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移风易俗(中华美德)
16724100000012

第12章 夏季之节气(1)

“夏满芒夏暑相连”说的是夏季里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六个节气。从农事活动看,夏季以田间管理为主,即所谓“夏耘”,总体上比春种相对轻闲一些,但仍有一些夏种作物需要操劳。在衣食起居上,人们以防暑消夏为要。

1.立夏

立夏意为夏季的开始,是夏季第一个节气,也是早期形成的八节之一。交节日期在公历5月5日-7日之间,太阳黄经为45°。此时节的物候标志为:“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这是农作物生长的一个关键时期,温度和湿度都适宜作物生长需要。尤其是雨水的多寡与迟早将直接影响日后收成,民间有“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等农谚,言明立夏日及时雨的重要。同时,适当的田间管理也必须跟上,所谓“立夏三日正锄田”,“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

与立春一样,立夏也曾是我国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古称“立夏节”。据《礼记·月令》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夏于南郊。举行如此隆重的“迎夏”仪式,意在表明天子对天的仰赖与敬重,希望能够奉天承运,求来膏泽与万民安享。

如今,立夏日的祭天祀神习俗早已不再,但尝新、求吉等习俗仍在民间流传。立夏尝新习俗明代即有,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所尝的“新鲜”时令物产有青梅、樱桃和鲜蚕豆等。贵州一些地区所尝之新是年后春种以来第一次收获的马铃薯,尝新时还要杀鸡宰鸭,祭祖神,感谢祖神保佑,庆贺丰收。

立夏以后,暑热将至,呈阳盛阴衰之势,各种蚊虫病菌极易滋生,人的体能消耗也逐渐增大。人们在立夏日通过一些象征性的求吉做法提早预防病患。云南宣威地区立夏日有在大门插皂荚枝、红花以压祟,围灰于墙脚以避蛇之俗。江苏南通一带则时兴立夏日给孩子胸前挂蛋驱祟的做法,有的还在蛋上画些图案,小孩子可玩斗蛋游戏。浙江建德地区有“立夏日,吃补食”习俗,补食为红枣烧鸡蛋和黄芪烧鸡等滋补品。宁波地区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和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变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苋菜黄鱼羹,称吃“立夏饭”。辽宁大连地区流传有立夏日早晨煮食鸡蛋可防“苦夏”的习俗,“苦夏”可理解为人在夏季身体消瘦、精神不振的“苦”形态。

另有消夏解暑习俗与进补食俗相应。主要是饮冰水、吃凉食和瓜果等。古人早就有冬季贮冰于窖中,以待夏用的做法,朝廷还专门设有掌管贮冰启冰的凌官。明《帝京景物略》卷二有腊八日,“纳冰窖中”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的记述。清《清嘉录》对立夏日食冷饮习俗也有相关记载:“士人置窨冰,街坊担卖,谓之’凉水‘。或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称’冰杨梅‘’冰桃子‘。”苏州地区有立夏节喝“七家茶”以消暑的习俗。凉粉、酸梅汤、瓜藕等爽口之物都是立夏日的节令饮食。

防暑消夏是立夏日多种习俗的核心所在。民间还有立夏日称体重习俗,该习俗多适用于孩童。江苏一些地区立夏日午间给孩子称体重时,有时还放块石头以增加重量。称时,秤砣只能向外推,不能往里移,报数时就高不就低,尽量凑成整数。用这种“数字化”手段提醒人们强身健体,努力增重,避免出现“苦夏”情形。

如今,作为节日的立夏习俗基本上呈式微形态,传统节俗的控制力也早已弛懈消隐,生活的随意性增强,依俗“过”此节的人越来越少,很多节俗内容都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适时提起说说而已,或者也偶尔践行一二,图个新鲜感觉。

2.小满和芒种小满

太阳黄经为60°时,正值公历5月20日-22日期间,此为小满节气的交节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小满即指农历四月中旬时,麦类等夏熟作物的子粒开始饱满,但还未完全成熟,即“小得盈满”。这一时间段,气温由暖转热,晴天多,光照充足,蒸发量增大,容易出现旱情。在农事活动上,应抓紧对夏熟作物的虫害防治工作,同时也要抓紧夏种作物的播种与早期管理,农谚有“立夏小满正栽秧”之说,尤其是“蓄水如蓄粮”的稻作农业区的关键农时阶段。

芒种

公历6月5日-7日时,太阳到达黄经75。,进入芒种节气。芒种时节,大麦、小麦等有芒类作物种子开始成熟,即将进入收割阶段;谷子、黍稷等夏种作物的播种期也随之到来。抢种抢收的同时,还不能误了春播作物的田间管理。这是夏季里农活最繁重、农民最忙碌时期,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忙种”,有“芒种忙忙种”之说。长江流域为“割麦栽秧两头忙”,华北地区是“收麦种豆不让晌”,东北地区则有“过了芒种,不可强种”之农谚。说的都是要抢占农时,及时收,趁早种,既保证前期收获顺利归仓,也为后种作物预留出适宜的生长环境和足够的生长期。进入芒种时节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将陆续进入多雨季,晴天较少。适当的雨水有利于夏种作物的发芽生长,但对夏收作物的收割、翻晒等有不利影响,农谚有:“芒种天旱麦得收,夏至有雨稻大收”的经验总结。正因如此,人们要“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形象地传达出人们赶在雨季来临前“如救火”般,从“龙口”“把粮夺”的紧张与智慧。

3.夏至

夏至节气开始于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太阳黄经为90°。夏至为八节中的“二至”之一,也是古代一个重要节日。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也是阳气盛极之时。此后,太阳直射点日渐南移,自昼也随之日渐缩短,阴气渐升。民间用“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形象说法来描述这种昼夜变化。

夏至期间的三候为:“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古人认为,这些物候现象都与阴阳气的消长有关。因为从夏至日开始阳气盛极转衰,阴气徐来,与之相应,属于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蝉因感阴气之生而鼓翼鸣叫,喜阴的半夏草也于阴湿处相继破土而出。显然,这一观念是根据太阳运行的特点而产生的,属于天文学意义上的理解。从气象学上看,夏至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进入真正的炎热酷暑阶段。过了夏至,到小暑和大暑节气时,才是一年中最热时期,尤其是暑期前后的“三伏”天,热最难当。谚语有:“夏至天最长,大暑天最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由此可知,夏至所占之“最”是白天最长,热之“最”的节气当是大暑,与“中伏”日期相当。

夏至期间的农事活动主要是夏收与夏种作物的收尾工作,是芒种时节部分农活的延续。农谚有“夏至三天没有麦”“夏种不让晌”和“夏至种豆还勉强,拖到小暑光长秧”等说法,言明及时收、抢时种的必要。这一时期的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需水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影响很大,有“夏至雨来临,一点值千金”“夏至水满塘,秋季稻满仓”之说。同时,各种田间杂草也会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这就要求人们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彻底地除草以保苗,所谓“到了夏至节,锄头不得歇”,否则“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