吊、固定胃位置的肌肉和韧带松弛无力及腹部压力下降,使整个胃的位置降低、胃蠕动减弱。胃下垂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天生体型比较瘦弱,胸廓狭长,骨骼纤细,皮下脂肪缺乏,肌肉发育不良,他们不仅有胃下垂,其他内脏(如肾、肝、脾、横结肠等)也往往下垂,所以叫“全内脏下垂”。这种胃下垂是先天性的。腹部由紧张变得松弛者,这种胃下垂是后天性的。

如妇女生了好几个孩子以后,原来紧张的腹部变得松弛,腹腔内的压力降低,可以引起胃下垂和其他脏器下垂。如原来很胖的人,因突然消瘦下去后,腹部脂肪消失,引起腹压改变而发生胃下垂。

经常穿非常紧的马甲或束很紧的腰带,以及常常压迫胸部和上腹部,也能造成胃下垂。

[治疗]

(1)X 光钡餐造影是诊断胃下垂最好的方法,可见胃体呈垂直状、蠕动无力,胃内滞留液较多,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骼脊连线以下。超声波检查可见胃的下缘下移入盆腔(小腹部位),胃电图描记检查可见胃电波幅值无论在餐前还是在餐后都比正常低。

(2)腹胀、胃排空缓慢者,可服用吗丁啉,每次19毫克,每日3次,或胃复安每次5~10毫克,每天3次。试用ATP 治疗,每日早、午餐前半小时肌注,每次20毫克,每日2次,25日为一疗程,间隔5天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必要时放置胃托。

(3)中医治疗。艾灸,取关元、气海、足三里、胃俞等穴施灸。选用毫针柄,在耳壳“胃肠区”按压,寻找敏感点,在此点上加压2~3分钟,每日1次。

(4)饮食有规律,不要暴饮暴食。食用的食品应富有营养、易消化,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食品应适当多于水果、蔬菜,以增加腹部脂肪从而托起胃体。少吃多餐,减轻胃的负担。

(5)忌久站和剧烈运动,饭后宜半平卧半小时,卧床宜头低脚高,可以在床脚下垫两块砖头,另外,应尽量减少房事次数,因为性生活对体质衰弱者是较大负担。

(6)改善体质,平时应多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量可由小变大。例如,每天做仰卧起坐2~3次,每次10分钟。

(7)保持心情舒畅。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预防]

(1)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定时定量,体瘦者应增加营养。

(2)切勿暴饮暴食,宜少吃多餐;戒烟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

(3)保持乐观情绪,勿暴怒,勿郁闷;要坚持治疗、食物调理和康复锻炼,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4)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等。

(5)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特别是进食后;饭后散步有助本病的康复。

消化性溃疡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又称溃疡病,本病是仅见于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的慢性溃疡,其形成和发展与酸性胃液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密切关系,所以称为消化性溃疡,由于溃疡主要在胃与十二指肠,故又称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全球性多发病、常见病,其年发病率为1.1%~3.3%,患病率为1.7%~4.7%,人群中约有10%左右的人在其一生中患过本病。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以20~50岁之间最为常见。消化性溃疡不会引起死亡,但其并发症(主要为出血、溃疡病穿孔)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2.5%~8.0%的病死率,其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且给社会、家庭也带来沉重的经济、心身负担。

[症状]

(1)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疼痛是消化性溃疡的最主要症状。

消化性溃疡的上腹部疼痛可表现为钝痛、烧灼样痛、胀痛或剧痛,但也可仅为饥饿样不适感,随病变的轻重和个体对疼痛的耐受性不同而有所差异。消化性溃疡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节律性。胃溃疡上腹部疼痛多于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出现,下次餐前自行消失;十二指肠溃疡上腹部疼痛约在餐后2~4小时发作,进餐后缓解。疼痛的持续时间大多为1~2小时,少数病人可持续3~4小时。

(2)泛酸泛酸是消化性溃疡的一般症状,可有可无,泛酸是因胃酸分泌增加所引起的,故往往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一个症状。如胃食管返流病常有泛酸症状,主要是因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减退,再加上胃内张力增加时,胃酸就通过贲门返流至食管,明显时可直达口腔,患者就有泛酸感。又如食管裂孔疝患者,由于横膈膜的食管裂孔增大,部分胃组织(往往是胃底)通过扩大的食管裂孔进入纵隔,此时会影响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张力,发生胃食管返流,也可发生泛酸。此外,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由于胃轻瘫,胃排空缓慢,有时也会出现胃内容物向食管返流,发生泛酸。故泛酸不一定是消化性溃疡,应进一步分析是否由其他上消化道疾病引起。消化性溃疡病人,也不一定有泛酸,特别是胃溃疡病人,往往无泛酸症状。

(3)其他症状部分消化性溃疡病人可表现为上腹部隐痛不适,或伴上腹部胀满、厌食、嗳气、呕吐、恶心、身体困倦等症状,一般多见于胃溃疡。但是,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部分原因可能与伴随的慢性胃炎有关。病程较长的患者可因影响进食和消化而出现体重减轻,个别病人可因慢性失血或营养不良导致贫血。

