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学生必读的精彩作文(上)
16765100000008

第8章 写人篇(8)

邬师有一美德:节俭。还有一美德:宣传节俭。一次春游,邬师眼见同学们在踏青时装备过于精良,又是三明治,又是火腿肠,认为有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回来后,他便在课堂上大力宣传该如何如何,不该如何如何,从古到今,从正面到反面,由点及面,可谓层层深入,字字珠玑。就在大伙儿正进入状态,满脸愧疚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时,邬师冷不丁冒出一句语惊四座的话:“同学们哪,以后春游,无须带那么多粮草了,轻装上阵,学学古人,一箪食,一瓢饮,足矣!”

此言一出,效果可想而知,一阵大笑换来一张邬师的笑脸。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邬师的良苦用心和深刻语意,而且没有半点儿责备之意啊!我们班是所谓的尖子班,数学测验自然是多如牛毛。

或许是压力太大了,有一次,某些同学在邬师挟着试卷进教室时,虔诚地在胸前画十字,嘴里还念念有词:“上帝保佑……”虽然有点儿不伦不类,但其诚心可见。

这些小动作自然逃不过邬师的火眼金睛。待到45分钟后,邬师发问了:“上帝在哪里?”搞得我们似坠入云里雾里,面面相觑,但有一点人人清楚:邬师又要和我们玩心理战了!

果然,停顿几秒钟后,邬师以他的绝妙口才继续话题:“至少在你们周围十万平方公里以内是找不到的,所以,还是别搞舶来品,让我这个菩萨保佑吧,阿弥陀佛!”不愧是数学老师,三句不离本行——绝对有空间概念,然而这回可真像个巫师了,语出石破天惊,满室哗然。只是那几位同学,暗地里羞得无地自容,不过,还是开心的——多仁慈的老师啊!

邬师现在已经不任课了,但那些往事仍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每每忆起,我仍深深眷念。

评论

文章的内容有浓郁的校园生活气息,人物形象塑造得也很成功。作者以事写人,精选发生在师生间的三件趣事,成功塑造了一位寓教于乐、可亲可爱的良师形象,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鲜活可感,如在眼前。

语言生动、流畅、幽默(如说邬师的头顶是“溜冰场上加铁丝网”),很有可读性。

“老班”外传

我们的老班个头不高,戴着一副眼镜,头发成四六开,常穿西装,嘴一抿,眼睛半眯,就成了笑佛,老班这副模样,常常令人忍俊不禁。因为老班是我们的“同志”加“兄弟”,言行非常随和,才有了下面几个有趣的小故事。

不耻下问

“随着夕阳西沉,夜色将它黑色的翅膀张开在神州大地上,把远山、近树、河流和土丘,以及所有的一切全都掩盖起来……”老班抑扬顿挫的朗诵声在校园上空回荡,我们见他每天早上在办公室里练嗓子,起初感到有些怪。然而他上课全部用普通话讲课,确实有点不同凡响。那字正腔圆的纯正普通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比起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也毫不逊色。他普通话本来就不错,但他绝不沾沾自喜。他不满足现阶段的普通话水平,陶醉在忘我的朗读声中。记得有一次,他不耻下问,躬身“请教”一个同学,要该同学实事求是地指出他的普通话还有哪些缺点和不足,以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该同学抓耳挠腮,就是讲不出什么毛病来,当然我们大家也挑不出老班普通话的任何毛病,然而那位同学在老班诚恳的目光下,令人啼笑皆非地指出“老班”就是讲话声音小了点,而这位同学明显底气不足,说完后自己不好意思地先笑了起来。

第二天,我们惊讶的是老班讲话的声音提高了8分贝,而且老班养成了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习惯。这样,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清楚地听到他圆润浑厚、充满磁性的男中音,听老班的课真是一种享受!

婆婆妈妈

我们的老班虽说是一位堂堂正正的“老爷子”,但他像个管家婆似的管着我们,还免不了拿一些老掉牙的革命精神鼓舞我们的斗志,诸如什么要热爱集体啦,什么要努力学习啦,没有文化就要吃亏啦。老班除了“俗不可耐”,最大的特点是爱唠叨,一唠叨就没个完。

你瞧,学校布置大扫除,老班肩扛手提,什么扫把、铁铲、水桶、锄头等一大堆工具,累得满头大汗,全然不顾自己的尊严不说,还弄得卫生管理员很没面子,干站着发呆。老班…发放完工具,还对我们一百个不放心:“你们把卫生打扫干净后,一定要负责把工具带回来。特别是铁铲,几十块钱一把,一定不能弄丢了,丢了就要赔偿。你们这样不爱惜财物,赔偿的钱还不是你们自掏腰包……”我们觉得老班婆婆妈妈特别“烦”,几乎是装着漫不经心的样子“洗耳恭听”,但最后还是老老实实地把工具交到老班手里。

还有一回,那天上晚自习,老班像往常一样悄无声息地进了课堂,走到我同桌身边,同桌有个绰号叫“马虎大王”,有丢三落四的毛病,老班戴着眼镜发现了“马虎大王”掉了一张饭票,老班从地上捡起那张饭票,拍了拍上面的尘土,然后放到了“马虎大王”的课桌上,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他的“臣民”发脾气,且语气十分严厉:“你现在是一个纯消费者,不是社会上一掷千金的大款。你不知道家里供你上学的艰难,你是农民的儿子,那几个学费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刨出来的,你竟然学会了浪费,不把饭票当一回事。古诗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老班面善心慈从来没有大声训过我们,我们愣了好一阵子,我的同桌“马虎大王”受此数落,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站起来检讨:“对不起,请大家不要像我一样……”怒气冲冲的老班见“马虎大王”认识深刻,这才偃旗息鼓没再继续进行忆苦思甜教育。如今,我们每天听着老班的唠叨感到很亲切,感觉老班那点点滴滴的关怀如甘露,滋润心田。

提倡学生“贪玩”

令人津津乐道的是我们的老班特“贪玩”,也提倡我们学生开心“玩”。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我,两耳不闻窗外事,几乎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课外活动,我最讨厌的是男生打打闹闹,女生嘻嘻哈哈。我宁静而又紧张的学习生活偏偏让老班给“破坏”了。当老班建议同学们准备一个日记本的时候,我不以为然,也算不辜负老班的一番好意吧,我在日记本里胡乱记了一些流水账。大约过了半学期,我也多多少少记了十来篇日记,在日记本记录下了我在学习上的勤奋刻苦,也记下了我在生活中的烦恼忧愁。当我课余从头翻阅,细细品味时,竟惊奇地发现了一个另外的我,我原来也爱思考也有心目中的英雄,只是我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不善与人交往而已。

老班由开始“诱导”我们写日记,到我们自觉地玩起文字游戏,在此基础上,老班更是升了级,教我们玩工艺美术啦,玩流行音乐啦等,节假日不光爱游山玩水,还玩起了高科技电脑,害得我们陪着老班玩,变着法子“玩”,老班的“贪玩定律”是既要学得好,也要玩得好。老班还说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说穿了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没有科学文化技术我们就会被社会无情淘汰,无立足之地。听了他的怪论,我们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走火入魔“玩”此不疲。我们的老班既有现代意识,又有陈腐观念,他提倡的那些“贪玩”法,让我们在紧张的学习过后,对人生多了一份自信与把握。在如此轻松、活泼的学和玩中,感受老班的亲情教育,我们在心里高呼:“老班,万岁!”

评论

本文通过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描摹,把一位谦虚好学、严格治班却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的“老班”刻画得惟妙惟肖。小作者词语丰富,用词恰当,有相当深厚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