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高血压科学保健指南
16769100000011

第11章 科学应对高血压(4)

(2)高血压程度。一般地说,血压越高预后越坏,其中舒张压持续在15.3kPa(115mmHg)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预后最坏。轻、中度的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得到满意的控制之后,所能享有的寿命与血压正常的人无明显差别。

(3)并发症程度。高血压合并脑卒中和心肌梗塞患者预后不好,尽管得到及时的治疗也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高血压患者如有左心室肥厚、心脏增大、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或左心室高电压、左心室功能失代偿、充血性心力衰竭,则预后不好,5年死亡率达40%以上。高血压患者出现视网膜渗出、充血或视****水肿的预后不好。高血压所致的肾功能障碍比较迟才发生,对预后影响较小。

(4)具有高血压合并脑心血管病预后不好。脑血管意外、心血管意外及猝死的家族史者预后不良,出现脑血管意外和心血管意外的几率较高。

(5)顽固性高血压预后不好。发生顽固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有,未坚持长期用药、长期嗜酒吸烟、高度肥胖、长期高盐(钠)饮食。原发性疾病无法根治的继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无法得到满意的控制,预后较差。

所谓高血压的一级预防

高血压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是人类的头号杀手。预防高血压等心血管病的发生是最实际、花费最少的方法,预防要从年轻人开始,预防比治疗更有用。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是指对存在有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但尚未发生高血压的人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以减少发病率。

二级预防是指对已患有高血压的人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以减少发病率。

三级预防是指对重度高血压的抢救。以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的死亡。三级预防中包括有康复治疗。一级预防的目的有二:

第一找出将来可能要发生高血压的人,即高危人群,在血压升高前的预防;

第二,对整个社会人群进行预防。

高危人群指的是

①具有明显的高血压家族史者。

②儿童少年时血压即已偏高者

③有发生高血压倾向的人如肥胖者。

一级预防措施如下:

(1)合理调整饮食。

①限制钠盐过量摄入。

②增加钾的摄入。

③增加钙的摄入。低钙摄入能使血压升高,每日钙摄入量如增加100rag,则收缩压可降低0.33kPa(2.5mmHg),舒张压降低0.17kPa(1.3mmHg)。建议每人每日钙摄入量为800毫克,通过饮用牛奶,增加豆类和新鲜蔬菜及木耳、香菇、虾皮、紫菜等,可以增加钙的摄入量。另外,蔬菜中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有降低血胆固醇、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有些蔬菜如芹菜、荸荠等还有降压的作用。

④降低脂肪的摄入量,特别是动物脂肪。

⑤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动物蛋白(如鱼类)和豆类蛋白。我国营养学家建议成年人每月每人摄入14kg 谷类、3kg 薯类、1kg 蛋类、1.5kg 肉类和0.5kg 鱼类。关于饮食问题,后面我们还要详细介绍。

(2)戒烟、戒酒、减肥和开展体育锻炼。

(3)从儿童期就要开始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积极开展体育运动,进行高血压预防的教育。

耳鸣时要及时就医

在耳鸣中,有传音性耳鸣和感音性耳鸣。传音性耳鸣是外耳(从耳朵露出在外的部分到鼓膜的器官)和中耳(在中空的腔中,三个听小骨相互联接,联络着鼓膜和内耳的人口)把外部的声音传人内耳的通道出现故障而引起的耳鸣。感音性耳鸣,它是感觉声音的内耳,或者在从内耳到大脑的听觉中枢的通路上出现异常而产生的。

引起耳鸣的原因,除中耳炎、疮等直接病因外,也有神经性的,或者由于过度劳累、睡眠不足、酗酒等打乱肌体正常状态而产生的,还有高血压病、脑病、应激性血压升高病,血液从脑的毛细血管向外渗出产生的脑压升高引起意识障碍等。

高血压病导致的耳鸣,是因脑压升高所致,与其他原因产生的耳鸣疾病(美尼尔氏病等)根本不同。症状也是不同的。因链霉素等药物中毒引起的耳鸣,是像蝉、笛声那样的声音;而高血压病导致的耳鸣是像水车来回转那样低沉的声音,这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

引发脑血管疾病有哪些先期征兆

当身体出现下列征兆时,预示可能要发生脑血管疾病:

(1)眩晕。它类似严重的头晕,有突然发生,视外界景物有转动和晃动感,程度轻重不一,并且持续时间较长,不一定伴有耳鸣,有时略恶心。如果同时发生视物成双,说话舌根发硬,尤应警惕。

(2)短时间语言困难或偏身无力。短时间语言困难或偏身不动常突然发生。短至一二十秒即过,长者十几分钟至数小时而自行恢复。恢复后不留任何症候,所以常被忽视。其实是一种前脑缺血的征兆,可能导致半身不遂。

(3)突然发生剧烈头痛。老年人原患高血压病,如果突然严重头痛,伴呕吐,甚至短时神志不清晰,即使这些症状短时间后自动消失,应立即测量血压,检查是否有血压骤升现象。血压骤升破坏“自动调节”而引起脑组织缺血。如果原来患有周身动脉硬化,而且头痛越演越烈不断呕吐,神志迷糊,更应及时检查。这很可能已产生脑血管破裂出血。

(4)偏身经常麻木。中老年人如果常左右侧半身发麻,应考虑是否脑内小血管有病变。如果麻木同时伴有一侧上下肢乏力,更应注意。

(5)突然对近来发生事情全部遗忘。中老年人,突然对过去数年旧事完全不能记忆,但自我认识仍然良好,意识也清醒。记忆消失,一般持续数小时。在记忆遗忘时间里,心情常局促不安,这也应引起注意。

急性脑血管病发作前常常出现上述先兆。如对这些先兆有所认识,并及时采取诊治措施,就有可能防止它进一步发展。即使已发生脑血管病,就可能获得早期治疗。这类疾病治疗越早,效果越好。一旦出现脑血管病的先兆也不必紧张,有条件还可做体格和神经系统的全面检查,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脑动脉硬化症有哪些早期症状

脑动脉硬化症多见于50岁以后,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引起注意,如发展下去,往往会引起脑卒中,由于这种病和前面脑血管预防有相似处,故有些内容可能重复。

(1)头痛和头晕。这种表现较多见,病人常感到头的枕部或额部有轻度放疗痛、头晕,并时常伴有耳鸣,疲劳时加重,休息后减轻或消失。

(2)睡眠障碍。这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多表现为睡眠时间少、入睡困难,睡不实、易醒、多梦等。有些人需服安眠药才能入睡;有些人可表现为贪睡,总感到睡眠不足。

(3)记忆减退。记忆减退主要是近记忆减退,对人名、数字和最近的事情容易忘记,病人对此深感苦恼,但是对童年、往事却记忆犹新。

(4)情感改变。情感改变常表现为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减弱,常因小事而忧伤、流泪、发脾气、兴奋激动或焦虑不安。

(5)性格改变。原性格特点变得更突出,如原来节俭者变得吝啬、自私;过去稳重变得固执,原来感情较脆弱者易多疑、伤感等。

以上表现若同时出现,易被误认为神经衰弱。与神经衰弱不同之处是发病晚,多在45岁以后,一般没有明显的精神刺激因素。同时有眼底动脉硬化改变、血清胆固醇增高等与血管硬化有关的表现。有些人可能只出现上述某种症状或伴有过渡性的肢体麻木或血压不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