[病因]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较复杂,迄今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形成有以下因素。

(1)消化学说消化学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把胃液量的增多、胃酸度的增高和胃蛋白酶量的增多放在第一位。认为这种胃液消化能力的增加,是溃疡病发生的基本因素。所以以前把本病称为“消化性溃疡”。此即传统观念认为的“无酸无疡”学说。

但是溃疡病患者并非都是胃酸增多,有的患者胃酸正常甚至还缺乏。而一些胃酸很高的人,并不一定发生溃疡。所以消化学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亦不能阐明与本病发生有关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

(2)皮层内脏学说临床上常可见到因精神情绪因素使溃疡病发生或加重的病例。皮层内脏学说的创始人贝柯夫认为,大脑皮层机能状态的紊乱是溃疡病发生过程的主导因素。大脑皮层活动障碍,使皮层与皮层下部的正常关系失调,导致交感神经受抑制,副交感神经张力增强而形成溃疡。

(3)创伤学说有人认为胃和十二指肠原发性损伤是溃疡形成的原因。这些损伤的因素有机械性、温热性、化学性的刺激,如食物过硬、过干,或过烫、过热、过辣,或化学药物如一些西药对胃的刺激等,这些刺激使胃黏膜损伤,成为“自体消化”的起点,继而发展为溃疡。

这一学说阐述了引起溃疡病的外因,不足之处是没有重视内因在溃疡病发病中的作用。应该说,那些创伤因素,仅仅是外因,只有通过一定的内因才能引起溃疡病。

(4)炎症学说研究发现,100%的溃疡同时见到胃或十二指肠黏膜的炎性病变,而且这种病变发生在溃疡形成之前。因此有学者认为,胃炎是形成溃疡的第一阶段,继之才会发生典型的溃疡。

(5)感染学说自从1983年人们重新认识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起了一个根本性变化。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可见消化性溃疡应被认为是一种传染病,在幽门螺旋杆菌根除后,消化性溃疡可能得到根治。

(6)植物神经不平衡学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与溃疡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这一学说根本的缺点是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估计不足,仅孤立地强调从植物神经系统对本病的作用,脱离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影响,显然是片面的。

总而言之,溃疡病的发病原因并非一种,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溃疡是否形成,则取决于促成溃疡的因素和抵抗溃疡的因素相互斗争的结果。需要指出的是,每个病人具体的致病因素均有个体差异,有的胃酸分泌过高,有的有明显的遗传因素,有的则与胆汁返流或神经因素有关,也有的因服用药物所致。

[检查]

消化性溃疡患者需要检查以下几个方面:

(1)上消化道钡剂造影该项检查是诊断溃疡病的重要方法,绝大多数的溃疡病通过这项检查都可以得到确诊。钡剂造影时,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形成的凹陷,被咽下的钡剂填充,这个填充部位叫龛影,只要发现了龛影,就说明有溃疡存在。检查中,不仅可以确定溃疡病的存在,还可以显示溃疡的部位、大小、有无合并症等。

但是当溃疡病合并出血时,医生就不会采用钡剂造影检查了。

(2)胃镜检查胃镜不仅可以观察到某些钡剂造影不能显现的表浅的或扁平的溃疡,还能了解当时的溃疡是处于活动期(用字母“A”表示),还是愈合期(用字母“H”表示)或瘢痕期(用字母“S”表示),并能在直视下采取标本做病理检查。这对于溃疡病的诊断,特别是良性或恶性溃疡的鉴别有很大意义。

(3)胃液分析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酸分泌多增高;胃溃疡病人胃酸分泌正常或稍低于正常,如果胃溃疡病人高峰排酸明显降低,则胃溃疡有癌变的可能。所以,胃液分析对于了解胃溃疡癌变有一定意义。

(4)幽门螺杆菌检测每一位消化性溃疡患者都应该做此项检查。

[治疗]

(1)消化性溃疡患者应了解本病的基本知识、发病诱因及规律,增强对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建立规律的生活制度,避免发病与复发诱因。大多数轻症患者可在门诊治疗,发作或活动期及症状较重或有并发症需休息或住院治疗。

(2)饮食有规律。进食忌太快,避免过饱过饥,避免粗糙、过冷过热和刺激性大的食物如香料、浓茶、咖啡等。急性活动期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给流质或软食,进食次数不必过多,一般患者及症状缓解后可从软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3)戒烟、戒酒。饮酒能促进胃酸分泌和破坏胃黏膜屏障,对溃疡不利。吸烟能延迟溃疡的愈合。烟叶中所含尼古丁能降低幽门括约肌张力,促进胆汁返流的作用,长期吸烟还能加强迷走神经张力,促进胃酸分泌。

(4)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可分为中成药治法和中医外治法。中成药治法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中医外治法包括足浴疗法、热熨疗法、穴敷疗法、按摩疗法、敷足疗法等。

(5)歼灭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持续存在是胃溃疡复发率高的重要原因,所以病人首先应查清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如有,必须加以根除。由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有多种,适用于不同的病人,所以不宜自行服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