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移风易俗(中华美德)
16724100000013

第13章 夏季之节气(2)

据考证,汉代以前属月令时代,人们重视自然节气的时间点。汉代时,夏季的主要节俗都集中在夏至。这与夏至日处于阴阳相接点有很大关系,《礼记·月令》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在“阴阳争,死生分”的紧要关头,人们守静养本分,以避暑毒,甚至将夏至所在的农历五月视为“恶五月”,并试图通过种种祭祀和禁忌等来降低“恶气”对人的不良影响。南方一些地区在夏至日会举行飞舟竞渡等活动来面对这一阴阳交锋的时刻。魏晋六朝时期,夏至节俗逐渐转入五月五端午节名下,其节日地位也逐渐被后者取代。后世人们对夏至节的传承,以其自然时令特点为重。

夏至节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已进入梅雨季,正是农作物病虫害的高发季节。为防虫害,人们于夏至日依俗燃菊灰撒田间,《荆楚岁时记·夏至》载:“取菊为灰,以止小麦蚕。”浙江、广东等地则进入作物收割期。浙江金华地区有在夏至节祭祀土地神田公、田婆以祈丰收的习俗,而绍兴地区则有于夏至日“做夏至”习俗,即于新麦收割后,敬祭祖先、吃面尝新习俗。广东一些地区则要举行开镰节,即在开镰收割前一天晚上,每家带着面饼、茶酒等,到广场上跳禾楼舞。请一位禾娘站在桌子上拜神、唱歌,桌下一名男子伴唱,祈求夏收。

夏忙之余,人们的衣食起居等仍沿袭立夏时习惯,以消夏避暑毒为主。《辽史·礼志》载:“夏至之日俗谓之’朝节‘,妇人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送。”彩扇和香囊是做驱热、除汗臭之用。常见的防暑用具还有凉席、竹枕、阳伞等。为防消瘦,亦如立夏时节吃冷食,进“补食”。民国时期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仪征岁时记》中载:“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拌蔗霜为糕,馈遗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疰夏”与前面所说的“苦夏”含义相近,大致为受炎热之苦而至的形容消瘦之相。我国许多地区都流传“冬至馄饨夏至面”说法,“面”主要指面条,各地吃法不同,辽宁、山东等地以吃凉面条为多,俗称过水面。而在广东地区则有夏至日吃狗肉的习俗,当地有“夏至狗,没啶走”的俗语,“没啶走”即指狗无处藏身。

古人还以夏至这一重要的时令关节点为参照,确定“数九”和“三伏天”的时间划分。“数九”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分别从冬至日和夏至日开始算起,以九天为一个单位,共九个或十个“九”数尽。“三伏天”也称“伏日”,分别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初伏,第四个庚日进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开始。三伏天共有三十天或四十天两个时间长度。初伏和末伏都为十天;中伏长短则与夏至后逢庚日的早晚有关:若早逢庚日,夏至与立秋之间有五个庚日时中伏为二十天;若晚逢庚日,夏至与立秋之间有四个庚日时中伏为十天。

节气(交节日夏九九歌(入九日)三伏

夏至(6月21日——22日)小暑(7月6日——8日)大暑(7月22日——24日)立秋(8月7日——9日)处暑(8月22日——24日)白露(9月7日——9日)一九(6月21日-22日)二九(6月30日-7月1日)三九(7月9日-10日)四九(7月18日-19日)五九(7月27日-28日)六九(8月5日-6日)七九(8月14日-15日)八九(8月23日-24日)九九(9月1日-2日)一九和二九扇子拿出篓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五九四十五乘凉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凉丝丝七九六十三夹被替被单八九七十二盖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准备过冬衣【头(初)伏二(中)伏三(末)伏】

古代典籍中对这两个时间段的相关歌谣和习俗有过很多记述,现如今民间还有很多口传作品流传。上表对夏至等节气、“夏九九”和“三伏”的时间关联等做了大致对应,从表中可知,“夏九九”和“三伏”都以夏季为主,但也都延长至秋季。其中的“九九歌”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流行的一个版本,反映了该地区人们对气候的身体感受与顺应对策。从夏至期间“一九和二九,扇子拿出篓”的摇扇消夏起,逐渐过渡到立秋前后“早晚凉丝丝”的微凉感受,结束于“盖上薄棉被”“准备过冬衣”的备冬阶段。这种化整为零的方法不仅清楚地记述了各“九”的气温变化,还能够有效地消解对漫长夏日难挨的等“苦夏”心态。人们在数九念说中,送走炎炎夏日,迎来秋爽。另一个时间表示法“伏日”,基本上开始于夏至的下一个节气小暑,并连接了几个节气,在后面相应的节气里再做介绍。

4.小暑和大暑

小暑和大暑是夏季里最后两个节气。公历7月6日-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交节;半个月以后的7月22日-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为大暑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的记载,其中的“小”和“大”指的是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这两个节气里热的程度的描述。“三伏”中的初伏和中伏与之大体相应。到底有多热,可从对应的数九歌中感受-二:“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顶晒个透;五九四十五,乘凉莫入屋。”

小暑时节继续夏季气温走高的趋势,天气开始炎热,进入盛夏酷暑阶段,但还没到最热。此时节的物候为:

“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乃学习。”从小暑开始,进入伏天,风为热风,地面温度也升高,蟋蟀和老鹰因难耐地面热度,而就高处觅清凉。小暑期间,我国南北各地都处于高温期,但雨水分布不一。华北和东北地区都进入多雨季节,雨水多的有“小暑大暑,灌死老鼠”之势;江淮流域即将结束梅雨季,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总体上看,北方需防涝,南方要抗旱。农事活动也以田间管理为主,“入了伏,手不离锄”。东北和西北等少数地区正值小麦成熟期,要提早收割,争取做到“麦不见伏,伏不见麦”,以免伏天雨多影响收获。大暑期间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这期间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也最快。“六月不热,五谷不结”“伏天热得狠,丰收才有准”,说的都是暑天高温对田间作物的促生作用。这期间的物候依次为:“一候腐草为蠲;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经过前期高温和雨水的持续积累,大暑到来时,蠲虫在腐草中卵化而生;土地潮湿,空气开始变得闷热;到后期,时有大雨出现。这一时期,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风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种植双季稻的地区要及时抢收早稻,俗语说:“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适时收割,不仅可减少后期“大雨时行”时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适时栽插晚稻,保证晚稻有足够的生长期。此时处于生长期的作物正需要大量水分,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的形容。暑期伏天,人体消耗也大,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都需预防中暑等暑气伤害。清李渔《闲情偶寄》中言:“一岁难过之关惟有三伏,精神之耗,疾病之生,死亡之至,皆由于此。”各地都有许多夏令食品和防暑办法。早在三国魏时,六月伏日即有家家作汤饼之俗,谓食之可避除疾患。宋《梦粱录·六月》载:“六月季夏,正当三伏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以解暑气。”清《清嘉录·六月·三伏天》记载了苏州地区三伏天用凉食、凉品消夏的情形:“好施者,于门首普送药饵,广结茶缘。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什物则有蕉扇、苎巾、麻布、蒲鞋、草席、竹席、竹夫人、藤枕之类,沿门担供不绝。……茶坊以金银花、菊花点汤,谓之双花。”北京地区入伏的节令食品为“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山东招远地区入伏吃水饺,胶东东部吃面条,还有些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人们通过这些吃与用的努力,希望能身体健、精神足地度过暑天,以免“苦夏”。